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求实》2023年第3期目次与摘要

求实杂志
2024-09-04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郑志康 | 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的动力密码/4

【政府治理研究】

王锋  刘玮 | 人工智能参与决策过程的挑战与图景/18


韩万渠  任子辛 | 考核控制、资源适配与议程超载下的基层形式主义/30


印子 | 乡镇政府人事体系中的“中层职位”及其生成的治理机制——基于湖南省长沙市D镇竞岗制创新实践的分析/42
【社会治理研究】

王睿  骆华松 |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相对贫困治理研究——基于生境条件差异视角/56


张其伟 | 应急性社区社会资本生成机制及其常态化路径——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的案例研究/68
【“三农”问题研究】

张波   丁晓洋 | 文化产业何以助推乡村振兴:一个分析框架/82


郑容坤 | 从村级自治到多元共治:乡村纠纷调解的逻辑转向及其优化——基于“结构—行动”视角的分析/95

郑志康. 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的动力密码[J]. 求实,2023(3):4-17.

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的动力密码

郑志康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中国共产党坚持走自己的路的真实写照,其能够在现代化发展困境中突围出场,离不开背后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这种动力支撑是由理论指引力、物质基础力、文化涵养力、精神激发力、问题导向力、目标引领力、改革创新力、组织保障力、人才凝聚力、制度规范力、科技支撑力等众多动力要素构成的动力系统。基于这些动力要素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中的定位、地位和作用,可将其划分为根基性、过程性和保障性三层动力结构和类型。这些动力要素彼此之间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以强大的合力促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道路;中国共产党;动力要素;根基性动力;过程性动力;保障性动力


作者简介:郑志康(1993—),男,山东东营人,法学博士,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王锋,刘玮.人工智能参与决策过程的挑战与图景[J]. 求实,2023(3):18-29.

人工智能参与决策过程的挑战与图景

王  锋,刘  玮

(中国矿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公共决策中,这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参与决策使情报工作由小数据思维发展为大数据思维、设计工作由思考主导发展为算法主导、选择工作由经验主导发展为模拟主导。人工智能在提高决策效率、提升决策理性的同时,造成决策过程中决策情报的时间、空间与主体间障碍凸显,导致决策设计中的价值理性冲击及决策选择中的权责体系失衡。要消弭决策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需要增强决策过程的历时性、共时性与共通性,坚持价值引导工具、效率服务实质的原则,建构明确的权责体系与权益补救体系,促进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决策过程。

关键词:公共决策;人工智能;决策主体;决策过程;人机关系;技术决策;大数据思维;算法主导


作者简介:王锋(1973—),男,陕西澄城人,博士,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行政伦理与智慧治理研究;刘玮(1991—),女,山东莱芜人,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智慧治理研究。

韩万渠,任子辛.考核控制、资源适配与议程超载下的基层形式主义[J]. 求实,2023(3):30-41.

考核控制、资源适配与议程超载下的基层形式主义

韩万渠,任子辛

(河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现实中,各级政府往往通过加大考核力度、推动治理资源下沉等来解决基层形式主义,但并未达到根治基层形式主义的政策目标。基层形式主义是议程超载下基层的选择性应对。基于考核控制权和治理资源的适配关系构建基层形式主义的类型学矩阵,将基层形式主义分为政策悬浮、政策空转、政策展示和政策内卷四类,探讨考核控制权和治理资源在上级政府和基层政府间的错配对基层形式主义的影响机理。议题设置权决定着考核控制权和资源配置权的互动。基于此,构建上下互动的基层议题生成机制,有助于调适考核控制权与治理资源间的错配关系,为理解和解决基层形式主义提供一个解释框架。

关键词:基层治理;形式主义;议题设置权;考核控制权;资源配置权;议程超载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机制研究”(21BZZ040),负责人:马翠军。

作者简介:韩万渠(1981—),男,河南滑县人,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基层治理、公共政策研究;任子辛(1995—),男,甘肃白银人,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基层治理研究。

印子.乡镇政府人事体系中的“中层职位”及其生成的治理机制——基于湖南省长沙市D镇竞岗制创新实践的分析[J]. 求实,2023(3):42-55.

乡镇政府人事体系中的“中层职位” 及其生成的治理机制

——基于湖南省长沙市D镇竞岗制创新实践的分析

印  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法学院)

摘要:在乡镇政府人事体系中,事业编制人员的激励问题关乎基层治理能力建设。乡镇政府通过设置“中层职位”,构造双重委托—代理层级,以强化人事激励。“中层职位”之所以能够对基层干部形成有效的激励,主要与事业编制人员所处的激励结构有关。经济待遇、受领导重视程度、组织环境复杂程度和社会性收益等方面的差异,形塑了事业编制人员的可激励性。为充分发挥“中层职位”的激励效用,竞争上岗成为维系“中层职位”在行政组织中稳定生成的治理机制,这不仅强化了基层党组织对人事工作的全面领导,而且体现了人事选拔上的公开和民主。依托竞岗制实践,乡镇政府在人事体系中形成了极具政治性的科层结构,并以强有力的“权威—服从”治理模式,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关键词:基层治理;乡镇政府;人事体系;“中层职位”;激励效用;竞争上岗


作者简介:印子(1988—),男,湖北荆州人,法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乡村治理研究。

王睿,骆华松.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相对贫困治理研究——基于生境条件差异视角[J]. 求实,2023(3):56-67.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相对贫困治理研究

——基于生境条件差异视角

王 睿1,2 ,骆华松1

(1. 云南师范大学 地理学部;2. 西华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摘要:治理相对贫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后脱贫时代中国贫困治理重心和形势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相对贫困治理政策和制度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框架。基于生境条件差异视角,从相对贫困成因切入,构建“经济收入—人的发展—制度安排”相对贫困治理理论的分析框架,审视贫困治理政策面临的治理目标、政策体系、话语表达的转型与挑战,构建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相对贫困治理政策体系。
关键词贫困治理;相对贫困;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生境条件差异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生境条件差异视角下的四川相对贫困治理模式研究”(SC21B124),负责人:王睿。
作者简介:王睿(1986—),男,甘肃武都人,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理学博士,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博士后,西华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生态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骆华松(1964—),男,湖南新田人,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合作与地缘安全研究。

张其伟.应急性社区社会资本生成机制及其常态化路径——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的案例研究[J]. 求实,2023(3):68-81.

应急性社区社会资本生成机制及其常态化路径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的案例研究

张其伟

(上海交通大学  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摘要:社区成员的广泛参与及主体间互动被视为社区应急治理有效的关键因素,但对应急情境下社区互动和参与机制的系统性解释却存在不足。应急性社区社会资本的生成机制为:共同情感与物质需求是社会资本生成的动力维度,技术赋能的线上社区是社会资本生成的空间维度,党员示范与能人动员是社会资本建构的主体维度。应急性社区社会资本常态化可通过创造共同情感叙事和重拾社区分配功能来维系社会互动的内生动力、通过线上网络的持续科学经营和线下配套活动来拓展社区内部去边界化的互动空间、通过服务式的基层党建和更多角度挖掘社区能人来为主体力量增权赋能等路径实现。

关键词:社会治理;应急管理;应急治理;社区社会资本;常态化


作者简介:张其伟(1988—),男,湖北武汉人,管理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基层治理、社会组织研究。

张波,丁晓洋. 文化产业何以助推乡村振兴:一个分析框架[J]. 求实,2023(3):82-94.

文化产业何以助推乡村振兴: 一个分析框架

张  波,丁晓洋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文化产业以文创赋能、人才集聚、文化传承、生态改善、组织凝聚等方式,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借由产业融合功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文化产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借由人才吸附功能吸引各方人才的文化产业,助推乡村人才振兴;借由文化传播功能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文化产业,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借由生态改善功能提升生态效益的文化产业,助推乡村生态振兴;借由组织吸纳功能提高组织凝聚力的文化产业,助推乡村组织振兴。应当通过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立各方人才汇聚机制、挖掘乡村文化深层内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多元共治共享网络等措施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文化产业;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和美乡村;文创赋能;组织凝聚


作者简介:张波(1978—),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乡村文化建设研究;丁晓洋(1995—),女,河北磁县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乡村文化建设研究。

郑容坤.从村级自治到多元共治:乡村纠纷调解的逻辑转向及其优化——基于“结构—行动”视角的分析[J]. 求实,2023(3):95-108.

从村级自治到多元共治:乡村纠纷调解的逻辑转向及其优化

——基于“结构—行动”视角的分析

郑容坤

(闽南师范大学 法学院)

摘要:乡村纠纷调解是一种基于结构与行动的交织过程,表征为乡村社会结构下解纷行动者的策略选择逻辑。乡村纠纷调解遵循村庄内生力量主导下的自治进路这一传统逻辑,形成了与乡土社会小农经济生计模式、家族宗法制度、儒家思想和合观相适应的解纷机制。随着乡土社会结构的转型,村级自治型调解的动力、能力和效能渐趋弱化,乡村纠纷调解需要实现从村级自治型向多元共治型的逻辑转换。多元共治型调解模式通过村级调解组织的能动性治理,创设居于乡镇与村组之间的片区调解单元,促使差异化调解行动者的资源制度化,从而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为发挥多元共治型调解的治理优势,需要立足乡村社会结构转型现实,坚持基层党组织对纠 纷调解的领导地位,优化片区调解单元,厘定调解行动者权责结构,激活传统与现代调解资源,以适应乡土社会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社会治理;乡村治理;村级自治;多元共治;纠纷调解;乡土社会;联片调解模式;结构—行动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新时代民间信仰赋能乡村治理的路径研究”(22XSH003),负责人:郑容坤。

作者简介:郑容坤(1985—),男,福建漳州人,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管理学博士,闽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间信仰与乡村社会治理研究。


2023年第1期

2023年第2期


排版 | 丁   婧
编校 | 孙志杰
审核 | 刘云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求实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