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设计国徽时,为何不用华丽的康乾线条而用简单的汉唐线条
“你们用的是康乾线条吗,为什么不用汉唐线条?”
1950年,病床上的林徽因接过学生画好的国徽设计图之后,眉头紧紧地皱在一起,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疑问。
听到老师这样问,学生解释说,康乾线条华丽优美,更能体现繁荣的景象。林徽因听后却摇了摇头,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让学生用汉唐线条再画上一稿。
她还建议学生,可以到陕西的霍去病墓看一看,看看汉唐线条到底好在哪里。
等到最后成稿出来后,所有人对由汉唐线条描绘出来的国徽图案赞不绝口,这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国徽。
什么是汉唐线条和康乾线条?林徽因为什么要坚持选择汉唐线条呢?
汉唐线条和康乾线条
汉唐线条和康乾线条,都是国画中的概念。
国画大师潘天寿曾说,所谓的“画”,就是以线为界而成其画,线条是中国画最主要的造型元素之一,也是中国画的灵魂。
最早的中国绘画线条,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仰韶遗址中出土的彩陶上,就有线条挺拔,图案鲜明的图案。
后来东晋顾恺之又首创“春蚕吐丝描”,这种画法讲究线条流畅、行笔迅捷,画出的人物也飘飘似仙。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女史衣服宽大的下摆,就是线条流转之下呈现的效果。
另一位将“线条”用到极致的是有“画圣”之称的吴道子。
他的《送子天王图》,只简单地用了线条勾勒,就表现出了人物衣服临风飞扬的飘逸,这就是所谓的“吴带当风”。
当然,“线条”这个概念也不局限于国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也和国画一样,带有各个时代特有的艺术特征。
“汉唐线条”就是汉代和唐代盛行的线条技法,林徽因提到的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像,就是汉唐线条在雕塑上的体现。
在艺术风格上,和大气磅礴的汉唐文化一样,汉唐线条也具有画法古朴厚重、庄严大气的特点。
和“汉唐线条”相比,“康乾线条”讲究的就是华丽繁复,从美观程度上来说确实更胜一筹。
当时也有很多人倾向于康乾线条,就是因为“康乾盛世”是距离新中国最近的一个时代,也是中国文化积淀了几千年之后才有的繁荣昌盛。
但是林徽因却不这么想。
“康乾盛世”虽然国富民强,但是封建王朝的弊端已经暴露,国家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不过是表面风光,整个王朝已经显露出摇摇欲坠的颓势。
一个行将就木的王朝,自然不能代表新生的人民政权。
汉唐时代的中国,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达到了顶峰,而且对后世乃至世界都影响深远。
汉朝开疆拓土,把匈奴赶到了欧洲,又通过丝绸之路连接起了东西方的贸易和文化。
而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更是吸引了许多国家来学习中国的文化,这才是真正的强盛,这也是千年历史所沉淀下来的华夏精华。
新中国需要的,也正是这种外能抵御强敌、内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气象,从文化层面来讲,“汉唐”比“康乾”更合适。
修改过后的国徽设计方案,果然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1950年6月23日,毛主席亲自主持讨论会议,大家以鼓掌的方式,一致选定了由林徽因、梁思成带领的清华大学设计组的方案。
都说民国出大师,林徽因之所以能从文化和艺术两个方面,提出使用汉唐线条的原因,这跟她本人在文学和艺术上的修养,还有建筑上的成就分不开关系。
作为民国时期知名的才女,林徽因本身就出身不凡,父亲林长民是外交家,和父亲在欧洲游历的经历,既增长了她的学识,又开阔了眼界。
林徽因从事建筑学的志向,就是在欧洲女房东的影响下才有的。
而文学上的修养则是受徐志摩的影响。
1923年徐志摩和胡适等人成立“新月社”,林徽因是那里的常客。
因为出色的英文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文学素养,1924年,印度“诗圣”泰戈尔访华时,林徽因就作为翻译全程陪同。
访问结束之后,泰戈尔也被林徽因的才气折服,还特意写了一首诗送给她。
林徽因在“新月诗社”活动时也写了许多新体诗,连胡适都称赞她是“第一才女”。
不过与文学上的成就相比,林徽因在建筑学上付出的心血更多。
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
林徽因在建筑学上的成就离不开梁思成,两人在生活中是互相护持的恩爱夫妻,在工作中又是志趣相投的灵魂伴侣。
丈夫梁思成虽然在当时光芒更胜,但林徽因在建筑学上的光辉,也没有被梁思成遮盖,她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
1924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同赴美国学习建筑,但是因为当时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不接收女生,林徽因只能主修美术,选修建筑。
后来回国后,林徽因到东北大学担任建筑系教授,在这里她第一次设计徽章,为东北大学设计出了“白山黑水”新校徽,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抗战爆发后,林徽因跟随丈夫对古建筑进行实地考察,并发现了迄今留存的最古老的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这些成就,奠定了林徽因在建筑学界的声誉和地位,她与丈夫梁思成开创了中国近现代的建筑学。
更难能可贵的是,北平解放前夕,为了保护北京城众多的古建文物,她和梁思成一起,为解放军绘制了北平城的文物地图,最后又将这些汇总到《中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中,为中国古建筑保护献了一份大礼。
此外,她和梁思成通过对古建筑实地勘察的结果,编纂的《中国建筑史》,将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魅力展现在世界面前,也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正是因为林徽因在中国建筑学的贡献和成就,新中国成立之际,党和国家不仅特邀她参加了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还把新中国国徽的设计任务交给了她。
除了设计国徽,林徽因还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美术设计师,对于纪念碑的整体造型和结构都提出过许多原则性的意见。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碑身的全套纹饰,还有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主体建筑格局,都是林徽因设计的。
才女不是虚名
在设计国徽时,林徽因提出,“国徽”不是“商标”,不是衣服色彩写真或者风景画,国徽要庄严稳重,既要图案化,更要有象征性和民族特色。
当时林徽因身体因为生病不是不好,但还是拖着病体,和设计小组一起研究讨论,最终完成了国徽的早期设计。
他们设计的国徽图案,以玉璧为主体,金色的五星在中间,上部为国名,下部又有齿轮,旁边缠绕着嘉禾,下面还有红色绶带穿过玉璧。
玉璧是中国最隆重的礼器,也象征着国家的团结和统一,这点可以参考“和氏璧”。而五星、齿轮嘉禾图案,又将中国传统文化和新中国政权融合在一起,非常符合国徽设计的要求。
他们的这个设计方案,也是第一次将国旗上的五颗金星融入国徽之中。
在国徽基本色的选择上,林徽因又将颜色定为金色和红色。
金色和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身就代表着喜庆,而且这两种颜色也符合富丽堂皇、醒目大方的设计要求。
“绶带”虽然西方国家也有,但是他们的绶带一般比较短小,而且质地也紧密,看起来比较刻板、僵硬。
中国的绶带多用丝织品,风格上更加灵动飘逸,一般都佩戴于身侧,具有典型的中国特征。
林徽因选择的绶带,是中国南北朝造像常见的风格,她想用这种绶带,在“国徽”上体现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
她的这种对中国传统美学重视的理念,还体现在人民英雄纪念塔须弥座的花纹设计上。
当时大家选择花纹时,都倾向于艳丽而又有傲气的木棉花,林徽因觉得不妥,因为她在请教了花卉专家后,居然发现木棉花是原产于东南亚的花卉。
纪念中国人民英雄的基座上,怎么能有原产于他国的鲜花,林徽因立即否定了之前的方案,经过慎重考虑,又征求了大家的意见,最后须弥座的花纹才定下了在中国文化中都有特殊含义的菊花、荷花还有牡丹花上。
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在设计作品中体现我们民族的特色,这也正是林徽因对近现代建筑和美术一贯的理念,既要创新,也要传承。因为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保护自家历史的最主要方式。
正因如此,林徽因总是不予余力的对传统建筑文化,甚至其他领域的传统优秀文化进行保护。
有一次林徽因在古玩摊上淘到了一只景泰蓝花瓶,为了证明这只花瓶的价值,摊主告诉林徽因,现在不仅正宗景泰蓝不多见,这手艺也快绝根了。
林徽因听后,立即决定在清华大学营建系成立一个专门的美术小组,带头号召大家通过为景泰蓝设计新图案的方式,抢救濒临灭绝的景泰蓝艺术。
当景泰蓝艺术被大家再次重视起来的时候,林徽因的身体却因为过度劳累再次垮掉。
1955年病危之际,林徽因仍对去看望她的学生嘱咐:景泰蓝是国宝,不能在新中国失传。
正是因为有了像林徽因、梁思成这样的专家学者,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那些巧夺天工的古建筑、美轮美奂的工艺品,还有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才能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林徽因的才女之名,是她在建筑学、文坛上的作品和成就堆积起来的,这些成就,甚至盖过了很多很多沽名钓誉的“才子”。
结语
现在很多人说起林徽因,最津津乐道的,就是她生活上的风流韵事,反而对于她中国近现代建筑学开创者的身份视若无睹,对于她为保护传统古建筑殚精竭虑的行为视而不见。
这不应该的。
、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