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宏杰:朱元璋的成与败!

张宏杰 凹凸铿锵 2022-12-13


 乞丐为什么能当皇帝?朱元璋从乞丐和尚一跃而为明朝开国皇帝,自称帝之日起,他就必须好好回答这道论述题。他一开始想找个名人联个宗,谎称自己是朱熹的后代。可是这个谎也太经不起推敲了,不但不能给自己增光,反而会暴露自己的心虚。为这个问题苦恼许久之后,朱元璋突然脑筋急转:自己的出身利用好了,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把坏事变好事。


《洪武:朱元璋的成与败》



01

朱氏天命论:

能当上皇帝全赖天命


按照世俗之人的想法,无论谁当皇帝,也轮不到朱元璋这个要饭花子。然而事实是,天下那么多富贵人、读书人、根脚人,谁也没当上皇帝,偏偏他一个乞丐当上了,这不正说明他有“天命”吗?

所以,朱元璋一反历代统治者攀龙附凤之习,干脆坦然承认自己出身是“淮右小民”,而且还到处宣扬这一点。“口头上、文字上,一开口、一动笔,总要插进‘朕本淮右布衣’,或者‘江左布衣’,以及‘匹夫’‘起自田亩’‘出身寒微’一类的话。”这就是为了强调自己命运的奇特和天命的眷顾。

在朱明政府的中央文件中,天命论到处皆是。朱元璋说“人君开创基业,皆奉天命”,自己之所以能由布衣而登帝位,是因为父祖“世承忠厚,积善余庆,以及于朕”。他对孔子后代孔克坚说:“朕率中土之士奉天逐胡,以安中夏,以复先王之旧。虽起自布衣,实承古先帝王之统。且古人起布衣而称帝者,汉之高祖也,天命所在,人孰违之。”他又说,“朕本布衣,因元纲不振,群雄蜂起,所在骚动,遂全生于行伍间,岂知有今日者邪”。

为了证明这一点,朱元璋还写了许多文章,比如《周颠仙人传》《纪梦》,来宣扬自己身上的种种神异之处,进行自我神化。说周颠仙人早就看出他要当皇帝,说自己即位前一年,就梦见穿紫衣的道士授给他绛旗、冠履、宝剑诸物,证明自己是上天简授,确定无疑。

那么,为什么上天不挑别人,偏偏挑了他呢?朱元璋说,这就是天命的神奇之处,老天爷的心思很难猜,它总是出人意料。比如,当初谁能想到,马上民族蒙古能君临天下,统治汉人长达百年呢?

他在《谕齐鲁河洛燕蓟秦晋之人》中说: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也,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治天下者也。爰自宋祚倾移,前元以北狄之强,入处中国,遂主天下,四海内外,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

朱元璋说,蒙古族人少,文化落后,按理说不应该统治广大中国地区,但是他们居然就入主中原了。这恰恰说明他们有“天命”,否则怎么解释?

基于这一逻辑,朱元璋必须视元朝为正统,因为这是上天的意志。所以他承认元朝直接受命于天,接续了三皇五帝的正统。


02

朱氏恩德论:

天下再无道,也要当顺民


快要登上帝位之际,朱元璋遇到了一个理论难题:怎么看待农民起义?

肯定农民起义吗?

似乎当然应该肯定。因为他和他的追随者都是起义者。他们用起义推翻了万恶的旧王朝,建立了光明的新社会。他们的合法性来源于这个朴素的真理:天下无道,就应该有人揭竿而起。

但是慢着。如果肯定起义无罪,那么再有后来者效仿他起兵反对他怎么办?

在推翻旧王朝的时候,他当然可以大喊造反有理、起义无罪。但是,成了新王朝的统治者,他就必须让老百姓明白,以后不许造反,更不能起义。

这个弯子可不太好转。

所以,他要大力打造“朱氏恩德论”。



在朱元璋以前,中国人认为“有德者有天命”,可以拥有天下,而无德者就失去了“天命”。天下无道,人民就可以起来推翻它。而朱元璋要打造的“朱氏恩德论”是:因为你身处的王朝对你有恩,所以不管它有道无道,你都不应该带头起来背叛这个王朝。

朱元璋说,一个人有了天命,也就从上天那里获得了天下的所有权。也就是说,全部中国领土的产权都归他一人。其他所有人,都是“寄居者”。

所以,开国皇帝对天下百姓来说,有两大恩德:一是开创了太平,使天下人不再相互残杀,可以保全性命;二是既然天下的土地都是皇帝家的,那么所有的粮食,都是在皇帝家的土地上长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下人都是皇帝一个人养活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对皇帝感恩戴德。

不要以为这是在开玩笑,这是中国历代统治者的真实想法,只不过朱元璋表达得最透彻。



在朱元璋看来,天下百姓都是依赖他的阳光雨露才得以生存,因此,他有权对天下人生杀予夺。为了让天下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他从正反两个方面反复宣讲。在《大诰》的另一章中,他反驳那些不同意他观点的人说:“有人说:‘皇上吃的穿的,都是老百姓供养的,怎么能说皇上养活老百姓呢,应该说是老百姓养活皇上。’愚民们,你们不知道,说皇上养活你们,是因为他教育你们,给你们制定纪律,要不然你们小的不听老的,富的欺负穷的,谁都不得安生。”

从“朱氏恩德论”这个理论出发,元朝皇帝虽然统治低能,但毕竟建立了一套法律,安设了一些官员,比天下大乱还是要好的。他朱元璋虽然生不逢时,没赶上好时候,吃不饱穿不暖,但毕竟也算是吃了人家蒙古皇帝的,喝了人家大元天子的,怎么能忘恩负义,不予承认呢?

“如予父母生于元初定天下之时,彼时法度严明,使愚顽畏威怀德,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在民则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各安其生,惠莫大焉!”

在内心深处,朱元璋对元朝当然是充满愤怒的,毕竟他一家人差点因为元朝的野蛮统治死绝。但对于他这样级别的政治家来说,考虑问题不能从个人恩怨出发,而要从天下大局出发。进一步说,不能从正义与否的角度,而是要从实用与否的角度出发。洪武四年,朱元璋命人在北平给元世祖盖了庙。洪武六年,他又在南京建了历代帝王庙,把元世祖和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都供在一起,还把蒙古帝国开国功臣木华黎等四人的牌位也供在边上,他自己恭恭敬敬前去行跪拜大礼。他如此敬礼元朝,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给天下百姓做个示范,让他们也敬礼新朝,告诉他们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

既然承认皇帝是天下所有人的大恩人,那么即使一时统治得不好,偶有雷霆,那也都是天恩,大家永远不能起叛逆之心。这就是朱元璋建立天命恩德论的最终落脚点。在他朱家政权的治下,天下再无道,人们都要老老实实当顺民,而不是逆民。任何情况下,起义都有罪,造反都无理。


03

饿死强于战死,不要第一个揭竿而起



理论构建到这儿,朱元璋发现他遇到了一点难题:正是他本人推翻了大元王朝。他食元朝之毛,践元朝之土,世受元朝雨露之恩,却起兵打倒了大元王朝,这怎么解释?

虽然谁握住了刀把子谁就有了话语权,但要把这个道理讲圆满,也实在太考验人的智商了。

朱元璋开始是这样解释的:他当初参加起义,只是为了吃饭活命,并不是为了推翻元朝。他不断强调自己加入起义军实在是迫不得已,是人生的一大污点。他说自己加入起义军是“昔者朕被妖人(红巾军)逼起山野”(《与元臣秃鲁书》)。他宁肯降低自己参与造反活动的意义,也不能给臣民做坏的榜样。

后来他又进一步解释,说他起兵之时,元朝已经失去天命,土崩瓦解了。他动不动手,元朝都注定要灭亡了。他的原话是:“盗贼奸起,群雄角逐,窃据州郡。朕不得已起兵……当是时,天下已非元氏之有矣……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

也就是说,元朝的灭亡跟他没什么关系。他参加起义,不是为了推翻旧王朝,也不是为了当皇帝,而是因为实在不忍心看人民遭受痛苦,要救万民于水火。他是从群雄之手,而不是元朝之手取得了天下。

这两种解释似乎还不圆满。到了编写《大诰》时,朱元璋又发明了“殿兴有福”理论。他天才地将起义者分为“首乱”者和“殿兴”者两部分。首乱者,就是带头造反的那一批人;而殿兴者,就是他这样半路参加起义的人。



朱元璋认为,带头作乱者都是忘恩负义、胆大妄为之徒,注定没有好下场。这就是所谓“殃归首乱”。

朱元璋还举大量的例子来论证他的观点:历代大型农民起义中,最早揭竿而起的那批人,确实多数都做了后人的铺路石:“秦之陈胜、吴广,汉之黄巾,隋之杨玄感、僧向海明,唐之王仙芝,宋之王则等辈,皆系造言倡乱首者,比天福民,斯等之辈,若烟消火灭矣。”

至于为什么首乱不祥呢?朱元璋笼统地解释说,因为这些人引起了战乱,造成了流血,老天爷讨厌这样的人。

至于那些后来才参加起义的人,就没有什么责任了。因为动乱的大火已经烧起来了,他们再加把火,是为了使火灾早点结束,早点还大家以太平,所以“福在殿兴”。

这一说法充满矛盾。既然天下无道,“天将更其运祚”,被推翻是必然的,总得有第一个起来反对它的,尽管他可能不成功,但是其发难之功是不容否定的。但朱元璋称之为“愚民”,说他们是“作乱”。然而没有流血,怎么会推翻无道的旧王朝,又哪来的新王朝?站在“首乱”者的尸体上,享受首乱者用牺牲换来的成果,却又这样大言不惭地辱骂他们,实在是匪夷所思。

朱元璋绞尽脑汁,将理论的落脚点定为:万万不要第一个揭竿而起。

说他狡猾也可以,说他愚蠢也可以,说他阴险也可以,说他坦率也可以,反正理论构建至此,朱元璋图穷匕见:不论怎么说,你们可千万不要造我大明的反。

为了说服愚民,他又继续费尽口舌,推导出了宁可饿死,也强于造反之说。

他说,元朝承平时,富无旁忧,贫有贫乐。纵有天灾,“饥馑并臻,间有缺食而死者,终非兵刃之死。设使被兵所逼,仓皇投崖,趋火赴渊而殁,观其窘于衣食而死者,岂不优游自尽者乎?”

也就是说饿死强于战死,比起那样被杀死的,活活饿死还很“优游”舒服,相当享受呢。所以宁可饿死,也不能反抗他的统治。

本文摘自张宏杰系列《洪武:朱元璋的成与败》

高清电影--《末代皇帝》完整版
易中天:原来当皇帝这么过瘾
王学泰:挥之不去的皇帝梦
陈嘉映:两千多年的文字时代,结束在微信手里?
张鸣:说是以史为鉴,许多统治者还是会跳进同一个坑
张鸣:养人的制度梦魇
意识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命的?
李亚平:龙椅猪论
这才是疫情迟迟不能停息的原因
朱学勤 | 启蒙三题:谁在笑?谁在叫?谁在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