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觉盛宴│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作品集萃一(组委会致敬作品)

摄影征稿 国展资料馆 2022-06-11


今日(9月27日)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在山东省潍坊市十笏园文化街区拉开帷幕。


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规模最大全国性摄影展览。自1957年创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26届,共推出逾万幅佳作。62年来,全国影展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推出的大量优秀作品不仅是时代最生动的记录,而且传导着史书上感受不到的温度和情感,以影像为载体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每届全国影展也是对中国摄影创作成果的大检阅,集中展示出中国摄影人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的探索与追求。


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宣传片


中国文联、中国摄协主办,潍坊市政府、山东省文联、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承办的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自今年4月启动征稿以来,得到了全国摄影人的热烈响应,至7月15日截稿,共收到22629位摄影人投送的作品88181件(247445幅),来稿人数和作品数量再创历史新高。为了确保评选的公平、公正,本届全国影展的评选规则和程序更加严谨、规范;评委的构成体现了不同年龄结构、不同创作领域、不同学术背景的差异性。评委们在评选中把握评选导向,强化精品意识,严格履行职责。在经过严格的初评终评7天的公示后,最终共有354件作品入选本届展览。展览设置纪录类、艺术类、创意和商业类、多媒体类4个展览类别。此外,张甸先生的《我的家》魏德忠先生的《红旗渠》被确定为组委会致敬作品,以向两位从事摄影创作超过60年的耄耋老人表达敬意。


本届全国影展展现出诸多新特点在征稿类别上进行了拓展,纪录类首次增设“长期关注单元”,以鼓励那些深入生活、潜心进行深度创作的摄影师,发掘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富矿,用影像向伟大时代致敬;将“商业类”改为“创意和商业类”,通过征稿范围的扩大,分流“艺术类”的评选压力,提高此类作品的整体水平;首次尝试推荐委员推荐优秀作品,邀请摄影界的专家、社团和媒体等举贤荐优,作为对个人来稿的有力补充。策展团队在空间设计和展陈方式上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并首次尝试举办原作展,这些作品将永久地由中国摄影家协会收藏。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文联成立70周年。70年风雨兼程,在这个过程中,影像没有缺席,它们如同汇聚江河的水滴,反射着时代的镜像。希望广大摄影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努力创作出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为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部分参展作品欣赏


张甸先生的《我的家》和魏德忠先生的《红旗渠》被确定为本届展览的组委会致敬作品,以向两位从事摄影创作超过60年的耄耋老人表达敬意。

组委会致敬作品



红旗渠
河南  魏德忠

 

1969年,红旗渠全面竣工。半个多世纪以来,红旗渠水在太行山间欢快地流淌着,已经成为林州市的大动脉。在红旗渠水和红旗渠精神的滋润下,一个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新兴城市已然巍然屹立在红旗渠畔。


20世纪60年代初,年轻的共和国正经历着最艰难的岁月。为了尽早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林州人民10万大军上太行,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勇于拼搏的精神,一锤一钎,逢山凿洞,遇壑架桥。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林州人民终于在太行山上修建了一条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并孕育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被世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时任《河南日报》摄影记者魏德忠跟随红旗渠进行了长达10年的拍照和记录。10年间,他和修渠民工同吃同住,用镜头定格了红旗渠建设者许多难忘的瞬间,记录了他们勇于吃大苦、耐大劳的无私奉献精神。红旗渠是一代人的创业史诗,红旗渠精神永恒。



红旗渠水绕太行山。穿过层层山,绕过道道岭,弯弯曲曲蜿蜒数百里,为古老的太行山增添了一条美丽的风景线


千军万马上太行



林县县委书记杨贵走在群众前面


劈开太行千重山


红旗渠是炮崩出来的,也是独轮车推出來的


红旗渠的姑娘们,个个赛儿男。郝改秀能双手掌钢钎,被誉为“凤凰双展翅”


工地宣传员


女石匠


为红旗渠精心填泥缝的姑娘们


土法建设桃园渡槽


修建中的夺丰渡槽


凌空除险


深山洞里安营扎寨


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一)


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二)


除险英雄任羊成


马有金打洞


修建中的桃园渡槽


红旗渠渠源


弓上水库


曙光渡槽


空心坝


梦想成真


盛大的节日


干旱地区变江南


深翻地


渠水流入田间地头


苹果丰收


丰收场上


踊跃交公粮




我的家

张甸  辽宁


我叫张甸,今年90岁了。我是1953年到《东北画报》任摄影记者的,在报社工作的几十年间,我拍摄了大量反映时代风貌和社会面貌的专题摄影作品,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我关注的题材大多是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我希望通过这些作品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人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


我将大部精力都投入到我所热爱的摄影工作,根本无暇顾及家庭,更少有时间陪伴家人。为了弥补这种缺憾,我只能在业余时间多为家人拍些照片,将家人的日常生活状态记录下来,然后将这些作品制作出来,装成相册,供家人闲暇时翻看,为他们平淡的生活平添几分乐趣,也算是我向家人表达爱的一种方式吧。


这些作品虽然记录的是我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但反映的却是几十年来我们国家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已是耄耋之年,无法为国家做贡献了,但希望我的后代能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工作,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1957年,我的妻子带着女儿、怀抱着儿子到丹东凤城我的下放地看望我
1958年,我的老母亲、妻子、女儿和儿子在沈阳西下洼子的家中


1959年,我的女儿在拍弟弟睡觉


1959年,我的妻子和女儿在北京天安门广场


1961年,我的女儿给弟弟洗脸


1962年,我们全家在沈阳中山公园游玩


1963年,我的女儿和大儿子在沈阳家中看护弟弟


1965年,全家在沈阳北陵公园游玩1965年,我的三个孩子在沈阳铁西区南十马路住处院中


1965年,全家在沈阳北陵公园游玩1965年,我的三个孩子在沈阳铁西区南十马路家中翻看影集


1965年,我的三个孩子在沈阳铁西区南十马路住处院中
1966年春,全家在沈阳北陵公园游玩


1966年春,全家在沈阳北陵公园游玩


1985年,我的女儿成家了


1986年,我的大儿子有了可爱的宝宝


1992年,大儿媳和她的女儿在马路湾的家中


1995年,孙女外孙女们在沈阳北陵公园游玩


1995年“十一”,全家在大女儿家聚餐


1996年,我的妻子、女儿和儿媳在研究服装样式


1997年,我的妻子在马路湾的家中做缝纫活


2000年,我的妻子在大连家中


2016年,我的妻子在大连突发脑血栓,抢救过来后,女儿儿子们在急救车上陪护到沈阳


2017年,我们家喜迎第四代


2018年,我的儿媳在沈阳浑南新区家中照顾我的老伴


2018年,我和老伴结婚70周年纪念日


2019年春节,四世同堂的一家人


摄影术180周年:摄影史上的各种第一


2019年9月30日前截止的摄影征稿汇总


2019年9月-10月全国范围的摄影征稿汇总


波兰摄影师Pawel Kucharski的风光摄影


2019年无人机摄影大赛获奖作品


现代社会的城中焦虑


2019年IPPA摄影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