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这辈子最不该杀的3员大将,若留一人,蜀汉便可能一统天下
三国时期群雄四起,人才辈出,在众多风云人物中,诸葛亮绝对是首屈一指。诸葛亮凭借自身能力将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蜀汉打造成为了东可抗衡孙吴,北能威胁曹魏的一个割据政权,甚至逼得一代枭雄曹操败走华容道,从这些事件中不难看出诸葛亮的谋略。
诸葛亮不仅是谋士,也是一位政治家,他的政治手段非常高明,这也是刘禅在位期间将国家大权放心交给诸葛亮的原因。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诸葛亮也因为他的政治手段直接或间接错杀了不少人。其中最大的失误就是杀了3员大将,这直接导致了蜀汉后继无人,诸葛亮死后不久,蜀汉就走上了灭亡的道路。
赐死刘封
刘封本是长沙郡人,刘备早年尚未割据一方,还在刘表麾下时,刘封就投靠了刘备,刘封当时才二十多岁,由于当时刘备并没有儿子,刘备就收了刘封当义子。
公元221年,刘备入蜀,与刘璋作战,刘封自愿打头阵,与张飞、赵云等大将率军进攻益州,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很快就帮助刘备拿下了益州。刘备见刘封如此勇猛,于是便让刘封当了赵云的副将。
公元219年,刘备派宜都太守孟达进攻曹魏,由于担心孟达打不下来,于是派刘封前去协助孟达进攻,在刘封和孟达的共同努力下,刘备的军队占领了上庸,刘封也被授予了将军的职位。
在刘封被授予将军职位之后,关羽进攻荆州,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所向披靡,但这时关羽发现自己的兵力不太够,可能会被曹魏反攻或被孙吴夹击,故关羽命令刘封和孟达率领军队到荆州支援自己。
这时刘封和孟达认为,上庸刚刚占领,如果这时轻易把大军撤走,刚刚占领的上庸可能会被曹魏反攻,这场仗就白打了,所以拒绝了关羽的要求。
但是事情往往都向最坏的情况发展,正如关羽所预料到的一样,在和曹魏战斗时,孙吴从背后偷袭,导致关羽大败,由于关羽自身傲慢自大,认为孙吴不敢斩杀自己,所以没有逃跑,被生擒,没想到孙吴竟直接将关羽杀害。这时出于对结拜兄弟的愧疚,刘备认为关羽被杀的重要原因就是刘封和孟达没有及时增援,因此刘备怪罪了二人,但并没有进行惩罚。
孟达本身比较胆小而又精于心计,在先前夺取上庸的时候,孟达认为是刘备不信任自己才派了义子来监战,现在又将关羽之死怪罪于自己,自己回成都肯定没有好下场,正好曹魏也在劝降孟达,刘封又因军事指挥权的问题和孟达起了争执,在和刘封争执之后,就给刘备写了一封信,将所有的过错都推给了刘封,之后孟达便率军投降了曹魏。
在孟达投降后,曹魏军队连同孟达一起进攻刘封,刘封因为兵力不足,败退回成都,在败退时,孟达劝降刘封,称刘封已经犯错,回到成都可能保不住性命,刘封认为自己是刘备的义子,刘备念在多年父子之情上肯定不会夺他性命,再加上刘封本人也重义气,便严词拒绝了劝降。
在刘封回到成都之后,刘备相信了孟达信中所言,将孟达投降的原因追责给了刘封,又责怪刘封没有救关羽,就暂时解除了刘封的兵权。
由于刘封平时仗着是刘备的义子,没有对诸葛亮以礼相待,又在朝堂之中与诸葛亮争权,导致诸葛亮对刘封记恨在心,在刘封被解除兵权之后,诸葛亮站了出来,诸葛亮告诉刘备,刘封性格刚烈,这次的惩罚可能会导致刘封的反叛,再加上刘封本身就有过错,所以建议将刘封赐死,以绝后患刘备在损失关羽的气愤之中同意了诸葛亮的建议。
刘封在死前曾叹息,我后悔没有接受孟达的劝降。可怜刘封,为刘备鞍前马后打天下,但又过于相信帝王那不存在的亲情,最后沦为了政治斗争的失败者,不得善终。
挥泪斩马谡
马谡字幼常,出自官宦世家,马谡还有四个哥哥,都很有才能,字分别为孟常、仲常、叔常、季常,其中季常就是蜀中侍中马良,他们五兄弟被并称为“马氏五常”。
官宦世家出身的人学识和才华都不弱,马谡也不负众望,跟着刘备进入蜀地之后,年纪轻轻就担任了县令的职位,可谓是少年得志。当然,对于马谡来说,县令并不是终点,他在不久之后就上任了太守,并且认识了诸葛亮,也为自己未来的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马谡和诸葛亮刚认识不久,两人就一见如故,经常一起讨论军事谋略,彻夜畅谈。刘备知道诸葛亮和马谡交好之后告诉诸葛亮,马谡只是理论厉害,跟马谡纸上谈兵聊聊理论还行,马谡的实践能力是比不上嘴上功夫的,而且马谡好大喜功,建议不要对马谡太过于信任。诸葛亮当时并没有听取刘备的忠告,反而继续与马谡交好,并让马谡担任了参军这一职位。
马谡也不是完全没有才能,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七擒孟获”收服南蛮,其实就是马谡的建议。
当时诸葛亮准备北伐曹魏,但是南蛮一直在蜀汉腹地烧杀抢掠,诸葛亮准备派大军进攻南蛮,把南蛮危机解决之后再北伐,这时马谡告诉诸葛亮,南蛮在西南地区已经发展多年,根基深厚,想要在短时间内剿灭南蛮是难度很大,并且劳民伤财,建议以攻心为上,擒贼先擒王,将南蛮首领孟获收入麾下,南蛮问题即可解决。
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七擒孟获,果然用了很少的兵力就解决了南蛮问题。从这以后,诸葛亮对马谡就更加器重了。
对于自己带出来的部下,刘备是心中有数的,眼看诸葛亮与马谡越走越近,并且想要任命马谡为将军,刘备极力劝阻,这样诸葛亮才把重用马谡的打算暂时搁置。直到刘备重病在白帝城交待后事的时候,依然告诉诸葛亮,马谡不能委以重任,可惜诸葛亮还是没有听刘备的建议,最终看走了眼,也为马谡之死埋下了祸根。
公元228年,诸葛亮带领十多万大军北伐曹魏,当时需要一支先锋部队提前在交通要道街亭安营扎寨,站稳阵脚,关于先锋部队的将领推荐,将领们一致推荐的是魏延,但是诸葛亮力排众议,让马谡任先锋将军,把这次立功的机会给了马谡。马谡为了取得大家的信任,立下了军令状,不夺街亭宁愿被斩首,别的将领见马谡如此有信心,又立下如此军令状,也就只好同意了。
大军开拔时,诸葛亮也是想起了刘备的忠告,还是任命了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为马谡的副将,并告诉王平要在适当的时间给马谡建议,不要让马谡犯错。
大军很快到了街亭,根据诸葛亮的部署,马谡将大军驻扎在水源地就可以坐等大部队到来,但是这时候马谡由于没有作战经验,自作聪明,率领大军上离开水源地,登上了街亭山。王平极力反对,称没有水源大军无法驻扎,但是马谡并不听王平的建议,反而告诉王平“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王平无奈,只能向马谡要了5000士兵下山驻守水源地。
曹魏负责抵御诸葛亮的大将是张郃,当张郃部队到街亭附近时,发现诸葛亮的先锋部队已经占据了街亭,本想撤退,没想到这只先锋部队放弃水源地直接上山,于是张郃喜出望外,直接派大军包围了街亭山,马谡的部队由于没有水源,根本没有战斗力,在张郃的进攻下几乎要被全歼。王平率5000士卒拼死进攻,才将包围圈打开了一条缺口,马谡率残部得以撤退。
此战丢失了街亭,诸葛亮率领的大军由于无处驻扎,只能撤退,先锋部队还损失了不少兵力,蜀汉准备了数年的战争只得作罢。
回军后,王平因突围有功而升一级,诸葛亮由于选将失误,自愿连降三级,至于马谡,许多大臣念在马谡初次带兵经验不足,都为马谡说情,认为马谡罪不致死,但是诸葛亮认为自己和马谡平时关系非同一般,因为有军令状的存在,不处死马谡就有徇私之嫌,以后自己将无法带兵,在朝堂之上也难以服众,最后只能忍痛将马谡斩杀。
马谡本是一个文官,去带兵打仗本就不合适,但又因为被诸葛亮赏识而被提拔,也因为被诸葛亮重用而被斩杀,这不得不让人唏嘘。
冤杀魏延
在刘备进入益州的时候,魏延就已经跟随刘备一起征战了,魏延因为攻打益州有战功,所以被封为将军,可以说是蜀汉资格最老的一批人之一。
公元219年,刘备称王,定都成都,当时由于政权刚刚建立,对各地的掌控都不够稳固,所以需要派大将驻守。在东边的荆州,由刘备的二弟关羽驻守,北边汉中同样重要,是蜀汉出剑门关之后的第一个重要城市,同样也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将领驻守,大家都以为刘备会选择三弟张飞。
但是刘备不愧是一代领袖,慧眼如炬,直接选择了魏延作为驻守蜀汉的大将,这一选择使得蜀汉在几十年内从未被曹魏从北部威胁,汉中城池也始终固若金汤,若不是诸葛亮冤杀魏延,蜀汉说不定能坚持更久。
刘备问魏延可否担此重任,魏延回答说,如果曹魏出动的军队在十万以下,自己完全可以歼灭对方,如果曹魏倾巢出动,那自己也可以将曹魏大军拒之关外。刘备听完之后非常满意,就升魏延为汉中太守。
刘备去世之后,刘禅继位,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之下日渐强大,在兵强马壮之后,诸葛亮准备出兵北伐。这时需要将大军先驻扎在汉中,汉中的重要性进一步上升,魏延也就升任了凉州刺史。
前文已经说到,在第一次北伐时,先锋将领本应该选魏延,但是诸葛亮却任用了马谡导致大败,所以在之后的北伐中,诸葛亮每次都让魏延领兵打仗,战果也很显著,在公元230年和231年的北伐中,魏延大败曹魏军队,斩首数千人,魏延因此胜任征西大将军,并且封南郑侯。
这时诸葛亮对魏延仍旧非常信任,也认同魏延的才能,在魏延与刘琰意见不合时,诸葛亮给刘琰写信,让刘琰听从魏延的建议。
但是魏延的问题也开始出现,在诸葛亮开始北伐时,魏延就告诉诸葛亮,可以给自己一支精兵,自己可以带精兵绕道进攻,与诸葛亮两面夹击,可以大败曹魏军队。但是诸葛亮认为,孤军深入是大忌,如果成功便可胜利,但如果不成功,失败的后果也是不可承受的,出于多方面考虑,诸葛亮拒绝了魏延的建议。见到诸葛亮如此谨慎,魏延便说诸葛亮胆小,让自己的才能无法发挥。
在诸葛亮的亲信当中,有一个将领叫杨仪,杨仪看不惯魏延狂妄高傲的作风,屡次与魏延争执,甚至开始动武,在诸葛亮的调解之下,两人才平息了怒火,但是杨仪对于魏延一直怀恨在心。
第六次北伐时,诸葛亮重病不起,得知自己命不久矣,就招来将领商议后事,魏延也参与其中。在商议完后事之后,诸葛亮对魏延还是不放心,又招集几名亲信和谋士,告诉他们魏延心高气傲,可能不会听从别人的安排,如果魏延有谋反之心,在必要条件下可以将魏延诛杀。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杨仪在听到诸葛亮交代的后事之后心生一计,准备将魏延杀害。
诸葛亮不久之后就死去了,按照生前的安排,蜀汉军队开始有序撤军,这时杨仪告诉魏延,根据诸葛亮的安排,应当是魏延负责断后,魏延听后告诉杨仪,自己并没有听到丞相如此安排,自己不负责断后。此时杨仪突然称魏延不听从丞相的安排,意欲谋反,遂将早已安排好的将士派出,准备抓捕魏延,并告诉魏延的大军,魏延试图谋反。
由于魏延事先并无任何准备,在逃到汉中后,被杨仪的部下马岱杀害,马岱将魏延的头颅献给了杨仪,杨仪以魏延谋反为名,下令将魏延灭三族。
蜀汉自此以后实力大减,再也无力组织北伐,在偏安一隅三十年后被曹魏所灭。
蜀汉本有刘封、马谡、魏延等文武双全之士,却因诸葛亮失误而被尽数诛杀,导致蜀汉自毁长城,出现后期无人可用的局面。如果此三员大将都在,仅凭曹魏肯定灭不了蜀国,三国鼎立的结果或许是另一种局面了。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