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与职业教育
文 | 飞剑客
上一篇我们聊了聊日本的“工匠精神“现象,提到在NHK拍的那些关于“工匠精神”的宣传片里,体现了日本人在市场规律和人口问题双重作用下,也快失去他们所谓的工匠精神了,所以这些年日本要拼命通过搞文宣增加附加值,对”工匠精神“进行美化包装来挽救它。
在上一篇文章最后,我们说下回聊一聊我国蓝领工人和职业教育,为什么要聊这个呢?破除对日本文宣里工匠精神的迷思,就是为了破除小生产的迷思,肯定对大工业的积累,产品质量自然会上去,但不聊自己的问题,是极不坦率的行为。坦率说,我们活在同一个时空里,不论美国、日本,还是中国,小生产者式的工匠的生存空间逐步被挤压;在这个人皆言金融投机,言必称互联网的光鲜时代里,甚至工业制造业也正在流失有生力量,哪怕它依然是保障我们的重要生产力。
如何提升制造业积累水平并走向大国工匠,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培养有生力量,或曰蓝领技工劳动力的再生产问题。
之前网上有两个问题引发不少讨论,现在有多少人愿意去从事制造业?有多少从事过制造业的人愿意自己的子女学一门技术,去从事制造业?两个灵魂发问互相缠绕,起码互联网上的普遍答案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结果。
实际上这几年劳动力的用脚投票带来了国内制造业大佬们不愿看到的光景,就比如前段时间因为《美国工厂》火了的曹老板抱怨:“年轻人不能老是去送外卖!”,虽然大佬们一边感慨年轻人吃不了苦,一边要把自己的儿女们送去国外学习金融管理……和这些精明的资本家在一起,又怎么搞好产业升级呢?然而产业升级是必须要搞的,同时这样的发展趋势却严重受到缺乏相关技术人才的困扰。而这些中高端制造业的技术人才往往需要通过长期严密,与实际工作结合地非常好的职业教育才能塑造出来。所以笔者想先聊聊职业教育的问题。
先谈谈外部观念的问题。
大学扩招了这么多年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是有所落下的。大多数人还是推崇文化教育,对职业教育有相当大的偏见。如果一个学生家境小康以上,中考不失利,几乎是不会选择职业教育学校的。
大多数人都推崇文化教育,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知识分子”=“统治阶级”的观念,长期以来深入人心。放到古代封建社会,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那会绝大部分人口都是文盲,读书也是中小地主或以上的事,几千年来,脑体分工和阶级分化就是保持一致的。我们知道,大学扩招走了二十多年的现在,这种神话早就破灭了几轮,但经历过寒窗苦读的人接受自己无产化的事实还是需要时间。
当然,这不能怪家长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中间阶级的人群投资教育,本质上是为了阶级再生产,故他们不可能让小孩选择他们看来“低人一等”的职业教育,更愿意往上游卷。至于他们能不能顺利再生产,那又是另一个问题了;劳动阶层的家长,大抵是经历过生活的艰辛,通过身体经验感觉到的是,这三四十年来,我们社会一直未形成尊重普通劳动者的环境,大多数吃过苦的家长还是希望小孩能接受本科教育,读出书来有出息,将来至少能坐办公室……
在教育问题上我们对标和追求英美的大学教育,问题是像美英等新自由主义国家已经产业空心化了,中国这个最大工业国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还需要源源不断的技术人才,如此一来只能本科生白菜化,造成了知识阶层无产化。其实知识阶层无产化本来就是扩大教育面的应有之义,不过我国每年普通大学毕业生因为毕业前不怎么重视实践课程,同时还因为学历通胀面临极大的就业压力,于是导致了高级技术人才缺乏的同时,又培育了过剩普通大学毕业生的尴尬状况。后者从本科卷到硕士,再卷到就业市场,这是当下互联网更关注,声音更大的事情,制造业技术人才的问题反而不被重视。
再谈谈过去的职业教育的本质矛盾。
从我身边来看,受职业教育的同学多是由于文化知识水平不足而无奈选择,也有一部分是当地扭曲上面政策普高都别读被糊涂送进来的,总之很大原因来自家境不好,他们大多数是农村或城市底层出身。
先声明,我的观察来源主要是许多的网络民族志以及由一些去重点职校的同学提供,根据我的观察,职业教育蕴含着一组矛盾:一方面它被赋予了培育理想的有技术的劳动对象,为国家、资本和家庭服务的场所,另一方面它也为工人阶级的经验生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由于国家支持的教育体系扩张,允许底层家庭的孩子在义务教育水平之外继续接受教育。在学校内部,就要弄一个“想象工程”,告诉这些底层学生国家现在大力扶持职业教育,包括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各种政策,很多国企给职业教育留有位置,很多厂家面临用人荒,技术工人待遇大涨。即使是读了中专职校的人,未来依旧大有可为。
这种鼓动其实符合学生自己转变阶级困境的愿望,使得学生优先考虑学校传授的技能与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性。然而“想象工程”和实际出入很大,学生感觉自己被忽悠进来,很大原因是多数职业技术学校还存在着办学条件薄弱、院校专业设置重复率高、学风很差、和大学体系无法完全贯通等问题,令多数学生在“断头路”前徘徊不已。
诚然,一部分学生因为出身阶级限制对社会的信息筛选能力不够,他们的确不够自律,打架,斗殴,谈恋爱,混日子,如我所见,在每间教室里,不管所学专业和年级如何,大约有一半的学生睡着了,一半专注于玩游戏刷社交媒体,被外界评价为“质量来源不好”。
但多数职业学校也无法提供好的技能启蒙机会,我也听到不少的学生抱怨职业学校使用过时的训练设备。对于他们来说,学校外面的世界变化得如此之快,老师们所掌握的技能是如此过时。有些学生认为职业教育学不了什么,因此对学校充满不信任。这样的生态,人和环境互相影响,让即使有求知欲的学生进去也会被其影响,在里面你学习就可能成了另类,最后很多学生都会有就蹉跎了光阴的切身感受。
我举例的还是号称省会中最好的技校,这里还是有少数学生学技术学的不错的,但他们毕业后多数会选择转行,或者做几个月后换工作,很少有人继续坚持岗位,回头和后辈交流,分享工人阶级的生存经验时,更多也是希望年轻人都能自发的避开制造业,有能力的都去城市服务业之类的,或者选择门槛低的送外卖送快递。
职校教育原本是把一些家境和文化水平欠佳的学生预备培养成蓝领阶层,国家对其补贴力度一年比一年大,在“想象工程”里是给了他们上升流动的空间,但是在劳动者的角度看来,结构上却被限制住了,低端的制造业已经迭代,很多体力劳动强度大的少数父辈还在从事,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也不想干了,部分让位给了自动化,或转移出去,主要还是技工缺口很大。学生的出路的选择上会要么逐渐流向灵活度、舒适度高于制造业的服务业、信息产业的边缘,要么被师傅领进门,朝着高级技工的方向打磨几年……根据整个社会的导向,他们很多进入了前者,同时把自己推向了劳动力市场中不稳定的境地。
毕竟,爬技工工资涨得慢,就是熬工龄和考证,相比能快速入行的外卖员,这需要花费更高的培养成本,冒着更大风险,投入产出比低。从工薪水平上看,民间再牛逼的高级技工,年薪几十万,上百万寥寥无几,一般人也很难想象一线车间收入低到什么程度,刚进厂的学徒薪水更低,培养周期还长。工人在企业里踏踏实实干,不可否认是有前景的,比如从宿舍干到单人间,但离买房还有距离。总之留不住人,慢慢的人也不愿意进来,就可能发生断档。
我们看央视出的《大国工匠》里,顾秋亮,胡双钱,他们是国宝级的人才,但买七十平小房子捉襟见肘。他们是行业里顶尖的存在,要是明星,那就是范八亿级别的,要是网红销售,就是微娅级别的。但是他是工匠,是工人。在房地产金融文娱资本获的红利的时代下,如果凭借汗水和智慧得到的只能是基础生存,而一个无德无技的郑爽一天就能挣到他们一辈子挣不到的钱,那整个行业就难免需要一次洗牌。
产业升级是必须要搞的,但是具体行业真的没有自媒体说的轻松,几乎要协调好各方面。比如要改变人事制度,我们当下几乎一切都是为管理干部而设计,想升迁想改善处境,要靠获取更大的管理权力,而高学历扎堆管理层,这造成产品的需求和公司给的资源配置不对等;在蓝领技术职业里,最起码民用里是这样的,经验比学历重要,而公司又没钱没时间去培养一个技术蓝领,这时候就需要对接好学校,需要国家穿针引线,把职校体系搞好。结合前些天中央对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批示,说明国家已经认识到职业教育落后的严峻性。
说到底,做个蓝领工人,社会认同度低,和我们整个社会如何看待劳动者有关,更进一步说,就是劳动收益率远低于资本收益率。看完本篇,你会发现一些问题不是喊大国工匠和奉献精神的口号就能模糊过去的,这涉及到整个资本的市场配置的问题(决定了工资水平,以及决定了做ppt演示的收入水平是否强于实干),社会性质的问题(决定了地位),至少我们不能对创造工业效益的主体的分配状况视而不见,况且,即使通过职校教育如期培养出好的技术工,人也是长脚的,脱实向虚的趋势还是会愈演愈烈。
下篇我们谈谈产业升级过程中文科生的处境问题。
近期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