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铁,我穿越半个市去坐你

赖镇桃 江南智造总局 2022-07-21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作者 |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赖镇桃


近日,苏州再一次喜提热搜。4月10日,中国大陆最高级别英雄联盟职业比赛——2021LPL春季赛季后赛成功落地高铁新城,苏州转型阶段打出的“国际电竞名城”品牌,在相城区的高铁新城被擦亮。


让我们把视线转移到苏州的其他区,据“苏州发布”报道,贯通江浙沪的沪苏湖高铁已进入全面施工阶段,苏州段将会新建位于吴江的汾湖、盛泽两个站点,到2024年,除吴中区外,苏州市辖区基本能实现“区区通高铁”。


长三角尤其是苏南地区,自然是高铁规划的宠儿。但另外一些城市,在高铁这个议题上,始终意难平,它们对高铁还有更多期待。



谁还在“手无寸铁”?

对高铁情结最深的,莫过于泰州。


前段时间,一张网上流传的“环泰州高铁圈”规划图,道尽了泰州的心酸。各路高铁在泰州周边“环绕”,却不在泰州辖区“留驻”。连淮扬镇及盐通高铁通车后,泰州成为了江苏13个设区市中唯一还没有高铁过境的城市。


泰州


有苦难言的不止泰州,缺乏高铁的心酸,苏北城市同样深有体会。2018年青盐铁路通车,全苏北只有徐州一地通高铁的历史才得以终结。直到现在,江苏人口第一大县沭阳,作为全国经济百强县和江苏省直管县,面积2298平方公里,有着近200万常住人口,周边的城市都将通高铁,沭阳却成为“高铁洼地”。“龙虾之都”盱眙,尽管是苏北地区离南京最近的县,也接连错失宁淮、合新高铁,只能成为众多铁路线规划中的备选方案。


“谈到江苏交通,绕不开水运和高速公路,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高铁发展慢了,是一个明显短板。”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蒋昭乙曾这样感慨。


交通大省要一一补齐铁路短板,显然需要时间。但大众仍不免疑惑,那些长年“手无寸铁”的城市,为何没有得到线路规划者的眷顾?


地形是经常被提及的一个因素。苏北高铁建设整体滞后于苏南、苏中的一大原因,在于苏北的滩涂地址,加上历史黄泛区的影响,地基非常不稳定,在这种地貌上修高铁难度不亚于青藏高原。有网友调侃,苏北平原上建铁路是世界难题。至今火车、动车、高铁无一途径、严格意义上的“手无寸铁”城市盱眙,同样也面临地形条件的“卡脖子”。这个曾有夏禹治水的地方,地处洪泽湖南岸,淮河绕城而过,境内多丘陵山区,独特的地形地貌,既不利于铁路线的规划选择,也会大幅增加铁路建设的成本。


行政区划调整,一定程度上也能解释部分城市不通高铁的窘境。沭阳,行政区划归属几经波折,1996年以前沭阳县隶属地级市淮阴,同年,同属淮阴市的县级市宿迁撤县设区,沭阳被划入新设立的宿迁市,之后成为省直管县的试点,在这20多年内,沭阳一直难以建立对宿迁的归属感。苏中城市泰州,1996年才从扬州下辖的泰州县变成为地级市泰州。因此,也不难理解,不论是同宿迁关系微妙的沭阳,还是年轻地级市泰州,在向上争取资源上都有所局限。


除此以外,地方经济、地理位置也都是制约一个地方成为高铁城市的因素。


没有高铁的城市有着交通不便的烦恼,实际上,有了高铁“垂青”的城市,也有不知道将高铁站布局在哪里、如何布局的困扰。



“跋山涉水”去高铁站

“乘车半小时,赶车一个钟”,可能是不少民众搭高铁的现实写照,去往高铁站的时间几乎等同甚至长于坐在高铁上的时间。在一些地方,走出高铁站看到的,可能还会是一片葱翠的田野、疏密有致的树林。背后的原因,往往同高铁站普遍设在偏远的城市郊区有关。


数据的呈现更为直观,从下表可以看出,国内主要高铁站大部分位于城市边缘或次中心,从市中心到高铁站往往要历经10公里以上的路程。长三角的情况也类似,曾有学者做过统计,截至2011年底,长三角16市新建高铁站点32个,其中29个站点位于城市边缘或外围。


来源:微信公众号“来到地球的第一天”


“跋山涉水”搭高铁造成诸多不便,为何不少地方还是选择将高铁站点放置在偏离城区的市郊?


从铁路修建的科学性而言,取直是一个重要原则。尽量拉直高铁线路,是节省造价和通行时间的首选方案,如果高铁线进入市区,线路绕弯、修建地下轨道、占用城市土地,是不经济的做法,也很容易加剧城市交通的拥堵状况。


很多时候,为了争取到高铁线路,高铁站布局在郊区,也是众多三四线城市的无奈之举。铁路局规划线路时同样遵循取直、节省造价的原则,每到一个城市都要到市区拐个弯,实在没有必要,因而一些地方为了能够纳入高铁线路网,不得不进行折衷,将站点设在空旷的市郊,毕竟先争取下来高铁站点,基础设施、产业化、城镇化可以慢慢补足。


更进一步而言,依托高铁站发展高铁新城,打造城市的次中心,也是不少城市的发展思路。高铁新城,简单来说就是依托高铁带来的人流、资本、技术等要素的集聚,配套建设居住、购物、娱乐、商务办公等设施功能的新城或新区。


国内比较成功的案例,无疑是虹桥商务区,发达国家高铁建设时间则比国内更早,不论是法国高速列车线上的里昂、南特和里尔,德国城际特快列车上的卡塞尔,日本新干线上的东京、大阪,还是韩国高速铁路上的釜山,高铁都推动了一个城市片区的新生。


珠玉在前,都能成功复制吗?


2011年开始,伴随着国内高铁里程的上升,一个又一个高铁新城也在拔地而起。有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高铁路网沿线已经建成700多座高铁站,当中不乏人口、城市化水平有限的中小城市,希冀高铁也能拉来产业、地产项目从而带动地方发展,不惜重金在郊区的高铁站周边划上数十平方公里的大圈,来打造“下一个城市增长极”。


后来的故事大众也都熟知。新城招商引资拉来的项目没几个,反倒是建成了一个个人迹寥寥的产业园区和房地产楼盘,高铁新城沦为“鬼城”“死城”的负面报道屡屡见诸报端。



当时引起广泛关注的,是皖北、京沪高铁贯穿其中的宿州马鞍山现代产业园——“宿马高铁新区”,2011年5月挂牌,比京沪高铁通车还要早上半年,定位宿州的“东部门户”,凭借高铁站这个筹码拉项目、建新城,而4年后,媒体记者走访看到的则是,“除了物流园等少数项目正在正常施工外,其他项目都只有寥寥数人在作业,有的停工了,有的只砌着围墙,围墙内有的长满蒿草,有的则种着黄豆等庄稼”。



高铁新城背后的盘算

当然,这可能只是一众高铁新城的发展缩影。一座座新城变“空城”,带来的是大量资源浪费、地方债高企。因而,2018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推进高铁站周边区域合理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因地制宜、规范有序推进高铁站周边区域开发建设,坚决防控单纯房地产化和盲目城市扩张。


“高铁新城热”终于得到降温,但也给城市建设者留下疑问:高铁新城的路走到头了吗?不是的话,未来还能怎么建?高铁站布局的唯一选项就只有城市边缘了?


历经一轮大浪淘沙,环顾长三角,苏州、杭州、常州、嘉兴等城市仍在坚持高铁新城的发展,对比过往渐渐沉寂的枢纽新区,这些城市似乎走出了一些新路子。


首先是对接上海、城市协同被放在了更为突出的位置。“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在中小城市不一定成立,反而可能带来“过道效应”,推动人力、资本等要素进一步向大城市流动。但从苏州、嘉兴等环沪城市的高铁新城建设规划来看,新城正试图打造为承接上海资源外溢的节点。


紧邻京沪高铁的苏州高铁新城,划出12万平方米建设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启动区,与上海高校开展产学研活动,鼓励上海基础性研究成果在启动区二次开发及成果转化。嘉善高铁新城同样也注重与上海的协同发展,以上海人才创业园为抓手承接人才资源转移。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推进建设,高铁新城资源承接、要素集聚、影响力扩散的节点功能,未来将会进一步凸显。


苏州高铁新城


其次是“站城一体”有了更清晰多元的内涵。高铁新城的建设思路,简单来说就是“高铁站+X”,这个“X”可以是商业、文化、居住、教育等城市功能,过往不少地方也打出“站城一体”的口号建设新城,但实际运作过程中,“城”往往沦为房地产的代名词,没有真正需求支撑的楼盘在一番概念炒作后泡沫难逃破灭。当前高铁新城的发展显然有了对“城”的更多理解,规划中的杭州西站枢纽位于城西科创大走廊,初步定位为杭州多元化的科技创新中心,常州高铁新城在规划方案中可以看到更多生态底色。在接下来的新城建设中,职、住能否守住平衡,值得期待。


回到最初的议题,不容忽视的是,高铁站的布局仍很关键。大量沦为“空城”的高铁新城,都同站点过于偏离城市建成区有关,以至于城区难以辐射、带动新城,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发展难度极大。英国学者彼得·霍尔曾做过相关研究,成功的高铁站商区,更多是基于本就发达的区域经济和地理区位,而非高铁带来的商机,那些依托郊区新高铁站点发展城市新商区的成功实例极少。


那么,高铁还能回到市区吗?很多地方正在进行积极探索。


紧邻市区的深圳北站,采用“破旧扩新”的方式提升列车接发能力。北沿江高铁进入现场勘探环节,泰州选择将站点设在城市地理中心,建设名副其实的中央车站。这些趋势反映出,数十公里外的郊区似乎也已经不再是高铁站点的仅有选项。利用高铁站设置,拓展城市版图的边界,是一个不错的城市化工具,可代价也不低,而且他们都由普通人来买单。


都市圈、城市群一体化的加深,实际上是人口流动频率的增加,追求更为便捷的高铁出行才符合这一趋势。去高铁站,还是不要跋山涉水好。



作者 | 赖镇桃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编辑 | 谭保罗

排版 | Joan

图片 | 部分来源于网络

南风窗·江南智造总局 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赖镇桃

微信号 : zita_123123

在都市冒险中寻找新空间

(加微信请备注来意)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创立于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江苏省无锡市,由被誉为“中国政经第一刊”的《南风窗》与长三角区域新锐无锡经济开发区联合共建。


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专注于长三角新兴产业发展、区域一体化和城市营商环境改善的研究与观察,在中央权威政策解读、政商学媒“四维一体”资源对接、区域发展战略第三方咨询和城市及企业品牌传播等领域,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提供一流的智库服务。江南智造总局为研究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推荐阅读

滑动查看更多

南风窗·江南智造总局 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商务合作:  0510-8810272、nfccsj_zym@126.com

投递简历:dinglq_nfc_wuxi@163.com

点击在看,分享您的新“智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