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双碳”催生产业新风口,爆发进入倒计时

FII 福田产投
2024-10-09


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碳排放战略目标,成为我们如今熟知的“双碳”战略。2021年9月,国家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的通知》,再度为各地“双碳”工作方案和实施路径提供了意见指导。

碳排放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成为一国生产力的侧面写照。中国在经历了漫长的工业化道路之后,过量碳排放已经对环境生态形成较大影响。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后续产业腾飞的关键,“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已经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一项共识。
和单纯的节能减排并不同,“双碳”目标意味着产业需要从顶层设计下功夫,甚至重构我们已知的部分场景。目前,全国各地已经陆续行动起来,结合当地发展现状出台了种种符合“双碳”战略的发展规划。高碳排放的企业/城市,已经站在腾飞或没落的十字路口。
如深圳以制造业冠绝全国,同时也面临严峻的“减碳”挑战。在这种形式的另一面,也承担着技术探索、印证、推广的重大历史机遇。在此过程中,相关产业也积蓄了强大势能。



“双碳”战略:当仁不让的科创新风口


金融机构、企事业相关单位、物流行业陆续开启无纸化办公,电力行业积极引入储能项目,交通领域对机动车尾气限制日益严格……种种迹象表明,针对“减碳”的产业迭代,已经缓缓转动属于自己的历史车轮。


不夸张地说,“双碳”战略目标下,任何行业的生产要素、生产场景,都可以重塑一次,更遑论极度依赖原材料和产业链协同的制造业了。

事实上,“双碳”作为处在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提出来的转型战略,其本身更承载着科技创新重要落地场景的角色。日前,中国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能源局等九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的《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发布,明确提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支撑、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突破等十大行动,从机制保障、跟踪监测、成果考核、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给出规范。 


顶层设计进入到措施阶段,意味着“双碳”扶持举措即将落地产业。可以预见的是,取决争取产业先机的考虑,后续各地已经紧锣密鼓地结合地方经济结构进行统筹规划,优先规范一批符合资质的企业进入双碳扶持名录。如深圳作为制造业、工业龙头城市,具备丰富的双碳项目落地场景;数十年积累的金融贸易区位优势,也使得双碳项目在此地具备先发优势。2022年9月,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发布《2022年度可持续发展科技专项(双碳专项)项目申请指南》,对符合条件的申报企业给予真金白银的扶持。

“双碳”项目的落地,不仅仅是“风口”,已是山雨欲来之势。


而对“双碳”项目落地,具体能给产业带来什么变革,则需要从具体场景考虑。
凤栖梧桐,双碳与产业的绝佳结合点

“双碳”大潮如何科学落地,就成了摆在地方政府、产业园区面前的首要问题。

早在扶持办法出台前,已不乏深圳福田这样的“碳路先锋”马跃而出。福田区以全市4%的土地面积贡献了17.3%的GDP,产业高效率的同时生态治理亦是出类拔萃:2021年万元GDP能耗达国际领先水平;代表深圳市正式入选全国首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2022年,先行先试的福田区在开年就打响“双碳”工作第一枪,积极推行“五个一”行动,集中力量培育18个近零碳排放试点项目。


华为数字能源安托山基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深圳研究创新中心、西门子能源创新中心等优质低碳项目先后落地于此,成为了“低碳+产业”最佳试验田。

同时,福田作为老牌金融强区,“金融+双碳”的探索也在积极进行,加入全国首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也正向引导了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融资活动,此举对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绿色投融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为数字能源安托山基地效果图在2023年开年,福田区更是把“双碳经济”作为加速开展工作提出。“双碳经济”无疑在环保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赋予了双碳以科技落地的场景池。
科技产业密集,用更为精细化的科技落地实现加速增长,这或许是不仅限于福田、深圳,更可能成为未来城市绿色发展的模板。
在后工业时代,一些传统制造业型、资源型城市,都会面临增长乏力的问题。一方面,原材料、上游产品离最终产品越来越远,工艺的进步、产品的迭代,对产业协同、生产要素的需求是持续增加的。这就意味着,产业结构单一的城市,其价值正在被不断稀释。另一方面,产业链的拉长会导致产业集群的形成,这与土地、能源、人力等资源的有限是相互矛盾的。
如何破局?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同时用精细化的科技创造出更多产业附加值,才能保证城市在后工业时代依然保持后劲。
“双碳”正是这样的历史契机,既提供丰富的科技落地场景,又提高资源效率,为可持续增长画出蓝图。凤栖梧桐,“能效”将成为双碳优质项目必须问鼎的一个高地。


这些创新方向或先发成为“双碳”宠儿
“双碳”蓝图之下,“高能效+高科技”并不仅仅意味着增长,也意味着产业重构。2023年,福田提出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巩固拓展“总部经济、服务经济、楼宇经济”,加速发展“数字经济、双碳经济、平台经济”,前瞻布局“飞地经济、海洋经济、低空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打一套“组合拳”构建后工业时代高科技制造业城市的发展模板。

聚集优势资源的深圳,如何合理吸纳产业是一个长期重点。在横向扩展空间有限的福田,这种考虑需要更进一步。以楼宇经济为例,“向天借地”“工业上楼”是客观需求。

2021年,福田新引入几十家总部企业,聚集了4家本土世界500强企业、500家总部企业、217家持牌金融机构,累计培育171家上市公司。福田CBD就是楼宇经济的典型例子,世界500强企业普遍较倾向于选择福田CBD。“总部经济”“服务经济”是合理纳入企业的保障。龙头企业往往承担产业链“链主”的职能,数字化转型、平台化运营将加速产业集群的建设。

业集群化也会带来对上下游密集布局的刚需,一栋楼就是一个“特色产业生态圈”这种奇观在深圳则是司空见惯,今后也会成为一些增速较快城市面临的问题。这种前提之下,开发替代土地的空间资源就成为了可以前瞻布局的方向,甚至交通、物流都可能迎来大规模的洗牌。无人机成为轻资产运输主力军,这种景象不会局限于科幻电影,或很快就成为现实。

这些丰富的场景就是“双碳”大方向下涌入的产业机会——并不仅仅限于用新技术实现节能减排。前瞻性的布局,也处处体现“双碳”大方向的落地精神内核,以协同化、集群化为推手,拔高对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

开发闲置用地的飞地经济,需要一体化、统一范式的物联网工业平台进行支撑。数据孤岛一度制约着产业异地协同,如设备巡检、工单调派等运维流程强度会随着企业的量级扩大而随从放大。目前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已经开始加速底层运维平台的迭代,数字化、平台化等运维产品将大有可为;

如走向深蓝的海洋经济,对应的是临海城市新增长曲线的开辟。福田区海洋产业基础较好,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比重约为20%,拥有广东省海洋监测与观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市海上风电智慧运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市级海洋创新载体。预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滨海、滨水地区仍然是国内产业高速发展的桥头堡,走向深蓝也会催生一批工程设备、水文设备、风能/潮汐类能源设备;

2022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区)开幕

以及从平面到空间的低空经济,无人机、旋翼式载具或许会很快颠覆城市交通,目前可交付民用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噪音控制等问题处于重点攻关阶段,AI、机载芯片、激光雷达等核心技术是这类交通工具的突破抓手。同时为降本增效,电能无疑是旋翼机最为理想的动力形式,对电池产业、以及其上游的新材料技术将是一波促进。


以上仅仅为冰山一角的列举。从前瞻的角度反推,不难发现当下中心工作与产业机遇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细分领域往往作为顶层设计的基石,率先迎来产业增长;当特定配套完善、市场存量充裕,就推动产业格局朝向“双碳”描摹的产业格局突破。


这丝毫不奇怪,“双碳”标志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生产力的彻底变革。


在顶层设计下,对应的细分领域,包藏着无限可能。




RECOMMEND


推荐阅读

“板上钉钉”的万亿级未来市场

数字能源发展的关键在哪



智能制造:

哪里“智能”?怎么“制造”?



或能彻底改变经济的机械造物人形机器人时代正在来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福田产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