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淮南三叛(十五)曹髦登基

握中悬璧 握中悬璧 2022-03-18

喜欢的话点击下面名片关注我哦

↓↓↓

前文目录在这里

淮南三叛系列目录 (1-13)

淮南三叛(十四)司马师废帝




曹芳被废已成定局,司马师下令授予他齐王印,然后将其迁入西宫,曹芳无奈,只好拜别太后并离去。

曹芳出宫时,有一些胆子比较大的臣属前来送别,其中领头的不是别人,正是司马孚,他痛哭流涕,悲不自胜。

始从太极殿南出,群臣送者数十人,太尉司马孚悲不自胜,馀多流涕。(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第四,裴注)

说实话司马孚这个人演技也是影帝级别的,至少不比他哥哥差,演了一辈子忠臣居然还真给他留下个好名声。从唐朝的房玄龄,到明朝的李贽,都对他的忠贞加以称赞。

安平立节,雅性贞亮。(房玄龄)
如向雄、司马孚者,皆松柏也。可敬,可敬。(李贽)

不过他瞒得了一时却瞒不了一世,从史书中终究还是能找出矛盾的地方。要知道请求废掉曹芳的诏书上的署名可是你司马孚领衔的。

可能有人会说,或许是司马孚被逼无奈呢?很遗憾,以司马孚当时的资历和声望,只要他不愿意还真没人逼得了他,即使是司马师也不行。这一点晋书中记载得明明白白。

后逢废立之际,未尝预谋。景文二帝以孚属尊,不敢逼。(晋书宗室列传)

这就有意思了,既然爱惜名声不愿意做不臣之事,却为何要签名呢,也没人逼你啊。由此可知,司马孚大概率是个说一套做一套的伪君子。

曹芳的时代彻底结束了,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司马师派郭芝去和太后交涉另立新君的问题,他最开始提出的人选是彭城王曹据,但是郭太后听了很不高兴,回答说:“我要和大将军面谈。”

郭芝威胁:“有什么好谈的,先把玉玺拿出来吧!”

郭太后毕竟妇道人家,一看郭芝态度强硬,只好让人把玉玺拿出来了。

在上一篇的分析中,我曾推测郭太后很可能对废帝一事并不排斥,那为何这次又要和司马师闹得不太愉快呢?原因就在于新皇帝的人选问题。

先看这位彭城王曹据何许人也,此人虽然名气不大,但他的兄长却是大名鼎鼎的神童曹冲。

曹据具体年龄无法考证,但还是能做一个大体的推断。他在211年被封为范阳侯,可是他的兄长曹冲作为曹操最喜爱的儿子,在208年十三岁去世之前依旧没有封侯,而是死后才被追封为邓哀侯。

那么即使曹操爱屋及乌而厚待曹据,他也不太可能比曹冲得到侯位要早,也就是说211年曹据应该至少也得13岁了。而到254年,他大概就要接近六十岁了。

至于司马师为何要选这样一个老人,或许是他认为曹据年纪大了会更加稳重,更加识时务,不会像年轻气盛的曹芳那样总是搞事情吧。

但是郭太后却不乐意了,在她看来,曹据年纪大辈分也高,算是她的叔辈。这就很不合适了,叔叔当皇帝,侄媳妇当太后,辈分就完全乱了。而且曹据和当今帝室离得也有点远了,如果立他为君,相当于曹丕曹睿这一脉就绝嗣了。

太后曰:"彭城王,我之季叔也,今来立,我当何之!且明皇帝当绝嗣乎?(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第四,裴注)

于是郭太后又提出了一种方案,她主张立东海王曹霖之子曹髦。理由是曹髦乃魏文帝的长孙,又是魏明帝的侄子,在血脉上和当今皇室最近。

吾以为高贵乡公者,文皇帝之长孙,明皇帝之弟子,於礼,小宗有后大宗之义,其详议之。(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第四,裴注)

另一方面,当年魏明帝曹睿和曹霖关系很好,对其恩宠有加,而且曹髦也是郭太后看着长大的,和他的关系肯定会比曹芳要好得多,因此她这个选择也就不足为奇了。

明帝即位,以先帝遗意,爱宠霖异於诸国。(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

可怜的曹据,和他另一个哥哥燕王曹宇一样,都是只在史书中小小打了一次酱油,然后就彻底沦为路人了。

司马师就这个方案和群臣探讨了一番,大概他觉得太后的理由很充分无法反驳,而且一个小孩子估计也好控制,于是就不再坚持了。不过后续的发展证明司马师还是想得过于简单了,这个少年天子将会在几年后给他的弟弟司马昭制造一个天大的麻烦。

对于曹髦来说可谓是闭门家中坐,饼从天上来。但到了这个时候,皇位已经并不是什么好东西了。曹髦继承了皇位,同时也扛起了曹魏最后的希望,尽管这个希望是那么渺茫。

就曹髦在位这几年的一系列表现来看,还是非常不错的,他既有成年人的老道又有少年人的冲劲。

曹髦在进京路上到达玄武馆行宫时,群臣上奏请求让他住在前殿,曹髦认为那是先帝的旧居,因此转住西厢;群臣又请求用皇帝的车驾迎接,曹髦再次谢绝。

等进入洛阳后,群臣在西掖门南边跪拜迎接,曹髦下车答拜,礼宾员对他说:“按照礼仪可以不必答拜。”但曹髦却说:“我现在还是臣不是君,怎能不拜?”之后又下车步行,非常低调地去拜见郭太后。

等到他正式登基后,立刻下令大赦,并削减车马服饰后宫用度以及其他奢靡之物。

大赦,改元。减乘舆服御,后宫用度,及罢尚方御府百工技巧靡丽无益之物。(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第四,裴注)

之后他派人到地方巡视,慰劳官员百姓,又对参与废立天子之事的官员加以封赏。

从上述记录里我只看到了一个东西,那就是收买人心。曹髦一上位就立刻打造一个有道明君的人设,尽力争取臣子中摇摆派的支持,这对于一个十四岁的少年天子来说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曹髦的表现引起了司马师的警惕,一次朝会结束后,他询问钟会:“你看今上如何?”钟会回答说:“陛下才学可比肩陈思王曹植,武略更是可比魏武帝曹操。”

司马师听后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若真如你所言,那是社稷的福分啊。”

罢朝,景王私曰:"上何如主也?"锺会对曰:"才同陈思,武类太祖。"景王曰:"若如卿言,社稷之福也。"(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第四,裴注)

先看钟会的说法是否属实,首先才同陈思这点问题不大。曹髦自幼好学,登基后经常和人讲经作文,探讨周易、尚书和礼记等等,而且他还留下不少作品。因此就算才学比不上曹植也绝对是出类拔萃的。

而武类太祖这一点,由于曹髦也没打过仗,我想钟会所指的应该是他的胆略和权谋等。

不过这一点曹髦也确实当得起,上文说道曹髦在位期间经常和臣子探讨学术问题,这其中有个人就是司马望。

这位司马望在司马氏家族中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个,他的生父是司马孚,但早年间已经被过继给他的大伯父司马朗了,也就是说司马朗才是司马望名义上的父亲。

义阳成王望,字子初,出继伯父朗,宽厚有父风。(晋书宗室列传)

如果说司马孚的立场尚待商榷,那么司马朗肯定是曹魏忠臣,这点是没有疑问的。因此以曹髦的立场来看,司马望的背景是清白的,这个人也是值得争取的。

选择这样一个人去亲近是很妙的一步棋,一旦成功的话,就可以在司马家族中打入一颗钉子,也能让司马家族内部产生裂痕,这一手操作着实高明。可惜司马望却不愿意卷入这个漩涡,自己请求出镇边疆了。

时景文相继辅政,未尝朝觐,权归晋室。望虽见宠待,每不自安,由是求出,为征西将军、持节、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晋书宗室列传)

从上面这些事例来看,曹髦确实名副其实。至于司马师所说的社稷之福,从表面上看确实没错,因为皇帝英明神武自然江山稳固,但这仅仅是社稷的福气而不是他司马师的福气啊。

因此我认为司马师的真实意思应该是他听了钟会的话反而放心了。

曹植是大才不假,但他自控能力太差,否则也不会在争储的关键时刻连续犯下大错。而曹操虽然军事水平很高,但他性格里却也有冲动的一面,在讨伐董卓和张绣的时候都犯过这个毛病,要不是运气好他说不定已经领盒饭了。

曹髦类似于这两个人,就说明他是个虽然有胆识有才干,但却锋芒毕露不懂得收敛,或许这也是年轻人的通病。

曹髦最大的错误就是过早地把他的抱负显示了出来。他曾经与群臣就少康和刘邦孰优孰劣进行辩论一事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曹髦看来少康更值得推崇。众所周知,刘邦是创业之主,而少康是中兴之主,曹髦想要表达的意思非常明显,那就是他也想做中兴之主。

既然要中兴,那么一定要有个前提就是式微。当时曹魏蒸蒸日上在实力上并没有式微,只不过曹魏皇室在大权上式微了。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是曹髦真的做了中兴之主,司马师这样的权臣将何以自处呢?

还是太年轻啊,这样口无遮拦,公开表达志向的做法肯定会刺激到司马师。

或许曹髦确实文武双全,假以时日就是下一个曹操也说不定,但他毕竟不是完全版的曹操,他还需要时间和空间去成长。另一方面他这些突出的表现又引起了司马师足够的重视,因此司马师是不会给他成长的空间的。

也就是说司马师怕的不是年轻版的曹操,而是年轻版的司马懿。如果曹髦能足够隐忍,故意示弱的话,那才是司马师最担心的,因为这就是个定时炸弹。不过当曹髦没能瞒过钟会的时候,他就没什么机会了。

如今一切已归于平稳,司马师也大权在握。这三年来他先是击败东吴,紧接着又粉碎政变,废立皇帝,他的威望已经大大提高。那么司马师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并不是。他这次冲动的废立之举激起了一个人的怒火,这不仅成为一场大乱的最后一棵稻草,也最终让司马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往期文章请看这里


三国名将系列总目录



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长期更新


觉得文章还可以请帮点在看吧。


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