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下的一国两制

潮思 新潮沉思录 2022-03-29

文 | 北方朔风



最近一段时间,香港地区爆发了第五波疫情,规模之大超过了之前四次的总和,同时出现了多例死亡病例,单日新增一路提高,可能很快就要达到单日万例的水平,为什么香港地区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疫情,而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这是十分值得讨论的问题。


如果简单粗暴把这次香港疫情找一个原因,那就是奥密克戎的传染性与对疫苗的穿透力造成了现在的局面,以疫苗为核心的防疫系统都被奥密克戎明显冲击,类似的例子在全球都不胜枚举,那么香港再出现一次类似的情况,也不奇怪了。可是事情万万不能想的这么简单,内地面对奥密克戎疫情,虽然也感受到了相当大的压力,却没有这样的情况,究其原因,内地的防疫系统,虽然疫苗也扮演了相当关键的作用,但是物理隔离与流行病学跟踪也是关键的部分,这是流行病学万变不离其宗的地方。那么,实际上问题就变成了一个相当尖锐的话题,为什么在有内地成功经验的情况下,香港地区依然不学习内地经验呢?



从行为上面,我们可以很容易观察到这一事实。虽然香港地区也表示坚持动态清零的原则,但是直到现在,依然没有官方层面的坚持封城,就连全民核酸检测这个选项,都是以一种十分暧昧的态度进行的。而现在香港的单日新增,已经远超武汉封城之前,虽然有疫苗保护,重症率会明显下降,但是考虑到新冠指数级的感染能力,现在很可能已经过了封城的最佳窗口期,接下来,香港的医疗系统,几乎肯定会面临全面的挤兑。那么,为什么香港会选择与内地之前不一样的方案呢,这恐怕不得不从香港的地位说起了。


香港常常被视作为一个资本的自由港,而香港目前的经济情况,无论是好的一面,还是坏的一面,与此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香港的许多势力,总是十分注意“国际观瞻”的,生怕友邦惊诧,影响了局势。而在国际上,为了给自家遮丑,中国内地的清零政策被岛内一些人过度政治解读,什么污名化的词语都用在了清零政策上面。自然,在意国际舆论的诸公,对于选择这个模式内心里边就充满了抵触,生怕得罪了外国人,香港的繁荣就不再了,似乎香港的繁荣,都是外国人赏下来的,与中国内地的发展进步毫无关系,那些殖民时代留下来的糟粕也被当做了金科玉律。



这样的殖民地思维,在抗疫工作之中,也起到了巨大的坏作用,有的人是真的相信,如果按照内地的模式处理疫情,那么西方的资本就会一拥而散,让香港变回那个渔村,丝毫不思考香港现在的经济地位,是如何在中西博弈之中诞生的。而同时,之前几次社区流行,香港有惊无险的渡了过去,这样的心态导致香港各界都抱有侥幸心理,以为不要大动干戈,就可以简单的度过去,并没有注意到新毒株对于抗疫模式造成的巨大改变,这最终也就造成了现在的局面。


而同时,因为殖民时代的遗留问题,香港的各界的思想之中,依然有着很严重的混乱。这个问题,从香港最近几年的种种风波之中,相信大家也看出来。比如说,香港的医学界虽然水平很高,也有很多有识之士提议,这次的疫情需要尽早封城,进行全面检测,但是香港依然有少数医学人士相信,西方式的“群体免疫”才是正途,即使被现实打脸多次也毫不改变,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影响;而香港部分资本界人士,也在那里大声鼓噪,对封城造成的后果进行污名化,夸大国际舆论,至于这些资本家本人,自然早就成为了“国际公民”,并不在乎香港民众;至于被殖民教育毒害的乱港分子,不但在互联网上攻击内地的支援,甚至还想在现实中传播新冠,对核酸检测工作进行破坏。这些思想上的遗留问题,让香港居民缺乏对于封城的心理准备,让香港封城,变得十分具有困难。


从硬件上面来说,封城模式有几个关键点,一个是提供足够的检测能力,一个是提供足够的医疗资源,并且建设类似方舱医院这样的大规模隔离点,还有一个就是在封城的情况下,物资的供给。总得来说,从内地的经验来看,经济发达的地区普遍做的好一些,香港的经济很发达,理论上这方面不会差,但是实际上来说,恐怕效果也会很悲观。这也是封城十分关键的阻力。


虽然依靠内地的援助,香港的核酸检测能力正在逐步提升,但是按照笔者认识的在香港的朋友来说,核酸检测报告的效率依然很低,最糟的情况需要五天才能出结果。而同时,香港有大量的人群不愿意做核酸,在缺乏社区动员和强制的情况下,很多人觉得做了核酸不如不做,如果核酸没有足够的覆盖率,这会让封城难以起到足够的效果,在这方面,香港的基层组织能力,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至于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到检测核酸不如不检测,很大程度是因为医疗资源的不足。这个医疗的资源不足,除了绝对的不足之外,还有相对的不足。香港的医疗水平是很高的,内地也有一些患者前往香港就诊。整体来说,香港的医疗系统是十分英式的,公立医疗系统很慢,但是价格低廉,私立医疗价格高昂,不过速度很快,服务业很好。这些私立医疗机构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无论是从运行方式还是科室建设来说,私立医疗机构的医疗力量整合到抗击疫情之中都是有难度的,毕竟,传染病相关科室,并不是一个盈利能力很强的科室,而建设起来,成本却不怎么低。


而同时,大量没有香港户籍的人,在香港治疗新冠依然需要收费,并且价格高昂。这样的情况下,自然大家缺乏检测的动力,没有香港户籍的很多人,甚至想要逃回内地。至于方舱医院的建设,则是受到了各方的阻力,回忆一下香港在公屋建设之中遇到的种种事情,我们就不难想象得到方舱医院的建设会有什么挑战。


而在医疗人员的援助之上,少部分香港医疗界人士,为了维护自己圈子的利益,更是公开对于内地医疗人员的援助进行抵制,说什么要按照香港医疗系统的标准如何如何。这种圈子化的事情,实际上一直在发生。香港地区的医生地位比较类似英美,待遇很不错,以至于香港最近的几个高考状元,大多数选择了学医。提高医生待遇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这种提高,是故意设置门槛,囤积居奇,那就很令人不愉快了,这样的小圈子思维,在大的灾难之下往往也会成为公共利益的阻碍,不得不说,着实让人有点寒心。



在医疗资源如此尴尬的情况下,封城也确实会面对很多问题。比如说现在,为了避免医疗系统的挤兑(虽然目前看来已经发生了),香港让大量轻症患者居家隔离,但是事实证明,这样会极大的增强新冠的传播,类似的错误,在武汉早期也发生过。而考虑到香港世界第一的人口密度,这样的后果恐怕并不会令我们愉快。


还有一个就是物资供给,从内地的例子来看,封城期间,城市物资供给的总量是充足的,但是如何及时运送到基层,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非常强的社区组织能力,应该说这两年确实有不少反面例子。香港的物资供给也是类似的情况,通过珠江水运的话,物资总量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香港的基层系统动员能力,实在是十分值得怀疑。而再考虑到香港极大的人口密度,以及在全球都算非常高的老龄化水平,再加上香港有接近三成的家庭,是家里没有灶的,如果物资供给不畅,会带来什么样严峻的挑战,实在是一个值得考量的问题。



从这些角度来看,香港选择与内地不一样的抗疫模式,也并不奇怪了。但是,正如两年前选择武汉封城的时候,再优秀的专家也难以保证这样的选择是绝对正确,可是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我们依然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虽然在过程之中,依然有很多问题,但是最终还是得到了圆满的结果。病毒并不会等你解决了所有社会问题,做好了各方面准备之后,再来制造风波。面对现在的情况,五心不定,只能输个干净。


当然,现在最重要的问题并不是讨论这些,对于内地来说,如何严防输入是非常关键的,考虑到香港的人口密度和内地联系的紧密程度,这次的输入压力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巨大。广东多地的隔离酒店,已经到了接近满载的情况,而最近更有从香港偷渡到内地的,为疫情防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并且,目前疫情依然还在上升期。如何在这种情况下,筑牢防疫的篱笆,会是一次全新的挑战,甚至可能会使用一些非常规的手段。如果因为香港一地的情况,影响了全国的防疫大局,那无疑是十分遗憾的,而更加令人遗憾的是,香港方面似乎还有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如果香港短时间之内,并没有采取足够有效的措施进行疫情管控,那么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通过很高的感染率来强行控制住疫情。这样的代价不可谓不大,而且带来的后果是长远的,在一次大规模感染之后,会有部分免疫力较弱的群体,进入长期感染的状态,而部分与人距离较近的动物也会感染带毒,这都为下一次的爆发和病毒的突变留下了基础。这对于香港的未来,会是一个定时炸弹,而对于内地的防疫,也会是个明显的不利因素。至于某些人鼓吹的“群体免疫”,从来没有存在于真实世界过。


应该说,香港地区的医学与公共卫生水平,是很高的,但是从疫情之初,笔者就一直担心香港方面的风向,而最终,事情也发生了。这并不是凭空预言。就像我多次重复的看法,新冠的失控,不是单纯的医学问题,而是社会治理的问题集中爆发的结果,这点对于国外适用,对于香港也是同样适用的,纵观这些年,香港的社会治理问题十分明显,从殖民时代积累的问题,再到这些年新发生的问题,有太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最终导致今天的局面,也并不是很奇怪。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过问题总是要有一个解决的。



近期文章导读:

“白左”现象的阶级本质

通胀之下,接着奏乐接着舞

打工人,别把互联网大厂当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