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颁奖大会在京举行,云南省两位科技工作者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两位获奖者分别为: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张宗亮,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何黎。
张宗亮。
何黎。
多年来两位科技工作者潜心研究,在各自专业领域取得系列创新成果,攻破了一项又一项行业难题。
站在办公室的三江流域水电开发数字沙盘前,张宗亮拿起笔便滔滔不绝,从工程难度到下一步实施规划,再到需要攻破的技术,项目建设中的每个细节他都一一向学生指出。1984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他放弃“北上广”的机会,选择来到素有“水电富矿”之称的西南,进入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一待就是37年。
水电工程是个庞大的体系,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依据地形等实际条件不断调整设计。工作之初,张宗亮参加的第一项工程就是鲁布革水电站设计。该水电站是中国水电基础建设对外开放的“窗口电站”,为了顺利完成项目,他白天穿梭在工地,晚上挑灯夜读,一系列创新想法在脑海中不断闪现。结合承担的溢洪道闸墩设计工作,他采用的新型预应力闸墩成果获1989年云南省“五小”成果二等奖。“正是这次获奖让我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也为之后解决各类技术问题奠定了基础。”
2014年8月3日,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牛栏江红石岩村山体大面积垮塌,在牛栏江上形成了总库容2.6亿立方、总方量1200万立方的罕见巨型堰塞湖。该湖一旦溃决,将引发灾害链,直接威胁下游沿江3万余人生命安全,还可能冲毁下游3.3万亩耕地以及天花板、黄角树等水电站。得到消息,张宗亮和其他测绘、规划专业人员一起赶到现场,分析计算堰塞湖可能造成的溃坝。
经过勘察,张宗亮率领的专家组提出了先延缓堰塞湖水位上升,再设法利用红石岩电站原有设施放空堰塞湖的基本排险处置思路,攻克堰塞体应急抢险快速响应的技术难题,仅用9天就完成红石岩应急抢险处置,化解了险情。就在大家都以为工作完成的时候,张宗亮继续对堰塞开展详尽观测,发现红石岩堰塞湖位于电站进水口和调压井之间,具备泄水通道;堰塞体以大块石为主,体量大、堰坡缓,自身稳定性好等,一个新的想法在他脑海中盘旋:将堰塞体改造成挡水坝,新建一座电站。有了初步规划,他带领破解一个个技术难题,最终经过6年努力,创建了堰塞坝“应急抢险——后续处置——整治利用”一体化技术体系,建成世界首座100米高堰塞坝水利枢纽工程,于今年6月实现首机投产发电。
像这样的水利水电成果,在张宗亮37年工作中不断涌现,糯扎渡水电站实现特高心墙堆石坝建设从跟跑到超越;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实现我国面板坝100米级向200米级跨越发展等。目前,其共获国家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创新成果应用获直接经济效益110亿元。
率先发现光损伤性皮肤病致病靶点
为疑难病人诊断开辟新思路
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每到皮肤科主任何黎坐诊,诊室外总是是排了很多人,其中不少是外地患者。从业36年,她直面光损伤性皮肤病易复发、难治愈这一世界难题,带领团队持续攻关,在致病机制、临床诊疗技术及产品研发等方面取得系列领先创新成果。
云南紫外线照射强烈,光损伤性皮肤病尤为高发,多年来都没有人系统研究过该类皮肤损伤病,而紫外线直接引起的慢性光化性皮炎和间接加重的痤疮、敏感性皮肤、黄褐斑等却又很常见。针对这些问题,何黎立足云南实际,从全国31个省份系统收集了痤疮、慢性光化性皮炎、皮肤癌等12种皮肤病样本4.6万份,建成涵盖临床信息、血样、皮损组织的国际首个病源样本资源库,并采用数字化、智能化全方位管理。利用光损伤性皮肤病样本资源库,其科学论证了皮肤屏障受损是该类疾病发生的共性特征,提出修复皮肤屏障是防治光损伤性皮肤病基础的新观点,率先在国际上发现5个致病关键机制。
2003年,何黎接诊了一名慢性光化性皮炎患者,由于可借鉴病例少,治疗手段受限,1年后该患者病变为皮肤癌并最终死亡,这给了她很大触动。“医生的责任是不仅要能诊断出来,也要能开展治疗。”于是2004年起,她开始每周四下午带领全科医师进行疑难病例会诊,每月组织一次全省疑难病例讨论,每年举办一次全国皮肤科疑难误诊病例学习提高班,将收集到的病例汇编成《皮肤科疑难病例精粹》。该书籍在国内首次创新地以疑难病例讨论形式编写,并由北大医学出版社出版,成为全国皮肤科医师学习的重要参考书,大大提高了疑难病例诊疗水平。目前,该书籍已出版三辑,收集病例1700余例。
在开展疑难病例诊疗的同时,何黎发现云南特色植物中,青刺果、滇重楼、马齿苋、滇山茶等活性提取物分别具有修复皮肤屏障、抗痤疮丙酸杆菌、抗炎、抑制色素合成的功能。借助教育部创新团队平台,她开始参与云南贝泰妮生物科技集团的研发,创造了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效性护肤品“薇诺娜”,为云南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竖起了一张闪亮的名片。
目前,何黎共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项,牵头制定行业团体标准6项、指南及专家共识10项,成果先后获云南省科技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