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树抽枝,为啥要长那么多托叶?
当我开始自然观察后,最大的获益是不会再去计较一定要去什么景点。任何有树有草的地方、都能找到赏玩的乐趣。
也特别适合天天扳牢的日子,现在单位、路边的绿化都那么好,腾出半小时散步时看个树看个花,心情立马静好。
但是慢慢地,我也发现了自己观察自然的问题——东方式。
就像“感时花溅泪”、看到青松想起英雄、梅兰竹菊是四君子等等,我们从小阅读的自然读本,大多看山不是山。注视的自然不是自然界本身,而是反观内心、外化道德观。在以物抒情、在借物寓意、在托物言志。
这不是说不好,但道德化与审美化会让观看产生一定程度的视野狭窄与刻板。
法国19世纪初历史学家,写《罗马史》、《法国史》的儒尔·米什莱,一旦开始观察记录自然,就要求自己“尽量做到以鸟论鸟,避免类比人。”我想,我也要注意从优美的情感与辞章中脱身,跳出拟人,真正去阅读自然本身。
所以,对于构树发芽,如果抛开看到发芽的快乐抒情与联想,我还能看见什么呢?
我看见构树新枝上除了叶子,还有密密的托叶。
起初,我以为只是冬芽外面、包裹着芽鳞片:
新枝伸长后,每张新叶下都有:
那就不能称之为芽鳞片了,而应该叫“托叶”。
《DK植物大百科》里,芽鳞放在“托叶的变态”部分。也就是说,芽鳞也是一种托叶。我看银杏,褐色芽鳞片里还有一层绿色的,看成托叶也成立。
托叶是长在叶柄基部的细小绿色或膜质片状物,一般细小的比较多。
比如,枫香的:
而且呢,各式各样的。
蔷薇的托叶像小尖耳朵——
杜鹃的托叶花朵般盛开——
白兰花的托叶像两片超长的白兰花花瓣——
樱花的托叶像丛花蕊,似乎在继续开花没用尽的风流——
椴树的托叶像两条肥美的猪舌头——
豌豆的托叶如一对张开的蝴蝶翅膀——
构树这托叶,样式不花俏,但胜在颜色多。
淡绿:
粉紫:
紫褐:
不管什么颜色,背光看都是透光的。
好多树木刚冒出来的嫩叶也常泛着红色,这是它们自备的“防晒霜”花青素,可以锁住紫外线辐射,保护嫩叶。
我觉得构树深色的托叶作用就是如此。它又是透光的,也就是说幼叶躲在里面,可以利用感受到的一点点光线、记录白昼的长度,以计算什么时候白昼的时长足够久了可以发芽。
但是展叶以后,绿叶都光合作用了,也不用防晒、颜色深深浅浅都随意了,它还要这么多托叶做什么?
这个疑问,一直等到我看到构树的花才明白——
构树分雄树、雌树。无论雄花、雌花,都需要托叶的保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