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淮南三叛(四)王凌的野望

握中悬璧 握中悬璧 2022-03-18

↑↑↑

喜欢的话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哦


249年是个多事之秋,蜀汉方面见曹魏政局动荡,雍凉战区也有人事变动,于是抓住机会发起了一次北伐。但司马懿安排到西线的几个心腹郭淮、陈泰、邓艾都是一流名将,姜维只好无功而返。

眼见雍凉已经稳如泰山,司马懿将目光移向了最后一个目标----淮南。

寿春的太尉府中,年近耄耋的扬州都督王凌依旧精神矍铄。他吟诵着曹操那首名传千古的《龟虽寿》,心中不禁感叹:“太祖皇帝果然好气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畜类尚且如此,我王彦云岂能因为年老就失去雄心呢?“

他又想起之前收到的司马懿拒绝了丞相任命的消息,心中生出一股不屑,这司马仲达分明权倾朝野,却还如此惺惺作态。

论资历,自己同样是四朝老臣,而且跟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交好,可以算是他的前辈了。现在竟然让一个后生晚辈爬到自己头上,心中岂能不愤懑?

不过眼下司马懿掌控朝政,一时也难以找到对付他的方法,想到这里,王凌又感到一阵失落。就在这时,一封兖州送来的信件重新勾起了他的兴趣。

这封信是时任兖州刺史的外甥令狐愚派人送来的,信中的内容在旁人看来必定是胆战心惊,但是在野心勃勃的王凌眼中却是极为平常之事。

原来二人早有密谋:当今天子齐王曹芳年少,太傅司马懿把持朝政,他们竟然要拥立楚王曹彪在许昌称帝。名为匡扶魏室,实为起兵夺权。

凌、愚密协计,谓齐王不任天位,楚王彪长而才,欲迎立彪都许昌。(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令狐愚当时驻扎在平阿,此地距离寿春也就200里左右,成掎角之势,很容易相互支援。

平阿在今天安徽怀远县,它扼守住涡水和北淝水与淮河的交汇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可以阻挡豫州和徐州方向的兵锋。令狐愚和王凌二人分据两地互相声援,成为曹魏朝廷的心腹大患。

这位令狐愚也不简单,他出身大族,年少成名,可以说是天之骄子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必将光大门楣,但只有他的族父令狐邵不以为然。在他看来,令狐愚任性狂妄,虽有大志但不修德行,将来一定会招致灭族之祸。

邵族子愚,为白衣时,常有高志,众人谓愚必荣令狐氏,而邵独以为"愚性倜傥,不修德而愿大,必灭我宗"。(三国志魏书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裴注)

令狐愚听闻以后不仅不反省自己,反而对令狐邵怀恨在心。等到后来,令狐愚仕途一帆风顺,他又跑过来嘲讽令狐邵:“您当初觉得我难成大器,如今又怎么说呢?”令狐邵对此没有理会,但他心里清楚,这个族侄已经彻底没救了。

邵熟视而不答也。然私谓其妻子曰:"公治性度犹如故也。以吾观之,终当败灭。但不知我久当坐之不邪?将逮汝曹耳!"(三国志魏书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裴注)

令狐愚对此嗤之以鼻,继续我行我素,然而没过多久他就犯了一次大错。

话说令狐愚本名令狐浚,当时田豫长期担任乌丸校尉,他采取以胡制胡的手段,设计让少数民族之间互相兼并,自己也多次出兵屡获大胜,可以说有他在曹魏东北边境就有保障。

令狐愚是和戎护军,有监察的职责,他为了表现自己,立功心切,因为一点小过失就依法查办了田豫。

魏书曰:愚字公治,本名浚,黄初中,为和戎护军。乌丸校尉田豫讨胡有功,小违节度,愚以法绳之。(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裴注)

曹丕听闻之后非常愤怒,将其免官治罪,并把他的名字改成了令狐愚。

帝怒,械系愚,免官治罪,诏曰"浚何愚"!遂以名之。(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裴注)

表面上看,令狐愚在履行护军的职责,执行军法,无可指摘。但是实际并非如此,他的出发点很可能不是为了整肃军纪而是贪功敛权。

你贪功不要紧,但是你能善后吗。田豫是制胡能人,朝廷是要依仗他安定边境的。对这样的人,一点小的过失并不能掩盖他的功绩。

令狐愚倒好,随随便便就把他拿下了,这样肆意妄为,是要出大乱子的。如此不顾大局,难怪曹丕动了雷霆之怒,这也将令狐愚狂妄嚣张的性格暴露无遗。从这个角度看,他被强行改名还真不算冤枉,此人确实很愚蠢。

不过受到这次打击后令狐愚倒没有彻底一蹶不振,后来他重出江湖,抱上了曹爽的大腿,当上了兖州刺史。

正始中,为曹爽长史,后出为兖州刺史。(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裴注)

现在曹爽虽然倒台,但舅舅王凌官居太尉,且坐镇淮南,位高权重。于是令狐愚丝毫没有吸取以往的教训,又想搞出些大事。

但是当下司马懿控制着朝廷,如果贸然起事是非常不利的,因为缺乏大义名分。

这时候如果一定要行动,那最好的办法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利用司马懿背信弃义对曹爽一党杀戮过重,丧失人心这一点,尽量将一部分中间派争取过来。

另一方面尽早囤积兵马粮草,争取长期坚守,以待时局变化。可惜的是他们最终做了擅行废立这个不明智的决定。

说实话这样做根本没有任何公信力,曹芳再怎么样也是魏明帝曹睿亲自指定的合法继承人。而曹彪是曹操的儿子,是曹芳爷爷辈的人,和帝室这一脉已经很远了,他有什么资格做皇帝呢?

另一方面,楚王曹彪的封地在东郡白马,距离令狐愚所在的平阿有千里以上,而洛阳距离白马只有700里左右,一旦起兵,朝廷完全可以抢先一步把曹彪拿下,然后逼迫曹彪宣布和王凌等人决裂,那样的话局面就非常尴尬了。

但是王凌和令狐愚似乎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只因为一个谶言。

当时白马县传说出现了一匹妖马,而乘骑者是朱虎(可能是红色的老虎)。而偏偏曹彪小字朱虎,恰好和谶言对应上了。

初东郡有讹言云:"白马河出妖马,夜过官牧边鸣呼,众马皆应,明日见其迹,大如斛,行数里,还入河中。"又有谣言:"白马素羁西南驰,其谁乘者朱虎骑。"楚王小字朱虎,故愚与王凌阴谋立楚王。(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裴注)

秦汉时的人普遍对这种谶言深信不疑,比较有名的有 ”亡秦者胡也“、“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还有所谓的“代汉者当涂高”。

或许这些人认为谶言是个吉兆,又或许他们是想给自己的行动找个借口,求个心理安慰。反正王凌他们听说此事后倍感兴奋,觉得自己大展宏图的时候就要到了。

二人认为这就是上天的意思,岂能放弃机会?于是他们立即展开行动。令狐愚派手下张式联络曹彪,虽未明言,但是曹彪已经心领神会。

嘉平元年九月,愚遣将张式至白马,与彪相问往来。(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乃先使人通意於王,言"使君谢王,天下事不可知,愿王自爱"!彪亦阴知其意,答言"谢使君,知厚意也。"(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裴注)

曹彪此人的立场值得一提,他和曹植曹彰非常亲近,三人当初曾经一同去洛阳参加”会节气“的祭典活动。没过多久,曹彰不明不白死在洛阳,虽没有确凿证据说是曹丕所为,但想必曹彪对此一定有所怀疑。

到了临别之际,曹植还专门为他写下名篇《赠白马王彪》,二人关系可见一斑。

后来魏明帝时期曹彪又受到皇室的打击。有了这些经历,他对曹丕一脉应该是没什么感情可言的。

也就是说谋反这件事对曹彪来说肯定没什么心理负担,王凌想立他为帝,对他来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曹彪以一个投机者的心态,选择坐等其成。

不过他却没想明白,机遇和风险都是并存的,世上岂有这种好事?若他真的有想法,那就应该尽快找机会转移到寿春去,至少白马这个地方是不能呆了。如果不想承担风险,就应该立刻向朝廷举报,规避自己的责任。

可是曹彪既不愿放弃机会又不想积极行动,最终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

其实王凌身边还是有明白事理的人的,他的长子王广当时在洛阳,此人颇有才学,蒋济曾经对司马懿评价说他的才干胜过其父,但王广最终被这句话害死了,这是后话。

太傅尝从容问蒋济,济曰:"凌文武俱赡,当今无双。广等志力,有美於父耳。"退而悔之,告所亲曰:"吾此言,灭人门宗矣。(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裴注)

王凌派手下劳精去洛阳将起兵一事告诉王广,王广回复说这是取祸之道。

凌又遣舍人劳精诣洛阳,语子广。广言:"废立大事,勿为祸先。"(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王广认为欲举大事,人心向背是最重要的。曹爽一党看似强大,但因为失了人心,因此一旦形势不利立刻就会树倒猢狲散。不过司马懿不同,虽然他心思难测,但并没有失去人心,而且他们也掌握着兵权,轻易是扳不倒的。

王广这番话颇有深意,他对司马家的野心是持有一定戒心的(今懿情虽难量),但他不希望轻举妄动,而是要从长计议。

他并不反对与司马家为敌,只是反对贸然出头,尤其反对擅自废立,因为这在道义上太吃亏了。

王广这段阐述,仅见于汉晋春秋,裴松之认为不可信,不过司马光却将其引入资治通鉴,二人意见不一,其真伪难以判定,不过王广眼光长远是肯定的。

有如此见识,看来蒋济的评价还真不算过誉。可惜这番良言王凌丝毫没有听进去,他已经被野心彻底蒙闭了双眼。

王凌一意孤行,一场血雨腥风迫在眉睫,但是一个突然发生的变故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令狐愚死了。


前文在这里

淮南三叛(一)司马氏集团的形成

淮南三叛(二)为什么叛乱发生在淮南

淮南三叛(三)夏侯玄的决断


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

三国名将系列总目录


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长期更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