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投降后写了3字,司马昭没有杀他,群臣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王朝覆灭,兴衰荣辱,自古以来就牵扯着无数人的命运。在这其中,帝王将相的命运更是惹人关注。
相比于文采风流,略显柔弱的南唐后主李煜之流,猛将如云,气吞万里如虎的三国更是让人神往。
尤其是西蜀政权的陨落,更是让人扼腕叹息,每一次回想起来,都不由得让人感慨斯人已去,大势不再。
魏军来袭
公元263年,钟会兵临城下,自刘备建立政权42年以来,蜀汉真正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
事情走到这般地步,刘禅也开始举棋不定。
事实上,真正会用人的决策者,必然是能够管得住人的,不然即便在如何礼贤下士,到了某一天,手下意见相左,自己也不知改做哪项决定,徒增烦恼。
刘禅此时的状况就是如此。光禄大夫谯周是主张投降的坚定分子,认为投降后,可保群臣和百姓无恙;
而姜维、霍弋等人是坚定的主战派,主张同魏军拼死相斗。尤其是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前后11次伐魏,对于魏国来讲,是仇恨深重,断无投降的可能,只能死战。
就在这主战、主和两方争论不休的时候,最终还是刘禅拍案做了决定,选择向邓艾一方投降。
刘禅上降表
对于一国之君来讲,做出投降这样的决定,接下来需要承担的后果和骂名,刘禅内心想必也是十分清楚。
而那些主张投降的群臣,自然是不会多思虑这些,骂名都是由国君承担,后世史书只会记载一两位“领头羊”。
一朝天子一朝臣,投降魏国之后,这些大臣世家的实力就算会有所损失,也不会太大,总比家破人亡的结果要好太多。
而城内的百姓,少经历一次战乱,或许也会少死很多人?面对魏军,打不过,真的打不过,既然早知结果,又何必负隅顽抗,还不如早日投降,这或许是很多主降派的内心想法。
我们不知道,千百年前的刘禅,在做出投降的这个决定时,内心的想法到底是如何,但想必十分复杂。
这个襁褓时,便饱经刀光剑影,整个少年都在跟随父辈东奔西跑,南征北战,好不容易执掌朝政,又被丞相代政,经历可谓丰富的男人。
群臣子民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实现父辈遗志,北伐成功,一统天下,这样的压力可以说是相当之大。
然而想要成为开拓之君,必然要有狼王吞吐天下的志向,退一步讲,哪怕守成之君,也要有獒犬之力。
然而对于刘禅来讲,或许在很多人看来,他没有这样的能力,曹魏也没给他这样的时间。
可是刘禅不知道的是,在他投降之后,坚守剑阁的姜维密谋诈降,准备破釜沉舟袭杀钟会一系,然而消息败露,62岁白发苍苍的姜维,被刺死在乱军之中。
蜀国最后的骨头也被打断了,想要保的百姓,也没有保住多少,自己也总是受到猜疑试探。
杀之而后快?
投降,对于很多人来讲,是一件相当不齿的事情,受到敌方的猜疑,自己人的鄙视。
而刘禅时不时就要面对这样的试探。
对于刘禅此人,司马昭等人的观感是十分复杂的,怎么处理最有利?
将他拉出去,乃至刘禅一系的关键人物,全部推出去,一刀砍了,这是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
然而如何善后?这样的做法如此酷烈,更显得曹魏、乃至司马昭一系无容人之量,出尔反尔,以后更难收容天下英豪之心。
可是屡次试探,这刘禅的表现都是无懈可击,简直是天生的演员。
首先破城时,刘禅做出的姿态如此低,先是开门投降递降表,在后来面对试探居然还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的话,最后更是递了个条子,上面写着三个字。
三个字“寨中山”
面对着这三个字,群臣是一头雾水。
这三个字,是刘禅的官邸名称。
有武将猜测到“是不是这刘禅,嫌他府邸小了,想要再要一所宅子?”旁边也有人呵斥道,称其这种想法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取死之道;还有的人感叹道,说这刘禅耽于享乐,不足为惧。
众人议论纷纷,都在猜想,刘禅这三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还有没有背叛、不臣之心。
众人思虑良久,最后还是司马昭给出了答案。
他听完了众人的猜测,将三个字写于纸上,然后拿起展示在众人眼前,一字一顿,念了一遍,周遭群臣还是面面相觑,不知何意。
司马昭看了下众人的表情,哈哈大笑,又是念了一遍,只不过这一次,他是倒着念的,正是“山中寨”。
念完之后,他扫了一眼周边众人的表情,话已经说明,这些人能不能懂他已经不在乎。
他在乎的是,刘禅在这三个字中向自己传达出的几层意思,一是表明自己从此以后,只想做一个山中的散人,不问世事,自己以后只想待在府中,纵情享乐,其他的都不会去接触,更不会去管。
第二层意思或许是,将司马昭一系,比作高山,自己只是依附于高山之下的一座寨子,既表达了自己的伏低做小,又表明了自己的依附之意,想要寻求依靠。
这样的示好,在司马昭看来,是非常令人信服的,毕竟彼时的自己,权势滔天。
而看到这样的一个曾经的国主,伏低做小,以求避嫌,只为打消自己的顾忌,想到此处,司马昭更是开怀,对于刘禅的怀疑也尽释去。
也因此,对于刘禅,各种美酒、美食的赏赐不断,上方也乐得见于刘禅沉迷于温柔乡,也因此,刘禅被封为安乐县公,这样的封号,可以说是相当贴切了,符合了刘禅,只求安乐的初衷。
公元271年,已降8年的刘禅,终究还是去世了,至死未回蜀地,结束了备受争议的一生。
而刘禅的几个孩子,多死于兵祸,尤其是永嘉之乱,一次性死去四个孩子。而这场动乱,与几十年前司马一系的政变不无关系。
司马代魏
虽然刘禅一直在和司马昭打交道,但是司马一系的崛起,绝非无迹可寻,一蹴而就。
早在249年,司马懿就在洛阳发动了政变,夺取了曹魏朝廷中的大权,而彼时的蜀汉政权,刘禅已经独揽朝政大权十多年,各地发展也是循序渐进,各种政令发布也是可圈可点。
在当时还接受了因为政变,而无处可去的夏侯霸,更是拜其为车骑将军,可以说是相当有魄力了。
而在远方的曹魏,实际掌控人已经成为了司马一家。在司马懿、司马师去世后,是马昭粉墨登场。
司马昭不仅杀掉了当时的傀儡皇帝曹髦,还重新立了曹奂为帝,用后世的一个不恰当的称号来讲“摄政王”也大抵是如此。
接下来,司马昭更是发动了蜀汉之战,结果也是顺利达成目标,面对这样的一个枭雄,刘禅在对上他的时候,难免心怀惴惴,不得不一次次或是装聋作哑,或是委曲求全,以表明自己只求安乐之心。
两年后,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登上皇位,明面上讲是曹魏皇帝禅位,但实际上而言,只是一场政治作秀。
不管怎样,魏武帝征战半生的曹魏政权,最终还是落在了司马一家,西晋粉墨登场。
刘禅诸子命运
刘禅几个孩子的命运,跟司马家都脱不开关系,不提在当时司马昭伐蜀时,就已经死去的五子刘谌。
其他几个孩子,都或多或少,深受司马家牵累。
由于西晋司马一系,得位不正,因此朝政、朝局,一直以来都不能称得上承平,政局倾轧时常存在,而皇位传承,涉及国本之争,后期党派林立,更是轩然大波。
地方上,西晋统治者更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以免其他氏族效仿司马一系发迹史,因此,开始了广泛的、长时间的打击和削弱。
诸多隐患暗埋,到了晋惠帝继位的时候,八王之乱爆发,此后吹响了战乱的号角,纷争不断。
20年后,永嘉之乱爆发,这一次,是一极为恶劣的开头,外族首次入主中原,中原民不聊生。
在这其中,刘禅的次子、四子、六子、七子,先后死于兵祸,同刘禅的几个孩子,有着相同命运的,是无数的汉人子民,在这其中,晋怀帝也被匈奴人所杀。
自此,晋室衣冠南渡。
回想起刘禅乃至司马昭等人,以及他们后世子孙的命运,不由让人感慨,在时代的浪潮之下,个人的前途有如河中沙石,随波逐流,充满了未知。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