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英雄主义
文 | 猫骑士
闺女上小学了,父亲的责任陡然加重,这几天,我每天闲暇之余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关注班级信息,认认真真与女儿一起完成老师们布置的任务。这个过程是快乐的,同时也让我审视未来作为一个父亲的不足之处。从幼儿园到小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教育由自发向自觉转变的过程,既是她开启未知世界的重要一步,也是作为父亲的我在生活与教育中进一步成长的动力。9月1日,学校要求家长陪伴孩子共同观看cctv1的开学第一课,倒是生出了很多感悟。
说来惭愧,上一次看电视还是某次体育转播,移动互联网深刻改变了我的信息摄取习惯,如果不是共同观看《开学第一课》,我或许都忘了传统媒体还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它始终按照自身的逻辑在制造文化产品。
不同于互联网文化产品解构、娱乐化与自组织的特性,《开学第一课》是严肃的,它要告诉孩子们的知识,它要传播的理念,都承载了教育整整一代中国人如何塑造自我的责任。老实讲,这是不容易的,但今天的节目真的深深打动了我,小朋友们懵懵懂懂,只需要跟随着撒贝宁老师的引导,去学习新的知识,尝试理解新的概念,但对于我这样一个平日涉猎颇广的大人来说,从介绍良渚考古的发现,到j20飞行员泪洒直播现场,再到空间站三位科学家对孩子们的祝福和寄语,每一部分都让我百感交集。
节目开篇是中国上古史考古研究的发现。良渚考古发现是我国21世纪以来最重要的科技成果之一,与其他上古史考古发现毫无争议地把中国历史推到了5000年前。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我在与女儿读历史绘本的时候曾经给她讲过,我们中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从文明发端就有官修史书传统的国家,我们的历史记载可以让我们精确的知道2000多年前的某一天某个人干了什么。
对历史的共情是我们中国人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构建基础。对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来说,历史只是神话、血缘,或是理性主义构建的意识形态神话的一部分,但对于中国人来讲,历史则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读历史时,我们能够感受到孔子困于陈蔡的窘迫,苏秦身披六国相印的意气风发,我们也能感受到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庆幸,宗泽三呼“过河”的悲怆。在互联网上,无数人争论丞相北伐战略的得失,或是讨论南宋困守襄阳还有没有翻盘的机会,就好像如此漫长的岁月没有存在过,而是昨天刚刚发生。
中国屈辱的近代史更是赋予了历史本身独有的意义,四大发明、四大文明古国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概念,其发端都来源于西方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在西方中心论的视角下,中国的主体性变得可疑了,我们沦为了“他者”,直到今天,中国创造的生产力已经达到有史以来人类生产力的总和,创造的商品与娱乐范式已经席卷世界,但源于近代史的不自信依然影响这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在我看来,这也就是上古史研究的重大意义所在。
孩子们是幸运的,在他们构建世界观之初,我们的考古工作者们已经用不可辩驳的研究成果告诉他们中国的历史上溯远不止5000年,华夏大地上人类活动的历史已有百万年,我们不需要别人来定义我们的文明。
之后进入了抗美援朝与国防的章节,作为一个老军迷,我从小就喜欢各类军事知识,对战史军备耳熟能详,但抗美援朝对我则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我外公的三哥是建国后的第一批汽车兵,是抗美援朝退伍的战士,我小时候放学要经过他家门口。我是个熊孩子,虽然身体素质一般,但喜欢跟同学打架,他一条腿在战争中落下了残疾,平日里喜欢坐在门口,每次他看见我打架就会兴高采烈地给我加油,一点都不像其他那些胆小谨慎的家长。
遗憾的是,当我对抗美援朝有所了解并产生兴趣的时候,他就去世了,没能了解他到底参与了哪些战役和战斗,但想来肯定是在美军的炮火中风里来雨里去的硬汉。如果他活到现在,也差不多90岁了,但在70年前,他还只是个20岁左右的大孩子,就像《开学第一课》里的老英雄陶伟。
在今天,20岁年轻人生活的主旋律是求学、恋爱与成长,被未来无数的可能带来的焦虑所环绕。但对他们那一代人来说,责任则是贯穿生活的主旋律。那是什么样的一个国家?文盲率超过80%,人均寿命不足40岁,几乎没有任何工业基础,这个时候全世界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杀到了你家门口,你能怎么办?
他们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在20岁的如花季节里义无反顾地上了战场,年纪轻轻的战斗,年纪轻轻的死——整个抗美援朝战争,共有19万多名志愿军战士牺牲在半岛的白山黑水之上。罗曼·罗兰说:“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并依然热爱它”,但我的看法不同,在这片土地上,在属于陶伟和我外公三哥的时代,生活甚至不让你有认清它真相的矫情,它就这么赤裸裸地立在你的面前,你能做的就是去热爱它捍卫它,这或许就是抗美援朝精神的真正含义,一种无奈的英雄主义,因为无奈,所以更显得高贵。
所以当然看到j20飞行员张威背过镜头哽咽时,我特别特别理解那种复杂的心情。今天的节目并没有向孩子们叙述1840年以来的屈辱,但我们大人知道。这100年来,死了多少人流了多少血,才有了新中国,这70年来,又牺牲了多少人流了多少汗,飞行员们才能开上全世界最好的战斗机j20,孩子们才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安安稳稳的学习?
在这个继往开来的历史节点上,孩子们的眼睛应该往前看,往未来看,屈辱历史的复仇主义情绪已不适合独立人格的建立,但平日里关注时政的人们都很清楚,我们的安全威胁并没有远去,美国发动的基于科技制裁的贸易战已经持续了7年之久,各种挑衅与摩擦也一直没有停歇过,这让整个节目的第三部分有了坚实的现实背景。
熟悉我国空间站建设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在国际空间站的使用问题上对中国进行歧视性限制,导致我们必须从头开始建设自己的空间站。从2021年4月天和核心舱入轨开始,到2022年10月梦天实验舱对接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已基本完成,但整个项目的立项要追溯到1992年,这又是一个持续30年的巨型工程。
空间站作为当前最先进的大型科研平台,代表了一个国家向未来展望的高度,空间站投入运作后,已经进行了多次面向全国青少年的直播,极大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无重力环境下的水滴、火焰,或是日常生活,都完全不同于我们的日常经验,孩子们能够初步意识到世界并不是仅仅由经验与感觉所构造的,这便是科学意识的启蒙,而我女儿对星空与宇宙的强烈兴趣也是来源于此。
在整个节目基于历史叙述结构之外,对普通人的赞颂贯穿始终,节目中出现的人物,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惊人的财富,也没有超级英雄电影里的天赋,他们都是普通人,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有知识、有理想、有情怀。这是一部平实的,由对科学的颂扬和唯物主义的逻辑构建的佳作,或许孩子们并不能完全理解节目本身所传达的价值观,但美好的种子已经埋下,长出参天大树需要的只是时间。
就在刚刚过去的八月,中国宇航学会第一届空间科学与试验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主席王巍院士在会上提出了跨度接近百年的“天工开物”计划,旨在通过“勘、采、用”三步计划,在2100年实现太阳系内资源开发。
想一想,到2100年,提出计划的科学家和孩子们的父母早已作古,今年上小学的小家伙们也已经到了四世同堂的年龄,但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抛开工程上难以逾越的障碍,都不会怀疑这计划执行的可能,因为历史与科学带给了中国人面向未来的经验。
未来的力量潜藏于过去,过去的希望也造就着未来,相比高年级的学生,《开学第一课》对刚刚踏入小学的孩子们更显得意义重大,正确的历史观与正确的方法论是塑造人的核心,至少对于我这样一个自觉挑剔的家长来说,今天的节目已经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最后,在新学年开学的当口,笔者祝福孩子们都能自由生长,希望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吸收养分,也希望每个孩子都成为自己世界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