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泡尿干翻了青岛啤酒?

谢歌说事l 力量潮 2023-11-23

青岛啤酒遭遇形象和信任危机!


据央广网,10月19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山东青岛啤酒三厂,一工人爬进原料仓小便。10月20日晚,@青岛啤酒 发布情况说明称,针对10月19日网上出现的青岛啤酒三厂的相关视频,该公司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警,公安机关已介入调查。目前,该批麦芽已经全部封存。



网友评论:

“青岛啤酒一泡尿,可能代价两千亿”“怪不得喝啤酒會尿酸高。”



据天眼查显示,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啤酒三厂成立于2012年,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是一家以从事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为主的企业。


今天,不知人们是否还记得20多年前红极一时的三株口服液这个百年民族品牌?山东青岛啤酒遭遇信任危机让我想起那个年销售80亿的“巨无霸”--三株口服液被一湖南老汉扳倒的覆灭史。


从“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是当时三株的一条经营理念。尽管当时老百姓手头没钱,但铺天盖地的推介,极大的带动了销量,在网上一度有年销售额80亿的说法。后面出现的一些事情对三株口服液影响很大,以至于最终让这个产品逐渐淡出民众视野。当年,湖南常德市民购买了10瓶三株口服液,服用后引起高蛋白过敏反应,两个月后死亡。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共300万。一审判决,赔偿29.8万元,没收非法收入1000万。新闻媒介进行了广泛报道。后果:经销商与消费者纷纷退货索赔,三株产品销售瘫痪。后三株提出上诉,高院终审判决。1999年3月25日,持续了一年的官司以三株胜诉告终。但是,法律上的胜诉,却不能挽回三株帝国倾覆的命运。


“三株口服液,造福全人类”。这句曾经的保健品神话,你不知当年三株公司有多牛。山东人吴炳新,靠它成了中国首富,三年时间,赚了80亿。那可是90年代,全国职工平均一个月工资仅有500块。那时,买三株口服液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在农村,农民用买种子化肥的钱买三株口服液;在城市,三株口服液的价格翻了几倍,人们依然排长队连夜抢购。

“三株卖疯了”不是一句妄语,而是实打实的成绩,1996年销售额高达80亿,缴税8亿。最牛时,三株的子公司有600多个,办事处有2000多个,公司营销人员达到15万人,绝对的巨无霸。迄今为止,保健品行业都没有能望当年三株之项背的企业,它成了九十年代一个不可复制的神话。然而,吴炳新没有预料到,他苦心建立的“三株帝国”,居然在一夜之间,被一个湖南老汉击败了。从此,三株被迫进入休眠期,月销售额从7亿元直线降到1000万,15万人的营销团队被裁掉百分之九十九。

1996年6月,“常德事件”爆发,成为压垮三株的最后一根稻草。事件起因是,湖南常德的陈伯顺老汉看了三株的宣传广告,花重金428元买回10瓶三株口服液。陈老汉患有老年性尿频症,想通过服用三株口服液治好此病。服用前两瓶时,尿频症确实有所改善,但只要停用,旧病又会复发,陈老汉只好继续服用。可是到第三四瓶时,陈老汉开始出现不良反应,比如遍体红肿、全身瘙痒。服用完第八瓶,陈老汉的全身溃烂,流脓甚至流血。家人赶紧将陈老汉送到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三株口服液的蛋白过高,导致过敏,必须马上停用三株口服液,然后吃药治疗。此后一段时间,陈老汉的病情不断反复,到9月3日不治身亡。陈老汉去世后,妻儿将三株告上法庭要求严惩。1995年5月,“广东事件”爆发,广东卫生厅发通知,收回三株口服液的批准文号,这个通知相当于在广东范围内判了三株死刑。紧随其后,又爆发了“成都事件”。三株工作人员写宣传材料时,事先没有征得患者同意,擅自将其作为典型病例进行宣传,结果引起患者不满,发生纠纷。

这件事被媒体曝光后,引起央视《焦点访谈》关注,影响范围从成都一下子扩散到全国。据统计,当时三株公司因“虚假广告”被起诉的案子就有十多起。


然而,这两起事件和十多起诉讼案都没有引起吴炳新足够重视,他只当这是三株前进路上的小绊脚石。直到有人喝三株,喝出人命案。湖南老汉服用三株口服液死亡,在全国引起舆论的狂风骤雨。经过审理,法院宣判三株败诉,要向死者家属赔偿29.8万元,并且认定“三株有毒,谁喝谁死”。
吴炳新不服判决,想重新上诉,只要上诉,判决书就暂时不会生效。可是没想到,法院竟然连夜打印了一百多份判决书发到全国各地,只要有三株的地方就有判决书,好像打算彻底消灭三株。众多媒体也相继报道这个事件,从中央媒体到地方报纸全部报道这个大热点,标题清一色的是“湖南老汉命陨八瓶三株口服液”、“湖南老汉喝三株口服液致死”。与此同时,卫生部还下达了红头文件,要求三株立刻停止生产整顿。


这一连串事件对三株造成毁灭性打击,让早已风雨飘摇的三株巨人彻底倒下,就像陈老汉那样生命走向终结。工厂停工、员工下岗、销售额下降,三株口服液库存积压严重,据说有几千万瓶卖不出去,损失超过几十亿。江湖传言,彼时三株已申请破产,但因欠下巨额贷款,申请没有被批准。尽管后来三株的冤案被平反,相关单位证明三株口服液是无毒安全的,但早已无力回天。

负面舆情会构成城市品牌形象重大风险。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企业都会因为一些热点引发舆论聚焦,因为吃瓜群众的群体情绪有着天然短板,网民之间彼此陌生,在对某一事件存在相同认知的情绪会迅速聚集而形成观点一致的“大联合”,庞大的网民数量,再加上受固有成见、情感投射等心理效应影响,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会更加凸显。

城市更是有品牌的,比如青岛啤酒就在多年以来构成了山东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而品牌形象需要进行营销和维护。城市品牌定位和推广不易,但一个巨大的负面舆情,却可能将城市或区域多年来的品牌营销获得的正面形象毁于一旦。例如本文提到的百年的民族企业三株口服液。当年这位湖南常德的市民因为购买了10瓶三株口服液,服用后引起高蛋白过敏反应,两个月后死亡。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共300万。一审判决,赔偿29.8万元,没收非法收入1000万。当年的新闻媒介进行了广泛报道。此事件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经销商与消费者纷纷退货索赔,三株产品销售瘫痪。后三株提出上诉,高院终审判决。1999年3月25日,持续了一年的官司以三株胜诉告终。但是,法律上的胜诉,却不能挽回三株帝国倾覆的命运。

记得,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成都立即对此进行了公共形象危机公关,向世界宣告震后“成都依然美丽”。山东青岛啤酒是一个民族品牌,拥有一定的消费群体,在市民百姓中有口皆碑,品牌定位和推广非常不易,但一个巨大“尿性”的负面舆情,却可能将这个品牌的正面形象摧毁。不知成都的做法对青岛啤酒会不会有经验借鉴?


个人以为,要平息舆论,还得攻心为上,即以优质的服务去争取人心为最终价值取向。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伤害的形象可能得到改观。错了就错了,要敢于认错,对负面信息不要进行“一刀切”的封堵、删帖,这容易引发舆论的无端猜测。舆情处置应“攻心”,在充分尊重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的同时,还需善用分析技术“击中”舆论关切,敏锐捕捉热点背后的社情民意。在回应内容和回应态度上,应实现与网民的同频共振。

此番青岛啤酒遭遇形象和信任危机,会不会因为一泡尿干翻青岛啤酒?我们将拭目以待。

往期阅读

领导,这“杯”字可不能去啊!

我看前锋《大良城》:宏大叙事也可精微表达

-------------------
谢歌说事:网聚民生,围观世相;说山说水,说人说事。
法律顾问:四川爱众律师事务所 张冬林律师
咨询电话:13198111998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