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长文!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与青年发展专题

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

理性分析 倾听心声

 服务青少年发展


导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一系列战略布局、工作部署激动人心、催人奋进。而在未来的15年里,青年一代将日益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实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诸多历史性使命,将越来越多地需要青年一代承担,而收获的硕果也将由包括青年群体在内的全体人民共享。


今天,团团为大家带来两篇“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与青年发展”相关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论青年在奋进新征程中的使命与担当


万美容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摘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中国青年面临建功立业的难得历史机遇。引导广大青年深入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帮助广大青年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应该担负的时代使命与责任担当,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要“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等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新时代青年的历史地位、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引导我国青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担时代使命和历史重任,既需要青年自身的主体自觉,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以及社会的多方协同引导。


关键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新时代/中国青年/时代使命/责任担当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擘画的宏伟蓝图鼓舞人心,中国青年面临建功立业的难得历史机遇。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青年重要论述为指导,引导广大青年准确认识和把握在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应该担负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砥砺奋进,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课题。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始


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复杂变化的历史关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全党上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作为,切实把广大青年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引导广大青年深刻认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新时代青年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要帮助广大青年理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进一步彰显。“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持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引导广大青年全面了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这些非凡成就,可以帮助他们从中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认识党的领导、领袖领航、制度优势、人民力量的关键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意识和自觉行动,在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挥洒青春汗水。

(二)要帮助广大青年理解党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形势的重大战略判断和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建议时的主要考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放眼世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回望国内,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十九届五中全会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综合考虑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紧紧抓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引导广大青年全面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这些战略考量,可以帮助他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有诸多有利条件,从而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充满信心和底气地在党的领导下奋勇前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上。

(三)要帮助广大青年理解党中央关于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

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明确了“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等“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全会还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分领域阐述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明确了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内市场、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发展,到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安全发展、国防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思路和重点工作。“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按照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要求全面推进,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引导广大青年全面了解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必须遵循的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可以帮助他们更加明确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宏伟蓝图,全面理解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找准自身定位,激发奋斗精神,练就过硬本领,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把个人价值实现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大局之中。

总之,引导广大青年深入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就是要帮助广大青年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应该担负的时代使命与责任担当。






二、新时代青年的时代使命与责任担当


中国共产党历来都相信青年、重视青年、关心青年、依靠青年,始终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前途走向的战略高度,对新时代青年的社会历史地位和肩负的使命责任,作出了精辟、深刻论述,是引导广大青年自觉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自觉担负时代使命的基本遵循。
(一)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青年因其处于由不成熟趋向成熟的生长状态,而潜隐着人一生发展中的最多可能与最佳状态。故梁启超有言:青春如朝阳,如乳虎,如鹰隼,生气勃勃、活力满满,孕育着无限的潜能和希望。毛泽东也曾充满热情地寄语青年:“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马克思、恩格斯把对青年社会地位、历史作用和发展前景的认识与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解放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从工人阶级受奴役压迫的现实状况出发,指出“我们的未来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取决于正在成长的一代。”对于青年在革命运动和人类解放事业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给予了高度评价:现代的命运“取决于年轻人崇高奔放的激情”。在1866年《给临时中央委员会代表的关于若干问题的指示》中,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中比较先进的那部分人则完全懂得,他们阶级的未来,因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新一代工人的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治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准确把握新时代青年的新特点,对青年的历史地位作出了内容丰富、意蕴深邃的系列表达。2013年5月,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讲话时又指出:“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2019年4月,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他再次强调:“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二)青年要“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青年,作为一种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存在,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会被赋予不同的角色内涵。列宁根据帝国主义发展的新特征及俄国的具体国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的思想,深入探讨了青年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与作用:“我们是未来的党,而未来是属于青年的。”“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来担负。”列宁的论述深刻阐明了无产阶级青年一代要努力造就成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要求。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多次强调,选好接班人“是个战略问题,是决定我们命运的问题”,并提出要将青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历史发展阶段,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成为了当代中国青年的使命担当。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广大青年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衷心希望每一个青年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他再次明确要求,“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青年的教育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三)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
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早就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这些重要观点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青年使命观的总基点。那么,中国青年的使命、任务是什么呢?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深厚家国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古今文人志士的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近代中国青年在五四运动中以主体之担当、青春之热血,为挽救民族危亡所作的奋斗和抗争成为了中国青年运动史上的壮丽篇章,充分体现了青年视“我之家庭为青春之家庭,我之国家为青春之国家,我之民族为青春之民族”的强烈历史使命感和“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的远大理想抱负。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当代青年成长发展的黄金期与我们“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历史期正好交汇重叠,“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





三、引导青年在奋进征程中践行使命与担当


(一)明确“接班人”使命和职责,练就担当大任的过硬本领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新时代中国青年承载着与我国建设现代化国家历史进程紧密相关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新时代青年能否担当起时代重任,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一代代青年中国人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既需要青年自身的主体自觉,还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以及社会的多方协同引导。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作出贡献,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时代使命,也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待。新时代青年实现自身使命担当的最重要一点就是要明确这个时代使命和角色期待,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可担重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一方面,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现代技术技能的自觉学习,主动把个人的青春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明确“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同时“勤于学习,学文化、学科学、学技能、学各方面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练就过硬本领”,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头脑,做有学识、有本领的知识青年。另一方面,青年要立足于奉献青春、回馈祖国,珍惜韶华、脚踏实地,将远大抱负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在社会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做知行合一的实干家。具体来说,“广大农村青年要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展现现代农民新形象,广大企业青年要在积极参与生产劳动、产品研发、管理创新中创造更多财富,广大科研单位青年要在深入钻研学问、主动攻克难题中多出创新成果,广大机关事业单位青年要在提高为社会、为民众服务水平中建功立业。”不同工作岗位的青年,可对照自身的岗位和职责,苦练才干和本领,并通过自身具有时代性和群体特殊性的“自组织”等参与方式,积极拓宽社会参与内容和渠道,在参与奉献中勇担社会使命和职责,成为社会发展、文化传承所要求的时代“接力人”,实现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

(二)提供国家政策支持和保障,为青年成长成才搭建舞台
“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有关青年的国家政策在青年发展的社会支持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理想搭建舞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及青年工作,《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等文件相继出台,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青年政策体系。这些重要政策“从国家视角出发,提出了从国家层面促进青年发展的重要举措及组织实施的相关保障,由此形成了支持青年发展的国家机制”,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更好履职担当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基础和政策保障。在后期青年发展政策的具体实施中,需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和各级群团组织齐抓共管青年发展事务的工作机制,确保青年发展政策一项一项落到实处;同时,“共青团组织要乘势而上,积极作为,主动争取党委的领导,积极协调相关党政部门的参与,同时要通过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制定和调整促进青年发展的政策措施,督促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发挥应有的作用。”

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关键在人才。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要进一步通过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和青年人才政策的倾斜,助推青年人才成长。一方面,以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为指导,继续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下功夫”,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能担当大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青年人才。另一方面,深入推进“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使青年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三)形成有助于青年建功立业的良好氛围

青年能否担当责任,能担当多大的责任,还取决于社会为他们提供的满足其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资源、实现个人潜能与价值的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关心和支持青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一切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团体,广大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都要关心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发展,给予青年更多机会,更好发挥青年作用。”引导青年担当起时代使命,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构建强大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增强青年人对社会的归属感,使之愿意参与社会实践、服务国家建设,从而肩负和履行自身应有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

一方面,需要“在全社会推动形成鼓励青年多样化参与、支持青年个性发展、宽容青年失误的氛围,为青年更好融入社会营造良好环境”,真正相信青年、爱护青年、包容青年。“当青年在工作上取得进步时要给予他们热情鼓励,当青年在事业上遇到困难时要帮助他们重拾信心,当青年犯了错误、做了错事时要及时指出并帮助他们纠正,对一些青年思想上的一时冲动或偏激要多教育引导,能包容要包容,多给他们一点提高自我认识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过于苛责。”另一方面,通过破除青年就业壁垒,改革和完善原有的不利于青年人才引进和成长的制度和机制;开放更多的社会参与渠道,拓展青年社会参与内容,为青年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和舞台,使其回报社会之心有寄托之所,创新素质与能力有用武之地。“要大气魄使用青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观念,放开视野选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为青年科技人才大胆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机会,使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社会组织还需通过一些专业的机构和专门的培训,加大对青年思想政治、法律素质提升和职业技能习得等方面的指导,坚定青年的职业理想,提高青年的职业能力,帮助青年提高与担当使命相匹配的能力和素养。总之,青年尤其是青年人才在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需要社会更多的宽容、鼓励、支持,帮助他们担当使命和创造价值。

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民生问题与政策举措


刘苍劲  丁西泠  喻 嘉


刘苍劲
(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摘要


关注青年、重视青年、促进青年的就业、住房、落户等民生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和保障,已经成为新时代青年工作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民生问题,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总书记把发展社会民生问题作为重要问题加以论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生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举措,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在刚进入社会工作的初期,必须正确看待就业、住房、落户等热点问题,增加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对新时代发展的信心,这对于青年学生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新时代/青年学生/民生/就业/住房/落户/政策举措






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注青年民生热点问题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一次总结“十三五”建设成就、开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规划建议”)。“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之后,继续努力全面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规划,高度关注全体人民,也包括广大青年学生的民生热点问题。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明确指出了国家在“十四五”规划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其中,关于民生问题的要求,包括“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在“规划建议”中,党中央要求花大力气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民生热点问题,特别是对就业、住房、户籍等民生问题,都有较详细的要求。

第一,对就业问题的核心要求是“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规划建议”指出:“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

第二,对住房问题的核心要求是强化房住不炒政策。“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国家将进一步根据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大力解决人民群众的住房基本问题,“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第三,对户籍制度的核心要求是就业与户籍相统一。“规划建议”指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发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人才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





二、新时代青年学生民生热点问题的现状


(一)青年学生就业问题现状

当前,青年学生就业的基本态势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劳动力总量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就业形势严峻。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从国家整体来看,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优化,又产生了大量需再就业人员;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向非农领域转移,不断扩充就业大军的规模。三股就业大军的汇合,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劳动力总量性矛盾越来越突出。所谓结构性矛盾,就是工作岗位不能很好地满足就业需求,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表现为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招工难主要体现在技工和一线普工短缺,就业难主要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的心理预期与用人单位的就业实际存在明显差异。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一些误区,盲目追求大城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出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想进入体制内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人们的“就业焦虑”。而体面、高保障、高福利的工作岗位仅能吸纳10%的大学生就业,解决就业主力军仍需依靠民营企业。许多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期望值过高,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专业对口等方面,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在心理预期上不能对接。

当前大学生就业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就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就业总量的压力目前有所缓解,但就业结构问题进一步凸显,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就业面临严峻形势。民生“短板”从就业总量向就业结构问题转变。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主要包括地域结构、专业结构、产业结构等矛盾。虽然人才供需见面会在全国各地涌现,然而一些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如户籍、籍贯、性别歧视、追求高端人才、追求高学历等。一些用人单位片面强调专业对口度,一些用人单位急功近利、缺乏社会责任,这些均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另外,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过于看重工作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应届毕业生就业带来障碍。二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滞后。一些高校缺乏有效、完善的就业指导机制,部分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管理力度较小,工作人员缺乏相应业务能力,就业指导质量不高。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最新变化是从片面强调就业率到更加注重就业质量的转变。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季”曾一度成为民众热议的话题。2014年全国大学生就业人数为727万,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49万,2016年达765万,2017达795万人,比2016年多出30万。2018年高校毕业生达820万,2019年达到834万。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874万,比2019年增加40万,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使今年大学生就业压力更大。

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期,这又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一系列的不确定因素。事实上,从往年情况看,虽然每一年都认为当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然而每年的大学生最终就业率都是比较高的,一般都在90%以上。可以预见,尽管就业人数几乎年年达到新高,但是只要政府、高校与个人共同努力,大学毕业生就业仍然可以取得相对令人满意的结果。

除了要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还要更重视大学生就业的质量。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积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到基层就业,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进一步在高校蔓延。高质量的大学生就业应该是有效率、有创新能力并能促进个人发展的就业。大学生就业质量不仅事关大学生个人发展,更对国家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应尽快更新理念,将大学生就业质量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将大学生就业与创新创业结合起来。

(二)青年学生住房问题的现状和总体态势
1、城镇住房市场化以来取得的成就

大学生对城市住房市场化改革的了解并不多,高校及有关部门应该在他们毕业之际进行正面的引导和介绍。我国当前住房福利制度改革以产权私有为主,市场机制在个人住房问题的解决上发挥了核心作用,目前城镇居民的住房面积和住房成套率大大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居住环境显著改善,通过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城镇住宅需求和住房投资,带动了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住房事实上成了城镇居民的主要财富表现形式之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住房保障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支持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12月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强调,“2020年将继续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期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继续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方案,着力建立和完善房地产调控的体制机制。”

2、城镇住房改革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尽管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一些挑战。具体表现为:

一是房地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过大,对实体经济产生挤出效应,影响到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二是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过大,导致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住房脱离了本来的居住属性,沦为投资和投机的工具。如此会造成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支付能力下降,也容易产生泡沫,引发经济风险;

三是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供应体系不健全。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供应不足,租赁市场发育滞后,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较低,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职工等存在不同程度的住房困难;

四是住宅建设资源能源消耗高。住宅产业化率低,建造方式粗放,全装修比例低下,造成高能耗和资源浪费;

五是产业集中度低,专业化水平不高,融资渠道单一;

六是住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仍然存在,一线城市房价高企,三四线城市库存较大,并对经济结构平衡、新型城镇化以及金融风险的影响日益突出。

(三)青年学生户籍现状

中国要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保证有充足的劳动力和人才的合理流动。新时代青年学生不仅普遍关心就业问题、住房问题,也普遍关心就业后的户籍落户问题。自从国家放开了大学生自主择业、自主就业后,青年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都普遍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就是户口问题。目前,不容回避的是,全国有成千上万青年学生的户口落户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户分离,青年学生在社会就业后,其工作属地同户口属地完全分离;

二是学生毕业后不迁户,有些青年学生已经毕业离校多年,但其户口仍然是在上学的学校的集体户口页中,严重不利于学校的管理,人户脱节;

三是户口保留在原籍,而人已多年不回户籍所在地。这种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国家人口统计、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义务教育规划、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困难重重,增加了社会管理的成本。





三、国家对青年学生民生热点问题的政策举措


(一)国家对青年学生就业问题的政策举措

1、政府的具体政策

落实大学生就业是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和任务。进入21世纪,党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2007年,党的十七大强调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将实现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把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新要求,把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规划建议”提出要促进就业创业,具体内容可梳理出如下五方面:一是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二是统筹人力资源市场,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歧视,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加强就业援助,帮助就业困难者就业。三是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四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劳动参与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促进劳动力在地区、行业、企业之间自由流动。五是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能力。

《教育部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2020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874万人,受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及时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要强化统筹部署,推动各部门协作,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在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的主体责任,务必要加强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通过组织网上就业大市场,优化网上就业服务,强化线上就业创业指导等创新方式来提升网上就业服务能力;拓宽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并增加升学深造机会;关心关爱,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规范管理,维护毕业生就业权益,改革完善就业统计制度,健全就业状况反馈机制,适当延长毕业生择业时间,提升就业工作服务水平。

预计“十四五”期间,高校毕业生数量仍将持续增长,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就业服务,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之,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

2、政府出台有利宽松政策


结合转方式、调结构的进程,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开发就业岗位。

(1)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要同时制订人才培养、吸纳、引进计划。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小微企业、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基层单位等渠道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促进作用。建立健全征集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逐步增加各级各类科研单位接受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支持优秀的高等学校毕业生作为科研助理或辅助人员参与科研项目的实施。

(2)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对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降低注册门槛,创业地按规定给予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扶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融资、跟踪扶持等创业服务。

(3)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近期已出台文件专门提出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让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发挥作用,充实基层的人力资源队伍。

(4)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行精准帮扶,通过建立实名库,对还没有找到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摸底登记,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

(5)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活动,比如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服务月,一些大中城市推出联合招聘活动等。

3、社会积极营造良好环境与氛围

全社会积极营造良好环境与氛围,促进就业公平的机制建设。要提高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水平。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宣传,确保每一位毕业生都知晓政策、用足用好政策。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学科建设和就业信息服务,加大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力度,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指导和服务。

4、政府出台有利宽松政策

目前,我国多个省区出台了促进青年学生优先就业的政策保障措施,浙江、江苏、山东、陕西等省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帮扶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特别是广东省、海南省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政策力度很大,更利于操作。

广东省教育厅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2020年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全方位支持广东省高校毕业就业工作,其中主要的办法有以下8条:

(1)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宽国家公务员招录规模;

(2)推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实习见习计划,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实习岗位和就业机会;

(3)政府大力开展全方位大规模的大学毕业生招聘活动,因校招聘,因人招聘,因地招聘,因时招聘,滚动式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

(4)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困难帮扶,为大学生开通心理咨询和就业帮扶热线;

(5)加大对高等学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支持力度,对毕业2年内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社会组织等就业,或到乡镇(街道)、村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相应补贴;

(6)鼓励高等学校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7)对大学毕业生特别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实施部分职业资格“先上岗、再考证”阶段性措施;

(8)依托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智慧服务平台,实现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等一网通办,指导用人单位实行网上面试、网上签约、网上报到。

以海南省为例。海南省于2020年6月19日出台《吸引留住高校毕业生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为推动充分就业,今明两年全省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空缺岗位要拿出不低于70%的岗位专项招聘高校毕业生(含择业期内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和退役高校毕业生士兵;鼓励国有企业每年拿出50%的新增岗位招聘高校应届毕业生和高校毕业生士兵;支持中小微企业吸收高校毕业生就业等具体措施。

5、大学生要全面加强自身能力与素质

解决就业难题还需从大学生群体内部找原因、寻出路。对广大毕业生而言,不要抱怨外部条件,而是要主动学会“接受”、学会“脚踏实地”、学会“奋发有为”,积极面对,坚决克服等、靠、要思想。大学生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正确就业观,要正确认识自身价值、正确看待就业压力。大学生要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要衡外情、量己力,了解人才市场上的职业分布,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职业规划。大学生要运用多种方式提升自身能力,只有全面加强自身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才能破解就业难题。

(二)国家对青年学生住房问题的政策举措

1、国家对青年学生住房问题的基本政策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要因地制宜、多策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土地供应要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国有和民营企业都要发挥作用。要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整顿租赁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对租金水平进行合理调控。”这体现了党中央对当前经济新常态下错综复杂的城镇住房矛盾根源认识的新高度,也说明了我党一直以来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的宝贵品质,更深刻表明了党中央立志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大局观与历史担当,使“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实现路径。

2、国家对解决青年学生住房问题的具体措施

国家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住房问题,发挥城镇化对现代化的支撑作用,维护青年学生住居权利,逐步满足青年学生基本住房需求,实现住有所居,具体举措有:

(1)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增加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加快解决城镇居民基本住房问题。

(2)建立健全基本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多渠道保障”机制,不仅是各级政府有主体责任,还要通过财政和公共资源来提供托底性质的住房保障,也要充分动员和科学有效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民间力量来提供各种形式各种性质的住房保障与住房扶助。保障性住房实行集中建设和分散配建相结合。集中建设保障性住房,要优先安排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全、公共事业完善、就业方便的区域。

(3)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对出租房、中介机构及人员的管理,促进租赁市场发展,鼓励居民通过租赁满足自住需求。要多渠道筹集廉租住房房源,健全廉租住房保障方式,实行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相结合。面向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稳定就业的无本地户籍青年学生,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

(4)在产权制度方面,建立多元住房产权模式。除了完全产权住房、经济适用房等受限制产权住房外,还可以探索政府和其他主体各自拥有一定产权份额的共有产权住房模式。在政策上,鼓励单位、集体、个人将空置房投放住房租赁市场,以盘活存量,充实城镇住房供给市场。还应发展符合住房制度完善方向的新型房地产企业。

(5)全面推进棚户区改造。全面推进老工业基地、矿区、林区和国有垦区等棚户区和危房改造,稳步推进非成片棚户区和零星危旧房改造。

目前,国家已经对城镇居民住房实行市场化改革为主、政府保障为辅的二者结合的住房制度,住房不仅是一个居住的空间,更承载着每个家庭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基本要求和期盼。广大青年学生应该对国家住房制度改革充满信心,青年“住有所居”的美好愿望也必定能逐步实现。

(三)国家对青年学生户籍问题的政策举措
1、国家对青年学生户籍问题的基本政策
当前,国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人员流动非常频繁,青年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地和户籍地普遍不对应,人户分离给广大青年学生的事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困扰。我国应尽快变户口的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弱化户籍制度对青年学生事业发展的制约作用,实行就业岗位所在地同户籍制度相一致,加速实行居住证管理,用就业政策、户籍政策调节人口迁移。例如广州市早在2009年就决定在番禺、花都等地区试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执行以居民具有合法固定住所(含租住地)、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稳定社保为基本条件的市内户口准入制。上海市也于2009年2月就决定实行居住证制度,很快获得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年学生的高度评价。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对已在城镇就业和居住但尚未落户的外来人口,取消居住证收费,以居住证为载体提供相应基本公共服务。广东从2011年起,率先实施积分入户政策,支持和引导青年学生有序落户、融入城镇;近年来,深圳、广州、珠海、惠州、中山、东莞等珠江三角洲城市都对青年学生的入户政策有明确的扶持规定,例如,深圳市只要具备全日制大专毕业以上的学历含高职高专学生,不受有无住房限制,不受深圳社保限制,都可以无条件落户深圳。
2、国家对青年学生最新落户政策出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规划建议”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随着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需要,对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国家对青年学生的户籍问题特别重视,从国家层面上解决了青年学生在全国主要城市(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除外)的户籍问题,即只要青年学生在参加工作和就业后,一般情况下就可将户口落在工作和就业的城市。
(1)广州市关于青年学生落户的最新政策规定

广州市政府于2020年6月印发《广州市积分制入户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对青年学生落户广州采取积分制方式解决。大学本科生基本上都具备入户条件,高职高专毕业生只要在广州有稳定的社保、稳定的住所、稳定的工作并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都可以落户广州。对大学毕业生在广州从事特殊艰苦行业,包括从事教育、文化、科技、体育、公安、消防、环卫、公交、医疗卫生、养老、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一线从业人员入户,给予优先照顾和优先入户。
(2)深圳市引进大学生落户的最新政策


根据深圳市政府2016年印发的《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第八条第三款规定: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以上学历,且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人员;具有普通高等教育专科以上学历,且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人员经核准即可办理入户。也就是说青年学生只要有专科以上的文凭,都可以落户深圳。在全国所有特大型城市中,深圳是对青年学生的落户政策力度最大的城市之一。
(3)海南省引进大学生落户的最新规定

海南省2020年6月19日印发《吸引留住高校毕业生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的若干政策措施》,该政策的核心是吸引和留住更多高等学校毕业生到海南去就业和创业,具体包括: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的落户所有条件限制,规定离校三年内的全日制本科学生在海南落户后就业,相应享受引进人才落户待遇;政府支持人才总部企业、创业园区、众创空间、人才公寓、孵化器等设立单位大学生集体户口,同时,放宽社区集体户、公共服务机构集体户的条件限制;海南省外户籍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在落户时可选择投靠亲属或集体户落户,本省户籍高校毕业生和本省高校省外户籍毕业生同等享受引进人才落户待遇;40岁以下硕士毕业生、35岁以下本科毕业生可凭在海南省就业创业的相关证明材料申请住房租赁补贴或购房补贴。

来源:微信公众号“广东青年研究”,转载请注明来源。


往期推荐


丁元竹: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 学习五中全会⑳


这份焦虑青年的自救大礼包,请查收!| 学习五中全会⑲


未来5年该去哪里工作?“五中全会寻宝记”之工作篇



校审 | 冯舒琦

责编 | 王诗瑶

责编 | 王 倩

编辑 | 栗婷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