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邀请溥仪当助理,溥仪只回了五个字,郭沫若尴尬不已
末代皇帝溥仪是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皇帝,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学三大巨匠之一。
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物却有一次窘迫的会面,谈话中溥仪也仅仅说了五个字,便让郭沫若当场尴尬不已。
一、悲喜交加的出生
少时登基称帝,虽贵为九五之尊,但处在新旧时代更替之际、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早已注定了他跌宕起伏的悲剧一生。
三岁即帝位,年号宣统,因为年幼由其父代为摄政。
看似至高无上、光鲜亮丽,但个人、国家的前途命运已非掌握在他个人手中,所以打从一开始便为提线木偶般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二、命运的转折
宣统三年(即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武昌起义,各地的革命党人纷纷响应,各省也接相纷纷宣布独立,王朝的统治开始松动瓦解。
此时对于一个几岁的幼童而言,国家乃至世界的动荡变化他是懵懂的,但即使身处紫禁城墙之中也能明显感受到周遭的变化。对他们孤儿寡母,此时仅有一根救命稻草——袁世凯。
而在此局势之下,把希望全部寄托在这长袖善舞之人,虽是万般无奈之策,但无异于饮鸩止渴,最后全部希望化为泡影。
形势万般危急之下,清廷想请赋闲在家的袁世凯出山镇压革命,为了抓住这最后一根根救命稻草,只得为他加官进爵,赋予更大的权力,这就让本就尾大不掉的袁世凯威胁愈发严重。
不出所料,出兵之后的袁世凯先是打的革命军节节败退,而在胜利在望之时,他却玩起了养寇自重,一为巩固重新掌握的权力,又为坐地起价两头得利。
三、苦苦挣扎而无果
因清廷拿不出更高的筹码,袁世凯果断倒向革命党一方,调转枪口开始逼迫溥仪退位。
先是渲染革命党人多么顽强,接着描绘欧洲革命下王室的悲惨下场,又许以好处,保证他们依然可以做个富家翁,一辈子锦衣玉食。
毫无权谋的隆裕太后带着几岁的孩子纵使心中万般不愿,朝会上哭的梨花带雨也难以将大局改变,只得无奈接受皇帝退位的现实。
此时的溥仪依旧是快乐无忧的,因为虽然外面的世界早已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这深院宫墙之内,他还是那至高无上的帝王。
四、希望破灭走向错误道路
然而命运好似一直和他在开玩笑。
先是“府院之争”的混乱之际,辫帅张勋入京复辟,这又给从皇权跌落的溥仪带来了希望,然而这场闹剧仅仅才持续12天便被武力讨伐,可怜的溥仪不得不宣布再次退位。
权力的反复得失和对国民政府的仇恨逐渐让溥仪蒙蔽了双眼,竟不惜做日本侵略者的傀儡来复辟满洲国。
这样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行径,心甘情愿做帝国主义帮凶的行为注定是要失败的,最后受到正义的审判裁决。
五、审判改造重新做人
受到审判的溥仪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被引渡回国,再此之前他内心极度不安、惶惶不可终日,认定自己这个旧时代的皇帝肯定是要被杀头的。怀着忐忑的心情,一路上坐立不安、食不下咽。
然而引渡回国后他担忧的阴霾一扫而空:
在党和政府的感召下,对溥仪进行了重新改造和思想教育,最终让他认清了自己的过错,争取到了人民政府的宽大处理。
通过劳动、学习,接受改造和思想教育,使得他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重获新生,完成了从皇帝到罪犯再到合法公民的身份转变。
正如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写到:
“人”,这是我在开蒙课本《三字经》上认识到的第一个字,可是在我的前半生中一直没有懂得它。有了共产党人,有了改造罪犯的政策,我今天才明白了这庄严字眼的含义,才做了真正的人。
被特赦之后的溥仪便开始了和普通公民一样的工作、生活成家,而在研究清史的郭沫若得知消息后便找到溥仪,想邀请他给自己当助手。溥仪听闻,当场说到:
“我不懂满文”
这让在场的人们无不感到惊讶,郭沫若当场也尴尬不已。
其实,清朝皇子从小便被严格管教学习,满蒙汉三种文字都是必修。虽未必精通,但对溥仪来说识读翻译应该是绰绰有余的。
之所以那么说,更可能是不愿意再回首那段痛苦的往事吧。
结语
虽贵为天子,但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时局中,政局动荡、内忧外患,无实权在手,不但不能改变国家的命运,甚至连自己的个人命运都无力掌控。
命运的垂青让他登上帝位,可在当时的时局下,好似跟他开了个无情的玩笑。幸得最后成功改造重新做人,也算是给苦涩的人生画上完满的句点吧。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