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导师许家印

李贤焕 20社 2021-11-08

许家印需要幕僚吗?许教授自己就能当导师。


全文共 5305 字,阅读大约需要 14 分钟
作者 | 李贤焕
编辑 | 贾阳

许家印有很多身份,最广为人知的当然是“中国恒大集团创办人”、“11-13届全国政协委员”以及“广州足球俱乐部所有人”。但在这一长串身份中,许家印最喜欢别人称呼他“许教授”。
就在10月12日,曾经打响炮轰任泽平第一枪的刘胜军,再次怒怼任泽平,认为任泽平影响了许家印,要对恒大困局负一定责任,任首席那份澄清把自己撇得太干净了。
不过即便是年薪1500万的“最贵经济学家”,真的能说服得了许教授吗?
这个称呼可不是别人牵强附会。创办恒大7年后,许家印在2003年登上了中国百富排行榜,也正是在当年10月,许家印被武汉科技大学聘任为管理学教授。2012年开始,许家印就正式以导师的身份,在武科大招收企业战略管理方向的学生。
许家印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报考清华大学失利,后来考进了武汉钢铁学院,也就是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许教授对母校投桃报李,出资1000万元在武科大设立“许家印奖学金”。
据《长江日报》,确有不少考生冲着许家印报考该院研究生。

图片:CFP

许家印教授的学术能力到底如何,实在难以判断。许教授2006年曾在《中国水运》发表《浅析我国房地产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章,完成学术界首次亮相。知网显示,这篇文章被引用过3次。此后他署名导师的学生论文,也是以校内导师的指导为主,许教授则负责偶尔“面授”,并慷慨报销学生往返广州的路费。

不过武科大本就志不在此,聘任许家印的原因在于,“他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并以所创办的企业成功证明了他的管理理论的成功”。

在这方面,许教授完全不是浪得虚名——白手起家创建恒大,抱定“先花钱、再挣钱”的激进逻辑,从一匹地产黑马,发展成全球最大地产公司,又将这个万亿级企业带入深渊。

中国没有哪个教授能像许家印一样,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都震动行业,让人咋舌。

在恒大陷入困难之际,我们找来许教授指导的几篇硕士论文,完成时间横跨2008年到2019年,主题覆盖了恒大现金流、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等课题。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许家印教授,感谢他给予我这样的机会让我成为他的学生。”每一篇的致谢环节,许教授总是排在第一个。许教授为他的研究生们提供了恒大的实习机会,论文研究的案例也毫无意外地选择了恒大,以论证恒大在行业内的“先进性”为主体。

论文嘛,还是会为许家印的公司提出一下改进建议,但就算是许家印亲自指导,让一个硕士毕业生为一个房企巨头开药方当然是不现实的。

只是反观如今陷入困境的恒大,也许这才是许教授和他的学生最值得研究的案例。


“恒大财务风险较低”

这篇论文题为《现金流视角下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研究》,完成于2019年,关注的恰好是房企的财务风险,以恒大为实证研究对象。

论文提出,“企业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财务风险也就越大,企业在没有负债的情况下就不存在财务风险。这种风险又被称为债务融资风险或筹资风险。”恒大近几年发展速度惊人,再加上房地产行业本身即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因此恒大作为研究对象非常有行业代表性。

如今越演越烈的恒大危机,正是从债务端开始出事,蔓延至了生产经营端。

“某个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是一个逐渐恶化的积累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可以造成的……因此财务风险需要提前被发现,只有尽早发现才能尽早解决。”

论文构建了一个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希望以此为债权方、企业、供应链合作方以及监管提供一个预警工具。“企业的偿债能力能够一定程度上反应财务风险大小”,论文选择了恒大历年的实际偿债能力指标变化趋势,和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

(“偿债能力指标引入了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以及资产负债率数据”)

一通分析之后,论文给出了一个乐观的结论:恒大财务风险较低。恒大的偿还能力会进一步增强。

这篇论文收集财务数据的时间,恰好赶上了恒大和许家印最光辉的时期。2017年,恒大净利激增至370亿元,许教授自己以2900亿元的身价成为中国的年度首富。

根据当时最新的数据,恒大在2018全年的合约销售金额为人民币5513.4亿元,同比增长10.1%;销售面积5243.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2%。恒大的总负债当时就达到了15714.02亿元,负债率高达83.58%。

(论文提出,“经营规模的扩大自然而然伴随着大规模负债,进而很有可能引发高财务风险。”)

2018年年初,许家印还提出“新恒大”构想,把低负债、低杠杆、低成本、高周转“三低一高”的发展模式与“规模+效益”的经营模式,核心即为扩利润、降负债,恒大的负债率要在2020年底降至行业内低水平高。

但话音好像还没落,恒大走向了和论文、和许家印说的都不一样的方向。

恒大多元化扩张脚步一直没有停下来。布局冰泉、粮油、乳业、人寿、足球等业务,共同的特点是和恒大主业毫不相关。2018年,恒大又宣布要拿出1000亿元在集成电路、AI和新能源等领域发力。仅两个月后,许教授和贾跃亭牵手,恒大入股FF。

从现在往回看,2017-2018年是恒大财务的转折点,高企的负债率开始往下降了,尽管下降的幅度非常温和。而许家印降杠杆的决心,与公开的表态之间,似乎存在差距。

已经从恒大离职的经济学家任泽平在一封公开信里提到,2017年12月加盟恒大之后,就反对多元化扩张的计划,当时恒大负债率已大幅升至86.25%,

任泽平的意见在当时的恒大就显得格格不入,“我谏言降负债、反对多元化的事,在一次公司干部大会上大受批评,而且还批评了很长一段时间,大致的意思就是我格局不够、认识不到公司重大战略。”任泽平在公开信中表示。

许教授似乎更喜欢这篇论文的说法:9分肯定+象征性挑刺。而论文提出的几个警醒和提议,现在看来,其实有一定的前瞻性。

论文提出,恒大缺乏财务风险预警专职岗位。恒大在财报里大幅披露了风险管理体系架构,总体上科学合理,但未将财务风险单独划分深入分析;且针对经营风险防范时候,没有专门的风险预警岗位,只是由管理层代替执行。必要时,请第三方审计,外部专家可以更客观、更全面合理地做好财务风险预警工作。

论文提到其他的风险还包括:仍停留在单一变量预警阶段,缺乏综合的多元变量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尚未成立完备的财务风险预警对策库;财务风险预警责任机制不健全。

有意思的是,在大家最关注的流动资金风险方面,论文里提到:恒大秉持“现金为王”的政策,提供了经济极端下行的备选方案。但在投资风险等方面的预警还不够。

根据媒体报道,在2017年风光无限之后,恒大每年支出的利息超过1000亿元。降不下来的杠杆,在一定环境下不构成大风险,反而是优势。但顶层政策和大环境变化后,这台庞大的负债机器来不及转向。


恒大战略:先做大后做强

这篇题为《恒大集团的发展战略研究》完成于2011年,论文里面总结了恒大的发展战略为“先做大后做强”。

自恒大创立到论文写作时,论文梳理称,恒大经历的发展战略包括1996-2004年选择“规模取胜”的模式,这一阶段也被成为恒大的“创业”阶段;2004年-2007年由“规模取胜”向“规模+品牌”的战略模式转型;从2007年至论文完成(2011年)实施“规模+品牌”的标准化运营的发展模式,被称为恒大的稳定阶段。

而从数据来看,第一阶段对“规模”的执念始终贯穿恒大的企业发展步伐。与此相匹配,“恒大通过科学的管理体系——集权化管理和标准化运营,实行目标责任制,每个任务都落实到具体的计划节点以 及相应的考核,使整个员工队伍形成了高效的执行力……保证了恒大大规模的扩张以及快速高速的发展。”


根据当时论文收录的数据,恒大的合约销售在金额上位列第4,仅次于万科、中海和保利;销售面积位列第2,仅次于万科。

论文提到,根据《2011 中国房地产企业品牌价值测评研究报告》以及相关报告显示,2011年恒大的品牌价值为210.18亿元,与2009年的41.54亿元相比,两年多来恒大品牌价值提升了4倍以上。

综合下来,论文给当时的恒大综合排名为行业第2,仅次于中海。虽然规模和盈利不如中海,但中海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而恒大处于成长阶段,故恒大的成长能力和项目潜力略胜一筹。

恒大赢了,许教授笑了。

但许家印大概不会满足于论文所说的:恒大正处于稳定阶段。

2008年,恒大在全国疯狂圈地,土地储备自2007年翻了8倍。从政策调控、金融危机挺过来的恒大,有了冲击全国头部房企宝座的底气。恒大2011年上半年继续狂奔,实现销售额423亿元,同比增长102%。(事实上,在论文完成、合上封面后,恒大于2016年以3733亿元的销售额超过万科,成为中国“地产一哥”。)

据2011年的胡润百富榜显示,53岁的许家印以财富460亿元排名第五,取代王健林成为2011年地产大王。与前一年相比,许家印财富增长一倍,排名上升20位。

那时候还是地产行业霸占富豪榜的年代,中国富豪前十名半数涉及房地产行业,百亿富豪达到127位,在整张1000人的榜单上,地产行业上榜企业家人数仍然居各行业上榜人数之首。

论文在对恒大的描述里提到,房地产市场的竞争已经由初期产品的粗放竞争,逐步向个性化、标准化和工业化竞争过渡。

历经前两个阶段,实践证明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取得规模与品牌的共同飞跃。此阶段,品牌战略同样是公司发展的关键所在,恒大也进入了以品牌为主的“规模+品牌”的标准化运营战略的发展阶段。

在论文发表后不久,许家印极力支持的恒大足球队拿下了当年的中超冠军,恒大对于足球队的2011年的投资预算高达4.88亿元,是中超联盟俱乐部平均水平的7倍。在那之后近10年时间里,球队成为亚洲范围内的豪门俱乐部,恒大和许家印在更大范围内的名气也水涨船高。

而在当时恒大高歌猛进的情势下,这篇论文也提出了战略中涉及到管理和财务的隐患:

“恒大采取的紧密型集权化管理模式,凡事都具有双面性,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决策权都集中在集团中高层,权力下放不足……会削弱组织整体的应变能力……造成员工缺乏主人翁意识,对工作责任心不强,同时也减弱了员工对企业的关心程度。

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把握市场时机,尽可能抓住一切可利用的金融机会。”“但是其资产负债率基本在70%以上,高于60%的警戒线,同时恒大在 2010 年通过高财务杠杆的方式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扩张,年内借款的实际平均利率为8%左右……公司需加强对这方面的重视和控制。

财务风险与整个公司战略是一体的,风险早已被各方点出,包括这篇论文。


“次贷危机”中的恒大

这篇题为《恒大地产集团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的论文完成于2008年,当时也正是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的时间点,美国房地产低迷,房价亦大幅度下滑,国际资本市场也表现低迷。

中国也不例外,在宏观调控格局下,国内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持续低迷状态,近期房地产市场价格一直下挫。特别是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早的城市,如广州房价下降达30%,包括成都、南京等二线城市也同样下跌明显。

许家印当时自己说,中国房地产企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恒大也不例外。上市未果的恒大决定延迟上市,原计划的100亿到150亿元的融资计划由此遇到暂时困难。

在当时的风险环绕的市场环境下,这篇参考了2008年以前、甚至是上个世纪文献最终完成的论文,对恒大的分析显得格格不入。

图片:论文

那年的许教授大概率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可以放在指导论文上面,当时他找到了当时香港三大富豪之一的郑裕彤以及美林、德意志两大投行,拿到6亿美元融资,这也是恒大在2008年困境中的救命钱。

论文提到,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土地和资金的双重压力。各地土地市场频繁出现“地王”,这些天价土地使得项目一开始就背负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承担了巨大的财务风险。

在当时的竞争中,周期性的地产调控是一个大主题,背后更长线的主题则是房企们的“大逃杀”。1996年恒大成立时,中国房地产企业有8万多家。有的公司能保持稳健,有的公司则在屡次的竞争突围中加强了对“加杠杆”的信仰,比如恒大,比如融创。

现在看来,2008年的风险和困难已经显得遥远而渺小,可能许教授和他的学生在看文献时也不会想到,当时的风险是融资能力不足,如今最大的风险正来自恒大引以为傲的融资能力。

2020年下半年,“三条红线”出台,即房企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2、房企的净负债率不得大于100%;3、房企的“现金短债比”小于1 。如果踩中一条,年负债增速不得超过10%;如果踩了两条,不得超过5%;如果三条全踩,不得新增有息债务。

房地产的主题又变了。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在2017年就提出了,房地产的镀金时代已经过去,“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三条红线,恒大全部踩中,让这个房企巨头在一年时间里陷入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困境,拖着1.9万亿的表内负债举步维艰。或许这场困境才是许教授和他的学生们最值得研究的案例。



20社原创稿件。欢迎转载,请后台联系。



《欧洲拼多多失联背后,跨境电商的“轮盘赌”》

《元宇宙的隐喻》

《小红书博主,快被新消费品牌淹没了》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