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抖”起来!短视频里的国粹范儿,你刷到过没?

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

理性分析 倾听心声

 服务青少年发展


导读

近期,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联合有关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借助互联网企业大数据平台,对青少年行为进行研究分析,陆续推出“青年发展”系列微报告,本篇为第3期。


京剧戏腔怎么唱?“生旦净末丑”的妆容什么样?皮影戏到底怎么演?古代皇家用品缂丝怎么制作?今天,一起带你走近短视频中的传统文化!


听过许多版本的《我爱你,中国》,无论在哪里、什么场合,只要听到这个旋律,都会热血沸腾。


最近,在一档真人秀节目里,选手将歌曲与京剧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场绝无仅有的“视听盛宴”。


先戳视频围观感受一下

↓↓↓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m031438gdnc视频来源:天津卫视《国色天香》


歌曲原是电影《海外赤子》中的经典插曲,尽管歌词质朴无华,却有动人心魄的魅力,将海外游子眷恋祖国的无限深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而京剧版《我爱你,中国》,也让很多小伙伴开始“粉”上了国粹。



随着抖音、快手、秒拍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越来越多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通过碎片化、趣味性的方式进行传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用户受到了熏陶。


据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字节跳动平台责任中心联合发布的《抖擞传统: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研究报告》显示:仅以抖音为例,截止到2019年5月初,平台上各类传统文化短视频,总计获得了6500万人观看,点赞数达44亿次,总播放量超过164亿次。


目前,该平台上的热门传统文化类别中,书画类短视频共获得了4.4亿次的播放量,点赞数超过1478万次,在平台上最受欢迎。


传统工艺和戏曲,则以1.3亿次和1亿次的播放量分列二、三位。武术和民乐,分获第四和第五。



这些热门的传统文化领域,可以精炼为四个字:唱、念、做、打


“唱念做打”原指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如今在短视频平台上,也可视为传统文化的4种基本展现形式。


——“唱”是指以音乐为载体的传统艺术;


——“念”是指念白形式的表演,如诗词吟诵、皮影剧等;


——“做”可引申为手工制作、画作和书法创作等;


——“打”一般又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包括传统舞蹈和舞蹈化的武术动作等。


 唱:

传统戏曲新玩法


近百年间,戏曲的舞台不断演变,从“舞台上的戏曲”、“唱片上的戏曲”变为“电视上的戏曲”,而今又演变为“短视频中的戏曲”,开始与受众接触。


传统戏曲在短视频平台上的传播,呈现出两个特征:


戏曲妆扮特效化


为了方便普通用户实现戏曲妆扮,平台设计了戏曲妆容的特效,包括川剧的变脸特技,以及京剧“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的妆容。


戏曲表演中,脸谱只属于“净丑”,“生旦末”的化妆属于俊扮,他们是不画脸谱的。平台上京剧武旦的特效人气最高,使用次数超过了1500万次。



戏曲唱段的流行化


戏腔作为一种音乐元素,逐渐风靡各大短视频平台。这既表现为传统戏曲音乐使用人数大幅增加,又表现为平台热门音乐的戏曲化。 



《琵琶行》《说唱脸谱》等夹有戏腔唱段的流行乐不断涌现。


《琵琶行》中的戏腔片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配上形象的舞蹈动作,吸引了百万人的模仿,其中不乏外国友人。



念:

诗词的趣味演绎


对于以大段“念白”形式呈现的传统文化,短视频正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帮助他们触达大众。这突出表现为传统知识的趣味化传授,和皮影戏的动感化演绎。


诗词为例:传统诗词的教学方式,让部分学生失去了对诗词歌赋的兴趣,而在短视频平台上,名师通过通俗、幽默的讲解,降低了诗词的理解难度,提升了诗词欣赏的趣味性,受到了用户的热烈欢迎。


如华中师范大学的戴建业教授,通过15秒的短视频,就让古典诗词大火,粉丝量达到202.8万, 累计获得404.3万赞。



平台上的皮影戏也变得更动感和有趣。皮影戏是中国的传统戏剧,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遇到了如何保持生命力的难题。平台用动感化的演绎方式,帮助皮影戏赢得了年轻人的关注。


在“皮一下更开心”的平台挑战活动中,皮影形象被进行了动画化处理。孙悟空、武松、穆桂英等皮影角色组成的皮影尬舞天团,在音乐下纷纷跳起了动感的Disco。



看到“抖”起来的皮影人物,用户们也纷纷加入尬舞团,与皮影人物进行尬舞合拍,完成了与皮影人物的虚拟互动。


用户的喜爱和热情参与,让“#皮一下很开心”的话题累计播放量超14亿。



 做:

“非遗”的个性化呈现


小时候,每逢赶集,总有一些手艺人摆出小摊,表演各种绝活,如吹糖人、捏泥人等。这些手工艺品不仅精美,制作过程也极具观赏性,常引得众人围观。

入选“非遗”的手工艺,有的被视为高端艺术品,远离大众日常生活;有的因区域性或民族性的因素,缺乏向大众展示的机会。

 

在短视频平台上,“非遗”手工艺的传播体现出两个特点:

手工艺的个性化表达


短视频时代的手工艺传播,呈现出更加人格化、个性化的特征。众多“非遗”传承人开设了短视频账号,成为非遗艺术的“代言人”,主动进行非遗艺术的宣传和个性化解读。



如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阳油纸伞制作技艺”的传人闻士善,开设了账号“闻叔的伞”


在闻士善发布的首个短视频里,他一边握着刷子熟练地给油纸伞上油,一边说到:


“如果你能翻到这个视频,先别着急退出,停几秒,我什么都不要,我不要赞,我也可以不要关注,但是如果你是支持手艺人,喜欢手艺的话,可以给我评论和支持吗?”




复杂工艺的显性化


对于一些工艺复杂,尤其是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艺,制作周期长、工艺复杂、难以现场展示。


在短视频的帮助下,这些工艺被配上音乐,实现浓缩且生动的呈现。用户不仅了解到手工制作的高超技艺,还认识了更多的小众艺术,如缂丝、盘纸等。



油纸伞:一把手工油纸伞需要穿针3000次,糊纸12层。



盘纸:短短的十几秒视频,剪、卷、捻、拼,一对配色丰富、结构复杂的盘纸耳坠就完成了。



缂丝:在古代,缂丝制品属于皇家和贵族用品。熟练的工人,一般一天也只能织出一两寸,所以称缂丝“寸缕寸金,终岁方成”。


 打:

迷你短片传递武术精神


传统武术长期根植于“民间”,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

 

武术是播放量极高的传统文化门类。在短视频平台上,聚集着大批传统武术和武侠剧的爱好者,为传统武术的传承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数位身怀绝技的武术师父纷纷入驻,如少林寺释延淀师父、释延靖师父、峨眉派玄虎门传人阎玺等。



34岁释延靖师父的账号名为“少林寺正能量”,他的签名是“少林功夫强身健体,少林文化育人思想”。


这也点出了武术短视频的内容特征,其中一部分是大众爱看的“武林绝技”,如少林拳法、逍遥扇等。




另一部分,则是修炼的诗意日常:诸如银杏树下的飞檐走壁,后山的挑水练功。“七十二艺须苦练,春夏秋冬不休闲;每天练习数百遍,持恒定后成好汉”。


这体现了我国人民的坚持不懈、勤奋艰苦的精神,感染了一大批用户。



酷炫!传统文化在短视频领域开启了流行风!


从这一具有社会价值的传播现象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正在通过新兴的信息技术形态,再次走进社会生活的中心,短视频神奇地让古代与现代建立视觉化的传播连接,推动了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传承。


为国粹点赞,

跟传统文化“抖”起来!


来源:微信公众号“团中央权益部”(ID:TuanLaw)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报告由抖音青少年网络健康成长研究中心提供,本文全部数据截至2019年5月初。


往期推荐


这些疑似“假职业”,竟然都是真的!网友:这个专业我想读到博士……


年轻人最喜欢吃啥菜?美团外卖“鄙视链”报告来了~


忧!我国5岁以上近视人口将达7亿,你的眼睛怎么办?



校审 | 滕素芬

编辑 | 白小玲(北京大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