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三叛(五)风起寿春
↑↑↑
喜欢的话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哦
令狐愚是可悲的,他志大才疏,最终只会害人害己;同时他又是幸运的,至少得以善终,没尝到家破人亡的滋味。但是他的死却给王凌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在王凌的计划里,令狐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他负责和楚王曹彪的联络,曹彪所在的白马距离寿春比较遥远,令狐愚这一死,王凌已经很难先发制人将曹彪掌控在自己手里了,局面变得非常被动。
按理说情况到了这一步,换成一般人也就知难而退了,毕竟朝廷也没有真凭实据,王凌作为扬州都督干到自然死亡是不成问题的,没有正当理由司马懿基本不可能人为制造动乱,还是保持稳定最重要。但王凌不是一般人,他并不服老,打算玩一把大的。
王凌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迷之自信,在250年夏天发生了“荧惑守南斗”的奇异天象,王凌认为这预示着有人会因此一步登天,而这个人就是他自己,真不知道他的根据是什么。
二年,荧惑守南斗,凌谓:"斗中有星,当有暴贵者。"(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他专门找了一个懂占星的人来问策。这个叫浩详的人倒也不是骗子,他确实是懂星象的。不过此人明知道这一天象主国君将死(一年多以后孙权病逝),但为了讨好王凌,也就顺着他的意思说了。王凌听后谋反之心更加坚定了。
魏略曰:凌闻东平民浩详知星,呼问详。详疑凌有所挟,欲悦其意,不言吴当有死丧,而言淮南楚分也,今吴、楚同占,当有王者兴。故凌计遂定。(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裴注)
王凌也是沙场宿将,他心里清楚,要想在和司马懿的对抗中取得最终的胜利,难免要在战场上一决雌雄,这一点是绝对避不开的,毕竟曹爽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
但是淮南只是曹魏的一个军区,仅仅以淮南的力量对抗中央,确实力有不逮。之前有令狐愚的兖州部队作为外援,现在外甥死了,这部分兵力也就没法指望了。王凌思来想去,决定采用釜底抽薪之计,让朝廷调兵来淮南以弥补自己兵力的不足。
这个计策看似异想天开,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可行性的,其关键就在于必须有第三方配合。这个第三方就是东吴,只要东吴有北伐的迹象,那么请求朝廷出兵支援前线就是理所应当的了。
可是这时候希望东吴出兵还是有点困难的,因为东吴的争储大戏已经进行到了白热化阶段。这场斗争极为惨烈,以太子孙和被废为庶人,鲁王孙霸被赐死而告终。
遂废太子和为庶人,徙故鄣,赐鲁王霸死。(资治通鉴魏纪第七)
内斗如此激烈,东吴想必是难以腾出手来起边衅了,而就在这个时候,又有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帮了王凌一把。
这个人就是文钦。文钦确实是一位猛将,但他的性格却有严重的缺陷,为人刚硬暴躁,傲慢无礼,曾经因此被魏明帝打压。
钦性刚暴无礼,所在倨傲陵上,不奉官法,辄见奏遣,明帝抑之。(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裴注)
后来文钦担任庐江太守,他的庐江郡和王凌所在的淮南郡紧挨着,结果文钦又犯了老毛病,和长官王凌发生了冲突。王凌向朝廷上书弹劾文钦,成功把他赶走了。
王凌奏钦贪残,不宜抚边,求免官治罪,由是徵钦还。(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裴注)
不过虽然王凌地位更高,但他还真拿文钦没有办法,因为文钦上面有人。作为曹爽的心腹,他很快又杀回庐江,不仅没被处理反而还升了官。
曹爽以钦乡里,厚养待之,不治钦事。复遣还庐江,加冠军将军,贵宠逾前。(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裴注)
其实,让文钦返回庐江,完全是出于防范王凌的目的。王凌多年来一直在豫州扬州一带做官,正始初年又做了扬州都督,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股尾大不掉的势力,曹爽对此也是比较忌惮的。
让自己的心腹同时又是和王凌有矛盾的文钦作为插入淮南的钉子,日后若是王凌图谋不轨,这枚提前布置好的棋子就可以起到很好的牵制作用了。
这条计策出自丁谧的谋划,此人颇有智谋,当初软禁郭太后和对司马懿明升暗降以夺权,都是他的手笔。
奏使郭太后出居别宫,及遣乐安王使北诣邺,又遣文钦令还淮南,皆谧之计。(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第九)
曹爽一党倒台后,司马懿上台。他在接手了曹爽权力的同时,也必须面对淮南这个重大隐患,因此司马懿虽然干掉了丁谧,但却把他的政策保留了下来,继续让文钦牵制王凌。
曹爽诛后,进钦为前将军以安其心。(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裴注)
可是令司马懿没想到的是,文钦后续的一系列动作,反而在某种意义上帮了王凌一把。就在东吴发生宫廷之变后不久,不安分的文钦打算搞出点动作,他要对东吴发起诈降。
不得不说郑袤评价文钦有勇无谋还真不算冤枉他。诈降是东吴早就玩烂了的把戏,从黄盖到周鲂,两次大获成功,人家经验如此丰富怎么可能会上当呢?
师问计于光禄勋郑袤曰,袤曰:“丘俭好谋而不达事情,文钦勇而无算。(资治通鉴魏纪第八)
果不其然,东吴偏将军朱异一下就识破了文钦的计策,上报孙权后,东吴提前做好了防备,文钦只好作罢。
不过这次行动虽然没有任何实际效果,但却成功刺激了东吴,250年冬天,在册立新太子孙亮稳定朝政之后,孙权立刻发兵北上,派遣十万大军进驻堂邑、涂塘。
十一月,立子亮为太子。遣军十万,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
堂邑和涂塘都位于南京市江北的六合区,都在古涂水(今滁河)附近,东吴十万大军做出沿着涂水北上的姿态。
但问题是涂水并不是一条南北向的河流,溯着涂水向上游走,并不能越过合肥防线。
因此我推测孙权选择这条路线说明他并不一定是真想北伐,而更有可能是用一次军事游行来提升自己的声望,解决之前争储导致政权不稳的遗留问题。
不过这对王凌来说已经足够了,十万人的军队是很庞大的,毕竟当初石亭之战陆逊才只有九万人而已,王凌作为淮南最高军事长官,有充分的理由请求朝廷调派援军,只要援军到了他的手里,就不可能再交回去了。
三年春,吴贼塞涂水。凌欲因此发,大严诸军,表求讨贼。(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王凌这时或许还在沾沾自喜,以为令狐愚的死虽然让他被迫推迟了起事的时间,但却有机会骗来一支兵马,可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不过他的算盘虽然打得响亮,但却没那么容易如愿,时间拖了一年之久,足够司马懿的情报机构洞悉他的全部计划了。
但是王凌却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一边调兵遣将,一边请求朝廷出兵支援,结果朝廷并没有应允。
诏报不听。(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表面上看,司马懿这样做有打草惊蛇之嫌,他应该假意答应以麻痹王凌,其实不然。王凌心知东吴并不是真心实意大举北伐,因此他的注意力还是主要集中在朝廷方面,如果司马懿答应地太轻易反而会让其心生警惕。也就是说,朝廷按兵不动这一姿态是一个合理的表现。
王凌这时候也吃不准朝廷的立场,不过开弓没有回头箭,虽然开局不利,他也只好继续实行B 计划,于是派手下杨弘去见新任兖州刺史黄华,将计划和盘托出,希望黄华能够配合迎立楚王曹彪。
在他看来,黄华就是令狐愚的替代者,可是兖州刺史这个位置多么重要司马懿也能看得到,他怎么会派一个不可靠的人去呢?
这位黄华出身于凉州酒泉豪族黄氏,建安年间黄氏一门与酒泉太守徐揖结怨,全族大部被杀,而黄华逃过一劫。后来他发起叛乱,旋即被平定。归降后黄华应该是得到了比较优厚的待遇,最终官至刺史。
以一名有过黑历史的降将,得到今天的地位实属不易,作为当年的幸存者,黄华自然没必要用身家性命去冒无谓的风险,王凌这次真是找错人了。
另一方面,王凌的使者杨弘也出卖了他。能被委派传递这样机密的消息,杨弘绝对是王凌的心腹,但偏偏是他最信任的人选择了背叛。
杨弘的背叛只是一个缩影,王凌这样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行为已经人心尽失,他的手下会找到一切机会脱身而不会为他陪葬。
很快杨弘和黄华就把王凌的阴谋告知了司马懿,这下有了确凿的证据,司马懿可以出手了。
凌阴谋滋甚,遣将军杨弘以废立事告兖州刺史黄华,华、弘连名以白太傅司马宣王。(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司马懿以古稀之龄踏上了人生最后一次征程,他率领大军从洛阳出发,沿颍水东下,直扑寿春。
按理说王凌谋划了这么久,一把年纪还要搏一搏,再加上东吴也卷进了这次争斗,情况也愈加复杂,所以于情于理他也会负隅顽抗一番的。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王凌居然怂了。
前文请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