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元宇宙,你选蓝药丸还是红药丸?
文 | acel rovsion
去年以来,“元宇宙概念”受到全球科技资本一致追捧,之前FACEBOOK为了进军元宇宙改名为Meta,前几天微软以687亿美元收购动视暴雪,也是为了给其元宇宙业务搭建基础。苹果CEO库克也在最近的电话会议上声称正在对元宇宙领域进行投资。
元宇宙(Meta Universe)这个概念,在影响了“千禧一代”硅谷科技大佬们童年的科幻小说《雪崩》里面最早出现,当年引入中国的时候通用翻译还叫“超元域”。这本小说构想了一个被各种私营公司化治理实体提供行政框架的美国,包括特许经营实体的中央情报公司、安保公司等等,也包括带有自治体性质的超元城邦。
而《雪崩》里,超元域则是连接整个失落世界的总体技术网络,你可以通过“化身”在这个公共体系里面寻找赚钱的机会。超元域,或者元宇宙,在这里可以视作建立在技术媒介和平台基础生态之上的一个公共生活承载体,而实体世界,美国联邦实体则被资本集团瓜分导致产业结构空心化和城市中心衰落,联邦的消散也带了美国总体社会性的彻底解体----
帮派控制的市中心,安保公司保护富人的郊区,特许准实体建立自治体系等等,而维系最低限度社会交互、要素配置、生产交换甚至是最低限度社会职能的责任往往就落在了快递员类职业的头上,而且由于超元域对配置效率的极限需求,以至于维系其现实基础的物流行业成了高精尖装备驱动的极限行业。
这种设定在预言末世的近未来科幻文化中非常常见,比如一直被吐槽为送快递游戏的《死亡搁浅》,里面实现美国从各个分散的自治体重新联合成为联邦的方式就是用快递运输、公共基础设施和网络连接。自治体间的社会性建构首先在于交互,这才有形成要素流动、生产配置、组织体系的可能。
如果说当今世界,什么组织最像元宇宙类科幻中设定的那样,能取代政府,用平台和技术媒介对社会实行公司化治理,那毫无疑问是以硅谷巨头们为代表的科技公司。现实中,硅谷的科技公司们也确实在不同的细分领域做到了从产品提供商转向平台集群的过程,成为平台资本主义的代表。
虽然Facebook是一个不好用的平台,这是由于它的服务模式过于集中,显得冗杂繁复。但它的优势却恰恰是无所不包,在早期的运营思路里面,Facebook试图取代Google 搜索引擎,变成从继门户、搜索引擎后的第三代互联网总入口。但当移动互联网和os智能手机兴起后,这种总入口规划似乎受到了削弱。在Facebook在通过合作和自有产品几乎布局到互联网各个领域后,随着Oculus Quest 2等产品的成熟,让Facebook似乎找到了把持从现实世界进入赛博空间的入口的最佳前端装置,也可以说all in元宇宙是想成为互联网总入口的Facebook必须孤注一掷的战略。
当然就目前来说,科技巨头们离科幻剧情中的幕后BOSS身份还有相当的距离,这些平台资本主义对于现实交互和社会关系资源配置的重构还远远不够。目前科技巨头们普遍的提供众包式生产和共享式要素取得赛博地租等等手段,还只是平台资本主义发展可能性的很小一部分。什么是平台基础?从最普遍的层面来说,平台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群体能够进行互动,把社会要素聚集在一起的中介,这些要素包括行为人、信息内容、服务、生产、供应,甚至实物本身。平台的最终目的永远是成为社会关系总成的建构主体,平台作为基础设施和集群生态支撑起社会性和公共生活本身。
这使得平台首先要成为社会关系的中介体,从产品服务生态转向一种参与主体构成的集中生态,成为社会运转的核心,并最终形成治理网络、行为标准和算法规则。而包括《雪崩》在内的绝大部分元宇宙类科幻剧情中的构想中,在平台资本主义发展到极致之后,真实世界都会坍缩至最低限度的流通和生产,成为供养元宇宙空间的干电池,就像城市中所有实体店铺全部倒闭,只有仓储和快递点活着一样,而元宇宙本身则变成了新的人类社会空间和公共领域。这也是科技巨头们“元宇宙”构想的真实面目。
人类社会的由实向虚显然并不是互联网产生之后才有的事。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伴随着媒介形态和消费主义的发展,媒介场域就开始逐渐取代现实社会交互本身,鲍德里亚称之为超真实性社会转向。
这种转向的驱动力之一是消费主义,技术媒介加消费主义,构造出各种各样虚假的身份符号和价值符号,代替了人们的真实价值追求。这方面我们也在以前的文章中分析过很多次。而在互联网技术加持下的平台资本主义时代,这种由实向虚的转向显然大大加快了。平台带来的人机交互体验越来越完美,人们在虚拟空间中获得的愉悦感越来越让人难以自拔,进而 不自觉的主动成为平台的养料。在一些领域,当下的平台资本已经连接了整个生产——消费循环中的周期性剩余,使得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完全从属于消费媒介制造的庞大欲望需求。而目前科技巨头们关于元宇宙的种种构想,显然会是一场导致我们的社会彻底由实向虚的超级技术加速。
虽然我们上面说,当下的科技巨头们离科幻剧情中的幕后BOSS身份还有相当的距离。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已经不是一个杞人忧天的话题。如今,平台资本体系对现实生活的渗透无处不在,无处不在的数字基础设施构成了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空间的记忆,无处不在前端感知层在对我们的信息进行采集,微信,钉钉或者OA带来工作对私人生活的全面侵略,数字设施和压缩的交通距离把我们投入到工作模式加速中,私人生活和闲暇时间中,各种数字产品带来的消费快感让我们在休息时也变成平台的数字劳工。大众的注意力被终端推送和算法挟持,社会关系被平台重构,并通过算法进一步加速这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劳工和数字剥削变成了不值得一提的隐藏话语。
如果说,将来元宇宙真的能达到科技巨头们构想的前景,到达《雪崩》、《头号玩家》等中的程度,那么它在取代真实社会空间的同时,在科技企业的资本增值驱动下,必然也会重新确立全球化世界的价值链体系,产生新的经济组织,带来新的分工模式、要素配置体系、信用体系和协作方式,开始重新制造一种经济逻辑。正如同《雪崩》中一样,现实性本身被压缩到了仅限于基础流通和基础运维。
英国政治理论家马克费舍尔曾经感叹,想象末日比想象资本主义终结要容易得多,原因在于历史循环断裂处的空白,总是被不断的当成某种看似终结的形式,总能被新的社会建构模式去“解释”和缝合。原有资本主义形式和内在矛盾被不断生产的社会现实意识所掩盖,甚至是延申和增补,这也是冷战结束后所谓“历史终结论”,以及各种“资本主义自我调整能力强”类论调的来源。而元宇宙构想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晚期资本主义下,面临经济秩序瓶颈时的一种狂想般的增补。在元宇宙构想中,工业生产体系支撑的数据文明开始慢慢取代工业生产体系本身,成为主导者,数据档案——算法理性成为社会驱动力的决策中心。到了这一步之后 ,社会交互与其说是被数据框架所记录,还不如说交互本身是由数据需求过剩强迫促进的。
法国哲学家让吕克南希对资本主义的解读其实可以适用于元宇宙时代,资本增值从一般等价物衍生后,资本本身变成了一种共同价值规范本体,劫持了对现实价值定义的解释,但这并不是真实的“历史终结”,我们身处的世界并不是一个会一条道跑到黑的世界。科技巨头们也好,平台资本也好,宣称历史终结的人无处不在,未来也不会少。
当晚期资本主义试图将所有能威胁自身的矛盾进行无害化处理时,被压制的个体会联合起来重估这套价值体系本身,当元宇宙的构想试图把所有人都拉进虚拟的永动机时,总会有人拒绝服下那颗蓝药丸,从超现实社会中回归到我们的“共同存在”这个最真实性的基础上。系统的规制形式越来越趋于抽象而捆绑现实,那么一个幽灵将会出现,成为否定的先声。
选择权终究在我们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