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历史上不杀功臣的6位开国皇帝,有人千古一帝,有人得位不正

心愿种子 2023-07-01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中,曾出现过数百位褒贬不一的帝王。

他们之中不乏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仁德治世的贤明帝王,也不缺欺压百姓、骄奢淫逸、生性残暴的昏庸之辈。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些伟大的帝王能被后人所铭记千年之久,除了自身独有的人格魅力之外,站在帝王身后浴血奋战的贤臣良将们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秦始皇

一个衰败帝国的谢幕,总会伴随着一个强盛王朝的兴起,开国皇帝与功臣在建国前的功劳不言而喻。

但往往很多皇帝在建立伟业之后,总是会忌惮那些功高盖主的功臣,害怕自己无法驾驭他们,甚至对自己来之不易的皇位产生威胁。

最后,因恐其篡国,于是大肆屠戮功臣,丝毫不留情面。这样残忍血腥的事情,在每朝每代都在不停地上演着,甚至已经成为一件很普遍的事情。

秦始皇

但是,凡事都有对立面,从秦朝开始,中国历史上就有数位不杀功臣的开国皇帝,他们之中有人是实至名归的千古一帝,但也有人被后人诟病千年,称其“得位不正”。

本文,咱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历史上六位从不杀功臣的开国皇帝。

一、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秦朝,标志着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诞生。

虽然秦始皇自认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身功绩无人能及,但后世对他的王朝和其本人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众说纷纭。

大秦赋秦始皇剧照

究其原因,还是秦始皇在位的十一年里,干了很多对当时天下百姓造成了巨大压榨和伤害的事情,比如修建万里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等等巨大工程。

当然,焚书坑儒也是秦始皇遭到后人指责的原因之一,他的这一举措或许对于当时的社会能够起到一定的稳固作用,但是却毁灭了众多宝贵的先秦文化,而且还限制了人民的思想。

后人评价秦始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确实是有理有据,不可反驳。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秦始皇“千古一帝”的名号也是毋庸置疑的。

大秦赋秦始皇剧照

毕竟,秦始皇在位期间,为国家所做出的正面贡献绝对是后代许多帝王难以超越的。

比如,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实行郡县制等一系列维护统一的政策,在当时都是行之有效且对后世有着许多积极影响的措施。

毛主席将秦始皇与汉武帝并称为“秦皇汉武”,也足以看出,主席对于秦始皇的极大认可。

而且,相比起后代许多的帝王,秦始皇还有一个优点,也就是他自始至终都未曾杀过一个功臣。

大秦赋秦始皇剧照

即使他身边有着狡诈恶毒的吕不韦、手握重兵的太师王翦、“中华第一勇士”蒙恬,秦始皇也未曾对他们动过任何杀心。

这几个人如果放在刘邦、朱元璋时代,建国后不出一年,基本上都将是难逃一死的命运。

从这一点来看,秦始皇绝对算得上是一个胸襟非常开阔的帝王代表,他开启了封建王朝时期开国皇帝不诛杀功臣的先河。

大秦赋秦始皇剧照

二、汉光武帝刘秀

汉光武帝刘秀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帝王,他被后人称之为“位面之子”,但是,在我看来,刘秀能够复兴汉室,绝不仅仅是因为运气。

从打着“复高祖之业,定完事之秋”的口号,发动起义,到成功建立东汉王朝,刘秀前前后后也就用了差不多两年时间,这复兴天下的速度放眼任何一个朝代都是望尘莫及的。

当然,除了老天爷赏饭吃,以及自身的足智多谋外,刘秀手底下骁勇善战的二十八个将军在光复汉室这条艰苦的道路上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秀丽江山之长歌行刘秀剧照

正是有了他们在前线浴血奋战,立下赫赫战功,才让刘秀光复汉室变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当然,东汉成功建立后,对于这二十八个和自己并肩作战的好兄弟,刘秀也未曾亏待过半分。

刘秀不仅给他们每个人都裂土封侯,而且还经常把这些弟兄们请到皇宫里喝酒吃饭,如同朋友一般对待相处。当然,这一切的前提也是因为二十八将对刘秀绝无二心。

不过,后来,为了稳固皇权,刘秀还是偷偷夺了他们的兵权。

秀丽江山之长歌行刘秀剧照

他实行了“退功臣、进文吏”的政策,使得武将退出了政权,开始享受荣华富贵,文臣至此管理天下。

不得不说,刘秀处理功臣的手段实在是巧妙,一来让功臣们心甘情愿退位,二来也避免了矛盾激化。

另外,刘秀和刘邦虽然都是刘家人,而且,分别是西汉和东汉的开国皇帝,但是,两人之间差别迥然。

刘秀本身就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大将,他曾在昆阳一战,击溃王莽百万大军,他不像刘邦,在战场上经常打败仗,打不赢就直接逃跑,甚至还会扔下自己的至亲骨肉。

秀丽江山之长歌行刘秀剧照

因此,相比起刘邦,刘秀身边的那些开国功臣基本都对他心服口服,压根不敢小看他,自然也就不存在僭越之心了。

此外,刘秀的儿子汉明帝继位后,受到自己的父亲一个功臣也没杀的影响,因此,对刘秀时期的二十八将也未曾动过诛杀的坏心思。

而且,汉明帝不仅请来画师给他们画像,还将画像专程放在南宫云台供人敬仰,因此得名“云台二十八将"。

秀丽江山之长歌行刘秀剧照

三、汉昭烈帝刘备

三国时期的刘备政权在正史里是以“季汉”为名的,也就是西汉、东汉的延续。

而刘备手下的功臣自然就是诸葛亮和五虎上将了。熟悉三国的小伙伴也都清楚,刘备没有杀过任何一个功臣。

一个原因是光复大汉的任务还没有实现,现在杀功臣就是自断臂膀;另一个原因也是刘备是一位仁慈君王,手下的大臣个个忠心耿耿。

新三国刘备剧照

关羽、张飞是和自己桃园结义的生死弟兄,比亲兄弟还亲;诸葛亮穷尽一生为大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赵云、黄忠都是忠义之人,没有任何反叛之心。

唯独一个马超属于二五仔的角色,但他已经与曹魏政权势不两立,自己没有容身之处,在刘备手下也掀不起任何波澜。

所以,刘备没有任何理由去杀死这些和自己曾经生死相依的好兄弟。只可惜,刘备未尽大业就早早死在了白帝城,独留诸葛亮一人面对天下,实在是难以力挽狂澜。

新三国刘备剧照

四、晋武帝司马炎

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在历经数位平庸的帝王之后,气数已尽。

公元266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退位,随后自己登基称帝,定都洛阳,建立晋朝。

司马炎登基称帝时还很年轻,加之自己的王朝建立的很平顺,所以司马炎并没有诛杀功臣,反而大加赞赏他们为晋朝所立下的汗马功劳。据史料记载,当时,羊祜、杜预、王濬等开国功臣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封赏。

司马炎

虽然说,司马炎当了二十五年的皇帝,没有做出多少大的建树,但是,他善待功臣的做法很值得称赞,不仅体现了自己的仁慈宽厚,而且,在自己登基前期,还能听取忠臣的正直言论,也称得上是一位勤政的好君王。

只可惜,晚年的司马炎受皇后贾南风的蛊惑,立自己的智障儿子司马衷为帝,间接引发了后续的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整个中原大地生灵涂炭,满目疮痍。

最终,司马氏治下的二百年晋朝也因此被后世所诟病和鄙视千年。

司马炎剧照

五、唐高祖李渊

说实话,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在历史上的存在感一直比较低,究其原因,还是自己的儿子李世民太过闪耀,将其光芒给遮盖住了。

不过,李渊也并非一无是处,他很小的时候就继承了隋朝时期的国公身份,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从出生起就赢在起跑线了。

后来,隋末时期朝廷腐败,民生凋敝,李渊也抓住了造反的机会,进而建立了唐朝。从此事就足以看出,李渊的眼光和执行力都是高人一等的。

唐高祖李渊

而李渊不杀功臣的主要原因其实是他本身就没有属于自己的功臣,当时,为唐朝建功立业的功臣全是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手下。

李渊当然也就没有理由也没胆量动他们,这也导致了后来自己的两个儿子为了夺权而自相残杀的局面。

李世民虽做出了弑兄这档子事,但他当了皇帝后同样也没有诛杀功臣,这一点,倒是和自己的父亲一样,做的还算不错。

而他手下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也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为大唐立下了不世之功,最后使得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到达了巅峰。

唐高祖李渊

六、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是在陈桥兵变中“被迫黄袍加身”得到的皇位,但是这次兵变和光荣革命一样,没有流血就完成了,这也足以说明让赵匡胤当皇帝是众望所归。

而事实也证明,赵匡胤同样是一位仁义之君。

当了皇帝后,他并没有效仿西汉刘邦那样大杀功臣,反而利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使那些功臣自己乖乖交出兵权,既没有闹出任何不愉快,也没有舞刀弄枪,巧妙地化解了因权力而引发的危机。

宋太祖赵匡胤

当然,赵匡胤也没有慢待了这些已经解除了兵权的功臣,还专门给了他们大量的财富和土地,让他们从此过上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

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道理的功臣们也明白和皇帝较真是没有什么好下场,西汉功臣们的悲惨结局至今还历历在目,如今功成身退,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不用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才是人生最完美的结局。

宋太祖赵匡胤

总结

《水浒传》中“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的名言,道出了中国数千年来开国功臣必遭屠戮、兔死狗烹的规律,也让后世在了解一个朝代的兴衰更替之时难免为之惋惜。

而不杀开国功臣的这几位皇帝,更像是一束耀眼的光芒,照亮开国功臣的心,为这些浴血奋战、建功立业的功臣们正了名。

同时,也让我们在感慨帝王功高盖世的同时,不曾遗忘那些站在帝王背后流血奋斗的出色人臣,使我们也能在后世追忆他们曾经最辉煌的瞬间。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世界史上著名的“四大谎言”,没一个是真的,至今还有人深信不疑
古代女子动辄“卖身葬父”,为何不挖个坑埋了,原因让人心酸
战场上,为何不能捡地下的枪?捡枪的后果有多严重,搞不好会丧命
武则天喝醉后给一小国改名,名字沿用至今,如今发展成世界强国
宁愿将800架战机藏进沙漠,也不和美军打,多年后下场大快人心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殊不知,后面一句才是最关键的
前人常说:五树进宅,人穷家败,五树是哪五种树?为什么不能栽?
中亚国家为啥都叫“斯坦”,有何含义?为何中国也曾被称为斯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