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预习,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
知识模块 | 具体内容 | 要点提示 |
认识万以内的数 | 1.万以内数的读写: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读数时,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两个0,都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写数时,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 2.万以内数的组成:千位上是几就表示几个千,百位上是几就表示几个百,十位上是几就表示几个十,个位上是几就表示几个一。 | 读数时要注意0的读法。 |
认识一万 | 10个一千是一万。 一万 写作:10000或1万。 | 千和万之间的进率都是10。 |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 可以先比较它们的位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比较最高位(千位)上的数字,千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千位上的数字相同,再比较百位上的数字,百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依次类推。 | 对于整数,位数多的数大于位数少的数。 |
近似数 | 一个数与准确数相近(比准确数略多或略少),这个数称为近似数。 | 一个数的近似数并不是唯一的。 |
估算 | 1.加法估算:先把两个加数看出与准确数接近的近似数,再相加。 2.减法计算:先把被减数和减数看成与准确数接近的近似数,再相减。 | 估算时要结合生活实际,如估带钱问题时要多估。 |
解决问题 | 在实际生活中,根据商家推出的有奖促销活动的具体内容合理地购物,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计划的购物。 | 在商品有奖促销或降价时购物较合理 |
第二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3、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或三位数个位、十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4、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5、乘数中间有0,积的中间不一定有0。
6、乘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不少于几个0。
7、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第四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1、只要是求平均分就用(除法)计算。
2、注意应用题中如果有大约等字,一般是要求估算的。
3、被除数末尾有几个0,商的末尾不一定就有几个0。(如:3005 = 60)
被除数中间有0,商的中间不一定就有0。(如:1055 = 21)
4、笔算除法:
(1)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除法验算:用乘法
① 没余数:商除数=被除数;
② 有余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验算时别忘了加余数,横式上结果要写准。
(3)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0不能做除数
第五单元 四则混合运算(一)
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3、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4、算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大、中、小括号的计算顺序为小→中→大。括号里面的计算顺序遵循以上1、2、3条的计算顺序。
知识点二:0的运算(背诵)
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无,a÷0是错误的表达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
4、一个数减去它本身,差是0;字母表示:a-a=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0(a≠0)
知识点三:运算定律(背诵并灵活运用)
1、加法交换律:在两个数的加法运算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字母表示: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另一个加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另一个加数,和不变。字母表示:(a+b)+c=a+(b+c)
3、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的乘法运算中,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字母表示:a×b=b×a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字母表示:(a×b)×c=a×(b×c)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相加(或相减)再乘另一个数,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两个加数(减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相减),得数不变。字母表示:①(a+b)×c=a×c+b×c;a×c+b×c=(a+b)×c;②a×(b—c)=a×b—a×c;a×b—a×c=a×(b—c)
6、连减定律:①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后两个数的和,得数不变;字母表示:a—b—c=a—(b+c);a—(b+c)=a—b—c;②在三个数的加减法运算中,交换后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字母表示:a—b—c=a—c—b;a—b+c=a+c—b
7、连除定律:①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后两个数的积,得数不变。字母表示:a÷b÷c=a÷(b×c);a÷(b×c)=a÷b÷c;②在三个数的乘除法运算中,交换后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字母表示:a÷b÷c=a÷c÷b;a÷b×c=a×c÷b
知识点四:简便计算例题
一、常见乘法计算:
1、整数:25×4=100125×8=1000
2、小数:0.25×4=10.125×8=1
二、加法交换律简算例题:
50+98+50
=50+50+98
=100+98
=198
三、加法结合律简算例题:
488+40+60
=488+(40+60)
=488+100
=588
四、乘法交换律简算例题:
0.25×56×4
=0.25×4×56
=1×56
=56
五、乘法结合律简算例题:
99×0.125×8
=99×(0.125×8)
=99×1
=99
六、含有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简算例题:
65+28.6+35+71.4
=(65+35)+(28.6+71.4)
=100+100
=200
七、含有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简算例题:
25×0.125×4×8
=(25×4)×(0.125×8)
=100×1
=100
八、乘法分配律简算例题:
1、分解式
25×(40+4)
=25×40+25×4
=1000+100
=1100
2、合并式
135×12.3—135×2.3
=135×(12.3—2.3)
=135×10
=1350
3、特殊例题1
99×25.6+25.6
=99×25.6+25.6×1
=25.6×(99+1)
=25.6×100
=2560
4、特殊例题2
45×102
=45×(100+2)
=45×100+45×2
=4500+90
=4590
5、特殊例题3
99×26
=(100—1)×26
=100×26—1×26
=2600—26
=2574
6、特殊例题4
5.3×8+35.3×6—4×35.3
=35.3×(8+6—4)
=35.3×10
=353
九、连减简便运算例子:
①528—6.5—3.5
=528—(6.5+3.5)
=528—10
=518
②528—89—128
=528—128—89
=400—89
=311
③52.8—(40+12.8)
=52.8—12.8—150
=40—40
=0
十、连除简便运算例子:
3200÷25÷4
=3200÷(25×4)
=3200÷100
=32
十一、其它简便运算例子:
①256—58+44
=256+44—58
=300—58
=242
②250÷8×4
=250×4÷8
=1000÷8
=125
第六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分四部分:周长的定义、周长公式、题型和方法汇总、练习,进行解析。
第一部分:周长的定义
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周长的定义,需要理解性掌握,其中有两个出题点:“封闭” 和“一周”。下面以图为例。
以上五个图形,学生可以轻易找出第一行中两个图的周长,出题点在第二行三个图。
最后一个图,没有周长。原因,不是封闭图形。
第二行第一个图,周长不包含图形里面的两条边,周长,只是外围一周的长度。这点,可以让学生用彩笔把图形的周长描出来,看是否灵活掌握周长的定义。
同2,第二行第二个图,周长只指树叶外围一周的长度,不包括里面的线条。
第二部分:周长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以上五个公式,可以总结为两个公式,即两个紫色公式,其余三个公式,是两个公式的变形。但是,考试稍加难度,就会不止让求周长,更多的是灵活运用公式,已知周长求长、宽或边长。
如果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上面五个公式,可直接看本文第三部分。若还没有掌握,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推导周长公式。过程如下:
正方形周长公式比较简单,不妨从正方形公式入手。
正方形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引导,四个边长相加,可以用简便方法记作:边长×4
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若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怎么求出边长呢?边长=?
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根据乘除法关系,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所以: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或者根据2×4=8,那么2=8÷4,由简到难,得出求边长的方法。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
(这点只要周长公式掌握,便可轻易得出)
观察,有两个长和两个宽,所以
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鉴于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下学期的内容,所以这里不能用提取公因数的方法。应该提示学生,长需要乘2,宽也需要乘2,不如把长和宽加起来,再乘以2。然后用一道题验证,让学生接受:
长×2+宽×2=(长+宽)×2
所以: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第三部分:题型和方法汇总
本单元出题有四种易错题型:铁丝围成图形求铁丝长度、篱笆一边靠墙求篱笆长度、多个小图形拼成大图形求周长(大图形分割成小图形周长变化)、楼梯形状(凹凸图形)求周长。下面详细解析:
(一)铁丝围成图形求铁丝长度
需要铁丝长度即图形的周长,这种题型,就是求周长,不再解释。
增加难度,已知铁丝长度,围成正方形,求边长,利用长方形边长公式即可求出。
再增加难度,已知铁丝长度,围成长方形,求长方形长和宽。需要知道长方形形状不唯一,有多种解法。也可作为判断题,正确答案是长方形形状不唯一。(围成正方形,则正方形形状唯一)
(二)篱笆一边靠墙求篱笆长度
不管是课本,练习册,还是试卷,哪里都有这种题型,出题人就是考察学生是否细心,不能直接利用周长公式求答。
此题关键——一面靠墙,所以靠墙那面,不需要用篱笆,求篱笆长,就是求其余三面的长度:15+8+8=31(米)
若没有画出图,只告诉一面靠墙,则有两种方法:长靠墙和宽靠墙
长靠墙,只计算一条长 15+8+8=31(米)
宽靠墙,只计算一条宽 8+15+15=38(米)
(三)多个小图形拼成大图形求周长(大图形分割成小图形周长变化)
通过动手操作,掌握并分清,多个小图形拼成大图形,周长变小;大图形分割成小图形,周长变大。
以题为例
此题已经画出图,所以降低了难度。做这种拼图和切割图的方法,第一步——画图。
不难看出,大正方形的边长是2厘米,那么周长=2×4=8(厘米)
切不可这样做:一个小正方形周长=1×4=4(厘米)
四个小正方形周长=4×4=16(厘米)
不过,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原来四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总和等于16厘米,拼成大正方形后,周长变为8厘米,周长减少16-8=8(厘米)
所以,切记,此类题,第一步画图,求出新图形的边长,再求出周长。换作长方形也如此,画图,然后分析,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再利用周长公式求出答案。
(四)楼梯形状(凹凸图形)求周长
此题做题方法:平移
通过上图中红色箭头的平移方法,把两条边分别向上和向右平移,则原图的周长,就是新的长为8厘米,宽为6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
(8+6)×2=28(厘米)
现在,是不是感觉很简单呢?
记住,楼梯样的图形和凹凸图形,做题第一步:平移
第四部分:练习
图(2)(3)(6)(a)(b),直接利用公式求答,不再赘述。
图(1)(7),即利用平移方法,把原图变成一个规则的长方形,利用公式求答:(8+6)×2=28(厘米)
图(4)(5)(c),为凹凸图形,也是利用平移,把横着的2厘米的小边向下平移,与周围的边连在一起,组成长方形的边,原图周长=长方形周长+两条小竖边:
(10+6)×2+2×2
=32+4
=36(厘米)
第七单元 吨的认识
要点:
(1)了解"吨"是比"千克"大很多的质量单位,知道1吨大约有多重,了解质量单位"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吨、千克、克之间的进率,能正确换算和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能估计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
**【含义】**
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吨用符号t表示。
举例:1袋大米约重10千克,100袋大米约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单位换算】**
1吨=1000千克,2吨=2000千克......
方法分析:1吨=1000千克,2吨是2个1吨,就是2个1000千克,是2000千克,即2吨=2000千克。
**【方法归纳】**
把较大的质量单位换算成相邻的较小的质量单位时,就是在所换算数的末尾添上3个0,把较小的质量单位换算成相邻的较大的质量单位时,就是在所换算数的末尾去掉3个0。
**【生活中吨的应用】**
吨的确是个比千克重的多的单位,那么,在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通常用吨作单位?例如“一列货车每节车厢的载重量是50吨,一般一辆货车大约有30—50节车厢,也就是说可以运送200吨左右的货物。实际上,生活中很多物品的质量是用吨来作单位的。比如:嫦娥一号起飞重量为2.35吨;空集装箱本身的重量在2吨—5吨;亚洲象平均重3—4吨,非洲象平均五到六吨左右等等。
**【练习题】**
一、填空。
5吨=( )千克 2000千克=( )吨
1600千克– 600千克=( )吨
1吨 – 400千克=( )千克
一只大象体重4吨,是( ) 千克。
二、比一比。
5吨( )4096千克 7吨( )7000千克
8000千克( )8千克 4吨( )5001千克
9000千克( )9吨 3000千克( )3000克
**【参考答案】**
一、填空。
5吨=( 5000 )千克 2000千克=( 2 )吨
1600千克– 600千克=( 1 )吨
1吨 – 400千克=( 600 )千克
一只大象体重4吨,是( 4000 ) 千克。
二、比一比。
5吨( > )4096千克 7吨( = )7000千克
8000千克( = )8千克 4吨( < )5001千克
9000千克( = )9吨 3000千克( > )3000克
ps:
微信又又又改版啦!
如果你不想错过汪老师,千万记得标星【三年级微课堂】;
每次阅读后,顺手点个【在看】。
这样,我们就不会轻易错过啦。
声明:本文素材来源于来源:给孩子最好的。文:梨视频、微悉尼、M. J. Lugo、华尔街日报、凤凰网 版权属于原作者,不代表三年级课堂平台所持的观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三年级课堂专注于小学教育资讯分享,学习资料分享,是老师、家长、学生的好伙伴!商务合作微信:wkt2020
觉得资源不错,点个“在看”吧~👇
觉得资源不错,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