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浙江大学第三届“老龄·健康”研究生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2022年12月22日,浙江大学第三届“老龄·健康”研究生学术论坛在杭州紫金港国际饭店顺利召开。论坛由浙江大学老龄和健康研究中心主办,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浙江省社会保障发展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风险管理与劳动保障研究所协办。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论坛共征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和浙江大学等40多所高校的60余篇论文,其中有15篇优秀论文在本届论坛宣讲。因疫情防控需要,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



线下会场




线上参会



浙江大学老龄和健康研究中心主任何文炯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他指出,“老龄·健康”研究生学术论坛是浙江大学老龄和健康研究中心品牌学生活动,本论坛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写论文、做汇报、听点评”来学习如何将文章写得更好。本届论坛是浙江大学老龄和健康中心举办的第三届研究生论坛,将来会持续地办下去,热忱欢迎国内外青年学者关注和参与,希望下次可以跟大家面对面的、零距离的交流。



何文炯教授致辞


本次论坛共分为三个专题。15位参会者分别对 “医疗与健康”、“养老服务”和“社会参与和代际关系”问题报告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刘晓婷教授、詹鹏特聘副研究员、马高明特聘副研究员分别主持了三个专题,刘足云“百人计划”研究员、张翔副教授、王超群副教授分别对三个专题发言人的报告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三位主持人




三位点评嘉宾



复旦大学  蒋艺岑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生蒋艺岑分享了题为“家庭生命周期视角下个体肥胖风险轨迹的变化”的研究成果。文章采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1997-2015年的7次追踪调查数据,应用分段样条增长曲线模型探索家庭生命周期事件对不同年龄段的个体肥胖风险轨迹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研究发现,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婚姻和“为人父母”的相关事件对个体肥胖风险的影响因年龄段而异,步入或持续婚姻等积极事件会降低早年肥胖风险的上升速度,也会减缓晚年肥胖风险的下降;而离异、丧偶、养育未独立的子女等压力事件则会在早期加速肥胖风险上升,在晚年使肥胖风险快速下降。与空巢相比,老年阶段与成年子女共同居住会有效降低老年人体重的下降速度。本研究也发现了家庭事件作用的性别异质性,男性更容易受到离异、丧偶、“为人父母”等事件的影响,而女性的肥胖风险变动多与进入和持续婚姻、与子女相处的事件有关。


浙江大学  姚学成


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姚学成分享了题为“Modifiable factors for cognitive impairment : Results from a cross-sectional study”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旨在阐明老年人认知障碍的可改变因素与认知障碍的关系并识别高危人群。研究通过对中国的一个老年队列数据的研究,通过逻辑回归模型阐明了可改变因素(体重指数、吸烟状况、饮酒状况、体力活动时间和夜间睡眠时间)与认知障碍之间的关系。通过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展现认知障碍风险与可改变因素的剂量-反应关系,并用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探究结果的稳定性。研究表明:体重不足、夜间睡眠时间过长、轻体力活动和体力活动时间短与认知障碍有关,夜间睡眠时间和体力活动时间都与认知障碍的风险呈U型关联,这种关联在男性和75岁及以上的参与者中更为显著。体重不足、夜间睡眠时间过长、体力活动过少和体力活动时间过短都与认知障碍有关。进一步干预这些可改变的因素可能会预防老年人群的认知障碍。


南方医科大学  陈华晓


南方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研究生陈华晓分享了题为“A Study on the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mart Home Care for Older Adults in the Community: Based on Delphi and AHP”的研究成果。我国智慧养老服务作为一种新生力量,服务质量评价研究体系尚未完善。现有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为匮乏,且集中于单一类型人工智能产品。文章基于服务质量模型分析框架,尝试构建社区居家智慧养老服务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建立社区居家智慧养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指标包括智慧助急、智能助餐、智能助医、智能助洁和智能助乐。从准则层看,智慧助急、智慧助餐与智慧助医是用于测量服务质量的三大主要指标,表明应优先开发、设计与推广以上三项服务内容。从方案层看,具有较高权重系数的主要集中在“及时性、可靠性及易用性”三个维度,这一结果启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要从这三方面努力。


安徽财经大学  许昆


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许昆分享了题为“Value-Based Health Care: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for Out-of-Pocket Medical Expenses and Health”的研究成果。长期护理保险是积极应对老龄化、满足照护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基于2011年、2013年、2015年和2018年中国健康养老与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库的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分析长期护理保险对自付医疗费用和门诊次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护理保险可以显著降低自付医疗费用和门诊次数。更重要的是,长期护理保险可以在保障被护理者健康的前提下达到控费效果,符合“价值医疗”理念。研究强调,中国正处于“低价值医疗”与“价值医疗”的交叉口,如何在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的同时提高护理对象的健康水平,对中国新一轮医疗改革的制定和实施尤为重要。


西南交通大学  唐燊


西南交通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院研究生唐燊分享了题为“基于LDA模型的国内老年心理健康研究热点主题分析”的研究成果。揭示近20年来国内老年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热点主题,分析主题演化过程,为老年心理健康研究工作提供有效参考。该研究基于LDA主题模型的方法,以CNKI收录的1999-2021年关于老年心理健康研究的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主题强度比较,挖掘和发现热点研究主题,采用后离散时间方法进行分析,并以可视化形式展现主题强度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999-2021年国内老年心理健康领域研究主题有15个。通过不同时间窗口下各主题的强度计算发现,“生活质量研究”属于增长型主题,热度稳步上升,“临床干预研究”在2019年前热度持续上升,但近2年有所下降,其他主题热度变化较为稳定,个别年份有波动,部分主题存在衰退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  范世明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生范世明分享了题为“何以破除?民办非营利养老机构融资堵点:基于C县Q老年公寓调研的思考”的研究成果。民非养老机构是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探索的成果,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发展取向与福利性、公益性、社会性特征,在满足有需要的中低收入老年群体需要上具有独特优势。但融资难问题严重制约了民非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诸多不良效应,急需破除旧思维惯势打通融资的堵点,通过商业银行“贷”一点、社会资本“融”一点、政府财政“投”一点、预付费“筹”一点,多渠道齐头并进地加快破解民非养老机构融资难难题。



 南开大学  王璐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生王璐分享了题为“社区照料服务可及性与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研究成果。文章利用 2011、2014、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CLHLS),实证检验了社区照料服务可及性对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社区照料服务可及性显著提升了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评价。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社区照料服务可及性对于自我健康感知较差、对非家庭成员具有社会依赖、仅与子女同住或与子女配偶共同居住的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提升效果更显著。关于影响机制,采用潜类别分析方法对老年人的照料需求进行判定。研究发现对于目前没有照料需求的老人,社区照料服务减轻了他们的焦虑,进而提高了生活满意度;对于家庭照料不能满足照料需求的老人,社区照料服务可及性对生活满意度提升效果更为显著。文章认为,应充分认识社区照料服务对老年人幸福晚年的价值和作用,全方位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安的社区照料服务环境,提升老年群体服务获得感、照料满足感和生活幸福感。


西北大学  颜羽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颜羽分享了题为“农村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的研究成果。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城乡倒置”的特点,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从农村老人养老服务的需求来看,农村老年人对基本养老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的需求日益增加。从供给来看,供给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农村老人在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照料有所缺失,存在着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因此,要理顺供给主体之间的关系,遵循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需求导向、供需匹配,着力保障、改革降本的原则,从顶层设计、资源供给、监管体系标、资金来源、人才队伍建设,老年友好社会环境等方面出发,探索农村基本养老服务供给的实现路径。


暨南大学  尤心培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尤心培分享了题为“织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舌尖养老’的困境与出路:以广州市天河区大配餐为例”的研究成果。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发展,社区居家养老逐渐成为政策投放重点,政府购买服务已成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形式。基于对广州市天河区助餐点的调查,研究发现,助餐服务知晓率高,补贴以户籍和年龄为门槛;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助餐服务体系建设,四类助餐点有序发展;居住情况、服务态度、就餐环境显著影响老年人的就餐满意度。针对大配餐项目存在的成本效益、服务异化、共餐风险等问题,“舌尖养老”服务优化,应加强政府统管,提高街道协调能力;多方筹措资金,增强服务可持续性;培育人文关怀,打造适老化助餐点。


浙江传媒学院  莫英凡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莫英凡分享了题为“临时的亲人:数字化社会进程下陪诊师的情感劳动研究:基于全国15位陪诊师的深度访谈”的研究成果。本研究聚焦数字社会背景下出现的新兴职业陪诊师,从情感劳动视角出发,对行业内15名陪诊师进行深度访谈,展开了对于陪诊服务过程中涉及的情感和劳动问题的探讨。研究发现,陪诊师受制于不同的感受规则,陪诊过程中存在浅层扮演和深层扮演的差异,陪诊师会与客户、患者组成二元剧班来进行协作以保障陪诊顺利进行,同时由于陪诊工作的特殊性,陪诊师也会出现身心层面的倦感压力,需要通过主体性再确认策略来增强职业认同和自我认同。此外,作为养老服务下的新职业,本研究也对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议。







厦门大学  赵颢玉


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生赵颢玉分享了题为“跨越‘银发鸿沟’:智慧养老背景下家庭代际支持对于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弥合作用——基于 CFPS(2020)数据的队列DID研究”的研究成果。文章聚焦于家庭代际支持,利用2020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基于队列DID方法,对家庭,代际支持与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关系进行因果推断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和异质性分析。研究表明,家庭代际支持越强,老年人的数字产品使用能力越强。且通过增添高维固定效应,转换变量测度以及安慰剂等稳健性检验和基于性别、婚姻状况的异质性分析下,研究结果仍然成立。研究认为,智慧养老对老年人的数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来自子代的支持成为促进老年人再社会化的主要助力,子代应当积极对老年人进行数字反哺,帮助老年人提升其数字产品使用能力,弥合数字鸿沟,以实现使老年人更好实现数字融入的目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赵春旭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赵春旭分享了题为“自我效能感、老年人劳动参与决策与二次人口红利”的研究成果。文章从心理资本视角出发构建劳动决策模型来阐释自我效能感对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机制,并采用CHARLS数据实证检验自我效能感对老年人劳动参与决策和人口红利提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整体上自我效能感具有劳动促进效应,自我效能感越高的老年人参与劳动参与的可能性越高,劳动供给时间越长,预计退休的时间越晚。且该促进作用在男性、农村居民、无需进行隔代照料和照料时间较短的老年群体中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自我效能感不仅能通过提高劳动回报增强个体劳动意愿,还能通过提升自评健康水平来稳固个体劳动参与基础。基于自我效能感测度方式和样本变化的稳健性检验都支持主要结论。进一步地,文章发现自我效能感对家庭人口红利包括结构红利和质量红利都有显著的提升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  景淋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景淋分享了题为“家庭照护者社会支持政策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长三角4市数据的实证分析”的研究成果。家庭照护者在应对我国养老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聚焦家庭照护者社会支持,从经济、服务、情感和发展四个维度对国内外社会支持政策进行梳理,基于长三角地区1854份调查数据,实证分析社会支持政策对家庭照护者的影响。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政策能够显著提高家庭照护者的照料幸福感,并减轻照护行为对家庭照护者的经济压力以及对非正式支持的依赖。同时我国社会支持存在政策工具不完善、供需失衡、范围有限、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应从架构内容、实施范围、体系建设、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完善。


济南大学  李紫薇


济南大学政法学院研究生李紫薇分享了题为“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文本量化分析”的研究成果。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是我国在老龄化背景下出台的重要政策之一,因此依托政策工具对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梳理分析具有关键性意义。本文以各试点城市发布的57份长护险政策内容为基础,基于基本政策工具、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二维分析框架进行政策分析。研究表明,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工具整体上存在结构性失衡、政策工具使用存在地区差异等问题。为推动下一阶段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深入完善与全面实施,基于分析结果提出建构均衡政策工具体系、政策工具使用因地制宜的完善建议。


南京邮电大学  吴平先


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研究生吴平先分享了题为“资源对多子女家庭养老责任分担的杠杆作用”的研究成果。随着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双转型”的演进,加之生育政策的不断放开,近郊农村征地拆迁现象普遍化,农村多子女家庭养老责任分担产生重要变化。基于对我国西南地区3个农村多子女家庭的深度访谈和观察发现,老人早年积蓄和征地拆迁所得补偿款成为子女间竞相示范,以获得父母认可,增加老人生后财产继承数量及可能性。老人个人账户成为多子女养老责任分担中的“杠杆”,一方面可促进子女间提升赡养质量,关爱父母;另一方面,也会增加子女家庭支出,形成恶性竞争,最终弃养、虐养。因此,为解决农村多子女家庭责任分摊问题,需要提升老年人自身经济储蓄意识、切实追究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

浙江大学第三届“老龄·健康”研究生学术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








欢迎关注


微信号|zjucas

邮箱|zjucas2020@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