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参加选调生好,还是读博士再选调性价比更高呢?
作者:五亿口井
原载于知乎,经授权独家首发公众号“体制内入门指南”,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定向选调生中,一直有一个“硕士副科,博士副处”的传闻,也让不少同学萌生了“先读博,再选调”的想法。那么我们就来聊一聊硕士选调与博士选调到底哪个性价比更高,为了仕途而读博,到底划算还是不划算。
首先,是博士参加选调的优势:
毫无疑问,作为定向选调生中的食物链顶端,博士,尤其是名校博士,在选调中有着很强的话语权和议价权。
比如,在岗位选择上,不少省级部门岗位只限定博士生可以报考,硕士根本没机会;在岗位分配上,博士生基本都可以留在市直部门,而在学历内卷的今天,硕士是有可能直接发配区县的;在未来发展上,虽说博士任副县级干部是个玄学,但是,两年内正科,博士基本是十拿九稳,层级高的,县处级干部也不是梦。
但是,我们衡量一个事情是否值得,不能仅仅看他的好处,还要比较所付出的代价,才能看看收益到底能不能成正比。
读博士要付出什么:
1.至少三年半的时光,这还是建立在你研究课题顺利,导师慈眉善目,学校积极配合的情况下。
大部分博士毕业之路都相当坎坷,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尤其是某些冷门方向的博士,能够按时毕业的人寥寥无几。
2.大量脑力和体力的付出。本科论文你可以水,硕士水毕业问题也不大,博士毕业是水不过去的,你得真刀真枪的干,搞出像模像样的成果才行。
理工科博士又是博士中的地狱模式,有多困难,看看前几天武汉大学跳楼的在读博士吧。
3.经济损失。相比硕士毕业进入体制,你要损失三年到四年的工资、奖金、公积金收入大几十万,还有这几年的人脉积累、工作经历。
尤其是基层工作经历,以后你博士毕业走选调生进来,还是一样得补齐两年基层工作经验。
即便你搞出成果,顺利毕业,那么博士进入体制内到底有什么优势?
1.领导职务
博士转正等于实职副处,可能是紧缺选调生最大的谣言之一。
我来说说我认识的几个博士吧:
一个是2014年选调生,先到市直部门,三年后下放乡镇任乡镇长,两年后上调省纪委,至今还是正科。
一个是2015年的,也是先到市直部门,两年后解决正科待遇,后来因为待遇太差,辞职另谋生路。
第三个是2014年的,到省直部门,工作6年后解决副县(省直机关副处长)。
从目前我了解的情况来看,博士转正后一般能够解决正科待遇,部分市州甚至可以解决副县待遇,注意仅仅是待遇,也就是非领导职务。
至于领导职务,要看你所在层级,如果你在省级部门,那么5年后还是可能冲击副县的;如果你在市级及以下部门,那么多半就别想了,正科打住,到头了,组织部招你进来的负责领导可能还不是副县呢。
至于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有什么区别,我这里简单用个比喻说明:外企里一般实行晋升制与年功制并行。
年功制就是说虽然你的领导职务没法提升,但公司可以根据你的服务年限来提高你的待遇,所以有些外企里面甚至存在一种情况,工作了二十年的清洁工,他的工资可能直逼分公司副总。现在的非领导职务就类似于年功制——获得方式主要是靠熬年限,待遇可能差不多,但是影响力差出天际。
而且,在我国职级并行制度改革之前,非领导职务主要是用于解决领导退居二线的待遇问题的。
比如说,厅局级干部退二线,转任巡视员;县处级领导干部退二线,转任调研员;而极少存在主任科员直接提拔县处级领导,或者调研员直接转县处级领导(极少数情况属于换届空档,临时过渡)。
当然,职级并行改革之后,非领导职务更类似于我先前说的年功制,论资排辈,市级及以上部门的工作人员,大家基本到点都有,没什么稀奇。
2.工资待遇
非领导职务多不了几个钱,像我上面说的,你读博那几年,换做公务员队伍里的工资+奖金+公积金,里外里就是四五十万。
你非领导职务一个月多的几百块钱,公务员的年终奖主要是按照领导系数来分的,也就是说非领导职务年终奖比科员多不了几个钱,猴年马月才能挣回来?完全不划算。
少部分市州有人才引进的补贴和奖励,但是基本类似于pdd的100元代金券,10元一张,一共10张,一年只能用一张,消费500元以上才省10元的那种,比较鸡肋,主要作用是拴住你。
3.未来发展
好多人光是想着当领导,却不知道领导岗位是权利与责任,前途与风险并存的地方。尤其是十八大以后,近两年,据我所知的,就有不少基层一把手想主动请辞。而要保证你能在领导岗位上稳定发挥,平安晋升的重要因素,有三点:
一是人脉积累。尤其是体制内,同系统内的人脉积累,既可以成为你工作助力,也可以成为沟通天线。
二是经验累积。如何避免站位踩雷,如何拒绝请托又不伤关系,这些都是需要你在实战中历练的。
三是履历积累。想要往上走,基层工作经验积累,不同岗位经验积累,不同系统经验积累,都是提拔必须的,然而他们都需要时间。
很遗憾,你的博士经历对于以上三点没有任何益处。说得难听点,假如你没有足够的人脉积淀,过硬的政治手腕,扎实的工作履历,即便你转正就马上把你放到副县领导岗位上,你也很可能干不了、干不长,甚至把自己干下去、干进去。
综上,硕士能走选调生,就先走,不用读博入仕,舍近求远,徒增风险。最后还想说,其实早在定向选调生之前,早就有引进博士到体制内任领导干部的先例了,这些引进的高知们前途各异。其中有一位因自己女儿落马的领导干部相信大家都熟悉。
再引用我很喜欢的作家刘慈欣的一篇小说《镜子》中的一段话吧,应该是很对题了:
自从本世纪初郑州市政府首先以一批副处级岗位招聘博士以来,很多城市都效仿这种做法,后来这种招聘上升到一些省份的省政府一级,而且不限毕业年限,招聘的职位也更高。这种做法确实向外界显示了招聘者的大度和远见,但实质上只是一种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招聘者确实深谋远虑,他们清楚地知道,这些只会谋事不会谋人的年轻高知没有任何从政经验,一旦进入陌生险恶的政界,就会陷在极其复杂的官场迷宫中不知所措,根本不可能立足,这样到最后在职缺上不会有什么损失,产生的政绩效益却是可观的。就是这个机会使当时已是法学教授的宋诚离开平静的校园和书斋投身政界。与他一同来的那几位不到一年就全军覆没,垂头丧气地离去,唯一的收获就是对现实的幻灭。但宋诚是个例外,他不但在政界待了下来,而且走得很好。这应归功于两个人,其一是他的大学同学吕文明,本科毕业那年宋诚考研时,吕文明则考上了公务员,依靠优越的家庭背景和自己的奋斗,十多年后成为省纪委书记。是他力劝宋诚弃学从政的,这位单纯的学者刚来时,他不是手把手,而是手把脚地教他走路,每一步踏在哪儿都细心指点,终于使宋诚绕过只凭自己绝对看不出来的处处雷区,一路向上地走到今天。
体制内入门指南,一个公务员群体创作的公众号,只有干货,没有废话。
回复“考研” “待遇” “选调生”“事业编” “省考” “报名” “笔试” “面试” “体检” “政审” “入职”“辞职”“公检法”“税务”“银行”等关键词,可以查阅相关历史文章。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