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在“觉醒”之后帮人数钱

潮思 新潮沉思录 2024-01-23

文 | 延观风



前几天,我们的《北上广们的转移支付还远远不够》引发了读者的热烈讨论。针对文中提到的“中国税收占GDP比重远不如很多发达国家”,有些读者朋友提到是否应当计算社保等“广义税收”,还有一些离谱的奇谈怪论,都指向了最近无限泛化“税收”概念的舆论潮。


从自己兜里掏钱,尤其是没有任何即时直接回报地掏钱,确实是让所有人都不爽的事情,大众对税收有痛感、有情绪天经地义。但在现代财税体制下,中低收入者交给财政的钱,往往低于他们从财政获得的福利;高收入者反之,所以他们要放大中低收入群体收税的痛感,阻断享受福利的正反馈,裹挟着和他们一起反对税收和福利。


无底线歪曲扩大“税收”概念的话术就是其中典型,今天我们不讲情绪,就从中低收入群体的利益出发,分析下为什么我国的社保缴费不是税,不要应和有损自己利益的言论,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税收的根本属性:强制性和无偿性


我国把“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外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器”写在基础教育教材里,顺着这句实诚的大白话往下推理,税收就是国家凭借暴力从社会总产品中强制抽取的资源,作为暴力机器本身的经济基础,强制性和无偿性是税收最最根本的特征。


总有人在赤裸而残酷的现实前把头埋进“去意识形态”的沙子里,然而税收的定义是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少有的跨意识形态共识。看看由西方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组织(OECD)的定义吧:“Taxes are compulsory, unrequited payments to general government.”强制性和无偿性两大基础属性赫然在列。


防杠:最后一句话译为“强制社保缴费被视为(treated)税收,并列在单独标题下”,至于社保缴费是否与税收等价,应该根据各国制度具体分析


近代以降,财政从完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经济工具逐步转变为具有公共性的社会行为(后文展开谈),但依然丝毫没有改变税收的根本性质。


税款的征收仍然必须依靠国家机器暴力的强制,在西方国家鼓吹“纳税人意识”、“税务服务”的天鹅绒手套下面,藏着五花八门的税警铁拳。新中国把国家暴力写进教科书,税收的暴力性却不高;西方国家模糊国家与税收的暴力性质,却时刻保留铁血税警,倒是一种有趣对比。


美国国税局:就你叫阿尔卡彭啊?

搜查facebook办事处的意大利税警,隆美尔一定很希望和他们做队友


熟悉中国历史周期律的读者一定熟悉,只有国家行政权力强大的时期,才能从豪民巨户手中征税,不至于将他们应负担的税收转嫁到普通农民头上。这一规律至今仍然适用,而且随着公共财政的确立,国家强制力更加成为了压制既得利益者、维护社会公平的关键。诚然,IRS道高一尺,美国富豪的偷税手段就魔高一丈,但如果没有地表最强征税机关IRS,他们恐怕连象征性纳税的表面功夫都不会做。


税收的无偿性同样没有变。虽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观念已经建立,而且我国大部分中低收入纳税人获得的财政显隐性补贴远超其缴纳的税额,但纳税人仍然无权要求就纳税行为直接获得针对个人的对价补偿,而是必须经过公共决策过程,才能让缴税的回报施加于社会集体之上。



所以,判断一种财政收入是不是税,首先要和强制性、无偿性两大根本属性比对。不叫“税”的缴款也能是税,比如和增值税、消费税一并缴纳的教育费附加就是税收;而强制缴纳的社保反而不是税,因为它不具有无偿性,我们马上在下文具体详细阐述。


有读者会质疑:“你在这揪住定义辩来辩去有意义吗?只要是国家强制缴纳的税费,对我收入的影响和精神的痛感都一样。”


在复杂的现代财税体制下,一种收入的性质从法理、经济公平与效率、民心舆情等多个方面,决定了它怎么花、花给谁、花多少甚至能不能返还给我们个人,不然某些群体为什么把混淆概念作为鼓动利己舆情的手段?


这里给出一个简单的比照标尺,读者可以在阅读下文的过程中不时拿出来衡量一下:税具有无偿性,政府汇集后统一分配使用,整体纳税、整体受益;费具有有偿性,制度上要求专款专用,谁缴费、谁受益。



我国社保的性质


首先明确一个基本前提:无论社会还是个人,都不可能在劳动期间将所有劳动产品消费的情况下,又在老病期间“变”出消费品,所以社保的本质是储蓄。如果有人拒绝储蓄造成的消费减少的机会成本,幻想既要自己挥霍所有本期收入、远期完全依赖其他社会成员养老治病,那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


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无不围绕储蓄展开,谁出资储蓄、储蓄资金产权归属、资金池支配等制度环节存在巨大差异,用国外的社保筹资模式甚至名字论证“中国社保是税”,只能煽动情绪,不能提供有价值的知识。


最常见的莫过于强行类比美国的“工薪税(payroll tax)”,主张中国的社保也是税,计算宏观税负必须将社保全部考虑在内云云。然而,美国的工薪税不设个人账户,税金完全脱离个人产权、归美国政府统筹使用,满足无偿性要件,确实可以堂堂正正地称为“税”。



但我国的社保不同,无论养老医保,我们都采用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结合的制度。个人缴纳的部分进入个人账户,设计之初就规定个人账户可以继承,近几年可以亲属共享,缴费人对个人账户的资金拥有个人产权和收益权,与无偿性不符。


未来,国家有义务根据个人账户缴费水平,连本带利带补贴发还给特定的缴费人,符合“谁缴谁受益,多缴多受益”的费的原则。


用人单位缴纳部分由国家统筹使用,用途包括向因历史原因未缴纳社保的、个人账户耗尽的退休人员等发放社保。值得注意的是,养老金在2006年前,医保在2021年前,单位缴费的部分资金会被划入个人账户,相当于国家将单位的部分利润/预算强制转化为个人储蓄。因此,我国的社保本质上是强制储蓄,现在和未来,资金都以各种形式返还给产权人,与税收存在根本不同。



总有人用“个人账户空账”、“本质上是现收现付”否定我国社保的有偿性,乃至学舌新自由主义旗手弗里德曼指责社保为“庞氏骗局”。这些人恐怕还觉得储蓄就是金币锁在保险箱、纸币塞在床垫里。


现代金融以权责发生为基础,关键在于债务方能否按约定时间和数额履行付款义务,期间债务方如何运用资金相对不重要。瑞典养老金也设置个人账户、实际现收现付,它的“名义账户制”不仅没有受到国内互联网的攻击,反而是一堆人歆羡吹捧的对象,真是奇然怪哉。



和他们稍微较真一下,庞氏骗局的本质是靠后来投资人的注资支付先来投资人的回报承诺,本身不参与任何产生收益的活动。而仅从金融账面看,公共养老金的投资收益率一直不错,帮助绝大多数一辈子不沾权益投资的中国人跑赢了大盘、跑赢了通胀。反观私人金融机构操盘的个人养老金发挥了国内基金经理的正常水平——结合他们使尽浑身解数推动个人养老金政策的幕后作为,谁才是庞氏骗局啊?


但毕竟我们不能指望神笔马良把账户里的数字变成年老时的食物、药物和医护人员。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我国,养老金成为了调动社会资源保障老年人合理生活水平的承诺,这种承诺的份量远远超过了收益率、通胀率等金融经济概念。


即使不看近年来频繁出台的养老适老社会政策,就看看因历史原因没有交过社保的劳动群体是否享受了养老资源吧:90年代前,国企通过压低职工货币工资实现强制储蓄,而私营企业员工和农民、农民工更是没有社保,国家或企业都没有足额支付他们的劳动力报酬。直到国企大规模改制,我国才着手建立基于缴费的现代社保制度。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老职工、老农民/农民工为国辛勤一辈子,难道因为他们没交过社保、或没足年缴纳社保,就放任他们自生自灭吗?我们国家的答案是“不能”。从财务上看,这些人的社保给付表现为有出无入的“净支出”,现在的社保收入必须用于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才有了全国现收现付、东北最先养老金亏空等现象。
诚然,这些保障都用了相当长时间才扩大完整覆盖到农村人口等弱势群体,但对于“未投资者”都要尽力给予回报,也不知该到哪找这么“蠢”的庞氏骗局。而阻止社保体系覆盖面扩大的,恰恰是鼓吹社保“庞氏骗局”的那群人!



另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名义上沿用以压低货币工资的强制储蓄思路(实际上某些地区和行业的机关事业单位货币工资实际上早已不被压低),由财政而非社保资金支付养老医疗福利。因为用税收资金池而非社保资金池支付,他们的给付额度和退休前收入挂钩,而非实际缴费水平,这正是社会福利待遇差距巨大的来源之一。


假设某些人鼓吹的“社保是税”成真,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就更有理由从税金中拿走“一般公共预算-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支付自己的养老医疗。正因为社保是费不是税,在独立的财政账本中列收列支、专款专用,才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现在正在推行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让待遇和缴费水平挂钩,社保全面并轨道阻且长,混淆社保的税费性质,只会妨碍促进公平的改革。




社保是谁的福利?是谁的税?


上面我们探讨了社保基金现收现付运作的历史原因,下面来讨论绕不开的现实原因:社保实际缴纳率过低。


不同主体对同一经济活动的看法可能天差地别:对于个人和企业,存款是资产、贷款是负债,但银行的簿记完全反过来,存款是负债、贷款是资产。如果银行经理跑出来和普通人科普:“存款越多欠钱越多,贷款越多资产越多,所以大家都别存钱,来爆刷我们行的信用卡吧!”一定会被群嘲和群殴。


所以,搞清自己是谁,站在簿记的哪一端,处于何种立场,是正确理解财经话语、维护自身利益所在的必须前提。



回到社保,谁需要社保,谁不需要社保?


靠劳动力为生的人需要社保,保障在病、老等无法劳动的情况下依然获得收入。对于他们,社保是强制储蓄,也是未来可以返还的收入。


靠资本利得为生的人不需要社保,因为他们的收入与自己劳动与否无关,相反,他们往往要为员工的强制储蓄配套更多的储蓄资金,不需要也拿不到这笔缴费的回报。对于他们,社保当然是税,是必须降之甚至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


从我国建立社保制度伊始,歪曲、攻击和诋毁就不绝于耳。社保在经济上不可行,降低国际竞争力,抬高劳动力成本、压得中小企业喘不过来气,国家社保投资效率不如私人寿险公司……无论何种抨击言论,潜台词都是一样的:不把劳动者当成分享发展红利的人来看,廉价的他们本身就是红利。


既然西方东欧都走错误道路,那“小政府”的潮流从何而来呢?


在社保制度不断完善的今天,社保仇视者也升级了打法。他们开动宣传机器,把自己利益下“社保是税”的立场灌输给劳动者,结果还真有很多很多出卖劳动力为生的人傻乎乎地上了当,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这几年,政策显然在向这些舆论期待的方向偏移:在我国养老医疗压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社保缴费比例逆需下降,免缴缓缴少缴事由越来越多,单位缴费彻底不再划入个人账户……供给劳动者养老养病的社会储蓄流入越来越少。由此导致的社保现收现付、空账亏空反过来成为攻击社保的新素材,简直是一个完美的舆论战闭环。


我们国家能因为缴费少了就降低社保医保待遇吗?那减收后的缺口又是谁的税金补上的呢(同期各项涉企税收也在降)?


中国企业的社保负担很重吗?专家们(包括很多体制内的专家)把个人、企业社保缴费费率简单累加,得出“社保缴费达人力成本的40%-50%”的骇人结论。可身处劳动力市场的我们再清楚不过不缴或少缴社保的花样和覆盖面积,一方面“社保负担高”成为了政策讨论中企业哭穷的“事实依据”,另一方面“五险一金算额外福利”却是就业市场心照不宣的规矩。



下调社保缴费比例前,养老保险的法定企业缴费率为20%,在经常被用来“鞭策”我国福利保障的西北欧国家模板里,这个比例一点也不高。根据文献测算,我国上市企业层面观测到的企业实际缴费率不断下降,到2015年只有10.6%,仅为法定比例的一半(这还是相对规范的大公司)。不具有无偿性,甚至强制性都极其虚弱,就这样一种弱势的“费”,竟能在舆论认知中被塑造为“税”,奇然怪哉。



社保反对者还喜欢拿著名低人权优势国家——美国的工薪税低税率,论证我国“广义税负高”,却对美国社保资金的另一大来源讳莫如深:美国企业普遍为员工提供年金计划(也是个人企业共同缴费的形式),而且缴费规模和资金结余远超工薪税,目前企业年金的发放和结余规模已经达到政府社保的数倍之多。



国家社保、企业年金和个人保险被称为社保体系的三支柱,显然我国私营企业极不愿撑起第二支柱。那么对于企业具有无偿性的企业社保缴费,就被赋予了“敦促”(毕竟强制力太低)企业足额承担用工成本的意义,最接近“税”的属性,竟也被如此黑色幽默地消解了。


更讽刺的是,国内金融圈喜欢鼓吹美国居民金融资产占比高、股市资金池充沛,恰恰是美国企业向养老医疗储蓄池注资的结果。而建议提高国内金融资产占比、充实股市交易时,他们主张的却是国家社保入市资金、公民自己出钱购买个人养老金,唯独没有企业出资蓄水。


股市里的货币符号不能给普通人养老治病,但能给某些人带来真金白银的利益


是否有必要坐实社保缴费的强制性,严格要求企业照章缴纳社保?到了新发展阶段,企业必须把优势建立在产品、技术和管理之上,而不是继续无限压低劳动力成本的逐底竞争。较高的人力成本曾是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促发原因之一,没有理由认为压实社保缴纳是“公平压倒效率”的政策(关于公平和效率是不是不可得兼的死对头,也挖一个坑以后深入讨论)。


当然,到了讨论和决策层面,一定会有严格交社保“不让中小企业活了”、“加重企业负担”等强大的、受赞助的声音,至于劳动者应作为发展经济的目的还是手段、该不该让国家为企业逃避的用人成本兜底、该不该让逐底竞争的企业出清,那就是纯粹且赤裸的立场之分了。



被泛化的“税”与真正的“纳税人意识”


最近几年,简中财经内容无端无限泛化“税”的概念,除了社保,土地出让金乃至整个房价都是税,甚至买盐等国企提供的一切产品都是税。这些言论往往辅以所谓商君弱民、白手套收税等厚黑学解析“增加深度”,却在最基础的概念、制度安排等错误百出,根本上意在塑造课剥的国家形象,利用纳税痛感煽动对立情绪,达到国家退出、私人接手的目的。


商鞅是替封建统治者剥削民众的真小人,但相关言论或评论区一定会搞影射史学,还有的直接联系所谓“国进民退”,有机会我们会聊聊这些影射经济史学的荒谬之处


我国的公有制主体(政府、事业单位、国企等等)本身构成了市场交易的一大卖方,我们经常同时向公有制主体支付商品服务对价和税收,给了居心叵测者发挥的空间(实际上反而是很多福利被藏在了价格里)。我们只要拿出税收两大属性的标尺比对,就能轻松戳破他们的话术:


以买房举例,购房者支付房价和包含其中的地价,获得房产产权、房价增值的所有权,是典型的有偿交易;而增值税、印花税等强制缴款,是购房者完成交易的必要条件,但不带来任何直接回报,因此是国家强制抽取的税收,泾渭分明。宣扬房价都是税的居心叵测者,难道他们没有把房产增值所得揣进自己兜里吗?



他们还总是故弄玄虚地说,“国家为了压制纳税人的权利意识,特地把税收包装成非税收,防止纳税人意识觉醒”——又是熟悉的“觉醒优越感”,在事实面前也显得极为可笑。


你觉醒啥呀,大伙都知道摆事实看实效了,就剩你们了


在所有的前现代国家,财政的表现与这一残酷而赤裸的定义完全一致。无论奴隶主或地主,无论军功贵族或教士僧侣,统治阶级一边享有免税特权,一边将绝大多数财政收入花在军队、教堂宫室和远超普通人的消费之上。确实有小部分财政收入被用于慈善或公共事业,但完全不足以改变当时的财政属性。



欧美资产阶级以反对免税特权或无代表不纳税为口号夺取政权,却在各自夺权后的100多年中,都没有实行针对工商业财富和收入的常设税制,国家收入仍然依赖随收入累退的、主要由无产阶级负担的间接税。


直到无产阶级的斗争越来越尖锐,资产阶级国家才逐步引入了累进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等针对富人的直接税制度,并把越来越多的税收投入到公共福利之中。中低收入群体的社会福利超过其税负,还要等到二战后的凯恩斯黄金年代。


“取之于民”和“用之于民”之间根本不存在交易性质的必然逻辑,“纳税人叙事”不过是西方国家就坡下驴,为赎买无产阶级编织的温情脉脉的罩衣。反而是享受社会权力最多的统治阶级,依然可以用少量金钱继续买到免税的特权。



扯开这层遮羞布,纳税“买”不到的各种财政权利,源自19世纪以来,全球无产阶级以暴力或非暴力的形式参与国家机器塑造的行动。而我国的特殊性则表现为,中国人民选择了彻底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奠定了新中国财政为人民服务的底色和根本要求。


所以,站在“享受财政权利”逻辑上一环的,不是个人纳税出资,而是集体参与议程。因此真正的纳税人意识是有义务的权利,针对财税政策发言的义务是理性与负责,即对现代财税体系具有基本的掌握,基于事实和负责任地讨论财税政策问题,而非歪曲概念与事实、损人利己中饱私囊。


至于叫嚷自己是纳税人,气势汹汹地伸手讨要超越合理与义务的个人利益的行为,充其量是毫发无伤地躺倒在国家机器面前佯装税收的受害者,行赛博碰瓷之事罢了。还有一些人连何种财税政策符合自己的利益都没意识到,盲目自诩“纳税人意识觉醒”,殊不知躺在马路上的是他,收到敲诈转账的却不是他,可惜可惜。




普通人该如何看待各类财经叙事?


现代财税体系渗入经济的方方面面,与我们普通人的利益息息相关,根据自身立场就财税政策发表意见、从而争取自身利益属于天经地义的权利,我们也很高兴以往的经济财税文章能引发读者的热烈讨论。


然而现代财税的高度复杂性和外部关联性极大抬高了普通人正确认识其中概念制度、因果关系和多方影响等的门槛,降低了为自己争取利益的效力。而有相关知识并占据声量的群体,又往往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仅没有向大众正确解释事实,反而通过歪曲和煽动,借群众之手推动有损群众但肥益既得利益者的议程政策。普通人以为自己在行使权利,殊不知这种暗地操纵比直接捂嘴更加恶劣。


业内名言:不要和傻子讲道理,要挣傻子的钱。让群众在财经知识上不“傻”了,还哪有那么好挣的钱?


笔者创作过程中,深感自己的文字能力尚不足以驾驭财税体系的复杂性,在讨论一篇文章的主体时,必然引入或触及很多其他概念或制度,却不能以恰当的度平衡旁枝解释和篇幅。这一方面导致文章字数膨胀、依靠挖坑表面上填补论证空白,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主干内容没有全面清楚论述。


比如上一篇转移支付的文章,就过度突出了北京、长三角、珠三角与其他省市的差别,没有详细展开城市群-周边省市、省会-全省、地级市-县城等更多层次的要素集中,以及由此产生的转移支付需要。


关联性是讨论财税问题的一个侧面,但也要指出解决某些问题依然具有独立性。比如上一篇有读者认为,不发达地区贪腐严重,转移资金过去只会降低效率。问题是,在税基大量流失的情况下,纵使不发达地区官员人均海瑞,也难为无米之炊,治贪反腐和补偿税基流失应当并行讨论、并行解决。



再拿本文举例,各国社保资金的来源、给付保障等制度设计天差地别,本文不可能做一个面面俱到的国际社保比较评价,防住各种截取外国社保片段事实攻击我国社保实践的杠精。而文中提到的部分地区行业体制内货币工资过高、即使按缴费水平保障也将强于社会平均,也是一个独立于社保制度之外的其他话题。


事有客观,人无中立,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推出站在普通劳动者立场的经济财税文章。有读者建议我们推荐一些经济财税方面的入门书籍,但因为作者枉学几年相关专业,从教科书接触的基础知识,所以确实一时列不出能够涵盖基础概念和原理的推荐书单,也许可以在以后行文的过程中,提一些与主题相关的、体量适度的书籍。


而且,经济财税和有明确客观验证标准的自然科学截然不同,各类理论、表述、解释几乎不可能从实践中取得一个数据精确、因果干净的验证,归根结底是各个群体出自自身立场构建的叙事。只不过有的叙事让自己尽量建立在事实和逻辑上,能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改进;有的叙事却要靠切割事实、搅乱逻辑和煽动情绪裹挟别人的思考,专门实现某些人的利益。


尽在不言中


笔者敢于承认,自己分享的是带有笔者立场与惯性的叙事和分析框架,不是什么科学真理、惊天秘辛,也不想借所谓“冲塔”,把立场当成提高论证可靠性的工具。现在舆论上,批评公有制主体、唱空经济的可信度天然高人一等,为公有制辩护、解释政策的论证义务从头重上三分,这可不算什么“独立思考”。


所以还希望读者朋友只把笔者的文章当做参考,去形成自己的分析评价框架,反过来自己思考判断笔者的文章具体逻辑是否通顺、符合经济运行事实,让自己的脑子和嘴真正地思自己所思、言自己所言,以理性的方式主张自己的经济利益。


近期 文章导读:


中国汽车出口已成世界第一,日本怎么办?

爱泼斯坦的小岛,成了中国法学人的回旋镖

说去哈尔滨是消费降级的人,你算老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别在“觉醒”之后帮人数钱

潮思 新潮沉思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