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知变革能实现国富民强,慈禧为何不变法?

谢歌说事l 力量潮
2024-10-10

历史没有假设,假设就不是历史。

慈禧执政时,很清楚弊病所在,可为啥不立新制变法呢?


原因在于,朝廷的集团利益使然,这才是根本。变法如果使得此集团失去对清廷的控制,显然不允许。不变法不行,有长远之虑;想变法也相当困难,有近时之忧。于是,清廷便陷入了两难冲突之境。

五千年中华史,许许多多的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的思维是,宁可存长远之忧,也不愿祸起萧墙。一是因为统治集团利益依赖于对清廷的控制,二是不想在变法中丧失权势。一部分人认为,变法未必能把蛋糕做大,相反极有可能把自己整个蛋糕都给变没了。晚清的戊戌变法,各种诏令如果真认真执行起来,势必直接或间接地会触及到清廷统治集团内部的一大批人的利益。比如,裁撤旧衙门,淘汰冗员,动了利益集团的奶酪。


一部分人不愿被重组,另外一部分人更不想在变法中把蛋糕分给新人,而这两部分人就构成了变法最大的阻力。《戊戌变法》说,“戊戌政变,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动,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有军机大臣就公然抗旨说,“开制度局是废我军机也,我宁忤旨而已,必不可开。”有的则消极对抗,敷衍行之。还有依附于清朝皇室的社会势力的利益也会在变法中受到损失,比如取消旗人特殊权利,取消科举等。



变法对清王朝极具挑战,搞不好其统治都会分崩离析。从整体视角来说,不管是光绪还是慈禧,都是以为了延续王朝统治为出发点,权力才是其寄身之处,纵然清政府是一座破庙,但也是他们权力正当与合法的庇护。更何况,变法不只是一场朝野各派的对决,也是上层宫廷权力的角逐。


此外是,慈禧天生存在认知障碍,看不到世界潮流和大势所趋,加之自己没能力控制住变革带来的风险,也对有能力的变革者缺乏信任。就其个人的素养,慈禧太后一贯的意气用事,也显得缺乏政治家应有的气度。


明知变革能实现国富民强,慈禧却不愿变法。朝廷之上,慈禧曾这样教训李鸿章、张之洞等名臣:你们都知道变法会使国家强大,人民幸福,变法是个好东西,这样的好事,难道我老佛爷还不懂?但要一变法,你们的待遇和好运,也就到头了。


面对美西方列强,慈禧认为俄国要的不外乎也就一点土地而已,美西方不占土地,但其先进的科技和文化价值观易让底层百姓觉醒,那才是要老命的。也因此,才有了慈禧“尽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那句流传千古的名句。慈禧也因此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历史往往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慈禧与今天移民美帝并把女儿也嫁给美国人,然后在国内大打爱国牌、割韭菜的陈平教授和复旦张公公的说辞如出一辙。在他们的眼里,大鹅占我领土最多,所以美帝最坏。


没落的晚清,朝廷形成两大阵营,一为以光绪为主的变法维新派,一为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于是,在革新与守旧之间,展开了两股势力的激烈斗争。

甲午战争战败给了慈禧一记响亮的耳光。教训惨痛,以顽固不化著称的慈禧太后后来终于明白:为了祖宗,为了保住祖宗留下的江山,祖宗之法是可以变的,不变祖宗之法不足以图富强,到头来连祖宗的江山都保不住了。因此,这之后的清朝政府,从中央到地方都希望慈禧能够顺应时代进行改革。

1900年8月20日,慈禧在向西逃亡的途中,以光绪帝名义,下罪己诏。100天后的12月1日,慈禧逃至西安,发布上谕:“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惩前事之事,乃可作后事之师。欲求振作,着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各直省督抚、驻扎各国使臣等参酌“限两个月内详悉以闻。”即要求大臣们在两个月的限期内,就政治改革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1901年1月30日,一向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了变法诏书。诏书以雄辩的文字说明,只有“变法”,才能使国家渐致富强。尽管慈禧在西安大讲变法图强,尽管娓娓动听,但却很难取得大臣们的信任。除了两年前那场腥风血雨的可怕记忆外,还有眼前的现实:八国联军驻在北京,和议谈判仍在艰难的进行。所以当时官员的普遍心态是躺平。

为了证明自己倡导变法的真诚,慈禧还成立起了领导变法的办事机构。1901年4月21日,下令成立督办政务处,网罗了当时在位的全部军机大臣和全部大学士,还加上当时最有影响的地方实力派人物遥为参预。成立这样一个强有力的督办政务处,使得慈禧所推行的新政,一亮相就是声势显赫,如上谕所说,“示天下以必信必果”。

然而,朝中都知道慈禧在玩虚,打右方向盘往左。慈禧以往的口头禅是祖宗之法不可变,不该改的坚决不改。可坚持祖宗之法的结果是必然导致愚昧和贫穷软弱,眼看着龙兴之地让俄国人蹂躏,列祖列宗的陵寝无力守护,不得不告别宗庙社稷,来一个噩梦般地大播迁。慈禧新政,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大大超过了被她一手扼杀的戊戌变法,这是出乎意料之外的。

1905年7月2日,慈禧决定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五大臣先后考察欧美及日本等十几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并亲眼看到了这些国家工业、交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情况。他们回国后,慈禧多次召见,询问考察心得。他们一致赞扬这些国家的立宪政治。出国考察政治的载泽、端方,都先后上折,请慈禧太后准备立宪。

客观地说,慈禧晚年实行的新政中的一些改革举措,不仅超越了百日维新,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空前的。两年前,她用铁腕把戊戌变法扼杀在血泊之中,两年之后又用铁腕实施了戊戌年间提出的变法主张,并且还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即使像西太后那样顽固出了名的铁腕人物,也不例外。尽管后来慈禧的脑筋急转,可是,时代潮流的刀架在了脖子上,已经来不及了。后来的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爆发,历史就在这里拐了个弯。正是慈禧的顽固保守和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才导致了清朝的灭亡。

往期阅读
宜宾稻田装水表按方缴费招骂:如此坑农,你们哪里还是爹娘正常生出来的娃?
92岁老农仍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收割稻谷打了谁的脸?
就连当年立志“拱白菜”的张锡峰都进“卷”了!现实是一面墙,会让底层百姓孩子学会理解现实的意义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力量潮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