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版防控指南,应该尽快调整了
文 | 北方朔风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疫情多次反复,呈现各地蔓延的复杂趋势,网友们对于第九版的指南是否适合现在的疫情形势,有着很多看法与质疑。同时,接下来这个冬天的疫情形势,大家也非常担心。关于这些问题,笔者尝试做出一些自己的分析。
首先还是要明确,想实现高效的动态清零,首先还是要在病毒进入国境环节最大程度的实现拦截,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障清零之后效果持久,也保障内地各城市不至于陷入各自为战。今年上半年即使如上海的严重情况,扩散了不少地方,但内地大部分地方仍然是处于没有疫情的状态,这也保证了全国各地能抽调力量支援上海。
然而从这两个月各地蔓延的情况来看,显然入境管控方面首先出了大问题。这也让不少地方的清零效果得不到长久维持。根据相关数据看,在第九版防控指南出台后不久,国内的疫情数量就开始快速上升。
第九版的防控指南从诞生之初,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争议声音,主要的原因是隔离时间的缩短,很多人质疑这是否能覆盖所有的感染病例,应该说这个质疑是合理的。不过当时这个指南的出台,也并不是拍脑袋,在四月份的时候,在部分城市进行了缩短入境人员隔离的试点,实验的结果看起来可以接受。缩短隔离时间的出发点是认为,随着毒株的变异,患者阳性的更早了,应该缩短隔离时间,减少对于正常生活的影响。但是从结果来说,这个目的实现的并不好。七月之后,国内发生了多次传播多省的聚集性疫情,对于日常的经济和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究其原因,修改隔离时间说到底是个概率学问题,在实验的这些大城市之中,整体的公共卫生水平较高,在常态化核酸的支持下,可以保证早期预警,发现问题所在,避免扩散,这个问题无论是缩短还是延长隔离时间,都会面对一定的情况(之前有多起隔离交叉感染的事件)。
但是问题在于,七月以来多起疫情发生的地方,并不是航空入境的大城市,无论是经济实力,防控经验,人力物力,领导意识,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自然难以早期发现,去解决问题,问题一旦发现,就变得很严重。同时,很多地区的自然条件,并非是之前积累了充足防疫经验的城市问题,而是受到更加复杂的自然条件的影响。这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尤其当下,全球新冠蔓延情况越发加剧,今年以来,很多国家连象征性的防疫措施都完全放弃了,检测规模也大幅度下降,同时,国内外人口流动有所增加,很多非传统的输入方式的可能性也明显增大,第九版指南虽然对于很多情况有了更细化的指南,但是面对愈发复杂的全新形式,这些指南是远不够充足的。比如说针对陆路口岸城市和针对渔民的防疫优化,依然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而针对交通工具中转的问题,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之前缩短入境隔离时间的另一个考量,应该是为了保障与国外的经济往来,问题是,从新冠疫情初到今年上半年为止,国内之所以外资投资一直增长,贸易顺差创历史新高,说到底是因为我们疫情可控,工业生产能力充沛,之前的入境管理措施并没有造成多少负面的影响,反到是目前的情况,入境管理放松导致各地反复被疫情影响,才会真的影响到我们的工业生产和贸易往来。
除了修改隔离时间方面,第八版到第九版的最大改变,笔者认为是思路上面的改变,第九版的基础是通过常态化核酸加上高效率的流调,最大程度减少对于社会的影响。这在经济发达,医疗资源丰富的大城市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这样的条件,实际上,在不发达地区,哪怕是省会级城市,无论是核酸还是流调能力,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核酸人员与设备,流调队伍的建设,隔离设施的建设,可不是一份文件就可以搞定的,即使是在现在这样特殊的情况下,这种建设也要以月来计算。显然,对于这方面的估计,之前有些过度乐观了,在之前国家卫健委的发布会上,也提到了基层处理疫情能力的问题。
当然,这个建设的不足,很大程度和经济基础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地方的经济条件可以说是恨不乐观,自然是没有能力或者是意愿去建设这些东西,这恐怕就需要更上级的财政进行协调了,但是考虑到今年的财政局势,这会是个不小的挑战。
另外,之前两年国内相对稳定的情况会让很多地方可能会觉得,疫情无非是一过性的东西,自然选择应付式的方案,而不去考虑长期化的问题,自然在某些领域缺乏投入。这种想法恐怕是十分常见的,但是考虑到现在的局势,这种想法显然是不太符合现实了。即使是以最乐观的角度出发,疫情也必然会长期存在,而应付式的处理方式,必然会带来从人员到设备再到管理的综合问题。
不过这种长期与短期的统筹,很多时候确实需要更上级的意志,指望基层自己去解决,终究是有些勉为其难。只不过,从来这种事情,哪怕是和疫情无关,都一点也不容易去做。
当下,因为全球性的摆烂,新毒株推出的速度,已经刷新了历史记录,这些毒株相对于奥密克戎,有着多个不同位点的改变,从理论上来说,除了免疫逃逸之外,其他方面的特性也应该会出现一些改变。但是因为大摆烂时代的情况,西方科学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变得十分迟钝低效,很多问题缺乏足够的经验,只有吃了亏之后,才能意识到问题所在。尤其是在公共卫生资源不够充足的地区,这种问题会被更容易放大,然后扩散到其他地区。
虽然目前的毒株,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趋同进化,但是谁也难以预测,会不会出现一个全新的玩意,这个全新的病毒,会有什么样的特性,而西方国家面对全新的毒株,在管理措施上面,会进行什么样的调整,这都是难以预测的,
当下面临的严峻情况,说明目前的防控措施必须优化调整了,从笔者个人的角度来说,这个优化应该更考虑基层和不发达地区的情况,同时考虑到各地的地方情况,因地制宜。而难点也在因地制宜的调整是十分考验各方的科学素养和管理智慧的。
毫无疑问,这个冬天全球的疫情形势只会更加严峻。在美国,仍然居高不下的新冠增长开始叠加十几年来最严重的流感季,欧洲已经开始今年内的第四波感染高峰,日本在八月份BA5新增几百万病例的第七波刚缓和了一阵后,又即将迎来传染力空前的新变种XBB的第八波。
随着冬天的来临,部分国家如德国开始宣称要收紧防疫管理措施,但目前也不知道这只是某种程度的口头行为,还是确实的行动,如果收紧了社会面的管理,那么应该会降低部分国内的输入性压力。不过老实说,笔者认为可能性不大,那些公共卫生部门发言人表示希望收紧管理的言论,与其说是为了减少对于社会的影响,不如说是一种免责声明,到时候出了什么问题,表示自己曾经试图努力做过什么事情。
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点,是国内的疫苗政策,是否开打第四针疫苗,对于防控形势也会有明显的影响。很多国家都已经开打了第四针,针对变种的疫苗,国内也有一部分企业在研发之中,有一部分的实验进度是很快的。应该说从现在的真实世界数据研究来看,变种疫苗虽然效果没有某些人想象之中那么理想,但是理论上依然可以降低一点传染能力,提高这方面的接种率,是有利于疫情防控的,但是有利的程度,可能没有想象之中那么高。
除此之外,疫苗倦怠也是个很严重问题,如果推出了第四针,有多少人愿意去接种,是个十分现实主义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世界各地都很是明显,针对变种的疫苗接种率,在世界各地都没有到达预期。
除了倦怠之外,对于之前疫苗效果的过度宣传与现实的落差,显然影响了人群接种疫苗的积极性。我国反疫苗问题虽然不算严重,但是类似的问题,也依然是需要去面对的。此外,国内各个针对变异株疫苗的具体结果如何,也依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变数。或许某个超强的通用疫苗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哪怕最为乐观的看法,别说这个冬天,下个冬天它都大概率在早期阶段。
像笔者之前在《新冠疫苗什么时候才能拯救人类?》中介绍的,最近获批的吸入式疫苗,也是一个变量,从机理来说,吸入式疫苗理论上更有利于遏制病毒传播,但是这方面的数据,我们目前缺乏科学依据去测试在人体之中的效果,而真实世界数据的话,变量太多,难以得到有效的效果。同时康希诺的吸入式疫苗,也依然存在着优化的空间,比如说他们也在做二价的吸入式疫苗实验。但是总的来说,从机理和数据来看,吸入式疫苗作为一张储备的底牌,也算是一件好事了。
至于其他方面的技术因素,比如说更高效的检测手段,或者是抗病毒药物的使用,这都会有些帮助,但是老实说,在可见的时间之内,这方面的手段能带来的改变相对有限,并不能算是一个关键的变量。
所以,当下关键的地方依然在于调整防疫政策,和提高各地防疫能力的努力,这个工作不是短时间,一次性的工作,但是进行一些优化之后,短时间之内也依然可以看到一些成效,起码,目前先将境外病毒输入的增长趋势遏制住,才能给各地留出充足的时间来恢复。
引自拍老师公众号相关整理
毋庸置疑,新冠大流行给现代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公共卫生政策遇到政治和社会问题,会如何去面对危机,是个比想象之中更复杂的问题。现实告诉我们,单纯依靠理论和科学,很多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比如笔者最近还看到了认为当时英国约翰逊当局搞群体免疫,实际上并没有增加死亡人数的荒谬论文。
国外的情况我们无法干预,对我们自己来说,考虑到中国巨大的规模性,内部之间复杂的异质性,最稳妥的路线在真正的转折点到来之前仍然是必然的选择。当然,公共卫生决策之中需要去处理的变量,往往总是比设计者思考之中多一些。这个问题无论是中外,都是难以避免的。接下来的防控政策调整,也必然会面对全新的问题。在此之中的博弈,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起码,眼下由缩短入境隔离时间带来的问题是需要赶快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