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 | 高新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2012年—2022年,是昆明高新区大力发展经济的十年。在这十年中,昆明高新区大抓产业、主攻工业,成为昆明市当之无愧的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2011年,昆明高新区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全省首个总收入过千亿元的园区。自此,昆明高新区按下高质量发展“加速键”,奔跑在全市经济发展的最前端。
昆明高新区始终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在建设规模、经济总量、地方贡献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21年,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665亿元,同比增长10.7%;园区工业总产值完成1013亿元,成为云南省首个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的园区。一系列不断递增的经济指标见证了园区发展壮大的轨迹。
昆明高新区是昆明市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两主两辅”产业蓬勃发展
作为产业园区,昆明高新区始终坚持以产业为立区之基,持续推进优势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特色不断显现。
昆明高新区商务和投资促进部部长杨春感慨地说,这十年,昆明高新区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及结构,历经多次产业筛选,突出园区优势和特色,最终形成了“两主(生物医药、金属新材料)+两辅(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布局。“这些年来,昆明高新区的产业聚集度越来越高,真正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主导产业,不论是从固定资产投资、工业产值,还是从企业的类型来看,都能明显感受到产业聚集。”
杨春的说法从相关数据上得到印证。2021年,在生物医药领域,昆明高新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0亿元,占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的19.4%,同比增长5%;在稀贵金属新材料领域,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65亿元,占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的62%,同比增长20%;在数字经济领域,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5亿元;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5亿元。园区呈现出集群式、专业化、特色型发展态势。
在生物医药方面,昆明高新区已形成以“云药”特色产业、新型疫苗产业为主,以化学药、生物药、医学护肤品、人体再生医学、精准医学检测服务为重要补充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格局。“十三五”期间,昆明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达2290 亿元,占全区主营业务收入的22%,入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前50强榜单。区内生物医药企业取得重大科技奖励30余项,30个品种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近20个品种年销售收入超亿元,近10个品种年销售收入超3亿元,5个品种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2021年,昆明高新区入围中国生物医药园区竞争力排行榜,排名第38位。目前,昆明高新区已成为云南省规模最大、最重要的生物医药研发与生产物流聚集区,全力引领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
在金属新材料方面,昆明高新区做大做强锗、铂、铑、钯等新材料产业集群,探索发展液态金属、碳化硅、石墨烯等前沿新材料领域,做精国家稀贵金属及锗材料产业基地,打造全国功能性新材料特色产业区。
科研机构汇聚引领集群化发展
十年来,昆明高新区国际合作稳步发展,不断加大与国际大集团、大企业的合作力度,引进了一批世界500强企业。昆明高新区以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中国—东盟合作为重要平台,大力推进对内对外开放,支持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与园区开展产业基地共建活动,鼓励区内企业与区外企业联合开展项目攻关、产业联盟建设,加速区域之间的优势资源互补,实现多层面、多角度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共生合作圈。
2018年,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在昆明高新区成立,园区高标准定位高创园,按照“聚集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高层次人才,转化一批有引领作用的科技创新成果,探索一条以创新驱动助推云南跨越发展的新路径,打造一个具有云南特色、国内领先水平的双创品牌”的目标,全力推动高创园快速发展。
2021年,昆明高新区重构科技创新体系。树立“大科技”工作导向,按照“1+5+7”的工作思路,紧扣“重构科技创新体系”这一主线,搭建“一体化科技工作体系、全生命周期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全过程双创载体支撑体系、全方位创新要素赋能体系、全景式大数据科创管理体系”五大子体系,实施“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提升孵化载体整体质效、开展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搭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引领四类指标争先进位、促进高端资源链接整合、夯实创新要素支撑能力”七大行动,全方位盘活创新创业资源、全过程管理创新创业载体,全维度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十年来,昆明高新区围绕省、市重点产业布局,立足园区“两主+两辅”产业,吸引了一批在基因科技、生物制药、金属新材料等领域有建树的科创团队进区发展,园区目前聚集人才资源4万余人。“人才是第一资源,昆明高新区今天所取得的发展成就与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密不可分。”昆明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徐毅清说,园区持续完善人才政策机制,积极搭建人才干事创业平台,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人才强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创新招商方式担当发展主责
从“一幢楼办公、一个窗对外、一条龙服务”的直通车式服务,到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政策,探索投资项目容缺后补、首创全市“2.5项”审批改革,营造“爱商、亲商、安商、护商”的良好环境,十年来,昆明高新区坚持以改革为发展之魂,持续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群众到高新区企业服务中心办业务。
2020年,昆明高新区成立全省首家招商实体——昆明国家高新区招商有限公司。这既是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昆明高新区要成为“经济建设主战场、产业增长主力军、科技创新排头兵”的务实之举,也是昆明高新区敏锐把握招商引资发展大势,主动作为、顺势而动的创新之举。
通过实施企业化管理,招商公司在业务能力、服务能力以及洽谈成功率、项目签约率等方面都有大幅提高。以2021年为例,在谈项目72个,签约34个,签约率达47%,其中创新疫苗研发及产业化集群项目从接触洽谈到签约落地,仅用了1个月时间;箩筐全时空数据产业小镇项目投资协议洽谈30余次,实现当年签约,当年产生产值和税收贡献;总投入150亿元的闻泰牛顿科技小镇项目,项目投资和用地需求大,涉及部门多、协调难度大,但还是实现了半年洽谈签约落地,当年开工建设入库;中南高科·昆明智谷创新产业示范基地项目作为自主洽谈招引项目实现了当年拿地、当年开工。
中南高科·昆明产业园项目。
2020年1月,为了带动昆明高新区东区(马金铺片区)的发展,昆明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机关整体搬迁至东区马金铺街道武振街1号,离西区火炬大厦约50公里,车程需要1个小时。迁入武振街1号,是昆明高新区不断谋求发展的具体体现,更是每一个高新人发扬“艰苦创业、爱岗敬业、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昆明高新精神”的具体体现。
下一步,昆明高新区将在健全招商引资制度机制、提升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着力抓实项目建设,支撑园区发展。昆明高新区将围绕园区特色产业发展方向,聚焦国家、省、市投资方向和重点支持领域,从国家政策中寻找项目,从市场需求中寻找项目,从现有产业中寻找项目,从资源利用中寻找项目,谋划一批事关园区长远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聚力做强项目单点、延伸项目链条、创建项目集群。
百舸争流千帆竞,潮平岸阔新程起。
2022年是昆明高新区建区30周年,在三十而立的这一年,昆明高新区将高起点谋划产业培育、高效能推进项目建设、高效益开展招商引资、高标准完善基础设施、高普惠做优营商环境、高水平实施社会治理、高品质改善民生福祉,不断引领园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昆明开创生态化国际化现代化发展新局面贡献高新力量。
企业说
“这是我们共同成长的十年”
龙津药业。
杨晶回忆,龙津药业刚入驻东区时,交通不便利。“那时公司门口只有一趟公交车。”当时,杨晶刚刚大学毕业,入职龙津药业,每天上下班只能乘坐Z15路公交车,难等、行驶时间长的问题让她十分头疼。好在企业为员工准备了倒班宿舍,除了家里有老人、小孩不得不天天跑的员工,很多员工都选择住在宿舍。对于龙津药业来说,交通不是最难的问题,更难的是由于距离昆明市主城区较远,很多员工最终选择离职。
龙津药业生产线。
上个月,针对园区存在的交通难、出行难、通勤时间长等共性问题,昆明高新区管委会和公交公司增设了两条马金铺片区企业公交服务快线,途经10余家企业,将解决东区80%企业员工的上下班难题。
为了解决企业员工孩子及东区居民教育需求,昆明高新区新建了高新二幼、高新一小林塘校区,提升高新四小、高新三中等原有学校的软硬件水平,并逐步建设医院、商业中心等配套设施。
如今的东区道路畅通、企业聚集,产业新城雏形初现。杨晶也成长为龙津药业的一名中层管理者,她对东区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希望这片跟她一起成长的土地,能成为她事业、生活双丰收的地方。
下个十年更精彩
犹记十年前,从单位到昆明高新区火炬大厦,需要倒一趟公交车,摇摇晃晃大概得花一个小时,一路林立的高楼和厂房让道路显得有些空旷。每次到昆明高新区采访,感觉跟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就是园区拥有各式各样的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软件园,进入这些园区的大楼里就能看到各种新鲜的仪器,了解到很多新奇的技术,学术氛围十分浓厚。
这十年,我眼见着越来越多的高楼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小企业走出孵化器,到更为广阔的东区建起厂房;越来越多的企业来到昆明高新区投资兴业。当初略显空旷的街道也慢慢变得车水马龙,住房、学校、医院逐步配套。还记得为了能让孩子到高新一小上学,单位很多同事都来找我咨询过,昆明高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俨然成为吸引市民到此安家的名片。
之前,位于昆明高新区西区的火炬大厦是昆明高新区管委会的所在地。现在,为了带动东区发展,高新区管委会搬到了50公里之外的武振街,由于公共交通和配套设施还不完善,管委会工作人员再次面临通勤时间长、成本高,照顾不了家庭等问题。但这对于昆明高新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来说已经习惯了,毕竟这已经是建区30年来第7次搬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大概就是高新人最基本的精气神。
相信下一个十年,昆明高新区将更精彩。
云南:未批准设立任何金融资产类交易场所
11天1.89亿元!昆明铁路国际班列海关监管作业场所一期试运营
昆明:市级领导挂钩联系135家重点企业
昆明出台政策支持创新型产业用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