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理性分析 倾听心声
服务青少年发展
近日,一个有关5名中学生当着几千名师生的面将自己的手机丢进水桶里销毁的视频引发热议。事后,校方回应称,学生销毁手机系自愿,家长也支持。
其实,这类事件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从事后不少网友和家长表示“支持”的社会观感来看,类似事件可能继续出现。也正因此,有必要强调指出,这种做法本身是反教育而非教育。
对于视频中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一些校长、教师和家长都认可,其中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有效”。然而,他们对于有效的认识是存在问题的。当众销毁手机这种做法可能对解决眼下学生偷偷玩手机的问题有效,可能对迫使学生专注学业、提高成绩有效,可能对扭转孩子对家长和老师要求不服从的状况有效,但是,这种做法对培养一个健全的人不会有效,在另外一些似乎看不见却又更加重要的方面也会无效,甚至可能对学生以后的健康生活产生无法弥补的伤害。就这则视频中的事件而言,有人看到的只是5名学生的5部手机被销毁,但对于被要求目睹整个过程的几千名学生来说,他们受到的却是“尊严不重要”的教育,传递出的是“人的尊严可以被如此无视”的错误导向。更严重的是,这可能导致在场的几千名学生,在面对别人尊严受到伤害的情形下采取选边站的漠视态度,这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产生错误的影响。此种观念一旦形成,还将对学生追求有尊严的生活构成阻力,让部分学生难以创造和享受健康生活,并产生一些社会问题。
学生违规,自然需要接受相应的惩罚,但这种批评教育不能突破尊重底线,而且销毁学生手机涉嫌侵犯他人财产。以涉嫌违法的手段解决学生违反校规的问题,轻重颠倒,也无怪乎有人忧虑其会对学生造成错误示范。任何育人手段,首先都要遵循育人的逻辑,选择限制学生使用手机的手段时也应尽可能对育人有益无害。如果教育后涉事学生已经认错,似无必要再演一场“当众销毁手机秀”;如果教育后学生自律问题仍未解决,当众销毁手机就属于被迫所为,不仅几乎没有教育价值,反而具有较高风险。相关调查表明,当下难以根治的校园欺凌,其主要根源之一来自成人社会的暴力倾向和行为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一伸拳头就有效”的方式使得一部分未成年人从欺凌别人中获得快感、成就感、威严感,同时也染上长时间难以消除的不利于健康成长的“病毒”。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一旦遇到适当的机会和条件,就有可能演变为欺凌行为,造成悲剧性后果。
简而言之,当众销毁手机无论其方式和过程经过怎样的“精心设计”,暴露出来的依然是教育上的急功近利、简单粗暴,表面看短期有效、局部有效,实则长远有害、整体有害,在“工具”意义上是有效的,而在“育人”目标的实现上带来的更多是伤害。教育智慧,再怎么频繁提及都不应嫌多。教育是艺术,应是优雅的,应遵从人性、以人教人。教育的更高目标是立德树人,只有以养成健全人格的方式开展和进行,才算是更好履行了教育人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