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生就打过一仗而名垂千古的十大牛人!仅打过半仗的田穰苴居首!

心愿种子 2023-07-01

中华上下五千年,涌现将星无数,但有些将军打了一辈子仗,难觅封侯,而有些人一辈子就打过一仗却名垂青史,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一辈子就打过一仗而名垂千古的十大牛人!

一、田穰苴

田穰苴虽然是武庙十哲之一,在古代军事史上的地位仅次于“百家宗师”姜子牙,但相比其他先秦名将,他确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打的仗太少了——仅有半仗。

齐景公时,齐国国力大衰,对外作战接连失利,为此齐国上大夫晏子向齐景公推荐了田穰苴,田穰苴军事上的见解甚得齐景公的欢心,便任命其为将军。


当时的田穰苴还是布衣的身份,属于火线提拔,所以他以自己出身低微为由,请齐景公派一名监军随他一起出征。齐景公答应了他的要求,派出自己的宠臣庄贾担任监军,随后田穰苴便和庄贾相约第二天营门口集合。

结果第二天,庄贾就因朋友相送,迟迟未到,田穰苴先是派兵士去请,请不动,副将去请不耐烦,最后准备亲自去请时,庄贾晃晃悠悠进了军营,面对田穰苴的指责,庄贾却像没事人似的,笑嘻嘻地说:“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


田穰苴终于忍无可忍,说:“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不待庄贾回话,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

庄贾眼见形势不妙,忙派人骑快马向齐景公求救。但是,还没等人回来,田穰苴就已经将庄贾斩了,并告示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


不久,齐景公派的使者拿着符节驰入军中,前来赦免庄贾。田穰苴说:“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

于是,病者皆求行,士卒皆求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田穰苴一仗未打就大胜而归,可谓不战而屈人之兵。

战后,齐景公与诸大夫郊迎田穰苴,并尊之为大司马,这也是其子孙后世称司马氏的原因。

此后,田穰苴再未亲自上过战场,最后因劝谏齐景公被免官,抑郁而卒。


二、陈汤

陈汤之所以能够被历史记住,除了那一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经典名言外,就是他一辈子打的唯一一仗——远征郅支之战。

当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分,郅支是北匈奴的单于,势力弱的南匈奴选择了和汉朝合作,一起打败了北匈奴,郅支被迫带着族人迁徙到了中亚。

虽然他们在逃跑的路上死了很多人,但仍然在中亚建立了政权,控制了很多国家。不久郅支自认为又很强大了,汉朝奈何不了他,于是就把汉朝的使节给杀了。


而这时的陈汤正以副使的身份,随正使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出使西域。他很快就意识到,北匈奴正逐渐建立在西域的影响,大汉的威信也因使者被杀而削弱,西域诸国势必将倒向匈奴。

于是,陈汤决定主动出击打破这种态势。他把自己的计划向甘延寿和盘托出,甘延寿虽然也觉得有理,但他坚持要向汉廷请示后再作决定。然而战机稍纵即逝,时间不等人。


就在陈汤心急如焚之际,甘延寿忽然一病不起。陈汤趁机掌权,娇诏调集西域驻军8千人,连同“城郭诸国兵”共4万人,准备发兵北匈奴,然而调集军马的声音将甘延寿惊醒,他出来制止陈汤举兵。陈汤愤然拔剑问:“是动摇军心死于剑下,还是随我灭了匈奴?”甘延寿只好听从。

陈汤亲率大军奔袭2000多里,斩郅支于康居城,然后将其首级悬挂于高杆之上,传首四方,西域诸国闻讯而降。史载,此战陈汤一共斩阏氏、太子、名王以下一千五百一十八人,捉一百四十五人,降三千余人,匈奴300年不敢南下。


事后,甘延寿、陈汤分别上表自承娇诏之罪,陈汤在给皇帝陛下的奏折中就用到了那句千古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最终,汉元帝不仅没有追究二人的娇诏之罪,反而功封甘延寿为义成侯,陈汤为关内侯。

三年后,汉成帝继位,丞相匡衡以陈汤矫制发师、盗收康居财物之名,将其免官。此后陈汤再未掌兵。

三、辛弃疾

当然,作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辛弃疾能够名垂千古靠的主要是他的词,但是他能够作为一员猛将而青史留名则靠的是生擒张安国一战。


辛弃疾在他21岁时,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后来在他出使临安归来时,听说耿京被叛徒张安国谋害了。一怒之下,他叫上了五十几名勇士,抄上家伙,直奔金军万人大营,在金人还没有反应过来时,辛弃疾一行就在金营中杀了个来回,最终,投靠金人的张安国还没来得及享受就被生擒,押到建康行营砍头示众。辛弃疾一战成名,年仅23岁。


可以说,辛弃疾年纪轻轻就展现出了猛将的潜质,然而他没有赶上一个好时候。辛弃疾回归南宋的第二年,宋孝宗就令当时的主战派大臣张浚北伐,结果宋军于符离惨败而归,随即主和派势力抬头,孝宗也开始倾向于议和。

面对主和派霸占的朝堂,辛弃疾心急如焚,写成《美芹十论》上呈孝宗,陈述利害。另外,还写了《抗金九议》呈送宰相虞允文,表达了对抗金的种种见解,但是,宋廷并未对辛弃疾的建议予以采纳。

淳熙八年,辛弃疾被南宋当权的主降派排挤,只好隐居于信州上饶的带湖,而这一隐就是18年。

晚年的辛弃疾被再度起用,他先后任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知镇江府,虽然辛弃疾造福了一方,却再也没有回到他梦寐以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日子。


宁宗时,权臣韩侂胄力主北伐,辛弃疾凭借以前的威名受到韩侂的赏识,但此时的辛弃疾已经67岁,只能担任北伐的“顾问”,尽管他希望收复故土,但对于这次冒进轻敌的北伐行动还是提出了不同意见,随即再度被罢免。

1207年秋,当北伐失利的消息传来,辛弃疾怀着忧愤的心情离开了人世,享年68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文武双全的辛弃疾面对腐朽的南宋朝廷也只能无奈的感叹: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四、赵奢

赵奢一生也只打过一仗,然而他被评为名将没有人会不服气,原因就在于对手武力值太强。


赵奢虽然名气不如廉颇、李牧,却是个完人。最初他只是一名征收田赋的小官,然而却能不畏强权,斩杀了平原君家的主事之人。平原君大怒,要杀赵奢,他不但面不改色,反而劝谏平原君遵守法令,方能保富贵,强国家。平原君被其说服,推荐给赵王,赵王也用人以长,任命他为全国的总税官,在任上,赵奢将全国赋税管理的公平合理,民富国实。

前269年,秦军围攻赵国的阏与,当时的秦军经过商鞅变法,战力之强,已经是天下无敌,屡次东出,六国都只有吃败仗的份。赵惠文王召见廉颇、乐乘等名将,问他们能否领兵救援,他们都认为阏与“道远险狭,难救”,当问到赵奢时,他却持相反意见,正因为道远险狭,所以两军作战就像风厢里的两只老鼠争斗,只有勇者才能获胜,“将勇者胜”。于是赵奢挂帅出征。


赵奢先是“示之不能”,出邯郸30里后就扎营不进,固守28天不战,当秦军以为赵奢只是逞口舌之利、实际胆怯无能之人,放松警惕之后,赵奢又“反客为主”,两天一夜急行军赶到阏与,抢占北山高地,当大惊失色的秦军调转枪头,向赵奢发起仰攻时,赵奢早已以逸待劳、等待多时,赵军如下山猛虎一般将秦军杀得大败。

赵奢是第一个在野战中正面击败秦军的将领,战后,赵王封他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地位相等,从此,赵奢的后人便以“马服”为姓(后来简化为“马”),这也是赵括被称为“马服子”的原因。


此后,史书中再未记载赵奢的其他作战经历,阏与之战既是他的成名之战,也是其一生唯一之战。

五、王阳明

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历史上“三个半圣人”之一。

王阳明一生只打过一次仗,即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然而凭此一战他就光耀史册,被称为“大明军神”,知行合一的军事家!


明正德十四年,江西的宁王朱宸濠气势汹汹的开始叛乱。当时事情太突然,大家都没有准备,正好王阳明人在江西。这位老爷子心想正好拿你练练手,让你知道心学的厉害!

于是,王阳明开始就地招募兵士、囤积粮草、制造兵器船只,但宁王也不傻,怎会留时间给你招兵遣将。不过在王先生这里根本不是事,他先是传檄天下号召各地兵马来江西勤王,又派人到南昌宁王老巢四处张贴告示迷惑宁王。

朱宸濠当时就拿不定主意了,是先进攻羽翼未丰的王阳明,还是以逸待劳坐等平叛大军,就这样,他在在南昌磨磨蹭蹭观望了十几天,才发现被王阳明忽悠了。于是急领军攻九江、安庆。


这时王阳明的大军已经集结完毕,士气正盛。他分析安庆的城防坚固无比,宁王一时半会攻不下,反而其精锐尽出,老巢南昌空虚,于是急攻南昌。宁王得到消息立马不淡定了,别还没打到北京就让人把根据地给占了,只好急匆匆的回救老巢。最终双方在鄱阳湖相遇,王阳明是以逸待劳,有备打无备占了先手,仅对峙了三天,宁王就大败被俘,然后被装进囚车一路押送到京城。

王阳明只用了35天就将这场叛乱给平定,让世人误以为宁王不过尔尔,算不得大功,甚至终武宗一朝,他的平叛之功也没有得到封赏。


六、王玄策

与班超、陈汤一样,王玄策,又一在出使期间立下绝世奇功的牛人,终于明白为什么现代很多外交家都是由将军改行来的了。

王玄策,洛阳人,唐朝官员、外交家,数次出使天竺。曾任融州黄水县令,后升任朝散大夫。

唐朝时,古印度半岛正处于分裂时期,大小有七十多个邦国,《旧唐书》将这一地区分为五个部分,即中天竺、东天竺、西天竺、南天竺、北天竺。

当时的王玄策只是贞观年间的一个外交官,在大唐也就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官,但是在天竺人眼里,王玄策就是天朝上国的“天使”。贞观十七年,王玄策以副使的身份出使天竺,受到摩揭陀国戒日王的热情接见,走的时候还凿石为铭,双方处得相当愉快。


四年后,王玄策作为正使,率30人再次出使天竺,受到东西南北四天竺国王的热情接待,并且还准备派使者带着礼物到唐朝朝贡。

而这时的中天竺恰逢国王尸罗逸多去世,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位,阿罗那顺不服大唐,不但不朝贡还发动军队以拒王玄策。

王玄策当即大怒,率领使团30骑兵与敌人交战,失败被擒,诸国贡献的财物也被阿罗那顺据为己有,不久,王玄策趁夜逃出,以大唐天子使臣名义借得吐蕃兵和泥婆罗兵共计八千余人,然后率兵南下,大战三日,斩首三千余级,溺死一万多人,阿罗那顺逃走,收拢溃兵再战,又败,最终王玄策在中天竺王宫内生擒叛王阿罗那顺,献俘于长安。


据载,王玄策灭中天竺一战,共斩敌2万余,俘虏一万两千余,各种牲畜三万,逼降城邑五百八十座,立下“世界史上空前绝后奇功”。此战也给天竺人带来巨大的的心理阴影,东天竺国王送牛马三万馈军,还送来了弓、刀、缨络等宝物。迦没路国更是献上本国地图,“异物百种”,请求得到大唐护佑。

此后,即使万里相隔,唐朝也很少派使节去天竺,但天竺各国还是频繁的派人去大唐友好通使、贡献方物。其中南天竺还派使者到唐朝,请求“内附”,并请大唐为他的军队赐号。

虽然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立下不世奇功,但却受胡僧那罗迩娑婆献长生不老药事件的牵连,仕途受阻,最终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七、于谦

北京保卫战既是于谦的成名之战,也是其唯一一战。


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俘,明军主力被歼灭,在朝野一片愁云悲观气氛中,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力排南迁之议,整饬兵备,部署要害,率师22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抗瓦剌之军。

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为由,不许。在后来北京保卫战中,于谦始终战斗在第一线,他站在城楼上亲任督军,传令后退者斩,出工不出力者斩,擅开城门者斩,就这样于谦在城墙旁待了将近4个月,饿了就与兵士一同饮食,困了就在城墙下搭起帐篷和衣而眠,最终打败瓦剌,也先撤军。


于谦力挽狂澜明朝于危难之时,他的存在,让明王朝的国祚延长了近200年。可叹皇家薄情寡义,于谦终落了个惨死的下场。

于谦蒙冤死后,声誉日隆,百姓自发的把他的灵柩运回杭州安葬,因此杭州便有了于谦墓。南明的张煌言,以埋骨西湖边,跟于谦、岳飞作伴为最高荣誉。后人把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八、羊祜

羊祜一辈子也是只打了一仗,而且还是败仗,但他能够入选武庙却没有几个人有反对意见。

羊祜出身“泰山羊氏”,亲姐姐羊徽瑜是司马师的第三任妻子,老婆是夏侯霸之女,曹魏元老夏侯渊的亲孙女。有这样深厚的背景,羊祜却迟迟不肯入仕,因为他准确的判断出曹爽终将不是司马懿的对手,所以并没有急于站队。直到司马昭执政,他才没有再次拒绝朝廷的邀约。


一入仕,羊祜就成为司马昭的心腹,被任命为典掌机要,司马炎称帝后,作为司马昭留给儿子的“政治遗产”,羊祜先是被任命为中领军,掌管宿卫,没多久又晋任卫将军,兼尚书左仆射,成为尚书台的二把手。

不过那时候司马炎身边还有一帮老臣辅佐,羊祜怕引起他们的嫉妒,所以拒绝了郡公的爵位,坚决不拉仇恨。


但是很快,羊祜就低调不下去了,因为司马炎已经开始谋划灭吴事宜,于是他被专门调任到荆州担任诸军都督,作为对吴作战的先手。

羊祜从49岁初下荆州,一直到他58岁去世,在荆州待了整整九年。

这九年中,羊祜一共就做了四件事:

第一件是储备物资,争取民心。羊祜上任的时候,军队连一百天的粮食都没有,还需要从别处运送,但是到后来,粮食的积蓄可用十年。同时,羊祜也没有用军事打击去削弱东吴的实力,而是采用怀柔攻心之策,以德服人。以至于最后,无数东吴人尊称羊祜为“羊公”,甚至在他死后,为了避其名讳,把房屋的“户”都改叫为“门”,把户曹也改为“辞曹”。


第二件是西陵之战,也是唯一一次高烈度的战斗。

当时,东吴将领步阐主动投降晋朝,东吴派陆抗围攻,羊祜则奉命接应。

羊祜作为主帅兵分三路,结果一路被陆抗亲率主力大破之,一路被陆抗识破,被围在西陵,羊祜只能撤退,最终西陵城破,步阐被杀,西晋与东吴重回均势。

第三件是交了一个疑似基友的朋友——陆抗。

在很长一段时间,晋、吴两国的荆州边境处于和平状态。羊祜在蓄力,陆抗也看出羊祜的用意,但没有办法,只好和睦相处。这一相处竟然处成了一个典故——羊陆之交。


据说,有一次陆抗生病,向羊祜求药,羊祜不但没有拒绝,反而立马送上良药,还说:“这是我最近自配的药,还没吃,听说您病了,就先送给您。”陆抗也不含糊,未加检验就直接服用,结果病很快好了。

羊陆之交也被称为君子之交。

第四件是写了一封战略计划书——《请伐吴疏》

虽然羊祜与陆抗是朋友,但他从来没有忘记灭吴的使命。九年间,羊祜写了一封战略计划书,推荐了两个人才,书是《请伐吴疏》,为伐吴作了战略上的分析和论证。人是杜预和王濬,这两位成为日后灭吴的功臣。


羊祜死后两年,杜预就按照其生前的军事部署摧枯拉朽,一举灭吴,完成统一大业。当满朝文武欢庆的时候,司马炎手举酒杯,流着泪说:“这都是羊太傅的功劳啊!”

这就是所谓的羊祜“遗策灭吴”。

九、任光

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任光这个名字,他是光武帝“云台二十八将”中的“柳土獐”,他之所以显得“默默无闻”,就是因为任光一生只打过一仗,而且还是惨败,但他却能官至武成侯、阿陵侯,让一生难觅封侯的李广情何以堪?


任光原为王莽新朝宛城小吏,后跟随更始帝刘玄。刘秀逃难时,任光在信都郡太守任上,他举郡归降,获封左大将军,封武成侯。

不久,刘秀北上讨伐王郎,任光跟随出征。然而就在在汉军一路高歌猛进直取邯郸的时候,王郎另外派将领进攻信都,抄了汉军的后路,随军将领宗广、李忠及邳彤的家人都被劫持。

为了安抚军心,刘秀派任光率兵回救信都,可是还未走到信都,任光的士兵就已经或逃或降,任光只能独身逃回汉军大营。


刘秀攻破邯郸之后,派任光回到信都郡,仍任太守。此后数年,任光一直在信都,未再参与任何战事,直到29年,被召回京师。同年冬病逝。

任光虽然军事能力堪忧,但他在刘秀最落魄的时候据城迎接,使其有容身之所和反攻的基地,立下“殊功”,刘秀也量才而用,让其在地方任职多年,最后位列28将中第22位,也不算亏。

十、虞允文

严格来说,虞允文并不是一员武将,而是地地道道的文职人员,他的成名作也是唯一一战——采石之战,他只是恰逢其会——作为中书舍人前去犒师,这更显得难能可贵。


当时,金主完颜亮率整编的32个军以及3万水军共60大军侵宋,淮西主将王权畏敌如虎,不战而逃,金军顺利渡过淮河直抵长江北岸的采石矶。宋廷震怒之下,罢免王权,任命统制李显忠负责江防,然而李显忠也不愿前往,于是磨磨蹭蹭未能够及时到任。这导致江防部队因无人负责,陷入混乱。

于是,赵构派宰相叶义问前往长江前线犒军。然而叶义问又是一胆小怯懦之人,他自己不敢去,于是便派了时任南宋督视江淮军马府的中书舍人虞允文,临时代表自己前往采石矶犒军。

虞允文到采石后便毅然负起了守卫重任,他把散处在沿江各地的部队迅速组织起来,并动员各级将领坚决抵御金军。


虞允文除了在江面派出舟船外,还在沿江关键渡口设下伏兵,以防金兵登陆。然而采石矶守军不过1万8千余人,完颜亮根本没有放在眼里,他亲自指挥数百艘战船,10万大军直接展开渡江行动。

虞允文先是“半渡而击”歼敌5000余人,打退了金军的第一次进攻,然后又“料敌机先”,将盛以火箭和霹雳炮的战船秘密驶入杨林河口,当偷袭的金军再次进攻时,被抓了个正着,宋军神臂弓、霹雳炮齐发,击沉击伤金军战船几十艘。虽然金军仗着人多势众,仍攻击不止,但虞允文又使出疑兵之计,让数百伤兵在山后大张旗帜,擂鼓呐喊,傍晚,摸不清虚实的金军终于崩溃,纷纷败逃。宋军趁势掩杀,金军被斩溺毙者达两万余人,随后虞允文又突袭北杨林渡口,一把火烧了金军渡江用的船只,金军在淮北的水军主力基本上被全歼。


不久,金朝宗室完颜庸在后方发动政变,自立为帝,当诏书传到军中,立时军心大动,诸军厌战,完颜元宜等将领趁机诛杀完颜亮。而南宋军队也借机收复了两淮失地。

采石之战后,虞允文在南宋朝野上下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但因为虞允文坚持用兵北伐中原,仅被任命为川陕宣谕使。

孝宗即位后,保守派史浩等人“欲尽弃陕西”,虞允文前后十五次上疏力争无果,被召回朝,但朝中执政者如陈康伯之流对他多有忌惮,仅将其改授为显谟阁直学士、知夔州,仍在地方主政。


后来,虞允文又遭到一意主和的宰相汤思退排挤,他怒而辞官,孝宗挽留,改任其知平江府。隆兴二年,汤思退获罪贬谪,孝宗悔悟诏虞允文入朝,拜端明殿学士、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次年,虞允文又因宰相钱端礼受贿案被牵连,罢相外任为闲职——宫观官。

虽然乾道五年,虞允文再次拜相,但因为南宋苟安之心态,他再未在战场上发光发热。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世界史上著名的“四大谎言”,没一个是真的,至今还有人深信不疑
古代女子动辄“卖身葬父”,为何不挖个坑埋了,原因让人心酸
战场上,为何不能捡地下的枪?捡枪的后果有多严重,搞不好会丧命
武则天喝醉后给一小国改名,名字沿用至今,如今发展成世界强国
宁愿将800架战机藏进沙漠,也不和美军打,多年后下场大快人心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殊不知,后面一句才是最关键的
前人常说:五树进宅,人穷家败,五树是哪五种树?为什么不能栽?
中亚国家为啥都叫“斯坦”,有何含义?为何中国也曾被称为斯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