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京一吒

潮思 新潮沉思录 2019-10-25


文 | 天书



01


按一些人的定义,我应该不算个影迷,平常观影主要以商业片和爽片为主,艺术片看的少,从来不追每年的三大电影节和奥斯卡片单,看到牛逼的电影并不能将其分析的头头是道,只会用“卧槽”“吊爆”“牛逼”等等贫乏低俗的词汇以示敬意。



当然,我并不觉得自己没文化,平常多少也能看点书写点字,只是确实对大多数艺术电影投入不起来。不过,这样的短板会导致在线上线下的一些社交撕逼场合中说不出话,所以后来我决定学习一些观影装逼套路以做傍身。有那么一阵子,我大概把国内知名的影评公众号都关注了一遍,一来想学习一些理论姿势,二来作为看片指南。


虽然我知道,影视评论和文学评论不一样,专业的文学评论有学术体系,有分析方法,有较高的门槛。影视研究虽然也日渐理论化,但多在影视艺术背后的理论,对于具体某一部作品的评判,很难做到如文学评论一样严谨。但我想,既然敢叫影评人,多少也该有些常人之上的深度和见识,不会像我们普通观众一样满口粗鄙之语。


结果研究了很久,正经姿势没什么收获,奇技淫巧到是学了不少。比如前阵子《上海堡垒》上映,我关注的一些影评号就让我好好学习了一番。


 

 


这几个影评大V,有影评公众号里排名第一的,有号称国内最专业的,总之都是影评圈的头部群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这几篇影评高屋建瓴,思路清奇,立意之深,词句之妙让我揣摩良久收获甚多,也顿悟了到底怎么才能让金主打钱。虽然学了我也接不到这样的广告,但万一以后有人看上我了呢。



02


虽然初心没有实现,但就像上面说的,我真的学到了很多。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在一个不需要专业门槛的领域里,一群擅于营销的人只要掌握了先发优势,真的可以垄断这个领域的话语权并因此获得巨大的利益。这实在是非常有价值的技能。


比如,某一影评联盟,里面号称聚集了国内最专业的一波影评人,经常出现一些让人觉得我上我也行的评论。这个联盟的电影打分被视为影评圈的标杆,但显然和普通观众的喜好有着不小的差距,比如在这个评分体系里,被观众广泛认为是烂片的《新喜剧之王》就比《流浪地球》评分要高,很多被观众吐槽的欧美电影,在他们的评分体系里也可能属于神作。毕竟观众不能养活他们,观众们的意见并不重要。


还有一个很有价值的收获,这类影评大V们虽然在专业性上有所欠缺,但在意识形态领域往往都是专家。他们所推崇的那些作品连同他们独家的“理论”,构成了一整套“先进”的,“普世”的世界观,并热衷以此向受众们灌输。比如王晶的《追龙》就曾经被上面联盟的某位影评人用这套意识形态狠狠批判了一番,最后总结为这是一部抹黑英国人,谄媚大陆观众的狭隘民族主义毒草。至于对《战狼2》《流浪地球》等的意识形态批判套路大家应该已经见了不少。这其实是很有效的维持B格的方法,当我们不专业时,我们就来拗人设,不止影评圈,其他领域同样有效。



最终,在观摩了好久之后,我学到了影评大V们如何接广告写软文,如何吐槽讲段子,如何用一堆看似专业实则没用的术语讲车轱辘话,如何颠倒黑白捧贬踩吹,如何违背常识引导舆论,如何建立小圈子垄断话语权,这些好像挺有用,对我来说又没什么用。


就目前国内的情况来说,影评人这行不光不需要资格证,连专业性也不需要有。只要阅片丰富,能说会道会吐槽,再有一定的圈子资源,基本上就可以作为一个影评人出道了。



03


说起影评,就不能不提豆瓣。豆瓣长期以来占据了我国互联网影评话语权的制高点,在知乎系影评崛起之前没有平台能与之抗衡。作为国内文青小资的圣地,豆瓣上有很多很厉害很客观的资深影迷,也有很多影评大V之流的人物,虽然我们不能把一个平台的所有用户扣上统一的帽子,但平台管理者的喜好偏向显然会加深平台的标签属性。过年期间《流浪地球》一分短评刷屏事件就是个侧例。在这样的平台机制和氛围主导下,与其说豆瓣是一个文化交流平台,不如说是意识形态的战场。


知乎某创始人在《流浪地球》上映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凡是不能批评的电影我都不敢看。受害者扮演是此类人士惯用的一个技巧。更早的《战狼2》和现在的《哪吒》都被很多影评人士这样质疑过:我为什么不可以批评?


实际上,这些人大抵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先不说很多人嘴里的批评基本等于谩骂,即使是官方主导的大业三部曲在互联网上都是贬远多于褒,这几部商业片又哪里出现过不能被批评的情况?无非是很多普通人受够了这些专业人士一向擅长的双标评价而已。观众们希望对这些电影能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进步该夸的夸,缺点该说的说,但不希望看到这些国产电影进步的希望被无脑谩骂抹黑被一棍子打死。


这些朴素的要求被专业人士们认为不许他们批评,这潜台词大概就是说你为什么不听我的?为什么要反对我?面对这种专业人士,普通观众可能除了同样骂回去之外真的没有太好的办法。本来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公共舆论到最后本质就是抬杠和互怼。


这些人喜欢把“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挂在嘴边。实际上在这个权力圈子内,批评从来都很自由,赞美却往往不被允许。按这样的逻辑观众们也可以说:若赞美不自由,则批评无意义。



毫无疑问,在这件事情上,普通观众才是受害者。要知道,就在几年前,公共领域的电影评价权还是完全掌握在这些小众平台的用户和少数专业人士手里的。这几年广大观众们用真金白银砸在票房市场上,才抢到了一些话语权。虽然这话语权还没有真正转移,但平台和专业人士们已发觉他们只能左右网络舆论,对票房市场的影响越越来越小。现在国产电影想票房大爆,靠的是事前点映赢得口碑,靠的是自来水。“我为什么不可以批评”式的质问背后,实际上是话语权掌握者面对权力被转移时的狂怒。


试想,几部观影人次过亿的电影,被话语权掌握者们喷的一无是处,如果他们是对的,那就意味着近一亿的这届观众(考虑到重复观影)不行,意味着近一亿的人民群众不行。我用我鲁钝的脑子左想右想,这也不太可能。


04


确实有那么一群人坚定的认为我国人民群众的普遍文化品味比自己差太远,日常沉浸于我独醒式的自我陶醉中。人民群众的品味到底行不行,这里先不展开讨论。仅就电影市场来说,除日本这个动漫大国之外的主要电影市场,居于票房前列的基本都是商业大片和喜剧片。商业片和商业片之间当然有质量的优劣之分,但拿严肃电影的审美去评判商业电影,就纯属于文人式的乱弹琴。


这样的乱弹琴在我国互联网上是普遍现象。从《泰囧》算起,我国商业电影市场的爆发不过短短7年时间,这和移动互联网爆发节点是完全同步的。移动上网的普及+大规模票补使电影院重新走进普罗大众的生活。短短七年不过是互联网彻底走向平民化的一个瞬间,快的让文化精英们到现在还接受不了他们再也不能左右群众的喜好这个现实。


诚然,我们不能说群众的品味从来没问题。群众的品味当然是参差不齐的,前几年各种烂片大卖也是由于群众们贡献了票房。不过被烂片坑多了,终究会有长进。《美人鱼》上映,群众们给了星爷足够的信任,被教育了之后,从《西游伏妖》到《新喜剧之王》票房一路下坡。如今《上海堡垒》的暴死更是标志着某一类烂片从此将退出市场。



然而,再怎么长进,艺术电影也不可能成为大众市场的主流,这是大众文化的性质决定的。欧美电影市场成熟期已有几十年,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评价体系泾渭分明,这两种电影的受众并没有高低之分。


影视艺术与文学音乐不同,它是彻底的工业+资本的产物,再标榜艺术性最终也离不开资本规律的作用。在电影中寻找艺术和深度当然没问题,但最好别因此产生过多的优越感,说到底大家都是消遣。电影可以起到教化作用,但这不是它存在的主要目的。传说昆汀阅片过万最后成为名导,这或者可以复制,但即使真看过一万部电影,显然也不可能突变成哲学家。


有些人看到国内一些电影票房大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就想到了狭隘的民族情绪,想到了愚昧无知,想到了劣根性,想到了低级的审美趣味,继而”一京一吒”,发出PTSD式的恐惧尖叫,这样的人无疑属于长不大的中二世界观。电影对大多数人就是消遣,它很重要,但也没那么重要,也没那么多作用。真想好好做人,与其自我陶醉,不如多看书多劳动,在生活中踏实的探索总结。



05


事情正在起变化。



那位说出“凡是不能批评的电影我都不敢看”的知乎创始人在自己的平台上遭遇了一面倒的口水,这只是知乎用户平台结构变化的一个反映。实际上,知乎平台这两年的变化是一个非常值得分析的互联网平民化进程案例,早期的知乎,以多高质量用户著称,但也被网友惯以“逼乎”之名。



这两年随着平台用户数量级扩大,流失了不少早期用户,在一些领域质量出现下滑,但从前平台充斥的习惯性装X风气以及浓厚的自由主义氛围也因用户群体的扩大在逐渐逆转。以唯物历史观,群众文化视角为基础的知乎影评系在这两年间迅速崛起,在《流浪地球》上映期间,知乎成为了对扛豆瓣的主要阵地。在其他领域,这样的情形也在上演。


到目前为止知乎用户的属性构成仍然是复杂的,上面说到的只是这两年的一个趋势。因知乎几位创始人硅谷精英式的价值观影响以及不少大V的存在,知乎仍将充当很长一段时间的自由主义舞台,只要还没有被新的平台取代,知乎用户的价值观战争仍将持续上演。


至于用户群体更年轻的B站,相信已经让有些不想面对历史进程的人感到瑟瑟发抖了。懂的都懂,回头我会单写一篇文章聊B站。




06


其实,只要不自异于国人之外,大众是群众,小众也是群众。人民群众不是铁板一块,人民群众有形形色色。但一些小众长期把持文化价值观的话语权,从而产生了自己不是群众的错觉。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小众把持话语权的现象已经开始逆转。我们的社会可以说是宽容的,各种小种群体有自己的空间,但当大众有了自己的发言权之后,就不可能允许小众无限制的凌驾于自己之上。豆瓣的衰落,知乎的衍变,快手和抖音的崛起等等都是话语权从小众走向大众的体现。


其中,这几年电影票房的变化特别值得分析,因为这完全不同于线上各种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话题抬杠,这是普通群众实打实的用脚投票表达自己的喜好。群众们可能不爱说话,让互联网思维+大数据工具在电影市场屡屡失效。近亿次的观影群众中,可能有一大半的人从来也没在公开平台上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但他们就是能利索的掏钱。



这样的价值观战争会如何发展呢?从前把持文化价值观话语权的小众群体身上的权威和光环破除之后,将真正的和大众们处在一个平等的话语争夺位置。如果小众群体仍想维持自己的优越地位,那双方的发展必然将从讲道理——抬杠——互怼——扣帽子最后发展至一切互联网时代法律允许范围内的话语权争夺手段。


本质上说,互联网时代,任何群体想要维持自身的优越感,就要做好这样的觉悟,谁也不能怪谁。因为要证明谁比谁优越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看谁声音更大的游戏,要的是大鸣大放。不要犯了群嘲之后一京一吒,哭哭啼啼的装受害者,这样很不体面。不然你看如二次元之类的新兴文化群体,讲究的是圈地自萌与世无争,这才是互联网时代小圈子的正确玩法。



往期文章导读:

越北者——冷战史的边缘角落

2020之前,国民党已然溃散

亚马孙大火背后的荒谬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