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党史天天学 | 2021年12月12日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微信公众号@团中央权益部 特别推出“党史天天学”栏目,展现党带领人民坚持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重温经典事件、致敬英烈人物、回眸历史瞬间、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一起来学习!


2021年12月12日



党史上的今天



1936年


12月12日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中共中央确定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并派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等前往西安。经过谈判,迫使蒋介石作出“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的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



2013年


12月12日-13日 首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2014年3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到2020年底,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89%。


历史瞬间


◆1942年12月12日,《解放军报》发表《积极推行“南泥湾政策”》的社论。


先锋人物


石光银(左)和孙子石健阳在狼窝沙生态治理区修剪树木。


石光银:誓将沙漠变绿洲


6月的陕北大地,林木葱茏。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的狼窝沙生态治理区里,69岁的陕西省定边县定边街道十里沙村党总支原书记、陕西石光银治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光银,正手握斧子,为树木修剪枝杈。一旁,他的“90后”孙子石健阳拿起3米长的高枝铲,用力一铲,把多余的枝杈铲下来。
“歇会儿吧,老石!”有人冲石光银喊了一声。在修剪树木的几名村民很快聚拢过来,沙梁间,树荫下,拉开了林木规划、树种改良的话题。
40多年来,石光银带领乡亲们治沙造林,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营造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彻底改变了“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他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创造“公司+农户+基地”的新模式,帮助沙区群众脱贫致富。
“恶沙不治,穷根不拔,我就枉活一世”
1952年2月,石光银出生在定边县毛乌素沙漠南缘的一个小村庄。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地炕烂草棚,四季冒黄风,糠菜填肚皮,十户九家穷。”当时的一首民谣,道尽了风沙肆虐之下,当地群众恶劣的生产环境和贫苦的生活状态。
“小时候,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外出放羊,一场沙尘暴把我们刮跑了。父亲出门找了3天,才把我找回家。小伙伴却再也没了踪影。”石光银回忆,那些年,风沙掩埋了庄稼,撵着他们举家搬迁了9次。从那时起,他便立下了治沙的志向。
1968年,石光银当选定边县海子梁公社圪塔套村小队长后,带领群众苦战3年,在不毛之地种活了树林。“首战告捷,打破了乡亲们‘沙窝里栽不活树’的观念。”石光银说。
1984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石光银成立了一家治沙公司——新兴林牧场,承包治理3000多亩荒沙。
“我叫石光银,成立了一个荒沙治理公司,要治理狼窝沙。现榜告四方父老,凡有人愿意与我一起治理狼窝沙的,一概欢迎……”在石光银治沙展馆,一张落款日期为1985年6月5日的“招贤榜”十分醒目。
招贤榜贴出后,不少乡亲主动加入治沙队伍。“不治沙就没出路。”跟石光银一起治沙的杨树华深有感触,“一场风沙能把种在地里的庄稼全部掩埋,吃饭都成问题。
只是,在寸草不生的沙漠里种树种草,谈何容易。为筹措树苗款,石光银把家里养的84只羊和一头骡子拢在一起,赶到集市上卖。当时,妻子拽着他的衣角不松手,石光银罕见地发了脾气:“恶沙不治,穷根不拔,我就枉活一世!”
就这样,石光银带领乡亲们一头扎进了海子梁荒沙面积最大的区域之一——狼窝沙。
“不能只顾自己,要带着群众一起干”
行走在狼窝沙林区,当年种下的小白杨,如今已长成十几米高的大树。郁郁葱葱的树林里,不时可见狐狸、鸟雀等。面对面坐在地上,石光银向记者讲起了治沙的艰难历程。
1986年,一战狼窝沙,失利;1987年,二战狼窝沙,又碰了一鼻子灰。此时,有人想要离开治沙队伍,有人上门索要树苗款,更多的人开始质疑。
“光银啊,乡亲们可全都看着呢,咱不能半途而废。”这一回,轮到妻子给石光银打气鼓劲了。定边县林业局的技术人员也送来建议:沙地栽树,光凭热情不行,还要学会运用技术。
1988年春天,石光银带领乡亲们,用驴车拉着树苗和10多万公斤沙蒿、沙柳,再次开进狼窝沙。
跟前两次不同,这回,石光银用的是新学来的“障蔽治沙法”:在迎风坡画格子搭设沙障,使沙丘不流动;在沙障间播撒沙蒿、栽植沙柳固定流沙;然后种下杨树苗……他们在6000亩沙地上搭设了总长度达800余公里的沙障。
“那些日子,我们拿着铁锹、背着树种、带着干粮,走到哪,就干到哪睡在哪。住的是柳条和塑料布搭起的帐篷,吃的是又干又硬的饼子。”回忆往昔,石光银目光如炬,“有人说我傻,自讨苦吃。我觉得,作为党员,不能只顾自己,要带着群众一起干。群众吃够了风沙苦,我们就得想尽办法把沙子治住。”
过了些时日,新栽的树枝上长出了鼓鼓的嫩芽。“树苗成活了!”石光银说,“这给乡亲们带来了希望,大家认识到,只要有决心、有恒心、有科学方法,就一定能治住沙。”
石光银带领乡亲们付出的心血终于得到回报,三战狼窝沙,5.8万亩沙地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不仅如此,他后续承包的25万亩荒沙、碱滩也得到了有效治理。
“要把治沙造林事业一代一代传下去”
每次来狼窝沙,石光银都要叮嘱护林员及时修剪林木。“这些树木就像是我的孩子,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我就安心了。”穿过一片樟子松林,回想起这批树木栽种的情景,石光银眼含热泪。
那是2008年的植树节,石光银的儿子从外地调运树苗返回途中,不幸遭遇车祸身亡。强忍着巨大悲痛,在儿子安葬后的第三天,石光银又奔赴治沙造林第一线。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我虽然没了儿子,但还有孙子,要把治沙造林事业一代一代传下去。”石光银说。
石健阳从记事起就看着爷爷治沙,读大学时选择了林业专业。如今,他回到定边,与技术团队一起开展林下经济科研活动。“爷爷一直是我心中的榜样。”石健阳说,“我要发挥专业特长,研究适宜沙地生长的经济作物,再带动瓜果蔬菜的种植,形成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不仅治沙,还要致富。近年来,通过成立联合党支部,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石光银联合1000多户农户,先后办起了千亩樟子松育苗基地、千亩辣椒种植基地、百头肉牛示范牧场、3000吨安全饲料加工厂等经济实体,帮助乡亲们实现年人均收入过万元。
走进定边县十里沙村,道路两旁的蔬菜大棚里生机盎然。村民崔浩正在自家大棚里忙活,他说:“再有半个月,辣椒就上市了,不愁销路,去年收入超过6万元!如果没有石光银带着乡亲们治沙,哪有现在这样的好日子!”
“在老石的帮助下,我们走上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共同致富的路子。仅322座蔬菜大棚,去年就为农户增收480多万元。”十里沙村党支部副书记蒋杰说。
“立下愚公移山志,誓将沙漠变绿洲。”在榆林市委书记李春临看来,正是以石光银为代表的一大批治沙造林人的艰苦奋斗,让定边县毛乌素风沙草滩区变成了“塞上粮仓”。
“我会当好守林人,守护爷爷、父亲两代人的成果,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传承下去,让‘沙漠绿洲’成为乡亲们持续增收的‘金山银山’。”石健阳说。




来源:微信公众号“团中央权益部”(ID:TuanLaw)综合整理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站、人民日报,转载请注明来源。


往期推荐

党史天天学 | 2021年12月11日:企业家精神

党史天天学 | 2021年12月9日:青藏铁路精神

党史天天学 | 2021年12月8日:改革开放精神


校审 | 何满初责编 | 马天宇
校对 | 邓玙谱编辑 | 栗婷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