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水西双塔:现在的国保,宋代的“烂尾楼”

小浪 浪过飘来小麦风
2024-09-05

在安徽泾县,看了两座塔,统称“水西双塔”。2001年的第五批国保。

宋代的哦!

这里地处泾水以西,故称“水西”。
两塔中间有庙——“奉国宝胜禅院”。
始建于隋唐,还是临济宗“黄檗祖师道场”。也有说唐宣宗李忱未继位前,一度在此出家隐居。

寺庙正在大修重造,据说有“宋代佛塔,元代钟楼,明代大殿,清代东西方配殿及民国时期恢复的天王殿”。





进寺院左拐,即见到大的​那座宋塔:

“大观塔”。

第一眼就觉得这塔好大,挺敦实的。
介绍说它底层直径11米、高45米,外观7层、内12层,是安徽省宋塔中体量最大的一座。

走近细看塔身,宋韵就岀来了。

每层八面,每面均有砖圈拱门。


每层外加了一圈回廊,《营造法式》里说的“副阶周匝”?
层层用砖块砌出双层短檐,错落有致。“叠涩法”?

檐下有一层凸出的斗拱,涂红了,仿木砖雕的“单抄”。

一斗六升无昂,平座斗拱?


层与层之间的转角处,用半圆形砖砌成“倚柱”。


一层的拱门上还嵌着碑:

​除了佛名,还有两块字比较多的。

记录了大观四年“崇宁舍利宝塔”第一层的募捐施主。

据记载,崇宁四年(1105)时商议建塔,筹到钱开造时年号已改大观,所以“崇宁塔”也被称为“大观塔”。


有木梯通二楼:
现在已不能上。

再走远一点看,就觉得奇怪了。

塔顶是穹隆式突然收顶,比塔身小了几号;加上塔刹,像个盖子的蒂头。


而且塔身上下,看着竟一样粗。

网上找了张视角更高的图,可以看得更清楚:


没见过这样的古塔呀!也没听说过宋代这么造塔……


后来查到《宝胜禅寺大观塔碑拓辑》一书上说,大观塔内外塔壁上镶嵌了70多块碑碣,多为发愿功德碑,当时施125贯能捐造宝塔的一层一面。

立碑年代从大观二年(1108)至政和七年(1117),十年里每年均有,由早至晚自下而上分布。

可见,当时建造大观塔是边募边建的,凑够一层的钱、往上造一层。

宋徽宗重道抑佛,造个佛塔确实不易!


有意思的是,不止一块碑上提到十三级”,说明大观塔原计划建造13层。

可是,实际造到第7层时,实在募不到钱了,所以留下了上下一样粗细的下半截宝塔。

😅😅😅

竟然是个半拉子工程!


看到份老资料,说这塔在1994年、国家文物局拔款100万元,由泾县文化局主持修过。“抢性的加固维修外,同时还复原了副阶,平台围以砖砌栏杆,由古建筑专家方成选根据文献资料设计、复原了塔刹”。


塔刹是被太平军所毁、还是就一直没有,也没有定论。

因为清嘉庆《泾县志》的“水西风光图”上,大观塔的塔顶只见树枝、不见塔刹。

2008年4月,宝胜禅寺募集资金百余万,又对大观塔进行了整体大规模重修。

迎请了七尊佛菩萨圣像及碑刻浮雕佛像数十方供奉于塔,尽显昔日风采。十方信众登塔礼佛,遍种菩萨之种。

当时的照片:

整的那些东西,现在又都没了。






出寺门右行,有进山小路能至双塔里的另一座——小方塔。

建于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也称“绍兴塔”。


同样7层,这四面塔可秀气多了,介绍上说底层外边长3.5米,塔高22米;建造费用一层一面30贯,比大观塔便宜1/4多。


走近仰视,出檐很是吸睛。

每层均为叠涩出檐,没有大观塔的斗拱。

首层为单檐,其他各层均为重檐。

而且腰檐还有弧度,在四角处翘起:

一下子就灵动了。

塔壁第一层上有块石刻佛像:


据说每层也有捐资碑记,但一块也没找见。

这一方方空缺,可是原来嵌碑处?


有趣的是,我网上看到的老照片,绍兴塔都没有顶:

据说塔内无梯可登,仰视可见天。
但是没查到,是一直没造塔刹呢还是坍塌了?

现在经过重修,当然有塔刹封顶了:

还挺和谐。






哎,我闷闷的想,其实还挺希望这两座塔一直没有塔刹的。

宋代的烂尾楼,留到现在、有钱了还不继上,这得多大的定力?哈哈哈,估计寺庙和县政府都无法忍受。


就像梁思成先生,曾经建议,拆了六和塔晚清时包上去的木质塔身,依照宋式重新修复。

就像我,曾经希望,雷峰塔恢复成残旧的“老衲”样。

没戏,统统没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浪过飘来小麦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