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质量发展大家谈 | 王键:科技创新谱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昆滇经济 昆滇经济 2023-02-03


开出产业花 结下经济果

科技创新谱写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篇章



昆明市科学技术局局长王键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作为全市科技创新主管部门,市科技局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聚焦创新驱动第一动力,努力提高全社会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从实际出发,打造科创特色。展望未来,市科技局将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主动作为、精准发力,在“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交出让社会满意的科技答卷。

管理变服务

提升政府职能


为促进全市科创要素形成“一盘棋”模式和体系,近两年来,市科技局转变工作思想,变管理为服务,引领全市科技创新朝高质量方向发展。

首先,从项目申报入手。“缩材料”“缩时限”,优化科技营商环境,通过上线科技创新协同平台,完成多系统到单一平台的数据资源整合。该平台一链多关联、一点多贯穿、一次报送等特点解决了从前项目申报时提交材料种类多、过程复杂等问题。用户凭借科技身份证登录后便能实现项目材料网上报送和“一次报送”,从“最多跑一次”转变为“零跑腿”,做到“不求人、不见面、不跑腿、不折腾”,真正做到科技管理公平公正公开。

其次,从资金入手。成为全省财政科技经费“放管服”改革唯一试点以来,市科技局聚焦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统筹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着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一方面,打破省市管理行政界限,破除项目申报过程中相关市辖观念,营造昆明区域科创聚集效应和良好的科创营商环境;另一方面,以管理、资金碎片化为突破,全面整合体系,出台16条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科研人员内生动力、建立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服务观念延伸到全市科技部门和体系。

此外,全面推行科技“揭榜制”。围绕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项目管理三项主体工作,摒弃“选马制”的传统模式,发展为“赛马制”,用比选方法诞生科技创新要素的排头兵和领头羊,最大程度通过市场配置科技资源,当好全省科技创新的“火车头”。

立足区位优势

扩大科创“朋友圈”


昆明是一片创新创业的沃土,具有“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独特区位优势。在科技创新资源方面,汇集全省90%以上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拥有全省62.9%的高新技术企业、69.2%的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80%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瞄准这些优势,企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校“强强联合”,精准发力,不断打造科技创新的昆明特色。

2018年,“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落地昆明,两年来,全市全面开展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从与京津冀、国内知名创新型城市等共享科创成果库和专家资源库,到技术成果交易互通、项目异地评审全面打开,昆明科创要素基本形成格局。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相关要求,全市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纷纷成立院所联盟和高校联盟,将科技创新全面融入产业建设,为本土成果就地转化、无缝对接提供机制保障。

按照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路径,市科技局将全局工作全面聚焦于信息及芯片科创中心、生物医药大健康科创中心、高原特色农业科创中心、智能制造产业科创中心、新能源产业科创中心和新材料科创中心六大科创中心建设上。以行业、产业为划分,打通研发端和市场端,助力重点产业提升改造、新兴产业加速发展。近两年来,全市催生了以“研究院+中试孵化平台+公司”的一批新型创新创业平台,引进一批以中科院、清华大学等知名院所为领衔的技术转移专业服务机构入驻。目前,昆明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省级)总量突破60家,一批高质量科技合作项目加速推进,逐渐形成“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创新中心”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融合发展局面。

聚焦人才培引

打造梯度团队


不仅抓管理、强合作,市科技局还牢牢抓住人才这一关键要素,为科技创新提供原动力。一方面做好“外引”。以科创中心为依托,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担任昆明高原特色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无偿提供相关有机中药材技术在昆明的推广,充分利用资源,促进林下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郝小江担任昆明生物医药大健康科技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为科研成果为产业发展贡献力量。同时,结合昆明发展细胞产业的背景,特聘引入国内知名专家,加强研发团队建设。

另一方面做好“内培”。探索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苗圃培育计划、稳增提质计划、领军企业计划和高企人才培养成长计划,构建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梯队。其中,遵循企业成长规律,构建完善“初创期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入库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企业培育链,形成“发现一批、服务一批、培育一批、推出一批、认定一批、成长一批”的培育机制。这一过程中,建立起从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到带头人的体系,实现省市科技人才队伍有效衔接,延伸人才成长空间。更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以来,昆明市率先在全国开展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启动国际技术转移经理人培训,目前经过培训的300余人分布在全国多个省市,行业专业化程度逐年提高。

2019年,昆明市共争取各类国外人才项目17个,创历史新高;目前,全市共有省市院士专家工作站近400家,研究领域覆盖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重点产业。

“输血”变“造血”

树立贫困区特色


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十三五”以来,市科技局针对贫困县区脱贫攻坚工作实际,结合绿色食品牌、乡村科技振兴战略和昆明市高原特色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统筹整合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向脱贫攻坚工作倾斜。近三年来,共投入985万元重点培育支持特色产业,3000万元开展绿色光亮工程。在科技支撑下,东川区、寻甸县、禄劝县打造了一批特色农业项目,建立起当地脱贫体系,花椒、撒坝猪、中草药等优质农产品远销省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贯彻国家及省市生态文明发展方面的相关要求,市科技局围绕滇池治理,聚集了一批院士为主导、生态科学家为引领的生态恢复治理研发团队,开展生态成果应用技术推广,并打造相关科普精品基地,推动生态环保产业发展。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昆明市科技局将以习近平考察云南提出的要求为方向,逐一破解全市科技创新面临的新问题,全力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全市科技创新工作高质量发展,用实际行动助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让科技创新在春城开出“产业花”,结下“经济果”,实现“高质量”。


昆明用科技引领产业发展。


谋篇布局“十四五”科创工作
昆明将规划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加速器


如何高质量谋划“十四五”?针对实际,昆明市将从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国际化、构建新型创新服务平台等方面推进科技事业发展。其中,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变“承接者”为“中转地”,结合南亚东南亚等周边国家的技术和市场需求,为国内外产业二次转移梯度转移提供转移过程中的“再改造”和“适应性”技术升级。

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科技服务业合作中心揭牌当天,相关企业进行对接。


同时推动创业企业围绕产业链集聚发展,围绕高端成长型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规划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加速器,形成“从0到1到1000”的接力式孵化经济体系。聚焦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发展急需的科技成果,实施一批科技揭榜制项目,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快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提质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夯实基础优势,将产业链向高端化方向拓展,构建“发挥特色、夯实基础、布局前沿”的产业体系,更好发挥昆明结构性潜能,培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优必选科技(昆明)有限公司生产制造的克鲁泽机器人。

清晰、长远的谋划基于厚实的科创基础。“十三五”以来,全市聚焦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数据显示,2019年全市R&D经费支出达112.05亿元,较上年增长14.4%,增幅超过国家平均水平。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通过认定的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已达297家,创新动力进一步增强。全市搭建创新平台、推进科创中心建设、统筹实施人才培引制度,优化整合了一批科技创新资源,重点培育了一批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研发平台,形成国家、省、市创新载体体系。《“春城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实施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的实施,优化调整了全市人才工作,构建“1+2+N”人才体系。此外,去年开始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围绕大健康、大数据、大文创等产业,引进30个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营造出以才引才、聚才和孵化人才团队的效应。

夯实资源的基础上,紧抓产业链各环节,打造成果转化实效体系。其中,构建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实施激发市场创新动力的收益分配制度。根据《云南省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实施方案》规定建设目标,实现昆明市14个县(市)区省级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全覆盖;依托17家“昆明市重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服务机构”,实现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通过认定的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已达297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破千家。成果方面,科技服务体系要素基本完善,科技创新助力新兴产业成效显著,科技服务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截至去年底,累计跟踪服务成果1759项,促进成果转化957项,成果转化金额58348.15万元。

创新亮点




历史文化资料数字化
大数据管理更精细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规划设计和管理很关键。在昆明有一支团队,他们专注科技创新,完成了多个省市重点规划信息化项目,为云南省、昆明市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提供具有最佳环境实践的创新型技术支撑,该团队就是2016年市科技局批准成立的昆明市城市规划信息化科技创新团队。经过几年发展,目前该团队不仅是省市率先以城市规划信息化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团队,还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解决了城市规划相关领域信息技术认识不足、信息资源共享难等问题,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昆明市城市规划与信息化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由昆明市规划编制与信息中心和昆明信飞科技有限公司组成。该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团队主要有5个创新方向,包括昆明城市规划信息“大数据”服务模式和共享机制研究建设、昆明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信息化研究和建设等。

传统规划工作大多将材料收集整理后进行分析研判,不仅效率低,随着数据的增多,管理也是一大问题。2016年,结合昆明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背景,该团队一成立便开展了“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和更新维护”项目。团队首先对近3年来文物保护单位、挂牌保护建筑等数据进行更新,通过现场调研采集、数据收集整理,完成了1000余文物点的数据建库和入库。   

昆明老街地图。

同时,应用三维激光雷达扫描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建立了二三维一体化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地理信息系统,点进该系统,昆明市已批准、已上报、已调查的历史城市、历史村镇等一目了然。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的建立,改变了传统文本及图纸数据资料的管理方式,为历史文化资料提供数字化储存空间。

2016年至2019年,昆明市规划编制与信息中心承担了省“四个一百”重点工程“昆明规划馆”项目。这是中心成立以来承担的第一个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由于没有经验借鉴,工作极富挑战性。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创新团队牵头针对性研发BIM应用技术等多项创新性技术成果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施工成本与材料损耗,为企业节约近300万元经济效益。工程投入使用一年多来,各系统运行正常,至今已接待参观团体240余个,得到参观者及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

3年多来,团队共完成7个科研项目、6项科技成果登记,在昆明市域范围内城市规划信息化各领域搭建了多个系统平台,探索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新的产业模式以及新的管理体系,在省内行业中起到创新示范作用。

“接下来,团队将继续扩充科研力量,探索将更先进的科技手段与空间规划相结合,强化产学研合作,开展创新性研究,不断增强知识发展、技术原创和科技成果的产出能力。将积极面向自然资源信息化行业需求,提供关键性的技术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该团队负责人说。




往期荐读

久等了!12月12日至18日“永不落幕的南博会”在线展
七人普 | 600人中奖名单出炉,快来看看你中了没
腾讯将带“小伙伴”入驻昆明高新区
正式发布!这些企业上榜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




在看你就赞赞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