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语乐坛完蛋之后,中国音乐文化将迎来新生

潮思 新潮沉思录 2022-10-18

天书:华语乐坛要完啦,华语乐坛要完啦~


杰克:差不多得啦,这两年华语乐坛天天都被人念叨要完了,我看不是还好好的么。


华语乐坛要完了?


天书:华语乐坛要完已经变成一个梗了。要我说,2000年前后华语乐坛的盛况不断被人提起,以至于形成了一种新的全民记忆神话。


杰克:啥神话?


天书:如果我们看这几年每年由腾讯,网易等评选出的年度N大热歌之类的榜单,看这几年各路偶像爱豆的水平,那这华语乐坛看起来确实已经完了。今年华语乐坛的几件热闹事,一是孤勇者变成了全国幼儿园小朋友的儿歌。一方面,孤勇者确实算这两年里难得的有些品质的热歌,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下华语乐坛中大众层面的好作品有多么匮乏。


杰克:再看今年上半年,四月有崔健的线上演唱会和五月份浪姐三王心凌的翻红,对崔健的怀旧潮似乎喻示华语乐坛早已失去了它曾有的高度,而王心凌的翻红则直指当下娱乐造星工业的拉垮——当下大部分当红偶像爱豆的唱跳人设业务素养还赶不上已经出道20年的老前辈。实在是业务能力堪忧。



天书:不只是崔健,罗大佑,孙燕姿陆续开线上演唱会,周杰伦“摩羯座”录播现场,后疫情时代新的流量秘密被发现,主办方赚的盆满钵满。可以预见,炒冷饭的线上演唱会还会继续,再给一些公关公司提个醒儿,现在剩下的有全民流量的,性价比又高的明星可是掰着手指都能数得过来了,在这种形式还没烂大街的时候得抓紧了,做一场少一场了。


杰克:咱们再来说说“爱你”王心凌,王心凌翻红,大家注意,央视点名打C天书LL,新华网卖力站队,在签签陨落后,太不容易了,文化产业也是产业,文化产业也是产业,文化产业也是产业,重要的话说三遍,是产业就要有人带头,有纲领,有领导,对吧?然而,让出道二十年的台湾省老前辈带头,这叫什么事,不说也罢。


天书;所以啊,我们要把格局打开。当我们把视线从娱乐工业和商业文化所缔造的“主流”华语流行乐坛上移开,放眼更宽阔的视野,我们又会发现,随着十几年来社会经济水平与互联网的大发展,国内当下在主流华语乐坛之外,在细分音乐类型领域的丰富性和质量是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业余爱好者主动进行乐器和创作理论学习的数量在飞速扩大,很多由业余爱好者创作出来的作品,质量上已经完全不输于商业选手,很多业余爱好者在音乐素养,创作质量,乐器演奏等方面,已经具有极高的水平,佼佼者们甚至可以甩很多成名的歌手们几条街。很多爆红的歌曲不是出自录音棚,反而是抖音里的简单剪辑作品。从广大的普通音乐文化受众角度看,当下我国可能已经处于音乐文化大爆发的前夜。


杰克:大众音乐文化大爆发,那华语乐坛怎么还天天要死要活的呢?我们发现要完的其实是娱乐工业和商业文化所缔造的“主流”华语流行乐坛,而不是中国音乐文化本身。今天我们来和大家梳理一下,华语乐坛是如何“已完”的,以及中国音乐文化未来可能的道路在哪。



华语唱片工业的流变


天书:既然我们在讨论“主流”华语流行乐坛,那么就先大概界定一下什么是“主流”,流行音乐作为当代娱乐文化工业的一种,它必然是资本主义消费文化体系下的一种工业生产和商业消费机制。以咱们比较熟悉的欧美日韩等流行乐坛这些非常成熟的样本为例,大概由唱片工业体系,创作系统和造星机制等几方面构成。我们的内容暂时不涉及同样重要的影视配乐体系,后面会再讨论这个话题。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杰克:唱片工业体系(包括版权)代表着商业收益,以创作流行性和偶像度为作标,当歌手与作品在第三象限中离得过远,基本就完全脱离了主流体系范畴。(此处做象限图,各象限写一些代表性内容)


天书:这说的是体系,但是咱们对华语乐坛的历史也得有个了解。首先,就要对眼下被过度神话的00年前后华语流行乐坛高峰期有个清晰认识。如果我们把欧美流行唱片工业视为一线,日本视为1.5线,韩国视为二线的话。两岸三地以各自顶级创作者和歌手的个人素质,天赋和作品来说,可以达到一线,以一些类型的歌曲风格平均质量来说,可以达到二线,但从整体上来说,以流行唱片业的工业性,丰富性和流行性指标来看,只能说是三线水平。


杰克:软件可以,硬件跟不上。


天书:的确是这样。在当时整个行业的发展,和韩国比可能就有十年以上的差距,离欧美日本更远。不客气的说,经过20年的发展,现在可能离的更远。 


杰克:而且天书,你发现没有?华语乐坛内部也有不同的派别。在当时,两岸三地有各自的优势。大陆的文艺底蕴始终更深厚,在改开之后,很快的在摇滚,民谣等类型上发展出很高的水平。从崔建到唐朝,再到94年的香港红磡之夜,是内地摇滚乐迷不断追忆的神话时代。校园民谣更是成为国内流行乐最重要的养份之一。


天书:那港台呢?


杰克:最近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人盘点当年港台歌手翻唱了多少日韩歌曲,有比如“中岛美雪养活了半个港台乐坛”之类的调侃。这种调侃虽然有些夸张的成分,但确实突显出当年港台乐坛就存在的先天不足。


天书;那有的台湾乐迷就有点不服了。明明香港翻唱的更多,台湾的原创更多啊。


杰克:的确从数量上来说是这样的,香港歌手翻唱可能更多。但当年真正在韩国和东南亚实现文化输出的是伴随《英雄本色》和《倩女幽魂》们火起来的《当年情》和《人生路》这样的影视歌曲,而不是台湾各种自封的“亚洲天王天后”。


天书:八九十年代是港台翻唱日本歌曲的高峰期,彼时香港唱片业尚在顶峰期,但确实原创能力短板凸显,2000年之后,香港唱片业随着整体文化工业开始衰退,台湾唱片业进入顶峰期,这时韩流已经兴起,歌星们的翻唱曲库中又加入了不少韩国歌曲。


杰克:和香港不一样,台湾的优势当时有这么几点。70年代之前基本是老上海风加上小日本风比较多,真正台湾的华语乐坛原创很少,后来就有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推广真正的原创歌曲,之前有个金韵奖,就是70年代中期的原创音乐发动机,你可以类比成大陆的“校园民谣”或者“中国火”,当时也有大量的歌星参与其中,包括费玉污,刘文正,凤飞飞,高凌风之类,歌曲有兰花草 橄榄树 外婆的澎湖湾,此时应该算是后来华语乐坛的先驱者和垫脚石了,呸呸,奠基石。最终出现了罗大佑,李宗盛这样的教父级人物。


第二是因为还比较有钱,和日本关系又近,仿照日本建立了一个次生版的唱片工业和偶像培养体系,这个体系的上限是可以让周杰伦王力宏陶喆这样深受古典乐或美国流行音乐熏陶的人才有出头的机会,以及通过资源优势将林俊杰,孙燕姿,梁静茹这样的泛华人圈歌手容纳到自己的体系内。



天书:好像是这么回事,看来想当个乐迷还是得多了解音乐发展史


杰克:从结果上看,台湾的唱片工业复制不了周杰伦王力宏陶喆林俊杰,这是上限,是天赋的存在。在上限之外,整个台湾流行唱片和偶像生产系统基本上可以看作日本流行工业的次生品,生产出来的偶像水平则是一言难尽。放今天看可能是吊打当代不少流量爱豆,王心凌的翻红就是一例。但和同期的日韩平均素质的差距已经比较远了,只能是关起门来自己在台上尬舞称王称后。


天书:哈哈笑死,到今天,台湾即使这样的偶像工业也没有了。而罗大佑李宗盛们虽然成就很高,但实际上也没法为流行乐坛指路。比如,李宗盛自己在采访时就说过,他认为歌词表达的内容意义比旋律更重要,罗大佑也认为歌曲的社会批判性更重要。对于他们身处的境界来说,这固然没问题,但对于当时远称不上发达的华语流行乐坛的发展而言,这要求有些太超前了。


杰克:大陆90年代流行音乐的两条路线,摇滚和校园民谣,前者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就像一个水土不服的美梦,就如同80年代国内文学界对先锋文学和魔幻现实主义的痴迷和模仿一样,风潮过后就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的境地。在内地唱片无法给摇滚带来可观收益的情况下,只能是大部分人转入地下,小部分人更靠近主流化。校园民谣在后来催生出朴树,李健这类既能贴近大众流行又气质独特的歌手。在我个人心中,尽管在商业性上非常弱,但大陆当时的代表性歌手们在体验高度上是高于港台的存在。朴树的惊艳,李健的优雅,羽泉的动听,还有许巍和达达这样的众多兼顾摇滚和流行的乐者们,这些都是港台流行歌手无法带给我的体验。不过这些也没等到形成工业体系,就被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掐灭了。


天书:emmm,其实我感觉李健也算是翻红歌手,李健在水木年华就不红,或者个人性格标签没有那么明显。我先声明啊,我也是李健的老粉了,我记得我高中还连续买了李健从第一张开始的很多张专辑,卖的差到老板最后都不进货了,李健的翻红也是歌手上再次翻红,也算是炒冷饭了。李健和朴树,我给他们的定义是中国特有的诗意表达,我很喜欢,内敛而澎湃,浪漫而深远。大家如果感兴趣以后我们可以单独做一期盘点大陆男歌手的内容。


杰克:嗯,抛开今天人人吐槽的流量爱豆和抖音神曲来说,当下大陆的类型音乐和小众音乐体系发展是蓬勃的,这其中有一部分是摇滚和民谣两大体系在类型化分支化后的发展,更多的是互联网时代开启之后,年轻人能接触到更多的优秀作品和更容易的进行乐理学习,创作之后产生的结果。但到今天已经没有唱片工业了,然后这种成果也是不能融入当下以流量为主的音乐爱豆生产机制中的。



从“华语乐坛姓华”看当下商业歌手的创作力稀缺


天书:华语乐坛姓华,华晨宇的华。这个梗其实源自于歌手华晨宇的粉丝。因为有些观众不满华晨宇在《歌手》节目中拿到第一名,就遭到了很多华晨宇粉丝的围攻。而且因为华语乐坛第一个字是华,于是华晨宇粉丝就用华语乐坛姓什么来反问黑华晨宇的人。


杰克:我感觉吧,华晨宇可以说是当下华语流行乐坛一种境况的缩影。华晨宇在目前国内的流行男歌手中是属于有一定创作能力的,作品类型也不仅限于大众流行音乐,但其实力高度远没有达到能支撑其真正成为华语乐坛领军人的地步,反而因为粉丝的过度追捧陷入了人设营销的陷阱。当然了,就像我们上面分析的,在流行音乐的受众注意力被极大稀释,个性化音乐选择越来越丰富的当下,国民级天王级的歌手确实很难再出现了。不过,粉丝的过度追捧本身也反应了当下华语流行乐坛男歌手中创作能力的稀缺。这个问题不多说,你杠就是你对。



天书:民谣歌手宋冬野在微博上为自己吸毒行为的长文辩护也是一例,他声称,当艺人搞创作压力大,容易抑郁和精神疾病,所以容易沾染毒品。一句话不光污辱了抑郁症患者,也污辱了所有创作者。显然正常的抑郁和精神疾病患者并不会去沾染毒品。至于创作来说,实话实说,我国最近这十年绝大部分很火的,传唱度很高的民谣歌曲,基本跟“作品本身水平太高以至于创作者要付出极大心血,甚至采用一些非常手段突破天花板来完成”这种事没有多大关系,因为这离天花板起码还隔着几层楼。


杰克:当下华语乐坛这种创作能力的稀缺,也并不是说创作型人才就真的很少,而是国内娱乐资本和市场需求的导向造成了主流乐坛的创作力稀缺。



从“4536251”聊聊流行音乐创作问题


天书:这两年,国内歌迷朋友们或多或少都听过“4536251”这串数字,这是当代流行乐中最常用的一种和弦走向。它会引发讨论热度原因之一也是因为那个绕不过的男人华晨宇。


杰克:接下来请欣赏名场面。


天书:在18年的音乐综艺《明日之子》中,因一首《离人愁》在网络上大火,并获得2018亚洲音乐盛典年度十佳热门单曲奖的歌手李袁杰,在节目中被华晨宇要求不要使用4536251这个和弦套路,只演示六级和弦的弹法,李袁杰表示自己不会。因为这是流行乐创作乐理中最基础的部分,而一个能获得年度十佳热门单曲奖的歌手对此竟然完全不懂,不由得让网友们质疑起当下华语乐坛中各种网络热门歌曲和其背后创作者本身的实际水平。



杰克:随后啊,有很多音乐爱好者归纳总结了国内流行音乐中的常用和弦套路。杰克站就有好多好多,还被收入了每周必看。这让此前对乐理没有了解的歌迷们解开了一个疑惑,就是为什么国内很多歌曲明明旋律是不一样的,但听起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差不多,答案很简单,因为国内流行乐长期以来本来就是以芭乐情歌为主,而这些歌曲往往大部分都不加变化的使用了差不多的和弦套路。这里我们推荐下官大为老师 好和弦节目的第一期,专门讲到这个问题。


天书:然后就是这几年兴起的伪古风,如刚才说的《离人愁》,还有《关山酒》,《姬和不如》等等用的都是一样的套路,基本上来说这种伪古风歌曲,你只要会使用库乐队之类的软件,堆一个4536251/451的进行,都不用管这其中有什么乐理,套用一个常用的节奏型,自己凭感觉跟着和弦进行尝试哼唱一些旋律,再搞个古风歌词天书I生成器,不要太久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古风歌曲创作者,当然,能不能火就看命了。其实个人很建议每一个想写中国风,古风的作者都去听听陶喆1997年改编的《望春风》,不是说去模仿他的形式,而是想一想,自己当下想借由中国风表达的东西,有没有比20多年前的歌曲更进一步呢?套路,都是套路。


杰克:这里再提一下宋雨喆老师,可以看一下宋雨喆老师的表达内容。那么,普通歌迷们就产生了一个疑问,用和弦套路进行创作就是低水平的表现吗?或者说不管用什么套路创作,好听不就行吗?这要从几个方面来回答,首先,再套路的创作,也肯定比抄袭好。当然了,有一些创作者的套路和抄袭之间的界限其实也已经比较模糊了。


然后,以卡农进行为代表的常用和弦套路确实是现代流行音乐的一个重要基础,不单我国,欧美日韩的流行乐中也存在着大量常用套路的使用。比如去年火星哥的热门单曲《le天书ve the door open》,也是4536251。在J-POP,也就是日本流行乐历史中,最有名的“小室进行”,“王道进行”等等,也是对6451,4536等和弦走向大量使用的一种概括。在K-POP,也就是韩国流行乐中,1364也是经常会被提起的一种走向。另外,黄老板在一期综艺节目中,说自己可以用三个和弦弹所有的流行歌,大家可以去搜一下,很有意思。


天书:虽然都有广泛使用和弦套路进行创作的情况,但我们往往能清晰的辨别出欧美,日本,韩国这几种流行音乐体系风格特性的不同。甚至咱们再举一些更极端的例子,比如鲍勃迪伦,只用简单的几个和弦一样能成为大师。


杰克:所以说,这个问题还得细细品。要我说这是功利心态的问题。旋律的产生过程至关重要。和弦套路的过度使用会产生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当下很多创作者,并不是先有了旋律动机才去配和弦,而是直接一开始就选择如卡农,4536251这样的热门和弦进行去往里面“填旋律”。练过即兴的朋友都知道,像这种热门套路,你只要有基本的即兴功力,在这些套路里即兴听起来都会觉得还不错,当然,也毫无特点可言,这和通过灵感迸发或者精心构思得到的旋律完全不是同一个性质的东西,这也就是当下很多歌曲乍一听都还不错,但又觉得很相似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的“填旋律”大多没有经过深度的构思。这完全是功利性质的创作心态造成的。


天书:其实,不管是先有旋律配和弦,还是先有和弦再配旋律,在高手的眼里往往都是殊途同归。对于初学者来说,采用先选好和弦进行再配旋律的方法也是快速入门的一个途径,去模仿别人的创作,进行修改,都是被鼓励的方法,毕竟这是学习的必要过程。然而,商业性的流行歌曲终归是拿出来卖钱的,用比初学者没强到哪去的创作方法去获取商业利益,只能说现在的很多创作者过于功利,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更不用说成名歌手中长期存在的对制作和编配人员劳动成果的不尊重。然后,即使是同样的和弦进行,技术成熟的创作者也会通过和弦的各种升级替代,离调转位等等手法创造不一样的听觉。所以同样是用4536251,如周杰伦这种歌手使用起来往往就会精致高级很多。


杰克:而且,流行歌曲除了和弦进行,旋律的精致程度外,律动的丰富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律动方面,国内的流行歌曲往往有比较明显的短板。另外,编曲的技术风格,配器的特征差异,歌手的唱腔唱法等等也都对不同流行音乐体系的独特性塑造有着决定作用。就像乐队的夏天里面有一期节目,是各个乐队改编流行歌,你会发现,即使烂俗的流行歌,配器和编排不同,听感上就会没那么流行,而像是这个乐队应该呈现的程度和状态。歌当然重要,背后的人更重要


天书:总得来说,虽然都发源于现代欧美流行乐,都使用着同样的现代乐理,但日韩之所以能各自打造出自己的流行乐体系,正是因为对各种元素差异化的综合使用,有大批对这种差异化,独特化风格体系有着深刻理解的从业者,才能打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工业化流行乐生产系统。


杰克:这个说得好,差异化的音乐理解反而能构建好的生产系统。我们举个典型例子,比如去年莫文慰热门新歌《这世界那么多人》,有网友发现听起来和日本歌手中孝介2008年的歌曲《各自远扬》的感觉非常像,这两首歌确实都使用了卡农进行的框架,并且在律动和情感表达上都差不太多,具体和弦使用上《这世界那么多人》相比《各自远扬》有一些变化,产生了情感表达的细微差异,但这种变化远不足以让《这世界那么多人》有更独特的听感(注意,这里不是说存在抄袭行为,这需要法律上来判定)。尤其考虑到这两首歌产生的时间差,


而且《各自远扬》就是一首日本岛风歌曲,所以你显然不能把《这世界那么多人》这类歌曲称之为“C-POP”,因为它除了歌词之外,真的没有多少流行乐上独有的特质,这其实还是华语乐坛从八九十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如今的芭乐情歌的延续。


天书:然而,这样的歌曲已经是去年最火的由专业歌手演唱的作品,并且获得了包括“2021年度十大金曲”,“2021年度最佳华语单曲”等奖项,还上了春晚。不是2001,也不是2011,而是2021年的年度最佳单曲,这不得不说是让人有些失望的事情。另外,如果观众们有兴趣去扒一下这首歌的作曲者“akiyama Sayuri”会发现更有趣也更让人心凉的事情。



杰克:说到现在,“不管用什么套路创作,好听不就行吗”,这个问题也就有了答案。同样的套路进行,创作出来的风格可以是非常差异化的。完全套路的东西虽然一开始可以很洗脑很抓人,但终究留不下来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天书;是的,当下的华语流行乐坛,想打造出真正能比肩世界水平的“C-POP”体系,显然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打造自己独特的又符合现代流行性乐理风格,编配特色,再有一大批对这套体系有深刻理解的创作者和歌手。这种特质性的东西,曾经在两岸三地那些充满才华的流行音乐人中是存在的,然而他们的特质并没有能让之后的华语乐坛以此为根基形成流行工业生产体系,反而更像是独属于那个时代的演出。


杰克:悲从中来啊,在这个唱片工业早已瓦解,流量资本主宰一切,短视频横行,各种娱乐活动严重侵蚀音乐市场空间的时代,首先已经变成了还有没有需求的问题。而且,音乐的传播也早已经从大喇叭式传播转变为小耳机式的传播,每个人都很容易实现更个性化的音乐需求。所以所谓的“主流乐坛”自然也没那么重要了。


天书:这点上,虽然这些年来由于互联网的冲击,很多欧美日韩歌坛的受众也表示现在都在走下坡路,但起码这些地方完整独立的生产体系已经建成很久了,受众基础也广泛,就算在走下坡路,也还可以维持相当的时间,而华语乐坛则是还没有建成过完整独立的生产体系就被互联网时代资本流量算法等等冲击得找不着北,当下我们依然还有不少优秀的创作歌手,但体系性的问题显然不是再出一两个周杰伦就能解决的。



华语乐坛完不完没那么重要


杰克:如果我们把眼光从流行乐坛挪开,放眼国内的小众音乐和独立音乐,情形自然大有不同。摇滚和民谣两个大类,虽然下限也经常很低,但上限也已经在追赶世界水平,且风格和类型上越来越多样化。爵士,电子乐等等更小众的门类也在快速发展。不过,与邻国日韩相比,我国独立音乐体系对主流乐坛的冲击和互补比较薄弱。如韩国,以弘益大学为中心,持续产出的独立音乐人们,不仅经常屠榜打败主流音乐,成为影视配乐中的常客,也会经常性的参与综艺,与主流歌手合作创作等等,独立音乐人们在宣发渠道,版权机制等的保护下也有相对不错的收益。国内近年来虽然也有乐夏,一起乐队吧,明日之子等综艺为独立音乐人提供了渠道,但除了只办了两季的乐夏,其他节目在专业性上仍然有相当的差距。


天书:比如同类型的节目,国内的《一起乐队吧》和韩国的《超级乐队》之间相对比,差距肉眼可见。这到不是说我们参加节目的乐手水平差很多,比如参加了第一季《一起乐队吧》的杨楚骁和参加了第一季《超级乐队》的金英素对比,前者是我国指弹最高赛事W天书GF2017年的原创冠军,后者是2019年日本指弹大赛的原创冠军,在技术层面上两人可以说都是年轻一代中的顶尖选手,但参加综艺的境遇却完全不同。在《超级乐队》中,优秀的评审机制,自由的组合方式和完美的现场声响效果,让选手们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特点,这使得金英素的指弹吉他在与多组选手的合作中都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


杰克:反观《一起乐队吧》,乱七八糟的赛制,外行指导的选曲,基于选秀效果而不是音乐性的评审,稀烂的现场效果让乐手们根本没有很好的发挥空间,四个评委里只有一个搞过乐队的,有两个就不是搞音乐的。杨楚骁所在的组甚至在表演前一天被导师要求临时换了一首此前没有编排过的曲目,导致没有足够时间排练就上场演出,因为指弹现场演奏要求极高,临时换歌自然无法有完美的发挥,根据比赛机制,该组有一名乐手将被淘汰,因为这组另外两人是双胞胎,最后导师为了节目效果选择让杨楚骁淘汰。


天书:独立音乐人的不同境遇说明,如日韩这种成熟的流行乐工业体系,能较好的收编非主流的,独立的音乐创作者,而如我国当下以流量资本驱动的泛娱乐业,往往没有动力和意愿去真诚的挖掘和收编优秀的创作者们,各种操作都还是围绕着流量本身。毕竟以流量和营销为中心的偶像金融生产机制下,歌曲好不好听已经不重要了。


杰克:既然如此,那就如此吧。既然唱片工业没有了也很难再重建,那么所谓的华语流行乐坛完不完其实在我们看来其实也没那么重要。所以,比起仍然在努力向主流靠近,追求商业价值的很多独立音乐人来说,我更关注也更看好国内广大业余音乐爱好者群体的发展。以中国新一代原生互联网民的庞大基数,和全球最发达的互联网文化为基础,业余音乐爱好者群体的整体音乐素养和参与深度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产生质变。


天书:这里就仅举我身边的例子。我生活在三线城市芜湖,比如,我旁边的杰克老师,虽然他的工作是广告创意策划,但他实际上是安徽老牌的贝斯手,他所在的乐队“三不像”虽然是一支业余民谣乐队,但他们创作的方言作品是我听过的最好的那一档。这里推荐大家去听他们的“骑摩托车去耕田”,去听“小花花”


杰克:过奖过奖,商业互吹太尬了。但音乐人是真的惨,咱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我谦虚一点算是这个城市前10的贝斯手吧,靠音乐的盈利能力堪忧,如果纯靠音乐估计都响应不了国家政策给国家贡献下一代,其实我认识的本地音乐爱好者们,很多都有不错的创作水平。其中一位生活在芜湖下面的一个县城,技术非常厉害,专注以自己家乡县城为题材进行创作,这样的题材虽然注定不会有多火,但也算在家乡实现了小有名气。摆脱商业价值束缚的创作,是音乐爱好该有的本来样子。还有一位琴行女老师,非常擅长用九和弦进行创作,她的歌好听程度超过当下很多流行歌曲,然而这也只是教学之余的自娱自乐罢了。当下的中国,再小的城市都会有这样的音乐爱好者。


天书:对于这些业余音乐爱好者们来说,工作和家庭是生活,音乐是兴趣,收益反而是其次的东西了。不是说不能追求收益,但完全以追求收益为中心,事情就完全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当下国内的现况,未来更适合凯文凯利说的那种“有一千个粉丝就可以养活你”的机制,在不断丰富的理论,不断降低的创作门槛的大环境下,有平台和机制让更多年轻人以非职业的心态创作音乐,并通过创作获得一些虽然不如明星但也对生活有一定帮助的收入,追求适度合理的收益,去掉中间商赚差价,去掉爱豆收信仰税,各种类型的优质音乐百花齐放,在这个基础上,再产生真正优秀的全民型的创作者和作品,才是扭转当下互联网流量爱豆生产体系邪路的办法。


杰克:对,全民创作。当然了,作为音乐爱好者,也不需要都参与创作的过程,当一个安安静静的听众也挺好,只是在这个遍地算法流量,信息茧房,小圈子中心的当下,我们要明白,音乐是一个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事情,无论主流还是小众,不要迷恋偶像,不要动辄觉得谁谁谁就是你的精神世界,只有以独立的,开阔的眼界心态去看待音乐这件事,我们才能不被各种中心化的东西绑架,去真正的表达和追求心底最动听的声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