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觉盛宴│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评委会推荐作品(记录类)

中国摄影家协会 国展资料馆 2022-06-11


9月27日至10月6日,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一品景芝杯”首届潍坊国际摄影周主题展即将在山东省潍坊市十笏园文化街区精彩亮相。在此期间,中国摄影家协会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及各专委会研讨会,全国影展部分评委、作者与观众面对面分享会等活动也将悉数登场;中国摄影出版社与雅昌文化集团在此期间联合举办摄影图书展,以书吧的形式向观众展示最新出版的摄影图书及POD印刷技术。


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评委会推荐作品

纪录类(单幅)

《改革先锋》殷刚(北京)2018年12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少先队员在向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的姚明等敬礼、献花。大会向100名不同行业的领军人物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颁授奖章。

评语(王文澜):在重大活动的采访过程中,捕捉生动有趣的瞬间往往难得一遇。姚明走起来形高于众,坐着也是高出一头,往往是吸引眼球的关注焦点。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百名杰出贡献人物,提供了新闻现场与众不同的特定形象。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镜头,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仰望巨人,红领巾坦然面对,俯视少先队,姚明露出难以描述的笑容。角度、时机、构图、预见,成功留给了有准备的头脑,这是一目了然,过目难忘的好照片。


《感受5G生活》杨梦礼(天津)2019年7月13日,在5G体验馆,人们体验5G技术支持的情绪测试。据介绍,只要站在屏幕前,它就能测试出人们的情绪状态。

评语(严志刚):照片通过一场脸部表情识别体验的现场记录,抓取了一个既有点幽默,也有些怪异的瞬间。恰恰是这些表情,像一个个问号一样,在冷色调带来的科技感氛围中,吸引了好奇的观者一探画面背后的故事。作品看起来在拍摄技巧上并无难度,感觉是妙手偶得毫不费功夫,但与时俱进的题材起到了关键作用,让看过的人过目不忘。在黑白的“苦大仇深”和猎奇的风俗民情为扎堆的人文记录摄影中,如果能时刻保持清醒的拍摄思路,于日常中去寻找和这个时代脉搏相通的主题,往往事半功倍。


《逆火重生》贾代腾飞(湖北)2018年2月10日,春节前,一家人拍下这张全家福。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中,24岁随州籍消防战士庞题在抢险时英勇牺牲。庞题走后,其母方志英历经四次试管婴儿尝试,终于在48岁时诞下一对龙凤胎。

评语(傅拥军):阅读肖像就是阅读世界,阅读人生,阅读生命。一件成功的肖像作品,需要在神情、姿态、服装、光线、背景等方面认真经营刻画。做到了就有力量,就不算是“呆照”。《逆火重生》不是一幅简单的合影,它具备了优秀肖像作品所应具有的穿透力,能够让人静心阅读,能够与读者对话,能够让人思考。当读者的目光与照片接触的的一瞬间,首先会去阅读背景中的那件军装。那是烈士的遗物,如同扔进平静湖面中的石子,让人去想象这张合影背后的故事,这一刻读者把所有疑问都凝结于父母的面相上、眼神中,看懂了一个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


《炮火下的士兵》彭希(解放军)2017年9月23日,“火力-2017·青铜峡”基地化训练进入实弹检验阶段,红方参演的第71集团军某炮兵旅加榴炮营进行实弹射击。

评语(李舸):《炮火下的士兵》是一件优秀的纪录类作品。画面中四散的硝烟和士兵的神情,为读者营造出一种紧张的现场感。沙场上的声音、气味、灰尘仿佛也卷裹着观者身临其中,这就是摄影作品的魅力。练为战、战必胜是新时代军人的使命和责任,也彰显了青年军人的人生价值。


《全家福》吕延川(山东)2019年2月5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将要在黄河滩区脱贫迁建项目中整村搬迁的玫瑰镇外山村全体村民在黄河边合拍“全村福”。

评语(孙京涛):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脱贫迁建项目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关怀的民生工程。根据《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到2020年,要全面完成滩区居民迁建各项任务,基本解决60.62万滩区居民的防洪安全和安居问题,并实现整体脱贫。《全村福》正是在这个大的主题背景下完成的节点性、典型性创作:全村人在老村过的最后一个春节,故土难舍;而10公里外设施齐全且有安全保障的新村,令人充满希望。村民们穿着新衣、披着红围巾,甚至穿着戏装,这是对新生活的期冀,也是对惠民好政策的无声颂扬。


《特殊的军礼》张永进(北京)2019年1月25日,在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颁奖仪式上,排雷英雄杜富国敬了一个特殊的军礼。

评语(线云强):2019年1月23日,在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颁奖仪式上,90后战士杜富国双眼蒙着纱布,举起残缺断臂,向陆军官兵敬了一个特殊的军礼,作者用相机记录了这难得的瞬间。2018年10月11日,在执行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将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永远失去了双手双眼。这个无手的军礼画面,立起了一座无言的丰碑。“英雄者,国之干城”。他军容严整、举起断臂、庄严敬礼的画面永远定格在人民的心中,铭刻在边境扫雷战场上,铭刻在鲜艳的八一军旗上,铭刻在“感动中国”的丰碑上。


《依靠》苗玺(辽宁)2017年3月,作者苗玺在丹东的医院照顾年近90高龄的父亲,让父亲依靠在自己的背上。他护理了十个月,陪老爸走完了最后的人生路,也拍下了许多和家人在一起的亲情照片。

评语(吴笛):这件作品题材常见,摄影语言也朴素平实,依靠什么打动读者呢?在老父亲最后的10个月里,由于病床坏了床头没法抬高,为了让输液的父亲变换姿势缓解疲劳,儿子每天会让老父亲靠着自己的背坐上半小时。画面中两个人松弛的状态,告诉读者这样的情形习以为常。普通的病床,普通百姓的日常,打动人的恰恰是这种普通背后的真实情感。在这个太多价值用金钱衡量的时代,这件作品告诉我们,情感的质量无需依靠金钱和物质,只需要亲人之间一个简简单单的依靠。


纪录类(组照)

《最后的军礼》于文钧(辽宁)


2017年12月,在辽宁省盖州市,参加过辽沈战役、后在乡退役的九旬老战士尹志宽,面对摄影镜头,在病床上执意让儿媳扶起来,颤颤巍巍地坐在炕上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他是辽宁省营口市盖州陈屯乡人,在辽沈战役大元山一战中,为伏击敌人卧雪一天一夜,脚趾冻掉留下残疾。

评语(线云强):《最后的军礼》讲述的是92岁的老战士尹志宽生命最后的故事。作者长期关注尹志宽,抓住了老战士生命最后时刻与病魔抗争,内心坚强、刚毅、永不言败的军人特有潜质,用镜头真实地记录了退役老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也体现了党和部队、社会对退役老兵的关注。读者从老战士那沟壑纵横的容颜上仿佛能看到战火纷飞岁月的印记,平淡的晚年生活掩藏不了军功章上卓越的战绩。直到最后的军礼,呈现出的扔是一位解放战争老战士不朽的传奇!


2017 年 11 月 24 日,尹志宽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2017 年 12 月 14 日,尹志宽在病榻上读书学习。


2017 年 11 月 24 日,尹志宽拍肖像照。


2017 年 12 月 3 日,尹志宽与病魔做斗争。


2017年12月3日,尹志宽的大儿子给父亲洗脚。


2017 年 12 月 19 日,营口预备役师贺营长代表部 队及老兵协会的退伍军人代表慰问尹志宽。


2017 年 12 月 14 日,尹志宽的二儿子看护老父亲。


2017 年 12 月 3 日,亲人对老人依依不舍。


2018 年 4 月 24 日,现正服役的长孙在爷爷灵前致军礼告别。


《小铅笔 大梦想》陈拥军(浙江)


在“中国铅笔第一镇”浙江省庆元县竹口镇,许多残疾人工人师傅承担着铅笔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他们制造的产品销往欧美、东南亚、中东等地区。

评语(李舸):《小铅笔  大梦想》是一组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铅笔的色彩和构成有着鲜明的主观创意,比一般意义上的纪录类影像更具有情绪化和艺术性。于平淡的客观日常中无干涉地呈现主观创意,显示出作者把控影像语言的功力。而黑白小图中残疾工人的神态更打动人,虽然与彩色大图对比强烈,但这种特殊并置传递出的正是一种平等的价值观。记录类影像同样有着更丰富更多元的表现形式,前提是创作者有没有能力,或者愿不愿意去深度思考。

吴邦德,30 岁,听力残疾 工种:包装。

许广花,55 岁,听力残疾 工种:包装选级。

朱上英,49 岁,肢体残疾 工种:包装选级。

谢增友,56 岁,听力残疾 工种:配胶粘剂。

沈志豪,26 岁,听力残疾 工种:刨槽。

李伟聪,49 岁,肢体残疾 工种:胶芯。

    陈云,38 岁,肢体残疾 工种:装橡皮头。


 李学斌,53 岁,肢体残疾 工种:油漆。


《钢铁战士》王菊萍(浙江)

评语(傅拥军):并置艺术来自绘画,如今在摄影创作中运用很多,只有把那些游离与叙述过程之外的意象和暗示、象征和联系进行相互参照,发生碰撞,而且必须碰撞出更深层次的思想,并置才成立。《钢铁战士》这件作品至少在两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叙事上干净利落。要讲述人民警察幕后不为人知的付出和牺牲,如果按照传统方式,可能需要一连串镜头。在这里,摄影师只用了两个特写就能交代清楚。二是在材料呈现上用了医学x光片。警察因追捕、抢险等工作而受伤遗留在身体里的痕迹,既一目了然,也让读者揪心。


江警官,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公安局民警。2011 年 8 月 26日,在执行公务时,右手拇指被犯罪分子持刀砍伤, 致九级伤残。

杨辅警,浙江省丽水市公安局莲都区分局警务辅助人员, 2017 年 3 月 31 日在执行公务时,造成腰椎爆裂性骨折, 致九级伤残。

沈警官,浙江省丽水市公安局莲都区分局民警,2018年 6 月 9 日,在处置警情过程中车辆侧翻,造成腰椎压缩性 骨折,致八级伤残。


王警官,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公安局民警。2011 年 8 月 31 日,在追捕逃犯时,所乘警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右 肩粉碎性骨折,腰椎横突性骨折,致八级伤残。

王辅警,浙江省丽水市公安局莲都区分局警务辅助人员。2011年7月21日,在协助抓捕嫌疑人时,右手第1掌 骨基底部粉碎性骨折,致轻伤二级。

钟警官,浙江省丽水市公安局莲都区分局民警,2013年 9月29日在抓捕逃犯时,被逃犯驾驶的车辆撞伤,造成 左侧颞顶部急性硬膜外血肿,左侧颞骨骨折,右侧胫骨平 台、髁间窿突骨折,致六级伤残。

吴辅警,浙江省丽水市公安局莲都区分局警务辅助人员。2013 年 6 月 18 日,在协助处理警情时造成右肱骨中下段 骨骨折,致轻伤二级。

孙辅警,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公安局警务辅助人员。2015 年 9 月 28 日在协助民警检查车辆时,被冲卡逃跑的 车辆撞伤,造成腰椎骨折,脊髓损伤,致轻伤一级。


《纸飞机》崔东华(吉林)


农民在土地上劳作,飞机从天空中划过。他们中没几个人坐过飞机。飞机对他们来说,只能远远地看。全球化的现代进程与中国的农耕文明,仿佛天地两极,看似同在一处,却隔着遥远的距离。

评语(王文澜):《纸飞机》是一组看上去似乎有些单调的图片。恰恰是“重复”引起了关注与思考。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题材,大机场附近的城市居民,早已习惯了时时传来的轰呜声,中小城市起降的航线上都是农田。村民们忙于耕种,天上的事好像与他们的生活无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反映这种特定的场景,如果是单幅图片,可能显得支撑力不足,选择组照是恰如其分的。当然,"谁说鸡毛不能上天"?总有一天,他们也从这里起飞,俯瞰自己的美丽家园。


2018 年 10 月 17 日,延吉市仁坪村六队的玉米丰收。


2018 年 6 月 1 日,延吉市新丰村二队的农民在锄草。


2017年8月2日,在延吉市新丰村三队,小英子看着天 上的飞机。


2017 年 9 月 18 日,延吉市新丰村二队的农民准备打场。


2018年7月4日,延吉市新丰村二队的农民在田间施肥。 


2017年5月10日,延吉市新丰村二队的农民在灌溉农田。


2018 年 10 月 22 日,延吉市仁坪村六队的农民在起白萝 卜。


2018 年 10 月 17 日,飞机从延吉市仁坪村四队劳作中的 农民头上飞过。


2017 年 9 月 13 日,延吉市仁坪村四队的农民在劳作。


2017年4月19日,延吉市仁坪村六队的农民在嫁接树苗。


2017 年 5 月 24 日,延吉市新丰三队的农民顾连春在田间小憩。


《漠上花开——重庆交大科研团队力学治沙纪实》万难(重庆)


中国有近20%的土地是沙漠和戈壁。重庆交通大学科研团队从2016年起在内蒙古、四川和新疆开展“沙漠土壤化”试验,利用力学原理,将沙漠改造成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地,已经累计改良上万亩。

评语(吴笛):这件作品完整而生动地记录了科技把沙漠变良田的故事。科研题材用照片这种空间化的叙述方式,在时间轴上展开,原本复杂的叙述则可能变得简单。作者显然多次深入现场,作品才能关注所有重要的部分,记录了“沙漠土壤化”项目的开展,描述了阶段性目标如何一步一步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这也是一组内容与形式结合非常好的作品,大部分照片在构图、取景、光影上的选择,颇有可圈可点之处,在拍摄对象的选择上自然生动,分寸拿捏巧妙,形式的表达既有意境又意味深长。



2017年8月17日,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工人们在试验地里播种。


2017年8月17日,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 旋耕机在新开垦的沙地里作业,沙地将被加入一种特殊植物性纤维黏合材料并使其拥有土壤的特性,播种后不久这里 将变成绿油油的农田。


2017年9月5日,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沙漠中的试验地绿意盎然。


2017年8月18日, 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试验地,科研人员在对改造后的沙子进行检测。


 2017 年 9 月 5 日,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播 种后的沙地上,工人们在铺设为小苗遮挡风沙的草垫。


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空中俯瞰沙漠中的试验地绿意盎然。


 2018 年 10 月 23 日,在新疆和田塔克拉玛干沙漠重庆 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中试基地,工人在搬运收割打捆 后的狼尾草。


2018 年 10 月 24 日,在新疆和田塔克拉 玛干沙漠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中试基地,沙漠中 种植的糯高粱即将丰收。


2018 年 10 月 24 日,重庆交 通大学“沙漠土壤化”研究团队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查 勘新试验地。


2018年9月10日,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 重庆交通大学的科研人员在测量刚刚从试验地里挖出的植 物根系长度。


2019年5月11日,在新疆和田塔克拉 玛干沙漠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中试基地,高粱苗 破沙而出。


2018 年 10 月 26 日,在新疆和田塔克拉玛 干沙漠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中试基地,工人邱明 礼收割成熟的高粱,并露出丰收的喜悦。


《唐陵》曹红军(陕西)


唐代有十八座帝王陵在西安渭河以北,西起乾县,东到浦城,绵延二百公里。2014年起陕西省开始建设汉、唐帝陵群旅游专线,并计划将汉、唐帝陵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评语(严志刚):不动声色的黑白方片,呈现了王陵守护者和时空的无声对话。千年以降的重量,仿佛沉甸甸地压在观者心头,好的照片不仅像镜子一样记录下历史的沧桑,也让人感知到摄影师拍摄时的呼吸,更赋予了这些旷野中的石雕生命和灵魂。作品无论从拍摄到编排都非常用心,每一株植物和野花、偶然掠过或者嬉戏的飞鸟、千载不变的悠悠云朵,雪地里孤单的树木,被铁笼囚禁的石兽,甚至可以听见旷野中静静刮过的风声。最后一张照片像一个无言的结局,充满了象征意义——在这片田园对古老农耕文明最后的守望中,于无言中迎接着现代文明带来的莫名忧伤。


景陵(唐宪宗李纯陵寝),位于蒲城 县东北 15 公里金炽山。


献陵(唐高祖李渊陵寝),位于三原 县北 20 公里荆原。


章陵(唐文宗李昂陵寝),位于富平 县西北齐村乡。


光陵(唐穆宗李恒陵寝),位于蒲城 县东北 10 公里光陵村的尧山。


定陵(唐中宗李显陵寝),位于富平 县北 10 公里凤凰山。 


建陵(唐肃宗李亨陵寝),位于礼泉 县北 12 公里檀山。


建陵(唐肃宗李亨陵寝),位于礼泉 县北 12 公里檀山。


兴宁陵 ( 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昞之墓 ), 位于咸阳城东 20 公里处正阳乡。 


崇陵(唐德宗李适陵寝),位于泾阳 县西北 20 公里嵯峨山。


庄陵(唐敬宗李湛陵寝),位于三原 县陵前乡柴窑村。 


贞陵(唐宣宗李枕陵寝),位于泾阳 县西北 30 公里崔黄村的仲山南麓。


元陵(唐代宗李豫陵寝),位于富平 县 15 公里凤凰山。



《非常绿》吕廷川(山东)


据统计,济南市目前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超过3000万立方米,共设有建筑垃圾倾倒场20多处,堆放点300多处。为了防止渣土扬尘,避免形成雾霾,济南市严格要求所有的施工现场和渣土倾倒场,只要有裸露渣土的地方都要覆盖防尘网。

评语(孙京涛):近年来,一些摄影师不再满足于传统纪实摄影的线性叙事,而尝试用冷静的“类型学”影像拓展纪实摄影的边界。冷静的景观罗列不再满足于摄影的透明性或单一指向的意义,而是昭示着多意解读的可能:一种环保手段、城市更新换代的阵痛、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那些微不足道却异常执拗的对抗:桃花在绿网下盛开,山花在绿网下绽放,鸟儿被绿网罩住……貌似千篇一律的场景下是一种此起彼伏却注定两败俱伤的抗争。这是一种自然生发的对抗,其悲剧性正隐隐映照了人与自然相爱相杀的纠结关系以及人的宿命。



纪录类(长期关注)

《生命的礼物——23年见证:坠洞幼女当娘了》陈更生(河南)


1995 年 10 月 15 日,1 岁半的女孩李恒随母亲来到郑州看望在建筑工地打工的父亲时, 不慎跌入工地一个8米深的桩基洞中,被卡在直径不到40厘米的洞体中间。郑州的武警官兵、 市政工人、医护人员等 300 多人展开立体营救。3 个多小时之后,成功将李恒从深洞救出。这组照片持续拍摄了 23 年,记录了李恒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幼童,到考上大学、就业、结 婚、生子的过程。


评语(孙京涛):《生命的礼物》获得本次国展新增设的长期关注单元显示了它的专业难度与人性温度:对反映人性情感题材长时间不间断的关注、关键节点上的瞬间记录、朴素而诚恳的视觉语言、言简意赅的文字表述,均显示出摄影者对待被摄人物的态度与感情——你拍摄的不是你看到的,而是你理解的——这种态度与感情,决定了摄影者对题材的理解程度、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如何掌握拍摄节奏,并最终决定着会拍成什么样子。这组作品叙事角度平实、节奏张弛有度、影像风格统一,相当有感染力。


1995 年 10 月 15 日,李恒坠洞现场。

1995 年 10 月 15 日, 救援人员挖通侧洞, 紧急营救。


1995 年 10 月 15 日,警察保护洞口。


1995年10月15日, 李恒的父亲坐在地 上哭泣。


1995 年 10 月 15 日,李恒被救出。 


 1995 年 10 月 15 日,医生抱着李恒紧急送往医院。


1999年6月3日,李恒展示珍藏的 照片。


2000 年夏天,李恒和姐姐在家里。


2005年1月3日,李恒在姐姐带领下 从中牟农村到郑州市找当年救她的警 察孟叔叔。


2005年10月4日,李恒帮助家人干农活。


2006年10月19日,李恒在中牟县第二中学上初中。


2006 年 10 月 19 日,李恒在教室里学习。


2011年12月8日,李恒在中州大 学的美好时光。


2011 年 7 月 23 日,中州大学组织学生到上海实习, 李恒第一次到上海外滩。


2013 年 5 月 1 日,李恒大学毕业后在家等待找工作。


2013 年 5 月 1 日,李恒帮助家人卖菜。


2013年5月1日,李恒在田间劳动, 减轻父母负担。


2014年6月7日,李恒参加专升本 考试后走出考场。


2016年9月10日,李恒和男朋友 夜晚牵手回家。


2017 年 12 月 3 日,出嫁那天早上,父母帮李恒穿嫁衣。


2017 年 12 月 3 日,出嫁时刻,李恒向父母道别。


2017 年 12 月 3 日,李恒的婚礼仪式。



2018 年 3 月 7 日,李恒的儿子出生。看到儿子那一刻,李恒露出幸福的笑容。


2018年3月7日,李恒的丈夫云龙 把儿子小心地递给岳母时。


2018年3月7日,李恒的儿子躺在 童车里。


2018 年 9 月 22 日,李恒的儿子。


艺术类(单幅)

《宣纸扶贫车间》程周平(安徽)

评选(金平):扶贫贴近民声,匠心传承千年。手工造纸术如今已成为当今机械化工厂之外的“活化石”。《宣纸扶贫车间》主题响应时代主旋律,用一种极具意义又巧妙的融合表达,重拾后工业时代的匠人精神,就复兴传统民间手工艺与民生经济的关联做了很好的诠释。在摄影技巧上,尽管有光影关系和透视关系处理的不足,但不影响作者影像张力的表达。作者带入自我观念,对整个画面结构的前、中、后景的人物关系和虚实关系把握得很好,一个完整而繁忙热闹的造纸景象,气氛渲染到位,让人如置身现场。


《大山人家》白丽文(福建)

评语(叶文龙):一幅《大山人家》拍出了与众不同的视角,把建筑自然草木山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融入当下的视觉体验,呈现了梦幻一般的色彩。从作品中看得出来作者深受中华美学的影响,心中有“境”,眼里有“意”,镜头下才有神韵。《大山人家》既是照片又似画卷,天然而成无需雕饰才能恰到好处!洋溢着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精神,亦是艺术风光摄影表现形式的有效探索。


《戏曲路上》刘波(河南)

评语(刘铮):《戏曲路上》是一幅充满趣味的照片,两位已经完成戏曲装扮的女子,兴致勃勃地开着轿车。从照片标题可以看出,她们应该是在赶往演出的路途中,作品巧妙地在同一幅照片中完成了现实与角色两个不同维度空间的对撞,然而一切又都是天衣无缝,和谐自然。通过这样一个不常遇见的生活细节,作品折射出现代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传统与当代并存的生活理念与精神状态。


《红钢城轶事》何小白(湖北)

评语(高琴):以“上帝之眼”俯看人间万象的摄影方式,正在成为一种时尚。核心而言,这种观看满足着人们无法企及的高度,展现着对宏大空间尽在把握的特殊能量。《红钢城轶事》相对宏大而言,相当局部;相对高度而言,相当低平。而正是这种可及的平和的视野,既有对人们日常遇见的超越,让人感受曾经的一方水土的另一番影像;又借助斜阳下层次分明的居所,将绿树掩映中的生机,日暖生晖般的祥和散发而出。建筑群宛若一个繁写的喜字,更频添浓浓的美意。


这是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的武汉市青山区红钢城8-10街坊的住宅群,在作者静谧而温暖的俯视中,我们还会感受到其间深深的眷念。或许正是这份情之所系,作品又拥有了远不止于“高度”的境界。



《孤独》韩承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评语(李学亮):《孤独》是一幅艺术类的创意作品,作品旨在触动读者的警示与反思: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画面呈现出的那些已经深埋于地下的消亡的野生动物,和地面上人类孤独的的侧影相对照,令人触目惊心。强烈的黑白灰对比关系呈现给读者沉重,空旷和蛮荒的阅读体验,进而有力的强调出,维持生态平衡在当下的紧迫性。


《360度航拍跨海大桥》储伏龙(浙江)

评语(彭邦):这件作品使用遥控航拍器拍摄,画面中采用大空间的强烈对比增加气势,暖色调的不俗处理增强了作品的观赏性和阅读性。画面表现出犹如地球形态的圆形色圈中横跨一座大桥,喻意了一条贯穿世界的纽带,展示了国家的建设成就和中国的工匠精神。此作品原为送评组照中的其中一张。经评委认真审阅,讨论,认为整组照片有所不足,而这幅作品作为单幅比较出色。因此在规则允许的前提下,挑选这幅作品作为单幅作品参评并入选。


《欢庆妇女节》黄小玲(浙江)

评语(朱洪宇):舞蹈影像的意境是动与静、虚与实、景与情的交融。主观的“意”犹如一首诗篇,客观的“境”犹如一幅画画,画是无声诗,诗乃有音画,两者融为一体方显境界的高妙。《欢庆妇女节》这件作品,作者创意性的使用了概括、夸张、抽象等手法,在他所创造的舞蹈形象中,作者希望表达的主观思想情感通过直观可感、富有审美价值、动态的肢体来传情达意、状物抒情,在作品中形成了内在主题和外在形式有机的统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