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辛酸往事100年:中国动画曾惊艳全世界,为何又沉寂多年?

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

理性分析 倾听心声

 服务青少年发展



1. 揭秘源起

 

1897年7月,美国人詹姆斯·里卡顿带着爱迪生公司的电影走进天华茶园,引起全上海的注意。邵玉轩看到银幕上变幻的光影,心想这玩意儿一定能卖大钱。

 

只可惜,1920年,电影梦还没开始做,邵就因病去世。弥留之际,他帮儿子邵醉翁买下“小舞台”剧院。邵醉翁转身去琢磨电影,5年后创办“天一影业”。当时,他弟弟邵逸夫还在念中学。

 

香港的“邵氏电影”,八字还没一撇。同样被电影吸引的,还有“万氏四兄弟”


万籁鸣与三个弟弟生于南京,四人沉醉绘画,无法自拔。由于家境贫困,17岁时,万籁鸣辍学去南京。恰好这一年,商务印书馆开设影戏部。拥有画报工作经验的万籁鸣,带着弟弟入职“商务”,接触电影制作。


看到美国动画片的第一眼,万籁鸣就着了魔,发誓要把它做出来。

 

1919年,为了揭开它的秘密,兄弟四人在上海闸北区一间7平米的亭子间里钻研动画技术。4年间,他们紧衣缩食,在经济最困难时,还买了台二手摄影机,历经上百次的试验,终于搞懂了动画制作的原理。


其间,兄弟四人到处筹资、借用器材,一面上班,一面继续在亭子间里研究短片制作。又一个4年过去,在设备极其简陋、没有任何技术参考的情况下,四人靠着不断临摹美国人的作品,做出了12分钟的短片《大闹画室》

 

第一部国产动画,就此诞生。


动画短片《大闹画室》


此后数十年间,中国动画历经的坎坷,将远超万氏兄弟的想象。他们在上海闸北亭子间里尝到的艰辛,不过是一首长诗的序曲。

 

2. 生不逢时


1927年,《大闹画室》上映,轰动上海滩,但动画片并未受到资本家的青睐。


3年后,万氏兄弟拍出《纸人捣乱记》,各大影业这才相继开设卡通科。次年,“九一八”事变爆发,面对外敌入侵,万氏交出短片《同胞速醒》。随后,全国各地都有呼唤抗敌的作品出现。

 

中国动画诞生之际,正值山河破碎之时,动画人根本无心娱乐,去制作迎合市场的作品,必须明确教化,启蒙同胞。万氏克服重重困难,才做出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无奈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炮火声中,万籁鸣只能去武汉避难。


1940年,《白雪公主》闯入上海,票价奇高,却场场爆满。资本家见状,忙去找返沪的万氏兄弟,希望做一部动画长片。


经过115名绘制人员的合作,历时18个月后,中国首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如愿完成,一经上映,迅速引爆整个上海滩。


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铁扇公主》的爆红,让万氏看见了曙光。


当时,上海横跨政商两界的人物,手握巨资,大有入局之心。岂料,不久后,太平洋战争爆发,人心惶惶,市场萧条。原本打算投资第二部长片《昆虫世界》的新华影业迅速收手。《大闹天宫》的悲剧,再次重演。

 

而万氏兄弟的遭遇,也是中国动画起步时困境的缩影。兄弟四人那温热的、用动画为民族争光的心愿,在剧烈的时代震荡下,只能落得烟消云散。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才迎来真正的曙光。中国动画,也迎来了黄金时代。

 

3. 相聚


1926到1949年,这24年里,一共诞生了28部动画片、2部木偶片。在抗战救亡的情绪中,绝大部分作品,都是用以宣传。侵略者的炮火,中断了探索的脚步。以至于近十年里,中国动画制作都没有什么重大突破。


1946年,金黄美梦的序幕,逐渐拉开。那一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建立,中国首个动画摄制部门“卡通组”诞生,并将“美术片”作为动画片、木偶片的统称。


1949年后,明确了美术片的价值,乃是“为少年儿童服务”,便催生了一系列童趣动画。


1950年,为了更好地发展美术作品,组长特伟前往动画发源地上海,进行筹备工作。时年3月,22名动画人抵达上海,成立上影厂美术片组。随后,万氏老三万超尘、木偶艺术家虞哲光加入该组。


1953年,北电动画专修科主任钱家骏,携8位毕业生加入。这其中,就有学生严定宪、徐景达、胡进庆、戴铁郎……


系列动画片《邋遢大王奇遇记》

多年以后,这些人的名字,将与中国动画黄金时代的作品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们将创作出《西岳奇童》《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黑猫警长》《葫芦兄弟》《邋遢大王奇遇记》等一系列经典作品,为一代人留下温暖的回忆。

 

次年,万籁鸣又从香港返回内地。随着更多导演、作家、编剧、音乐家、画师的加入,美术组迅速壮大,最终于1957年独立成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在接下来30多年里,这群人将在象牙塔般的上美厂里,探索出各式各样极具民族风格的艺术动画,为后人留下一段长长的回响。

 

不过一开始,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

 

由于战乱不断,绘画人才急缺,早在东北时,组长特伟就只能以粗线条的培养方式训练组员。10年来,被国际水平拉开差距,当时便以苏联的《灰脖鸭》为样板,指导学员制作技巧。


动画短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

 

1956年,上美厂携彩色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去威尼斯,参加国际动画节拿下大奖,却被外国评委误认为是一部苏联动画。

组长特伟一琢磨,这样下去不行啊,我们的作品都没有我们的灵魂了。于是他把“走民族风格之路”几个大字,贴在工作室的墙上,将其作为整个美术组的奋斗目标,号召大家为此努力。

 

一度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学派”,就这么来了。


4. 荣光


“中国学派”的开山之作,一部是《骄傲的将军》,另一部就是《神笔》。
 
《骄傲的将军》脱胎于成语故事“临阵磨枪”。不但题材取典,做人物、场景、动作的设计,也是从京剧吸收营养。人物用脸谱设计,背景以工笔技巧,再现了中国古典建筑的风貌,音乐也是戏曲锣鼓。

木偶片《神笔》,同样取材于民间故事,融入强烈的传统浪漫色彩。


制片前,组员们曾去河北、山东搜集了大量民间绘画、建筑雕塑。此后,这一方式成为上美创作的重要环节。


动画片《骄傲的将军》


木偶片《神笔》
 

《骄傲的将军》之后,上美厂相继研究出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折纸片《聪明的鸭子》、立体木偶片《大奖章》,迅速引起国外注意。


1960年,陈毅参观中国美术电影制作展览会时说:“要是你们能让中国水墨画也动起来,那就太好了。”


短短数月后,上美就研制出了中国独创的水墨动画,并以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造型蓝本,创作出了《小蝌蚪找妈妈》

 

最终,这部动画获得六项世界大奖。法国《世界报》刊发评论,赞其意境悠远。美国学者也惊叹:“这是属于中国人的动画!”


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
 

剪纸、折纸、木偶、水墨,在技术突破的基础上,上美还成立文学组,四处收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抒情长诗,不断丰富剧本题材,将民族化叙事,推向了一个极致。


为了做《阿凡提的故事》,曲建方曾带着两名助手去新疆生活了20天,克服了水土不服饮食困难种种不适;


为了画《草原上的小姐妹》,钱运达两次带剧组去内蒙古采风,为了观察牧羊细节,冒着迷路的危险,尝试夜间出行;


为了改编《九色鹿》,整个剧组在敦煌驻扎了23天,临摹壁画;


为了让《雪孩子》贴近生活,林文肖专程去抚顺搜集素材……

动画片《九色鹿》


在这样的氛围里,1961年,以上美为主阵地的中国动画,终于迎来了第一个艺术高峰,交出了那部让后辈仰望的《大闹天宫》


在万籁鸣的带领下,摄制组去天坛和周边庙宇临摹壁画,采集了大量古画造型,专程去戏剧学院蹲了个3个月,观察戏学武打、提炼人物动作。


开画之前,又请著名美术家张光宇设计孙悟空造型,经过修改后,以8位大师级原画为首,全体人员奋力赶工,耗时4年,画了7万多张画作,终于将《大闹天宫》搬上了大银幕。


动画长片《大闹天宫》
 

最终,《大闹天宫》震惊世界,先后摘下4次大奖。法国《世界报》称赞它直逼迪斯尼的美感,又完美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美联社也发文:“它比迪士尼的作品更富幻想,美国不可能拍出这样的动画片。”

 

然而,就在《大闹天宫》上集收获一片赞誉时,命运多舛的中国动画,再次遭遇创作断层。万马齐喑,金黄美梦没能继续做下去。而等到洪流过去,一切都不同了。

 

5. 破灭前夜


1979年是中国动画史上最重要的一年。

 

1978年,为准备献礼建国30周年,憋坏了的上美人,打算交出一部超越《大闹天宫》的作品。一开始,题材定为《三打白骨精》,经过一番讨论,特伟最终找到严定宪、王树忱、徐景达三位骨干,拍摄《哪吒闹海》


1978年夏天,带着重现动画辉煌的决心。上美邀请艺术大家张仃设计哪吒,主创组十余人到山东采风,观察海景、访问海底世界,搜集人物造型。


为了在《大闹天宫》上更进一步,全组动员15位原画师、27位绘画人员,历经15个月,前后画了5万8千张画面,才将《哪吒闹海》赶制完成。


为了画海浪,他们去历朝历代的古画中找灵感,为了李靖抚琴的镜头,令六位画家围绕琴师现场记录指型。可以说每个细节,都做到了当时力所能及的完美。


《哪吒》最终收获的赞誉,并不亚于《大闹天宫》。许多外国制作人都觉得,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已经到达世界一流水准。


动画长片《哪吒闹海》
 

然而,制作上的弊端日渐突显,系列动画上马后,问题就来了:由于体量相对较大,不可能不计成本和时间去投入,各种材料也就难以精雕细琢。


想当初做《金色的海螺》,一张人物剪纸可以雕刻十七层。胡庆进入手制作《葫芦兄弟》时,预算已低到每一格画面只有几毛钱。


原本动画取材于民间故事《十兄弟》,为了压缩成本,十兄弟变成了七兄弟,七个葫芦娃的造型相同,只是上色区别。


各路反派,也只能抽象成两个妖精。


可实际上,这已经是最佳解决方案。要知道,以早期的方式制作,一部26集的系列片,要花5年,根本无法满足观众。就算把上美50年间生产的动画全拿出来,每天只播30分钟,都不够一家电视台播3年。

 

市场的大量需求,和传统的制作方式,已经初现冲突。以道德教化、艺术熏陶为主的创作导向,又和新时期的娱乐观念,发生碰撞。


系列动画片《葫芦兄弟》

与此同时,南方的商业浪潮席卷而来,逐渐打开了人们内心的欲望。没有人可以阻挡历史滚滚向前的车轮。

 

6. 冲击


1985年,借着发展香港本土文化的旗号,TVB终于如愿以偿,策划出了属于他们的动画公司:翡翠动画。它把工厂放在了深圳。

 

一开始,它也想做原创动画,无奈遭遇失败,便开始参与外国动画加工。

 

80年代末,一家家外资动画加工厂冒出来,他们成批量地接收美、日送来的订单,缺的只是能够参与加工的画师。

 

内地的动画人,成为了最佳人选。

 

赚钱和情怀,再一次摆在了一群人的面前,他们最后的选择,其实也是经济转型期中国动画必将遭遇的阵痛。

 

而这一切,还是要从1979年说起。

 

那一年,不但有《哪吒闹海》的上映。在中日合作大势下,上美还十分低调地为日本东映加工了一批动画片。

 

系列片计划上马后,上美又在1985年-1987年间,连续为日本DIC动画加工了三部动画,共计42集,利润从55万元飙升至170万元。


动画片《阿凡提》
 

1988年底,水墨动画《山水情》在国际上获得一片赞誉。然而,面对新局面,由于无法调和新旧交替的矛盾,上美最终错失了良机各种矛盾开始累积,人心逐渐涣散。此后不到一年,37名骨干先后离职,去往南方工作。


在南下潮袭来时,中影逐渐缩减收购数目。凌纾心目中的实验短片《眉间尺》,最后只能改回普通的木偶片,留下瑕疵与遗憾。


1995年,动画片计划经济时代宣告结束,中影不再收购动画。从此,美术片直面市场,老一代动画人建立起的创作体系,彻底崩溃。

 

而在南方,中国的动画加工产业,向外国动画张开双臂,迎来了井喷式的爆发。


水墨动画《山水情》
 

1988年的水墨动画《山水情》,其空灵之美,令人过目难忘。


它却成了“中国学派”的绝响。


7. 叹息


1987年到1991年间,在上美工资200元时,翡翠动画就把基本薪资定在了3000元,并且采取计件制。做得越多,收入越高。

 

1992年起,全球动漫市场发热,随着美、日体量剧增,对从业者的需求越来越大。顶尖的画师,收入暴增数倍。

从业者得到体面的报酬,更多画师以极低的成本,经过实战被培养出来。这些新生力量为接下来原创动画的发力,提供了储备军。

 

然而,加工潮的弊端也显而易见。近十年里,中国动画的原创力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毁,曾经创造出《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的“中国学派”,被锁入柜中蒙尘。好不容易延续下来的民族画风,彻底断层。


《哪吒闹海》中的夜叉与敖丙
 

早期的动画加工,接的都是低成本、大批量的电视动画片。当初为《哪吒闹海》设计海底场景的老秦被重金挖走后,曾为一家西班牙电视动画片施展水彩写实技巧,花了一个星期给出样稿,结果被客户否决。最终,还是公司里学习日本流水线画法的年轻人,完成了这笔订单。

 

一切都要重新锻造。

在经济制度的转型期,如何应对外部变化,才是至关重要的命题。后来,上美也曾与港方合作成立广州时代动画公司,最终因为缺乏管理经验,没有运作参考,仓促解散。

 

老一代动画人的荣光,也就此消亡。元气大伤的国产动画,从此失去了整整一代人的观众。


《大闹天宫》的民族美学
 

没有人知道,如果当年上美顺利转型,以“中国学派”为美学根基,后来的中国动画,是否能把这锅老汤以现代的制作体系继续熬下去,在《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的基础上,诞生一种与时俱进的中国风。

 

可惜,青春无法回头,历史也没有假设。哪吒五万八千画,多少心碎风雨中。


8. 希望


从1919年万氏的亭子间算起,中国动画,已经走过了100个春秋。回望这100年,中国动画踏过的荆棘,难以细数。

 

2000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国产动画与世界一流水准的差距,让观众感到失落。

 

哀叹之余,还有希望。


虽然历经岁月坎坷,一度在时代浪潮中迷失方向,但一年又一年里,仍然有一批热爱动画的从业者们,像当初的万氏兄弟一样在努力探索、刻意求精,认真编织属于我们的故事。


“中国学派”谢幕了,但“山水情”弦音未断。


否则,我们不会有《大圣归来》《白蛇·缘起》这样相对成熟的作品,也不会有《哪吒闹海》40年后的《哪吒之魔童降世》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
 

诚然,渐渐起势的国漫,还有趣味、故事上的种种不足,能否在新起灶炉之际,从上美前辈的果实中汲取营养,更是个未知数。


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时至今日,“中国学派”已成往事,“黑猫警长”化作情怀。所谓的“国漫崛起”,并非一日之功。中国动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海上钢琴师》的结尾,小号手Max说过:

 

“只要你有一个好故事,和一个愿意倾听的人,你就永远不会完蛋。

 

从《哪吒闹海》到《魔童降世》,40年过去了。那群渴望好故事的人,一直都在。


来源:微信公众号“团中央权益部”(ID:TuanLaw)转载自“宅总有理”“国家人文历史”


往期推荐


如何保护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三部门提出这些要求!


这一伸手,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获刑+驱逐!某些外籍人员注意,猥亵事件引起公愤了!



校审 | 张

编辑 | 张子煜(北京大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