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天电台 | 从“社恐”到“社牛”,年轻人需要什么样的社交?




本期主播:益小青

# 本期关键词:社牛症


01
今年下半年什么词最热?“社牛症”绝对算一个。在社交网络上,越来越多人被打上“社牛症”的标签。比如,奥运冠军陈芋汐经常出现在别人的合照里,活泼开朗的性格便被人戏称“社牛症”;在真人秀节目中,某些受邀嘉宾“solo”全场、自嗨到停不下来,也让头晕目眩的网友直呼其有深度“社牛症”。
简单来说,“社牛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就是在社交时不畏旁人眼光,不怕嘲笑冷落,随时随地都能和各种人“social”起来。这种令“社恐症”们望尘莫及的社交能力,常常制造出一种“谁尴尬我都不尴尬”的奇异氛围,在他们身上真正诠释了“一回生二回熟”这句话的真谛。

02
“社牛症”为网友认知社交性格提供了一套符号系统。这个词流行后,很多年轻人突然发现,原来父母才是“人类社交的天花板”。比如,有网友调侃父母走在路上突然就要唱两嗓;甚至有人讲出了“我妈买了只活鸡不敢杀,她提着鸡在小区里大喊问谁会杀鸡,让我拿了把菜刀跟在后面”的故事,令人忍俊不禁。
不过,在“社牛症”众多表现形式中,有些极端形式过于“不走寻常路”,以至令人生理不适。比如,有人在餐馆里突然高呼“童年的味道”,还有人会在他人用餐时“抢”走别人的食物。网上有不少所谓“社牛症”的出位视频,在地铁上练武术、在公交车上嗷嗷喊。这些举动,无疑逾越了大多数人的接受界限。
与其说网上这些出位者是“社牛症”,不如说他们是故意哗众取宠,不分美丑地以极端行为引人注目。这种歇斯底里地卖丑狂欢,既会让当事人陷入“社死”,对旁人也是一种冒犯,失去了人际交往中的真诚和礼貌。

03
不少讨论“社牛症”的年轻人,都是以“社恐”的心态,来仰望、羡慕那些更具社交能力的人。虽然“社恐症”早已受到心理学的重视和研究,不过,人们在社交网络上讨论的“社恐”,更多是担忧与自嘲,未必是真的心理疾病。有些时候,“社恐”只是性格相对内向、“脸皮薄”代称,未必需要纠正与治疗。
“社恐症”与“社牛症”的对比,传达出年轻人的某种社交焦虑。有的人并非不能向“社牛症”学习,而是不愿轻易跨出“社恐症”的舒适区。从这个角度看,屏蔽和反抗可能才是某些人“社恐”的缘由。这样也就不难理解,遇见同事时赶紧低头扣手机或戴上耳机的“反侦察式社恐”了。


04
把“社交”这个词拆开看,它指的是跨越不同社群圈层的交际互动。每个人都有深浅不同的社交边界,想要获得的情感支持也是复合多元的,个体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别人贴上性格标签。过于世故圆滑的社交技能,虽然也可以算是“社牛症”,但却未必能产生好的效果,反而可能给人留下聒噪、虚伪的印象。
与其说当代年轻人愈发厌弃社交,不如说他们迫切需要能够安放自我、放下戒备的自我表露机会,需要质量更高的社交。
人生在世,朋友和知己贵精不贵多。我们常常在理想社交的想象中感到失落,缘分过浅、来去匆匆,或许才是年轻人真正的社交困境。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社交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本能,如果“社牛症”的讨论热潮,能让更多人对社交有更深入的思考,那么,这些讨论便没有白费。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中青网评”,图片来源网络,转载请注明来源。



你怎样看待“社牛症”呢?欢迎写在文章评论区参与互动。


上期互动幸运读者

在上一期关键词为“纪念”的推送中,以下读者留言获得了最高点赞!



@Jupiter

回首百年峥嵘岁月,无数共产党人前仆后继,献身于革命事业!他们为了祖国更美好的明天,舍小家为大家,心系家人,却只能以家书诉衷情。今天,让我们一起重读这些家书,去感受他们的热血与深情。

@相信明天!

今日太平年,今逢佳节日,怎敢忘。英烈豪杰血,重读杰烈家书,慰英灵。魂绕国土三疆,励青少,家国有我当自强!

@梧桐是小巷的

好细节啊,5:20的时长


 益小青点播台

近期,你想听到什么话题?我们罗列了几个问题,动动手指,欢迎大家踊跃投票转发,益小青将结合得票数最高的选项,每周为读者准备相关的电台推送哦~


End


作为共青团12355青少年服务台旗下的音频栏目,我们关心青少年面临的校园生活、亲子关系、身心健康以及成长发展中的其它困惑,从心理和法律角度为您答疑解惑、排忧解难。特别说明的是,本系列长期面向读者朋友征集话题、接收投稿、招募主播,详情点击“阅读原文”期待您的参与!
出品:益青春工作室

校审:蒋 博
责编:邓玙谱
校对:李红蕊
编辑:黄书畅(山西财经大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