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志愿者,很行!
理性分析 倾听心声
服务青少年发展
刚刚过去的国庆节,全国人民见证了一场精彩的国家盛典。这场盛典幕后有许多无私的奉献者,青年志愿者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这一天,北京面向高校、社区、企业、社会各界招募和培训了16万余名高素质志愿者,在街头、在社区、在各种大型公共场所都能看到他们的青春身影,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着方方面面的保障。
这是青年志愿者又一次以青春的集体行动在国家前行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印记,也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志愿者奉献祖国、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一次生动实践。
青春之方向
“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是我们党领导的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工作领域、服务社会需求的一大创举。”
“希望你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你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抗震救灾志愿者
▲“七彩假期”志愿者
在乡村、在社区、在西部……几乎在任何国家需要的地方,都能看到志愿者默默奉献的身影。
直到现在,曾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志愿者”的徐本禹仍对那段火热的支教岁月记忆犹新。
一个在山洞里搭起来的学校,一群渴求知识的孩子,一个支教的决定,打开了他那幅青春画卷,也改变了他此后的人生。
事实上,这也是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新命题: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志愿事业应该什么样?
在给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新要求,“希望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精神是我们奋勇前行的‘指路灯’,指引着新时代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前进方向,也引领着我们在志愿服务道路上奋力奔跑;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精神也是我们奋勇前行的‘动力源’,为我们进一步弘扬志愿精神、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徐本禹说。
青春之道路
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大旗下,大批青年在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着自己的价值。他们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加强了对国情、民情、社情的了解,锤炼了意志品格,提升了志愿情怀,坚定了理想信念。
黄加荣曾经是一名有着理想主义的大学生。如今,他是扎根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保安乡平浪村的“第一书记”。而这中间,是他8年的志愿服务经历。
“在那里,我找到了人生目标,并且不断践行着自己的理想。”黄加荣这样描述自己的选择。
在志愿服务的大平台上,他也收获着自己的成长:全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金奖、第十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
黄加荣只是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群体中的一员。
无数的青年志愿者前赴后继走在这条路上,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志愿者代表在这个平台上成长起来,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郎坤,支教西藏的志愿者、我国海军第一位女副舰长韦慧晓等一大批青年志愿者典型脱颖而出。
这还是一条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路。
在各行各业,志愿服务更像是一面旗帜,在这面旗帜的影响下,青年纷纷参与到国家的社会治理中,引领着社会风尚。
此次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发布会上作为志愿者代表“出场”的黄成,大家只知道她是清华大学的博士生,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她曾是清华大学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的队长,那是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被保研后作出的选择。正是这个选择,让她认定志愿服务将是自己人生不可割舍一部分。
他们在扶贫济困、社区发展、环境保护、抢险救援、文化宣传、助老助残等领域倾情奉献,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植了丰厚土壤。“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已逐步成为青年乐于接受的精神时尚,志愿服务体现的精神关怀、自我完善、共同进步正在成为广大青年新的追求。
青春之行动
作为辽宁盘锦网络文明志愿者联盟的负责人,卢闯能够联系起来的青年有3万多人。
这些他和联盟发起的志愿活动成为志愿者奉献青春的“行动支点”。
更多志愿者则扎根在祖国各地,积极参与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各大工作品牌活动,只要有需要,就可以凝聚在一起,行动起来。
向下滑动显示更多图片
自2015年以来,超过7万名西部计划志愿者被派遣到我国中西部22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200个县市区旗支教、支医、支农,参加基层青年工作和基层社会管理。以“情暖童心 七彩假期 快乐童年”为主题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七彩假期”志愿服务项目,已累计动员40多万人次青年志愿者,在全国3197个项目服务点直接服务47.4万名农村留守儿童。
而今,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正在开启一个新的征程。
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转载请注明来源。
平均年龄30岁!将星璀璨,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由这些年轻人指挥!
校审 | 古华岩
编辑 | 刘小畅(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