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津湖》,还不够

潮思 新潮沉思录 2022-01-22

文 | 新华门的卡夫卡



笔者假期两次观看电影《长津湖》之后想写点观后感,然而由于国庆节,拖稿甚是严重,以至于今。


其实,对电影《长津湖》的看法,笔者在观看点映后就已经有了。看完以后的感觉就是:还行,但是不尽兴。但在网上也看到一些观众喊打喊杀的言论,所以还是好的差的都说一说。


言归正传讲评论。先打分,豆瓣上目前是7.6分。如果考虑到国产电影的发展历程和脉络,以及新世纪以来的实际情况,还有文化价值背景的加成的话,笔者愿意给到7.8分;如果秉承着客观、公允,不考虑价值观而仅仅就电影评论电影的话,笔者的分数在6.7-6.9之间。原因是这样的,笔者的打分是从故事情节、光影画面、电影场景这三个方面来看的,至于更专业的镜头语言等等咱们就不提了。



无疑《长津湖》在剧情组织和篇章结构的完成度方面不算很好。建国以后,由于本身九兵团在长津湖方面的战役充满了“惨胜”的感觉,这种“惨胜”不是说志愿军是勉力获胜,而是付出了太大的代价,以至于许多亲历者不愿意过多的回忆;同时,相比于西线主战场的干脆,东线长津湖的胜果也显得不那么熠熠生辉,因此在长津湖为主轴的第二次战役东线战场的历史,长期以来鲜为人知,只存在于军史爱好者的小圈子里。


大家耳熟能详的,是上甘岭战役、奇袭白虎团等等,是随着国力的增强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我们迫切的需要重新发现、重新认识我们的历史,这才是电影《长津湖》能应运而生的社会现实基础。


但也正因为相比较而言缺乏了解和探讨,对长津湖相关的认知缺乏系统性的认识结构,这种缺乏,不仅仅在民间,同时也是官方研究者的困境。影片试图从志愿军入朝的前因讲起,从人民解放军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顺利过度,完整的呈现《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中所歌唱的那句歌词的来龙去脉“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但这样一来无疑将使得整部电影前置背景的叙述过于冗长。


因此,许多观众看完后认为电影《长津湖》名字起的可能不够准确,围绕长津湖的相关战斗就是歼灭敌北极熊团。而其他的内容,伍千里返乡、入朝作战的战前动员、伍万里融入连队、在朝鲜的穿插纵横则更像是第七穿插连的军事故事。



前置背景中尤其一点笔者认为应该肯定的,则是直面中文互联网世界一个愈演愈烈的抹黑、谣言:蛋炒饭。其实这个谣言无论是不是出于极其恶毒的动机,但结果上来看,完全符合解构主义的经典操作。他无法完全证伪,内容上容易懂,而且符合人性黑暗和卑劣的一面。在传播逻辑上,也符合人类喜欢传八卦和反宏大叙事语言的特征。但过去的主流文艺作品是不能抵御这种升级换代了的谣言的,只有通过视听语言来重现具体场景,才能有对这种谣言的一战之力。当然,这个工作也只是一种开始,笔者有一些朋友就问我,因为他们不太明白“为什么要为了地图冒那么大的危险”,他们不明白在那个战场上,大比例地图有多么稀缺和珍贵这些也正是要通过更多的面向大众的影视作品来讲述普及的。



另外一个谣言也得以破除,就是“我们为了抗美援朝丢失了解放台湾的机会”。电影如实呈现了史实,有一些注意细节的观众朋友应该能想起来,前置背景描述的是“先有美军进驻台湾,才有的志愿军入朝”。实际上,笔者对本片最满意的一点,是我们不再回避“与美军交战”的命题,我们直面美国的压力,借宋时轮(演员张涵予)喊出了“他妈的美帝国主义”,我想,“四个自信”首先要赋予我们直面世界超级大国压力的自信和勇气,否则真不知说什么才好。



除此之外,影片有许多细节笔者也体会到了创作人员的良苦用心。一个是安东车站临时发车时,车站铁路工作人员纷纷向车上扔棉衣,甚至还有自己身上的,同样还有刘秘书给七连带去换洗军装棉衣的情节,这都和电影最后的“冰雕连”场景构成呼应和互文。当时笔者看到安东车站的扔棉衣场景,一时之间就脑补无数,潸然泪下。


第二个细节是不再把吃苦当成“因为我军吃苦耐劳所以吃苦不算什么”的情节处理。和我们啃冷冰冰的土豆构成鲜明对比的,就是美军的感恩节大餐。这算是我们直接用具体实例表达了1950年两国的国力差距到底有多大。


然而条件那么差那么苦,我军依然愿意为捍卫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不惜流血牺牲,保家卫国。第三个细节,则是通过战争场景的真实残酷,硝烟弥漫,通过伍千里之口“大哥下半截身子,被炸没了”,来表达对和平的期待和对战争的反对。我们不惧怕战争,我们捍卫和平。


另外则是对某位四个字的演员的争议。实际上就笔者个人来看,该演员的表演整体较为出彩,从跳脱、充满了自卑感的渔家小子,蜕变成一个志愿军战士,敢于流血牺牲,整个过程是比较丰满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北极熊团团长面前,伍千里与伍万里之间的一场文戏,“有的枪必须开,有的枪可以不开”,这就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底色和胆气。而伍万里对这句话的学习与回应,构成了他融入志愿军的最后一步。但不可不说的是,流量明星、粉圈文化的确会让人不舒服,许多人本能的因此而有恶感,或许明星到演员的过程,也得像“一个蛋从里面啄开”那样,有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吧。



另一点,则是第七穿插连的连队文化,无疑是属于现代的人民解放军的。第七穿插连的打闹嬉笑,和《士兵突击》、和吴京在解放军某部的体验几乎是一脉相承。但这一点也见仁见智,毕竟电影是当代的艺术,导演处于让当代人理解的角度来叙事也说得过去。否则也没必要重新拍电影了,把《英雄儿女》《上甘岭》等优秀电影AI上色就好了。而在第七穿插连的列车行进途中,有许多非常漂亮的光影场景。吴京和朱亚文的交谈,列车出发前的人物群像,红旗与列车车厢,长城,关山月等等。这些无疑都是影片的加分点。


说了这么多,似乎都是电影《长津湖》的优点。没错,其实笔者大体还是肯定的。考虑到电影结尾那密密麻麻的工作人员表,这比电影《流浪地球》还要庞大的工作量,还要恢弘的电影工业巨制,比《流浪地球》远远少的多的时间,实令笔者不太好说什么不中听的话。


但该说的仍然要说。在情节上,电影试图用小人物来承载大格局,这固然不错。毕竟不是拍纪录片,考虑到广大观众毕竟不是来专门接受教育的,欢看《大决战》这种沙盘电影的观众也没几个。既然如此,影片的主题就不应该是《长津湖》,或许是系列电影,那也应该改成《长津湖:1.第七穿插连》这种结构。如果电影想呈现群像式的人物图谱,那杨根思连的情节就太少了,显然是不合格的,而第七穿插连的内容明显过多。



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杨根思连的相关剧情也可以说是毫无必要。不是说杨根思连作战不英勇,而是与主线情节没有互动。篇幅上,本片此时已经进行到2小时56分了,但好像还是哪里都缺点啥。这实际上是因为贪大求全,编辑和监制没有做好减法,导致电影结构出现了问题。


同样的道理,因为太仓促,导致冰雕连的内容其实也没有必要,这更像是下一部预告。而且对冰雕连的敬意,只由美军的高级军官来给出,这对观众们来说是远不够的。总之,抗美援朝的英雄事迹太多太多,我们过去呈现的太少太少,可以留待以后。


同时,电影对观众的观影水平实在过于缺乏信心,许多背景介绍是通过对话来完成的,其实完全可以通过旁白叙述,减轻篇幅压力。而美军、美国好莱坞的影响其实也不由自主的潜移默化。譬如指导员梅生的精神寄托是女儿的照片,倒不是说不能寄托,而是这种设置观众们在美国式主旋律里已经见得多了。还有段奕宏所说的“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笔者对这句话相当不以为然,1950年时恐怕PLA上上下下是没有那种纯粹的“军人的荣耀”的吧。



总之,《长津湖》是我们打破旧的叙事体系,塑造新的叙事体系过程中的有益尝试。而我们也不应该在将希望一味寄托在几位已经六七十岁的老“大导演”身上。时代未来的画卷,或许需要新一代的人绘就。



近期文章导读:

槟榔王国与百万漕工

美国现在的总统还是拜登吗?

拉闸限电背后的复杂困境与逻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