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报案:牛舌头被人偷割,包拯:把牛宰了,贼人自然会来自首
北宋时期有一位官员,不仅为人清正廉洁、铁面无私,而且办案方面也是洞察秋毫、料事如神,被后世的老百姓称之为“包青天”!
那么,历史上的“包青天”真有那么神吗?传言所说的“牛舌案”难道也是真的吗?
早年至孝 拒绝做官
包拯,字希仁,宋真宗咸平二年,出生于庐州合肥,自幼年懂事起,就开始通读儒家经书,学习圣贤之言。
吸收前朝统治者覆灭的教训,北宋从立国之初,就定下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选择“士大夫与天子共天下”。在科举方面的重视程度,历代君王们也远超历朝历代,不仅大力发展基层教育,推动学术下移,而且在人才选拔方面,也不再拘泥于出身门第,各凭本事来考取功名。
宋仁宗天圣五年,年满28岁的包拯考中进士,在家乡一举成名,成为了十里八乡有名的天才。而且凭借着过人的才能,包拯的科举成绩位列当时前三十名之内,被直接录取到进士甲科中。
由于北宋在科举一事上的重视,对于这些考进进士甲科的优秀人才,朝廷都是直接授予官职进行奖赏。
但在朝廷委以重任之前,这些年轻的官员们都需要到基层进行一段时间的磨练,让他们对政务先熟悉一番。因此,刚开始只是授予他们正八品级的知县官职。
包拯也不例外,刚考中进士,就被派遣到建昌县(今江西永修县)赴任官职。当得知消息后,家乡的亲戚朋友们纷纷为他贺喜。要知道,建昌县在当时可是个大县,如果包拯上任之后,政绩再优异些的话,那么前途将不可限量。
但出人意料地是,包拯并没有选择去建昌县做官,而是选择留在家中,请求朝廷让他在合肥周围任职。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甘愿放弃这大好前程呢?
原来,此时包拯的父母早已年迈,身体的衰弱让他们无法照顾好个人的生活起居,这对孝顺的包拯来说,无疑是犯了两难。
但依照宋制,被任免的人员不能回到家乡为官,不过看在包拯是为了尽孝的情况上,于是朝廷也满足了他的请求,改授包拯去和州(今安徽和县)担任监税。如此皇恩浩荡,让包拯心里也甚是感动。
但随着父母年龄的增大,二老对于自己的孩子愈加思念,而且身体的逐渐虚弱,也让他们感受到大限将至,想要在走之前看看包拯。
听闻消息后,包拯二话不说,立即向朝廷辞去官职,马不停歇地奔赴故乡,要照顾好父母最后的时光。
明道年间,二老相继去世,悲痛欲绝的包拯在主持完丧事后,独自一人来到父母坟前丁忧。他在双亲的坟墓旁边筑起了草棚,往后的日子便一直守在墓前守孝。
直到守丧期满,包拯还是舍不得离去,想要继续陪伴在父母的身边。眼见包拯仍旧沉湎于失去双亲的悲痛之中,周围的父老乡亲们也是不忍心再让包拯继续守下去,于是纷纷前去劝慰勉励,希望他能从伤心中走出来,回归往日的生活。
景佑二年,在亲族、友人和同僚的共同劝说下,包拯终于在众人的目光中走了出来,从此结束了长达十年的丁忧生活!也就是在这之后,发生了令后人对包拯赞不绝口的“牛舌案”。
复出上任 遇“牛舌案”
当包拯在朝廷安排下,前往天长县赴任县令一职后,凭借办事公正公平的做事原则,处理了很多常年积压的案件,很快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爱戴。
有一天早晨,当包拯正在县衙处理政务时,外面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击鼓声,有一农村老汉正在鸣冤。
听到声音后,包拯将手中的政务搁置一边,吩咐身边的小吏准备升堂审案。
当那老汉进入大堂,看到正椅上的包拯后,双腿立刻跪了下来,哭诉着说:“草民拜见青天大老爷,希望老爷帮小民伸冤啊。”
包拯急忙吩咐周边的小吏将老汉扶起:“老先生不必如此,你方才说伸冤,是要伸什么冤啊?细细说来。”
看到包拯如此和蔼可亲,老汉悬起的心顿时放了下来,看来街坊邻居说的没错,老爷真的是大好人。于是,也不再紧张,对着包拯回道:“老爷,草民世代务农,整日劳作于田野里,家中有一老牛,陪伴小民十几年,一直为家里耕作,前几天深夜,小民正在睡觉,突然听到老牛的惨叫声,急忙起床查看,发现老牛的舌头被人割了。”
说到这,老汉又跪了下来:“请老爷,为小民做主啊。没了老牛,小民也不知道该怎么活了。”一听此话,在场的众人也是议论纷纷,要知道在当时,一旦牛舌被割了,耕牛就没办法进食,甚至劳作了,只能默默地等待死亡的到临。
而且单纯的牛舌也根本换不了几个酒钱,很明显这是有人故意报复。就在众人纷纷指责凶手歹毒时,主椅上的包拯一拍惊堂木,厉声道:“肃静,官堂之上如此喧哗,成何体统。”底下的众人也是被吓了一跳,闭上了自己的嘴。
只见包拯站起身,在桌椅旁来回踱步,不停抚摸着嘴边的胡须,仿佛是想到了什么,包拯嘴角露出了微笑,把跪着的老汉拉了起来,示意他跟自己过去一趟。
当二人来到偏僻角落后,包拯伏在老人的耳边,低声细语道:“老先生,你回到家后,把家里的耕牛偷偷杀了”
还没等包拯说完,老汉就吓了一跳,哭着说道:“老爷,草民可不敢啊,这杀耕牛可是犯法的啊。”
谁不知道,在当时的北宋王朝,官家为了保护农业的生产,严禁群众屠杀耕牛,一旦被人抓住,轻则享受牢狱之灾,重则可是小命不保哇。
就在老汉以为事情陷入僵局,一筹莫展时,包拯却轻轻地拍打他的后背:“老先生,大可放心,本官向你保证,绝不会对你实施惩罚,回家之后,你只需偷偷将耕牛宰杀,一部分拿来卖钱补偿损失,一部分分与街坊邻居,到时候,那贼人定会前来自首。”
引蛇出洞 正中计谋
当老汉将陪伴自己多年的耕牛宰杀后,依照包拯的吩咐,将一些牛肉分与街坊邻居后,便把其余装入袋中,背在身上,前往集市贩卖。
当集市上的行人,看到老人贩卖的是牛肉时,顿时引发了一场轰动,一传十,十传百,无数百姓纷纷过来购买牛肉。谁也没有发现有一个鬼鬼祟祟的身影偷偷往衙门跑去。
眼看摊前的牛肉即将售罄,也没发现包拯口中的凶手前来自首,老人心里逐渐焦急起来,但他也不敢大声声张,充满老茧的双手不停地摩拭着手中贩卖得来的钱财,似乎这是唯一能令他心安的东西。
另一边,此时的包拯依旧在案几上处理着日常的政务,仿佛昨日老汉耕牛舌头被割的事情已经烟消云散。
突然,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小吏匆忙跑了进来:“大人,外面有人报案,说集市有一老人宰杀耕牛后,贩卖牛肉。”
包拯放下手中的毛笔,轻声笑了起来:“哈哈,贼人前来自首了,陪本官一起出去看看。”底下小吏虽然不清楚包拯为什么这么说,但还是低头回道:“诺。”
当二人来到衙门口时,只见一中年男人正兴奋地等待着他们,看到包拯出来,直接上前跪了下去:“老爷,草民举报有一老汉私自宰杀耕牛,正在集市贩卖牛肉,请求大人惩罚。”
还没等包拯回复,旁边的小吏却是疑问地问道:“阁下状告别人,为何如此高兴,是有什么仇吗?”
听到这话,跪下的中年男人脸色瞬间有些发白,磕磕巴巴地说:“大人说笑了,只是看到有人敢破坏当朝法律,心里看不下去罢了,怎么会有仇呢?”说完,便强行扯出一个尴尬的微笑。包拯微微点头,“确实如此,凡无事杀牛者皆判刑,坐一年牢狱之灾。”
中年人连忙赔笑,“老爷英明,那老汉触犯法律,确实该关押到大牢里悔改,”说着,还把怀里放着的牛肉掏了出来:“大人请看,这是小人适才在集市上买的牛肉,铁证如山啊,老爷。”
谁也没想到,包拯看着牛肉忽然哈哈大笑起来,其余两人十分疑惑,正在思索县令为何要笑时,包拯突然对着中年男人厉声道:“割人耕牛,断人活路,现在又来告刁状,真以为本官是摆设吗?还不如实招来!”
两人顿时被吓了一跳,刚才状告的中年男人也是双腿发软,跪到了地上,但嘴上却依旧保持着最后的幻想:“小民也不知道那老汉的牛舌被谁割啊,还请老爷明鉴,不要冤枉小人啊。”
包拯被气笑了,没想到眼前这个人竟然是如此无耻之徒,于是抓住男人口中的漏洞,进一步问道:“你怎么知道那老汉耕牛的牛舌被割了?刚才本官说过牛舌被割吗?更何况那老汉也是在昨天县衙里说出此事,你又如何知晓?”
一连串的逼问,让下面跪着的男人头上直冒冷汗,他不停磕着头:“老爷饶命啊,老爷,真不是小人啊,老爷。”这奇异的一幕也是引来了越来越多的百姓观看。
眼见到了如此地步,此人还死鸭子嘴硬,拒不承认,包拯又是厉声喝道:“再不如实招来,按律当斩!”
这中年男子哪里见过这般阵仗,心理的防线终于崩溃,再也坚持不住了,他急忙磕头:“老爷饶命,老爷饶命,小人只是一阵鬼迷心窍啊,老爷,请老爷饶命.......”见到男人供认,包拯也是放缓了语气:“为何割人牛舌?”
“事到如今,小人也不敢再隐瞒老爷,我和那老汉一家人有些私仇,想找机会报复一番, 但小人不敢杀人,也不敢杀牛,只好出此下策,半夜趁老汉熟睡的时候,把他家的耕牛舌头给割掉,到时候让这老汉再一步步看着耕牛死去”听到这,在场的百姓纷纷怒骂起来,没想到这人如此卑鄙狠毒,“还望老爷给小人一条生路,小人给老爷当牛做马,也在所不辞!”
“所幸还没酿成大错,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押入大牢,仗30大板,思过十日,以儆效尤!”知道自己能够活下去,那男人又是连忙磕头,“谢老爷,老爷万福。”
当刚才围过来的百姓在别人口中了解到事情经过后,也是不由自主地感叹:“包大人真是断案如神啊!”
经过“牛舌案”一战,包拯也彻底打响了自己的名气,无数百姓纷纷从千里之外赶来,渴望一睹包大人的真容,当地天长县的百姓也是动不动向外人炫耀自家县令是青天大老爷。
从这个案件中的前后表现,我们不禁感叹包拯思维的灵活,在别人都想着寻找抓捕贼人时,独辟蹊径,选择等贼人主动上钩,足以看出包青天的才智聪颖。
在往后的岁月里,包拯也一直秉承着初心,无论身负何职,都始终坚持公平公正,作风正直。也正是这份可贵的品质,也让包拯在后世里赢得了“包青天”的美誉,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赞同。
而我们也一直相信,随着时代文明的不断进步,像“包青天”这样的好官会越来越多!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