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理性分析 倾听心声
服务青少年发展
他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坚信“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他是杰出的科学家,美国人说他抵得上5个师,宁可枪毙也不让回国;他,就是钱学森。
钱老说:“人民说我为国家、民族做了点事,就是最高奖赏”!
今天,是钱学森诞辰108周年,我们永远缅怀他!
出生在1911年的钱学森,从小就是标准的“学霸”。
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国立交通大学,进入机械工程学院铁道工程系攻读火车制造。同班同学曾回忆道:当其他同学疯狂抄写笔记,希望考试能及格通过时,钱学森总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看他自己感兴趣的学术论文,偏偏每次考试都以高分通过。
1933年,钱学森的水力学试卷,最后一两道题几乎无人写对,但他却顺利写出,只是将“Ns”漏写了“s”,得96分。
但他却又不是人们印象中呆板的书呆子,每个星期,他都会去上海东部的兰心剧院,花上几个小时听一场交响乐演出。他还加入了交通大学管弦乐队,次中音号吹得极棒。
他还是交通大学1934届学生毕业纪念册编辑组美术部的主要成员之一,不仅创作了许多插图,还为该届设计了级徽。
他还有一段时间研究过摄影,这是他为自己拍的照片,光影抓得很是到位。
在钱学森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当时全中国最好的工科学院毕业后,他完全可以在交通部谋得一个优渥的差事,一生顺遂无忧,然而当时的钱学森却早有另外打算。
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日本飞机在上海上空徘徊投掷炸弹,城市内尸横遍野,入目皆是断壁残垣,而中国当时的航空力量根本无力抗更。《日本空军图史》的作者石川英一郎就曾写道:“中国当时的空军力量微乎其微,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这场惨烈的轰炸,让钱学森意识到广阔无垠的天空,已经成为争夺世界霸权的新战场,他决心转行航空领域,而这正是传奇的开始。
1934年,钱学森从国立交通大学毕业,同年考取了清华大学第七届庚款留美学生,是那年“庚子赔款奖学金”中唯一一个航空留学生。
用了一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学院硕士学位后,他又跟随著名科学家冯·卡门,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继续学习,很快成为冯·卡门最为重视的学生。
钱学森从不靠天赋和奇迹解决问题,来加州的第一个学年,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他几乎一刻不停的学习工作,通宵无眠的研究那些对冯·卡门来说可以轻易解决的课题,一点一点进步,他一生参阅过的书籍、期刊多达3万多本(册)。
有一次,钱学森在做一项研究时,推算手稿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时,他的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他才长舒一口气,而最后发表的论文只有10页。
项目结束后,他在存放论文终稿的纸袋上写下:“Final”(意为最终的定稿),但随即意识到对科学的探求永无止境,又在后面写上了:“Nothing is final”(意为科学领域没有终点)。
在当时的美国,对中国人的歧视屡见不鲜,但没有人敢小瞧同样从东方来的钱学森。
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大学向研究生授课
他是加州理工学院火箭小组的元老,后来又担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和教授。
他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学森”公式,28岁时,他就成为了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35岁时,成为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并曾是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华人终身教授纪录的保持者。
他与马利纳共同完成了美国第一个军用远程火箭的设计。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可以自由出入五角大楼,参与美国最核心的军事机密工作。美国空军发展规划,一共九章的规划钱学森撰写了其中6章......
1945年,钱学森(中)与冯·卡门(右)与冯卡门的指导教授普朗特(左)在德国会面。钱学森当时被美国空军授予上校军衔,固穿着上校服装。
1946年,五角大楼会议。前排坐席居中(左八)的是冯·卡门,后排站立左二为钱学森。
1947年,美国国家航空顾问委员会合影。共有3位中国学者:一排左三为钱学森,二排左一为林家翘,三排左二为郭永怀。
在美国时的钱学森,可以说未来前景一片光明。然而就是在这个时候,钱学森却做出了一个让美国军方大为震惊的决定——回国。
钱学森曾在后来多次强调: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他始终未曾忘记自己进入航空领域的初衷,为自己的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博得一席之地,不再受强国欺辱。
于是1949年,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时,钱学森毅然决定回国,然而当他收拾好行李时,却被美国移民局拦下。我们都知道美国海军副部长丹·金博尔那句名言:“无论在哪里,钱学森都值5个师”。正值冷战开始初期,对美国来说,掌握美国导弹核心机密的钱学森知道了太多了,于是一顶“间谍”的帽子扣了下来,钱学森的保密许可证被吊销,本人也遭到了拘禁。
但在那段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日子里,钱学森却没有一蹶不振,反而更加专注学术研究。也是在那段被监视的日子里,他完成了控制论的经典著作《工程控制论》的撰写。
1955年,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上,双方终于就两国平民回国问题达成一项重要协议,钱学森终于得以回国。几年后,周恩来评价王炳南—约翰逊会谈的结果说:“中美大使级会议……要回来一个钱学森,单就这一件事情来说,会谈也是值得的,会谈也是有价值的。”
1955年10月8日,44岁的钱学森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这一天,被很多科学家视作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端之日,从此,钱学森这个名字便与中国航天与民族尊严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回国不久,钱学森就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出任院长,而这正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当时的中国,对导弹的研究几乎为0,尤其1960年,苏联撤走在华专家,更是让导弹研究雪上加霜。从不服输的钱学森,于是自己撰写教材,把很多关键的词语翻译成中文,他教授的那些人后来成为了中国航天的中坚力量。
为了集中精力思考和解决重大技术问题,钱学森在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三年之后提交辞呈。自此,他的主要职务一直为副职。
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80年5月18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洲际导弹成功。
曾担任钱学森助手、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副会长的庄逢甘说道:“钱学森从无到有地开创了中国的火箭事业。”
他指出,如果没有钱学森,中国在技术上至少要落后20年。“中国的太空产业不会有今日的成就。他是最顶尖的科学家,最权威的人物。”
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试验成功后,聂荣臻与参加试验的部分人员合影。前排左十三为钱学森。
尤记得,在中国导弹研究一片白纸的情况下,陈赓曾询问钱学森: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
钱学森没有犹豫的回答:“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晚年,他依然牵挂中国航天事业。在82岁高龄时,他在信中说到,“21世纪的中国人一定要在空天飞机上显一显身手,这是一件国家大事!”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逝世。
晚年时代,钱学森和夫人蒋英
五年归国路,
十年两弹成!
在钱学森诞辰108周年之际,
缅怀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来源: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视觉志”,转载请注明来源。
5G、垃圾分类、电子医保卡......2019年哪个变化对你影响最大?
把学生当“猎物”?上财副教授钱逢胜被开除!撤职!
3年无暴恐,今年旅游人次超2亿!这样的新疆,了解一下→
校审 | 张小恽
编辑 | 王景倩(北京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