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权为什么认为鲁肃劝借荆州是个错误?只因他不具备鲁肃的高超战略眼光。

握中悬璧 握中悬璧 2022-12-30

历史系列原创号,每周二、五上午10:30准时更新

喜欢的话点击下面名片关注我哦

↓↓↓


由于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若不加星标可能会错过更新噢。

添加星标方法:

请点击上方名片「握中悬璧」→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快来成为我的特别读者吧!


前文在这里


百年东吴系列目录(1-33章)后文待续

百年东吴(三十四)周郎谢幕



百年东吴(三十五)借荆州

周瑜去世后,随着鲁肃上位成为荆州地区最高负责人,江东对刘备的外交政策开始出现转向,双方之间一度有些紧张的关系开始缓和下来。

而提到鲁肃对双方关系的影响,借荆州就是个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话题,这也成为后来双方长期扯皮的根源。

关于借荆州一事,历来是众说纷纭,就连此事究竟是否属实都没能达成一致,因为有人认为这是东吴事后的一面之词。

持这一论点最著名的就是清代学者赵翼。他认为荆州本是刘表所有而非东吴所有,而且在赤壁之战和江陵之战期间,刘备在联盟抗曹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理应有权占据土地,所以借荆州一说是不成立的,荆州是刘备靠实力取得的。

这种观点虽然并非最主流,但却也有一定市场,甚至比较著名的近代史学家吕思勉也认同他的论述。

然而赵翼的观点我却无法苟同,因为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荆州本属刘表不假,但随着刘琮投降,荆州大部早就归了曹操,所以谈不到刘备承袭刘表的荆州。

另一方面,战后的利益分配肯定要根据战争中贡献大小来定,可无论赤壁遭遇战、乌林火攻还是江陵之战,东吴军队都是核心主力,而最后的结果却是刘备占据了荆州大部,这明显不是根据贡献多寡划分出的结果。

另一方面,从史实记载的角度,借荆州也是确凿无疑的。

比如曹操听闻江东以土地资助刘备后极度震惊,而周瑜在信中也强烈反对割让土地,这都是史料明确记载的事。

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三国志鲁肃传)
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三国志周瑜传)

另外,从事后刘备一方的反应来看,也可以佐证这一事实。

后来东吴向刘备讨还荆州时,刘备的态度比较模糊,他并未否定此事,而许诺说将来攻克凉州后再交付荆州。

虽然这只是刘备的托辞,但他却对此没有反驳,可见他是理亏的,也承认了东吴对荆州的所有权。如果当初压根没有借荆州一事,他大可以据理力争。

而后来双方因荆南四郡归属发生冲突而进行谈判时,关羽手下声称土地乃是有德者居之,没有常主。由此可见,在刘备集团内部,也普遍承认自己所占的土地曾属于东吴。

总而言之,借荆州是铁一般的事实。多年后孙权在跟陆逊谈到鲁肃时,认为主张借荆州是他的一个失误。如果压根没有此事,孙权为何要污蔑已经去世多年的功臣呢?

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三国志鲁肃传)

其实还有一件事,也成为对借荆州一事持反对观点者的论据,那就是江夏归属的问题,他们认为江夏本属刘琦,后来却归了东吴,说明是孙权和刘备进行了土地的交换,所以谈不到借荆州。

事实上,刘琦生前的势力范围仅局限在江北夏口周边不大的地区。

江夏北部是曹操的地盘,由文聘驻守,这个没有争议,而东吴也只占据了江夏长江以南的地区。至于夏口一带,则是在建安二十年(215年)湘水划界后才正式归属东吴,那属于后来双方进行的利益交换,和最初借荆州没有一点关系。

之所以这么说,根据就是程普在南郡之战后两度担任江夏太守,他的治所在江南的沙羡。

江陵之战后,刘备领荆州牧,而根据刘备传的记载,刘琦在这之前已经病死,他的部下都归了刘备。因此可以知道,在程普担任江夏太守期间,夏口一带就是刘备的地盘,否则程普没有道理不将其治所放在位置更重要的夏口。

因此江夏的归属问题和借荆州一事没有关联,在赤壁之战结束后的几年中,江东并未在江夏得到刘备什么好处。

解决了借荆州是否确有其事的问题后,接下来我们再说借的都是哪些地方。关于这一点,其实我们在上一篇中已经谈到了,借荆州借的是南郡江北一带以及长沙、武陵、桂阳三郡的部分地区。这也是东吴后来主张讨还三郡的原因。

在周瑜主持荆州军务期间,由于他的反对,此事只是初步达成意向,实施程度非常有限,而在鲁肃继任后,才真正开始实施起来。

百年东吴(三十四)周郎谢幕

接替周瑜担任南郡太守的程普又被调回了江夏,而继承了周瑜几千部曲的鲁肃也将驻地从江陵往东迁移到了陆口,并担任新设立的汉昌太守,由此可见东吴的势力在逐步退出这一地区。

南郡是东吴经历一年苦战,付出巨大牺牲才打下来的,就这样拱手送人,而事后得到的回报却非常有限,乍一看绝对是一笔亏本买卖,而孙权也认为这是个错误。

不过真的如此吗?其实孙权这么想是因为他并未领会鲁肃的真正意图。论政治权谋,孙权是行家,但若论到战略眼光,他就远远达不到鲁肃的高度了,因此无法理解也是正常的。

鲁肃是一位比周瑜更胜一筹的战略家,他们二人最终目标虽然相同,都是希望东吴能够建立帝业,但是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则是不同的。

周瑜的方案是不惜一切代价扩充自己的实力,对于盟友,一方面进行压制,另一方面则尽量榨取它的价值,从而让自己的实力达到最大化,以获得和曹操对抗的资本。

这个方案大方向没有问题,但是实现起来难度过大,本来联盟的实力就逊于曹操,内部再生出矛盾的话,除非曹操集团内乱,否则基本是没有机会的。或许周瑜是因为感到自己大限将至才会有些急功近利吧。

但是鲁肃的方案就不同了,他对于曹操的强大有着清晰的认识,从当年提出榻上策的时候,他就清楚抗曹是一场长期斗争。

既然要长期斗争,就必须保持良好的同盟关系,只要曹操仍然是最强大的势力,联盟就必须维持下去。

至于刘备是否有威胁,会不会养虎遗患,那不是短期内需要考虑的问题,一切都是破曹以后的事情。

即使因为刘备过于壮大,破曹后东吴在双方的竞争中处于下风,那也总比联盟破裂而被曹操各个击破要好,这叫两害相权取其轻。

具体到借荆州这件事上,孙权之所以会赞同鲁肃,以他的战略眼光,应该不会考虑得太复杂,大概就是无力在东线面临曹操强大压力的同时再去荆州压制刘备。

但是鲁肃就不一样了,他考虑的显然更多。

第一,从曹操南征荆州的时候,鲁肃就认识到最初的榻上策已经不具备实施的条件了,必须要根据新形势制定新策略。

可以说孙刘联盟就是榻上策的一个变种,接受将原计划中的部分利益让给盟友,通过联盟手段达到“竟长江所极”的效果,这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第二,他是打算借助刘备去经营荆州。

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汉晋春秋)

按照庞统的描述,在经历了两年的大规模战乱后,曾经富庶的荆州已经今非昔比,不仅残破不堪,连当地人才也有很多去了北方。根据陆逊传的记载,直到建安二十五年(220年)荆州局势尘埃落定后他们才逐渐回归。

时荆州士人新还。(三国志陆逊传)

对于这样一个荆州,若想尽快让它恢复元气,辛苦经营是必不可少的,而刘备相比孙权来说更适合做这件事。

刘备在荆州多年,颇有人望,当初刘琮降曹的时候,其部众有很多投靠刘备,规模达到十万以上,后来刘琦死后,他的部下也归顺刘备并推举他为荆州牧,可见刘备在荆州的地位。

反观孙权,他是个外来者,而且孙家给荆州人留下的印象太坏了,他们对江东只有仇恨和恐惧。

当年孙坚逼死荆州刺史王叡,又杀了南阳太守张咨,后来孙策和孙权四次征讨江夏,杀死荆州兵民无数,我想任何一个荆州人在刘备和孙权两个人中做选择都不会犹豫的。

甚至连贾诩这个外人都清楚“荆人服刘主之雄姿,惮孙权之武略”,可见这是众人皆知的事。

因此,借助刘备的人望经营好荆州,是一件可以提升联盟总体实力的好事。

至于将来荆州实力恢复后,东吴是不是能顺利将其索回,在总体战略上则不是主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如果双方因荆州归属发生严重矛盾,最终只会便宜了曹操,到时候曹操坐收渔利,双方谁也得不到荆州,所以不如做个顺水人情。

而且刘备在入川之前信誉还是非常不错的,鲁肃和他的交往不多,在赤壁之战结束后就回去了,对刘备这位枭雄的本质,认识程度显然不如长期和他一同作战的周瑜,所以他也无法料到刘备日后竟会耍无赖。

而鲁肃即使知道刘备会赖账,我想他依然会做出相同的决定,这就是借荆州的第三点理由。

鲁肃对于借荆州还有一个深层次的考虑,那就是通过武装刘备,吸引曹操的火力。

在多方相争中,强者和弱者的策略是不一样的,强者只需以连横之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即可取得最后的胜利,如秦灭六国。

但弱者就很难了,只有合纵抗强,通过削弱对手使自己由弱变强,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只要形成联盟,其领头者自然会成为强势一方的首要打击目标,目前东吴扮演的就是这个角色。

如果想要不承受曹操的主要压力,就必须提升刘备在曹操眼中的威胁值,将他推到风口浪尖之上。此时以土地资助刘备,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在对抗中,东吴是可以采取相对灵活的外交手段的,这是东吴的一大优势。事实上他们也是这么做的,虽然心里清楚想要一统天下的曹操才是最大的威胁,这是根本矛盾无法化解,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不一定那么死板,毕竟双方是曾经的盟友,在明面上是有缓和的余地的。

但是刘备就不同了,他打出的旗号就是抗曹兴汉,反曹是他多年来的招牌,他是绝不可能和曹操媾和的,否则他苦心经营的人设就会崩塌。反过来曹操对此必然也有清楚的认识。

这是刘备的优势也是他的负担。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刘备再逐渐强大起来,曹操便会暂时放下东吴,重新将矛头对准他。

事实上,从借荆州开始实施的时候,曹操那震惊的表现就非常能说明问题了。自己和刘备势不两立,此人屡战屡败却始终败而不倒,一旦让他成了气候问题就严重了。

后来刘备集团在水淹七军后,无论实力和声势都到达了顶峰,曹操便将其视为最大威胁,主力部队大多调往西线,这样一来,东吴的操作空间就有了。

可惜的是,彼时鲁肃已然过世,东吴上下再无一人能够领会他的战略思想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像鲁肃这样高瞻远瞩,却又极度理智的人是极为罕见的,因为人性中是有弱点的。

从个人角度来看,为什么从底层中脱颖而出会那么困难?就是因为同样身处底层的人会拖后腿。

本来大家都过着苦日子,自然能相安无事,一旦某人有持续进步的趋势,他身边的人自然会羡慕嫉妒恨。

因此在工作中,绝大多数人对有利益冲突的同僚的恨,会远远超过剥削他的资本家。内卷就是这么卷起来的。

具体到东吴这里也是一样,眼看着当年那个在曹操兵锋下“志势摧弱,图欲远窜”的刘备在短短十年间实力暴增,已经到了比自己只强不弱的地步,谁能咽得下这口气呢?

这一点无论是孙权、吕蒙和陆逊都无法免俗,这是人性中深入骨髓的一面,只不过能够突破这一点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

能够做到这一点,鲁肃真不愧为三国时代超一流的战略家。


建安的尾声系列在这里


建安的尾声系列目录


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


三国名将系列目录


淮南三叛系列在这里


淮南三叛系列目录


希望与作者进行讨论的话请加入读者交流群,公众号后台私信联系即可。


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长期更新


觉得文章还可以的话,请帮点在看吧。


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