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代人打仗,即使再热也不能立即脱掉盔甲,常遇春就是因此而死

心愿种子 2023-07-01

1368年,已然荡平南方群雄的朱元璋,终于决定誓师北伐。而这一战,将给统治中原长达90余年的暴元王朝,带来最后一击。


不出意外,领头的将领自然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徐达和常遇春。在朱元璋看来,在自己的数十万大军中,根本没有人能和他俩相提并论。就如他所评价的:

“今诸将非不健斗,然能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无如大将军达。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无如副将军遇春。”

从作战风格上看,常遇春和徐达是截然不同的。徐达擅长排兵布阵,精于谋略,一板一眼,总能以堂堂之阵压垮对手,是韩信式的统帅;而常遇春则擅长披坚执锐、冲锋陷阵,总能以无法阻挡的暴力摧垮敌军,是项羽式的斗将。

徐达就像铁毡,常遇春就像是锤子,两位大将军优势互补、珠联璧合,最终让朱元璋实现了由乞丐到皇帝的奇迹般的飞跃。

正所谓“自古美人叹迟暮,不许英雄见白头”。就当常遇春完成了扫北任务,从秋风萧瑟的塞北返回金陵之时,却突然暴死,年仅39岁。常遇春年轻力壮,力大无穷,却为何会在壮年时突然死去呢?

一、传奇般的会面


常遇春早年曾是一个不入流的山贼,曾在濠州盗贼刘聚手下当喽啰,过着打家劫舍、杀人放火的生活。若是太平年间,常遇春免不了遭到官府追捕,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结局。然而在乱世,盗贼反而是一种最有前途的职业。例如在隋末,以徐懋功、单雄信、秦叔宝、牛进达等人为首的瓦岗群雄,一开始不就是一群烧杀劫掠盗贼吗?但当他们被李世民所收编,却纷纷封妻荫子,都做了尊贵的国公。

虽然每天“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然而常遇春却每天都觉得很不爽。做山贼虽然快活、自在,但终归是有今天、没明天。要想有保障,必须得进入体制内,找个粗壮的大腿抱一抱。

对于自己,常遇春是非常有自信的,他的硬性条件是十分突出的。《明史》记载:

“(常遇春)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

自古名将,大多善射。古之名将,诸如李广、薛仁贵等人,就都是猿臂善射之人。

常遇春见刘聚满足于“山大王”的生活,觉得跟着他没有什么前途,配不上自己一身的本领,因此他决定另找出路。

当时,他听说濠州附近有一支义军,经常打胜仗。他们的首领姓朱,名元璋。这个朱元璋不仅智谋过人,而且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不失为一个好去处。于是常遇春偷偷溜下来山,到处打听朱元璋军队的下落。

很快,常遇春便追随着朱元璋的脚步来到了和阳城。当时是中午,常遇春觉得有些困倦,于是在田间睡了一觉。就在这时,常遇春却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个手持钢盾的金甲神人对常遇春叫道:“你的主人到了,还不去迎接!”


于是常遇春立即惊醒起身,而巧合的是,朱元璋刚好带领部队从这里经过。于是常遇春拜伏在朱元璋脚下,希望投靠他的义军。

对于这个唐突的大汉,朱元璋一开始并不感冒,而是讥讽道:“汝特饥来就食耳,吾安得汝留也?”

简单翻译来就是:“你是肚子饿了,来我军队混饭吃的吧!我的军队可不留你这样的人。”

在常遇春的一再请求之下,朱元璋终于松了口:“我正好要渡江,如果立下功劳,我就收留你吧!”

就这样,常遇春在朱元璋的讥笑之中开启了他传奇般的军事生涯。他的功绩,将震慑古今。

当时朱元璋兵临太平,元军在对岸严阵以待。当时长江风高浪急,对面皆是敌人的精兵强将。义军进攻了数次,却连个滩头阵地也打不下来。


就在这时,常遇春却主动请缨,要求担任先锋。朱元璋一想,反正战事焦灼,也没什么好办法,权当“死马当活马医”吧!于是同意了常遇春的请求。

然而让朱元璋惊讶的是,常遇春说什么也不肯带兵,非要自己单枪匹马出战。朱元璋拗不过常遇春,于是同意了他这个不算合理的请求。

其后,常遇春独自驾驶一艘小艇,顺着江水,飞一般地靠近敌人的阵地。元军见状,纷纷拿着三丈长的超级长矛进行阻挡。义军屡攻不克,就是因为这种长枪阵的阻挡,士兵们根本无法近身。

然而常遇春岂是凡人,他一把握住敌人的长矛,然后做出了一个撑杆跳的动作,一下跳到了岸边。由于元军大多手持长矛,最怕的就是近身。常遇春在敌群中大开杀戒,连续击毙数名元军。其余敌军见状,吓得落荒而逃。

朱元璋见常遇春已经得手,于是催促士兵们赶紧渡江接应。就这样,义军成功地攻克了太平,为他攻占江南重镇集庆奠定基础。事后论功行赏,立下头功的常遇春被任命为“先锋府总管”。

二、神勇无敌常遇春


常遇春一鸣惊人之后,他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可谓是直线上升。每次作战,常遇春几乎必为先锋。真可谓所当者破,所击者服。因此,朱元璋将统帅徐达任命为大将军,而常遇春则为副将军。

虽然常遇春比徐达大两岁,但在作战中,他对徐达的指挥却从来说一不二,毫无怨言。在具体作战中,老成持重的徐达以正兵与对手相持,在敌阵之中制造破绽;而善于冲锋陷阵的常遇春则抓住这些破绽,以奇兵进行猛突,最终大破对手。

在与陈友谅的作战中,常遇春多次身先士卒,立下奇功。在决定朱元璋集团命运的鄱阳湖之战中,朱元璋曾屡次犯险。

从兵力对比上看,朱元璋手下仅有20万人,战船都为小船;反观陈友谅,手下足有60万之众,座下皆为可载千人以上的艨艟巨舰。

到了作战的中期,朱元璋几乎为敌军所擒。在陈友谅帐下,有一个名叫张定边的猛将,此人是陈友谅幼时的玩伴,可谓是勇冠三军。

在鄱阳湖战役战局出现僵持状态后,张定边决定实施他的行动。张定边率领他的旗舰和两艘副舰从陈友谅水军阵型中驶出,陈朱两军都以为他是出来巡航的,并未在意,谁知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在顺风的加持下,张定边竟突然向朱元璋的旗舰疾驰而来。朱军诸舰见状不妙,于是纷纷出面阻挡。谁知张定边的战舰吨位太大,朱军战船纷纷被撞碎、撞沉,大将韩成、陈兆先、宋贵等人相继毙命。


朱元璋发现情况危急,于是命令船工立即调转船头避让,然而忙中粗错,由于转舵太急,船只竟然搁浅!眼看着敌人的艨艟越来越近,朱元璋已经做好了被杀的打算。

就在这时,常遇春的战船却拍马赶到。虽然主公危如累卵,但是常遇春却依然不慌不忙。他转头询问左右:“谁是张定边?”在属下的指引下,常遇春很快便发现了正在船头进行指挥的张定边。随后他举弓搭箭,随着一声霹雳惊羽,张定边中箭而倒。虽然张定边身着重甲,却依然被常遇春的破甲箭所伤。由于张定边退出了指挥,他的战舰也慌忙撤退,朱元璋就这样捡回了一条命。

功高莫过于救驾,在鄱阳湖之战中,常遇春再次立下了头功。朱元璋脱险后,朱军越战越勇,很快便将陈友谅击溃。《明史·常遇春传》记载:

遇春乃溯江而上,诸将从之。友谅穷蹙,以百艘突围。诸将邀击之,汉军遂大溃,友谅死。师还,第功最。

作为先锋,常遇春即使逆水行舟,也让陈友谅的军队无法阻挡。无奈之下,陈友谅只好带着百余艘战舰突围,常遇春率众邀击,最终大破敌军。最终,陈友谅中流矢而死,陈汉王朝就此破灭。常遇春因功受赏,得金帛田地甚厚。不久,升为平章政事,其地位仅仅只低于徐达。朱元璋夸赞他说:“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七月,常遇春先是随徐达率军攻占庐州。接着,又与邓愈会合征服江西的新淦、吉安、赣州、南安等郡县,岭南韶州、南雄等地望风降附。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兵二十万东征张士诚。按照朱元璋的部署,徐达、常遇春的军队先攻取了湖州和杭州等地,翦除了张士诚的羽翼,平江(今苏州)孤立无援,经过长达十个月的围攻,平江城破,张士诚败死。常遇春以功进封为鄂国公。

三、常遇春得到信用的秘密


常遇春之所以得到朱元璋的信用,绝不仅仅只是因为他能攻善战。同时也是因为他对朱元璋赤胆忠心,紧跟上司的路线,甘当朱元璋的黑手套。

很多明史爱好者都知道,常遇春为人残暴。攻下城池之后,常常会纵兵屠城;大批俘虏敌军之后,又往往会残杀战俘。

据《明史·徐达传》记载,常遇春和徐达在池州设伏大败陈友谅,歼敌一万,擒了三千敌军。常遇春对徐达说:

“这些部队都是劲旅,不杀掉他们必然有后患。”

结果,就在徐达向朱元璋打报告询问的时候,常遇春就已经把俘虏活埋了一半。其后在九华山之战中,常遇春又俘获了4000多名敌军,常遇春又再次将敌军全数活埋。

因此,朱元璋多次告诫常遇春:“攻克城池不要杀太多人,如果没有百姓,就算得到土地又有何用?”然而杀红了眼的常遇春哪管那么多,还是照杀不误。

然而当我们仔细读史书,却又发现了漏洞。既然常遇春对徐达言听计从,为何又会不听徐达的将领,执意杀俘?朱元璋三令五申不得屠城,然而常遇春却为何又三番五次的残酷“洗城”,而且还没有得到任何惩罚?


很显然,这只不过是君臣之间在演戏。在古代战争中,就免不了要屠城杀俘。之所以要杀俘,是因为过多的战俘难以管束,容易哗变,还消耗原本就不多粮食;至于屠城,则是为了惩罚守城军民的反抗,同时通过纵容士兵劫掠、强奸、屠杀来维持士气。

对于这些见不得人的事,朱元璋自然不好亲自下令。至于坏人,当然是由臣子来做。古语有云,杀降不祥。朱元璋的将领们都不愿背这个黑锅,然而杀人如麻、似乎具有反社会人格的常遇春却甘之如饴,领导要他做啥,就做啥。有些时候,史称“仁厚”的徐达也会帮着屠杀俘虏。

就如明朝学者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八十六《诏令杂考二》所载:

“癸末,吴王亲笔:差内使朱明(这个名字好讽刺)前往军中,说与大将军左相国徐达,副将军平掌常遇春知会,十一月初四日捷音至京城,知军中获寇军及首目人等陆万余众,然而俘获甚众,难为囚禁,今差人去,教你每军中将张军(张士诚)精锐勇猛的留一二万,若系不堪任用之徒,就军中暗地去除了当,不必解来。但是大头目,一名名解来。”

当时,朱元璋刚刚击破张士诚,俘虏六万余人。吴王朱元璋却偷偷下旨,以“难以囚禁”为由,进行大规模的杀俘行为。也就是“精锐勇猛的留一二万”,不堪任用之人则全部暗地里处死。也就是说,徐达和常遇春要为朱元璋屠杀四到五万人,其残酷程度简直骇人听闻。

由此可见,朱元璋信用常遇春和徐达,绝对不是没有原因的。硬仗,他们愿意打,而且能够打赢;干脏活,两人也能干得干净利落。

骂名由常遇春背,而朱元璋不仅脱个一干二净,而且还会不疼不痒地骂常遇春几句:“常遇春是个好同志,但就是喜欢屠城杀降。”

四、常遇春暴死之谜


常遇春戎马一生,他作战方式十分有特点,那就是喜欢单骑冲阵,即使做了数十万大军的统帅,常遇春也依然改不掉这个习惯,朱元璋跟他说了很多次,但就是不听。或许常遇春非常沉迷于这种以身犯险,肾上腺素激增的快感。

在青年时期,这一习惯能给常遇春带来功名;但在到了中年,这种战法却能要他的命。

1367年,朱元璋誓师北伐,将要“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于是,他聚集25万大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徐达带领,直取中原;另一路由常遇春带领,直扑山东。在剪除元朝两翼之后,再两路合兵,围困大都。

出征前,朱元璋再次告诫常遇春:“你打仗太喜欢身先士卒,如今带着百万大军,岂可像小校一样厮杀”。然而常遇春哪里肯听。

洪武元年四月,明军在洛阳的塔儿湾与元军遭遇,。不走寻常路的常遇春再一次“犯浑”,竟然抛下大军,单骑冲击敌阵。元军见状,立即派出20多骑士前来围攻。

蒙古骑兵,冠绝天下。20多名骑士,谅谁也不好对付。谁知常遇春神勇无双,一口气杀掉了数人。后面的明军见主将如此神勇,于是趁势进行掩杀,大破元军。在洛水之北击溃元军五万,俘获无算。这一仗,占领了河南和潼关,夺取了陕西的门槛,为攻取元大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形势。

1368年7月,徐达攻破通州,大都的门户大开,元顺帝大惊失色,带着太子和后妃仓皇逃到塞外。半个月后,常遇春攻占大都,按朱元璋的意思,改大都为“北平”。

大都被攻克后,不甘失败的残元势力在派丞相也速的带领下进行反扑。于是徐达命令常遇春带领步骑1.8万人进行阻挡。

疲惫不堪的常遇春不辱使命,一路追亡逐北,大破元军,并且攻占了元朝在漠南的陪都——开平,缴获车万辆、马三万匹、牛五万头。


战役结束后,常遇春带着战利品北返。在经过柳河川的时候,体壮如牛的常遇春却意外暴死,年仅39岁。

听闻常遇春英年早逝,朱元璋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顿时间潸然泪下。于是他提笔写诗一首:

“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

朱元璋一生心硬如铁,即便是儿女去世,也不怎么流泪。但他听说常遇春暴卒,也不禁泪流满面。由此可见,朱元璋对于常遇春的死,有多么的震惊。

在很多人看来,常遇春死的蹊跷,因此也涌现了非常多的阴谋论。众所周知,朱元璋曾大肆诛戮功臣,因此有好事者认为,常遇春死于朱元璋的毒害,乃是“鸟尽弓藏”。

在笔者看来,这并不可能。因此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并没有显得非常绝情。他诛杀功臣,还要等到太子朱标意外身死之后。况且当时残元势力仍然很强,朱元璋不大可能自毁长城。

还有人说常遇春是因为杀降屠城得到的报应,毕竟“杀降不祥”,常遇春死于他的戾气。但这是迷信的说法,不足为据。

根据史料记载,常遇春死于一个特殊的疾病,那就是“卸甲风”。


所谓“卸甲风”,就是军人在长时间穿甲战斗之后,由于沉重的铠甲导致身体散发的热量和汗液无法及时排出,身体得不到降温。加之战斗过程中肾上腺激素飙升,心跳急剧加快,致使血液流动速度加快,血管膨胀。尤其是表层毛细血管血液流量,会为了让身体降温而在短时间内增加。

同时战斗的疲劳还会消耗大量氧气,使得人容易出现缺氧的情况。大量的流汗,同时也加剧了体内微量元素的流失。而这样一来,很容易造成中风。

常遇春结束开平之战时,已经是七月份。内蒙古的夏季,温差很大,白天炎热,晚上又比较寒冷。常遇春凡事亲力亲为,遇到敌人必然亲自冲锋陷阵。为了追逐以骑兵为主的蒙元部队,常遇春常常数天不卸甲,居无定所、食无定时,身体疲劳无比。战斗结束后,常遇春贪图凉快,不顾浑身的汗水,将盔甲脱了个精光。


当时的常遇春已经到了中年,身体素质不如年轻的时候。由于常年身先士卒,浑身都是伤病。加之常遇春饮食不加节制,身体已经发福。从常遇春留下的画像来看,常遇春已经成了一个大肚的汉子,很容易引发高血压以及其他的心血管疾病。

伤病、旧伤、疲劳、肥胖再加上突然的着凉,贸然脱去盔甲的常遇春一下子就得了中风、脑卒中,在短时间内暴亡。


常遇春的遭遇,即使在现代也不乏其例。例如在2021年的湖南株洲,就有一个24岁青年因运动完立即喝凉水而猝死,这是不得不防的。正如清代中医石天基所说:

“风邪之伤心也,入筋透骨,如油拌面,进易出难。所以古语云:‘避风如避箭’,极言其害大,谨防也。”

出于对常遇春的怀念,朱元璋追封他为开平王,儿子常茂继承了他的爵位,成为大明开国六公爵之一。不过由于子孙不肖,常茂很快就被朱元璋夺爵,“忧死”于云南。后来常氏一族被蓝玉案所牵连,竟然不知所踪。

在笔者看来,常遇春暴死或许也是一种幸运。以他的功劳和性格,朱元璋自然会非常忌惮他。若活到蓝玉案的时候,常遇春自然躲不过那一刀,谁叫蓝玉是他的小舅子呢?在暴风雨到来之前,他溘然长逝,虽然遗憾,但也无法掩盖他成为大明的战神。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1.刘备得卧龙凤雏,为何不能一统天下?你看看庞统临终之前说了什么
2.汉朝之后我们才叫作汉人,而在此前,我们有个很霸气的称谓
3.张飞一生瞧得上的有几人?一个对手,两个兄弟,三位同僚
4.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为何多为南北对峙,很少出现东西对立?
5.“李梅烧烤”比原子弹还可怕,近50万人被烧死,800万人无家可归
6.1984年,我们花1.5亿美元购买了24架黑鹰,后来怎么样了?
7.慈禧逃跑时向乔家借10万两,问:要何赏赐?乔家:帮写4个字就行
8.我国从未改名的城市,名字沿用3100多年,中国史上绝无仅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