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八年号称“史上最热的夏天”,到底热到啥程度?超乎你的想象
公元1743年是历史上的乾隆八年,这一年的夏天对于北方多个地区的百姓来说简直是度日如年,他们正在经历我国历史上最热的一个夏天。
正所谓“七月流火”,本来七月就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乾隆八年的七月简直热到颠覆人的想象。那么,当时到底有多热呢?今天咱们就来看一看当时的情景。
热灾席卷北方
乾隆八年最热的一天出现在7月25日,当时刚巧有一位法国传教士宋君荣正在京城,而那时西方已经发明了“拉某氏温度表”,宋君荣便用温度表对于一段时间内的气温进行了监测。
我国有了正式的气象记录之后,经过相关人员的研究发现,乾隆八年最热的一天温度达到了:
摄氏44.4度
这场席卷大半个北方的热灾早已有苗头,然而朝廷上下没有任何人对此引起重视,直到进入了六月份乾隆开始收到一些地方的奏折,一时之间“夏五月大热”的消息传遍朝野上下。
进入三伏天之后,乾隆频频收到关于天气热而导致出人命和大旱的奏折,京师、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整个华北地区,都笼罩在这一场罕见的酷暑中。
《天津县志》中是这么记载当时情景的:
熏热难当,人多渴死。
《高邑县志》则是这样记载的:
大旱千里,室内器俱热。
现如今在京津冀生活的老百姓,对于一种天气非常不陌生,就是桑拿天。
本来天气就炎热再加上空气湿度大,整个人就好像是在蒸笼里一样被烤着,普通的扇子对于这样的天气又没有任何用处。
古人没有空调、电风扇,可想而知,他们所面对的是什么样一种困境。
即使是作为天子脚下的京城情况也不乐观,法国传教士宋君荣在给自己法国的朋友写信的时候,同样提及了这一席卷清朝将近1/3面积的暑热。
宋君荣的书信中是这样记录的:
许多穷人和胖人死去的情况引起了惊慌……
那么,这个中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究竟热死了多少人?亦或者造成了多大的灾难呢?
京师暑威热死万人
此次极端的天气发生之后,各地都报上来相当多数量的死亡人数,仅仅京城和京郊就因为高温累计热死超过一万人。
达11400人
北京作为清朝的权力中心就相当于现在的一线城市,医疗手段肯定比其他地方先进,即便这样还有1万多人的死亡,数据透露着这场暑热的惨烈程度。
更令人难过的是,高温被热死的大多数都是穷苦百姓,受灾群体也多是老百姓。从夏商周开始我国就是靠农业立国,封建时代2000多年农业一直也是国之根本。
即便是距离现在仅有三四百年的清朝,其耕作的技术依然也十分落后再加上粮食亩产量低,遇到自然灾害百姓的日子过的苦不堪言。
根据资料的记载,这场热灾不仅温度高,持续的时间也非常长,足足将近三个月之久。当时,北方正值夏季小麦的种植,高温天气导致许多河流都出现了干涸的情况。
播下去的种子无法获得足够的水分,白天高温炙烤导致华北地区大面积粮食绝收。除了常见中暑之外,在极端高温的天气还有一种病非常致命,就是热射病。
热射病形成的原因,就是长时间的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导致身体失去了基础的温度调节,严重的时候会引发呼吸和器官衰竭。
即便21世纪医学高度发达的情况下,热射病的死亡率也很高,更不用说几百年前。
除了京城累积热死超过1万人外,据不完全统计山西、河北和山东在内的多个被高温席卷的地区,热死的总人数超过了20万人。
相比起水灾、地震这种突发事件,热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为什么死的仍然是普通百姓居多呢?当时皇帝和其他的贵族又在干什么呢?这就要说到皇亲国戚们的避暑手段了。
“伐冰之家不畜牛羊”
许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能用得起冰块的家族,不应该去养牛养羊与普通百姓争利益,这句话最早出自《礼记》。
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伐,冰之家的意义却从未改变,一直代表权有势的世家大族。古代没有电自然也没有冰箱冰柜,这并不影响王公贵族享受冰冰凉凉的夏天。
冰块可以说是达官贵人们的专属,每年冬天王宫贵族、皇亲国戚就会派自己家的佣人,去冻的结结实实的河面凿冰派人运送回来。
而后将这些冰块储存在皇宫或者是自家的冰窖中,以备夏天使用。
古人夏天使用冰块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这些花费不是普通百姓、小康家庭能承受的起。
除此之外,为了更好的对抗高温,王公贵族们在夏天会选用冰凉丝滑的真丝以便让自己更舒服。
乾隆八年,北方的百姓高温中苦苦煎熬盼着下雨的时候皇帝写了这样一首诗:
冰盘与雪簟,潋滟翻寒光。辗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
乾隆皇帝写的这首诗名字叫做《热》,一共有26句,却透露出了当时有多热、百姓有多苦。
其中冰盘、雪簟就是伐冰之家常用的一些降温的工具,乾隆都在感叹自己什么降温工具都有,却仍然觉得热的让人受不了,可想而知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
朝廷不得不赈灾
乾隆八年这一次的热灾最热时期是从当年的7月13号——7月25号,这段时间平均温度达到了40度左右,而且整个高温持续的时间却很长。
这次高温乾隆皇帝还下了《罪己诏》,诏书中的第一句话就是:
“京师自五月以来,天气亢旱……”
那一年乾隆只有32岁,面对罕见的高温酷暑天气,为了稳定民心罕见的下了这份《罪己诏》向百姓致歉。
随后朝廷的一系列赈灾行动紧锣密鼓的展开,乾隆让各部门的官员们走上街头,向普通百姓发放防中暑的中药和冰镇的绿豆汤。
可由于受灾的民众太多,这些冰镇的绿豆汤只是杯水车薪。
朝廷还曾拨下了1万两白银作为抗灾经费安置灾民,也出台各种政策来抑制粮食的价格,然而千算万算却漏算了一件事情。
高温的天气很容易让人食欲不振,人们对于粮食的需求远远没有对于水的需求旺盛。
但许多伐冰之家和达官贵人为了保证自己过的舒服大量屯水导致京师水贵,以至于普通的民众无法补充到足够的水分,不少人就这样活活渴死。
乾隆八年的热灾导致几十万人死亡,受灾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即使是后世人也认为它是我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而这场热灾一直持续到过了三伏天,立秋之后天气才逐渐凉快下来。
可惜的是,在这场热灾中失去生命的人再也回不来了,另外活着的穷苦百姓也因错过了当年的农时,第二年的日子也过得十分艰难辛苦。
走出这场热灾的百姓一天一天熬着,普通百姓熬过去就是胜利,熬不过去的等待他们的唯有死亡,朝廷近乎“躺平式”救灾再次印证了那句话,封建时代百姓的命如草芥。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文献:《清史稿》、《天津县志》、《高邑县志》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