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被诛时,萧何看着他的尸体冷冷说了4个字,被人诟病
历史上功高盖主最终被皇帝所杀的将军不在少数,未登上帝位的时候,是随行在旁,一起打天下的过命之交;而登上皇帝这个九五至尊的高位后,身居高位让人不得不一心慎重,考虑的事情也逐渐增多,或许迫不得已,或许身不由己,最终还要因为自己的疑心深重而错杀。
说起西汉时期的故事,总要有西楚霸王项羽、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身影。而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功,也离不开他身边的谋士和贤才,当初跟着刘邦夺取天下的谋士诸如萧何、张良和韩信等人,但最终他们的下场我们也可以从历史上得知,无一逃过刘邦的诛杀。
所谓功高盖主,就意味着自己对皇帝的地位产生威胁,很可能会招致杀身之祸,当时韩信在楚汉战争中做出很大的贡献,而其计谋和深远的格局也为刘邦夺取天下提供很多谋略。但就是这样一个开国功臣,却因为他自身的功高盖主而被刘邦诛杀。韩信死后,当初引荐他的萧何却冷冷地对着他的尸体说了四个字,让人诟病到现在,萧何到底说了什么?两人又为何到了如此地步?
早年经历坎坷,格局注定不凡。早年韩信没有当上将军的时候,生活十分落魄,加之当时社会动荡,百姓生活贫苦,韩信就是出生于一个家境贫困的家庭,,早年时期都吃不起饭,因此韩信迫于生计而出来讨饭吃。
有一次韩信出去讨饭的时候,受到了一个屠夫的侮辱,当时屠夫看韩信成日蹭吃蹭喝,便对韩信十分轻蔑,于是出言侮辱韩信,那个屠夫说,要么拿刀杀死我,要么就从我胯下爬过去。这样的挑衅,对于当时来说十分侮辱人,而周围还有百姓围观,纷纷等着看韩信的笑话。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韩信会暴起杀掉屠夫的时候,却见韩信在众目睽睽之下,从屠夫的胯下爬了过去。众人都十分讶异韩信能够如此忍受屈辱,而聪明的人却能从这件事里看出韩信的格局。此后韩信也对此进行了解释,自己非但不会杀这个屠夫,还要感谢当年那个屠夫的羞辱,如果没有那一次经历,自己的心智也不会被磨平,在路上阻碍你的人,需要感谢他们成就了今天的你。于是韩信非但没有杀这个屠夫,甚至在将来飞黄腾达的时候,还启用这个屠夫。
从这件事里就可以看出韩信的格局,他懂得隐忍、懂得收敛锋芒,懂得把目光放得长远。除了格局大之外,韩信也很早就开始自己研习兵法,对于军事和当时的天下局势都有十分独到的见解,这样富有才学的人,早年却并没有人赏识,只因他只是个无名小卒。后来韩信听说了项羽的事迹,就去投奔项羽,想要为项羽所用。结果项羽根本不识人才,对韩信也是爱搭不理。
韩信对他提出的一些见解和军事战略也被项羽忽略,觉得这个士兵的话也都是胡说,根本没有参考价值。项羽没有赏识韩信的才能,让韩信心灰意冷,于是放弃了投靠项羽,转而去投奔刘邦。也是机缘巧合下,韩信兜兜转转地在刘邦手下做了个小官,又因为犯错差点被斩杀,却因为一句话让监斩官放了他,又当上了管粮的官。也就是这样的经历,让韩信结识了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后世说起韩信的一生的评价,十分有名的一句话便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此处的萧何,指的就是韩信的伯乐。当时韩信在军中结识萧何,两人的志向和信念一拍即合,十分聊得来,经常交流想法和见解。
时间长了,萧何就看出了韩信身上的才能,并认为韩信将来一定能够有所作为。出于伯乐对人才的爱惜,萧何也曾多次向上举荐韩信。但即便有萧何的举荐,韩信也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心灰意冷下,韩信就连夜逃走。萧何听后自然也是不同意了,韩信是大才,这样的人才如果不能够为自己所用,将来会跟别人联合起来对付自己,是一个大威胁。不能为我所用则杀之,于是萧何就带兵去追韩信。
结果这一出闹了个笑话,萧何因韩信跑了去追韩信,刘邦又以为萧何跑了,气得跳脚。后来萧何追回韩信后归来,刘邦就质问萧何,萧何如实说自己是去追韩信。
听到这样的解释,刘邦自然十分愤怒,当即大声呵斥萧何,质问他那么多人跑你都不追,区区韩信,还值得你去追回来?萧何也老老实实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了刘邦听,并说韩信与其他人不同,这个人可堪大用,如果您想要跟项羽争夺天下,那么韩信就可以作为最锋利的剑,替您征战沙场。如果您没有争天下的想法,那么就用不到韩信,如此,这样的人才也不能落入他人之手。
刘邦听到萧何这样的解释,内心有所松动,于是就打算重用韩信。如此,韩信的成功和飞黄腾达,还是有萧何的一份举荐功劳,但为何最终两人会反目,而为何最终萧何会对着韩信的尸体说四个字呢?且继续向下看。
彰显才能。韩信受到刘邦重用之后,他身上的军事才能终于得以施展,于是就协助刘邦攻打西楚霸王项羽,当时项羽的权势比刘邦更大,为了制衡刘邦,项羽就逼迫他离开关中,又册封三王控制关中。这样的局势让刘邦不能东进,于是韩信就提议,自己带兵攻入关中。
在军事上韩信有着超高的才能和智谋,一路都战无不胜,定三秦、破赵降燕,各种战绩都彰显着他卓越的军事才能,而这些也都被刘备看在眼里,此后更重要的一战,自然是在好垓下之战中成功击败项羽,协助刘备建立汉朝。甚至有人评价说,汉朝的半个江山都是韩信打下来的。
当然,刘邦既然重用了韩信,自然也不会亏待他,在屡次取得胜利后,韩信也被刘邦封作齐王,作为齐王的韩信,还享受很多特权,可见刘邦对其重视程度,不仅如此,韩信当时还享受着“免死金牌”的待遇,除了刘邦,别人都无权杀他。
这样的宠信和地位,任谁看了都眼红羡慕,但韩信为刘邦做出的贡献也确实无人能比,因此他享有的这些特权也可以理解。
本来像韩信这样功高盖主,地位十分高的开国功臣,位置就十分危险,有很多人出于嫉妒,都想着陷害他;而且韩信如此有才能,还掌握着汉朝的兵力,这样的人在皇帝身边,本身对皇帝也有威胁。
如果安心待在刘邦身边,低调做事也就罢了,但偏偏韩信军事才能卓越,其他各方面的才能却是一窍不通。谁也没能想到,韩信在齐王的位子上,并没有坐多久就跌了下来。
功高盖主。韩信能够坐上齐王的位子,他的才能也是大家十分认可的,人才是人人都想要收入囊中的,于是很多人就前去劝韩信,让他投靠楚国,韩信想到自己当初并没有被项羽所用,便拒绝了游说;还有人甚至给韩信建议,让他割据一地,自立为王,依照韩信的能力,会跟项羽和刘邦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但这样的说法也被韩信拒绝了。韩信自身也从没有背叛刘邦的想法,但刘邦却因为这些风言风语,在内心种下了一颗疑虑的种子,这也成为日后韩信被处死的导火索。
疑虑的种子越浇越大,终于在某一天,彻底变成了怀疑,那就是钟离昧向刘邦的上书。书中指出韩信想要谋反。刘邦本就觉得以韩信如今的实力和才能,将来会脱离控制,本就对其怀有戒心,而此事更是给这点疑虑烧了把火。于是刘邦就询问身边人的意见。
陈平给刘邦分析了如今的局势,说按照韩信如今的势力来看,军中还没人能动的了他,贸然拿下韩信只会适得其反,加上此时还有项羽盯着,如果内部出了问题,一定会让人趁虚而入,到时候的情况怕是会更加危机。刘邦听完后就问陈平有何计策,陈平就提出了陈县之计,让刘邦在陈县的时候召见韩信,趁机把他拿下。
然而这个计策还是被韩信知道,韩信为了保命,一方面想要背叛刘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应该跟人说清楚。结果韩信最终还是被刘邦拿下,削去王位。
这之后还不算结束,被削了王位贬为淮阴侯的韩信彻底看明白了局势,明白自己功高盖主,让刘邦感受到了威胁。于是韩信就打算避开与刘邦的接触,保住自己的性命。但是之前身居高位,一朝跌下高位的韩信,内心肯定也烦闷不已,每日生活在烦闷中的韩信对于刘邦的怨怼日益增加。
有一次两人在谈话中,刘邦问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十万。刘邦就又问韩信,他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笑了,回答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刘邦对此谈话也是十分不满,觉得韩信是自负过了头,能够带更多兵,最后还不是落到了自己手里。
这段谈话之后,韩信距离自己的死期已经不远了,在197年,韩信参与代丞相的反叛,与家臣共谋逆反,但最终谋反未成,反被吕后和萧何一起设计,把韩信骗进宫中,最终被诛杀。
因此后世总流传一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是指韩信是靠着萧何的举荐才被刘邦重用,从此功成名就,败也是指最终韩信是死在萧何的设计之下,从此落幕。
后来,萧何在韩信尸体前冷冷地说了四个字:“为国锄奸。”这四个字不仅是对韩信的不尊,而且也具有讽刺意味,如果不是萧何的引荐,不会有韩信的功成名就和功高盖主,但功高盖主后,却因为刘邦的忌惮,导致一代英雄被设计诛杀,最终却成为别人口中的“奸恶”,如此可悲可叹。萧何在韩信尸体面前说这四个字,也是为了防止刘邦怀疑自己,于是表明自己的立场,与韩信划清界限,这样的做法最终也没能让萧何逃过被刘邦诛杀的命运。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