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0年前的国庆阅兵现场,啥样?

摄影征稿 国展资料馆 2022-06-11

#国庆阅兵# 刷爆了朋友圈,

一幕幕振奋人心的场景从眼前闪过,

让屏幕前的我们倍感骄傲、自豪!


70年前的1949年,

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从那时起,

全世界都知道了一个响亮的名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这庄严时刻的背后,有一群特殊群体,

他们用相机记录下开国大典上每一个重要时刻,

这些照片如今成为了十分珍贵的影像史料。




为开国大典忙碌的摄影科


为了完成好拍摄开国大典这一重大的历史任务,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政协筹备会下设的新闻摄影科就进行了周密的安排。筹备会新闻摄影科是由当时的华北军区政治部华北画报社、中央电影管理局北平电影制片厂照相科、东北局东北画报社三家单位选调的摄影记者组成的,由著名摄影家、时任华北军区政治部《华北画报》摄影记者、采访组长的吴群担任科长。


为了工作方便,新闻摄影科就设在了中南海的一间平房里,距离政协会址怀仁堂很近,紧邻大会秘书处和新闻处。在科长吴群的主持下,摄影科曾召开过两次讨论会,总结政协筹备会的摄影经验,同时对即将举行的开国大典作必要的准备。除了总体工作计划外,摄影科还会根据每天的日程安排制定当天的摄影采访和报道计划,力求做到细致周详,避免工作上出差错和纰漏。
“1949年9月18日摄影科就拿出了书面的工作计划;并决定将新闻处所属的原摄影科分成摄影、电影两科。”周凤桥回忆,“摄影科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政协会议全程的纪实摄影和开国大典的摄影工作,以新闻处名义选编并及时对外发稿,供国内外报刊采用。”


事实上,摄影科的摄影师数量有限,开国大典的摄影工作无法由这几人全部完成,于是,摄影科决定在政协会议的基础上扩大摄影团队规模,特邀了一批驻京新闻单位的摄影记者:有解放军各部队的摄影工作者、著名摄影记者石少华、罗光达、宋贝珩、毕深忠、红枫;有总工会的陈勃;还有各地方报刊的摄影记者韦明、朱汉、张力、熊知行等。科长吴群记得,当时在天安门他遇见了二三十位同行,可以说能来的摄影记者几乎都来了。陈正青、侯波和杨振亚三人登上城楼拍摄,其他的摄影师分布在广场上,每个人都“占据”了一个位置准备随时按下快门。

开国大典,陈正青 摄

开国大典, 侯波 摄


开国大典上,除陈正青拍摄毛泽东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的照片外,另有熊知行、宋贝珩、吴群拍摄下群众场面,孟昭瑞拍摄下了军乐队的形象,杨振亚拍摄了朱德下达阅兵命令的时刻,以及红枫、石少华和罗光达拍摄的受阅部队。

据统计,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和开国大典举行期间,摄影记者们共拍摄下16000多张照片,其中新闻处摄影科共发新闻照片175幅,陈正青一人的作品就有56幅,占新闻处总发稿量的1/3。


吴群生前撰文回忆说:“在这次重大的摄影报道中,发稿照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适应了国内外报刊和广大读者的不同需要。摄影工作者们群策群力、分工拍摄,任务落实到每个人,做到分区定点,按拍摄对象定摄影任务,工作各有侧重,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接受检阅的解放军部队,石少华 摄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海军部队代表通过天安门广场,石少华 摄


开国大典阅兵式上,受阅官兵士气高昂,阔步向前,吴群 摄


受阅炮兵部队通过天安门广场,吴群 摄


空军战鹰飞过天安门上空,林杨 摄



坦克方队接受检阅,孟昭瑞 摄



“独一无二”的彩色照片


在开国大典现场留下影像资料的可不只有摄影师们,事实上,一些喜爱摄影的领导同志也拍下了照片。


当然,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人们的生活水平有限,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照相机,因此在天安门城楼上拍照的参会领导也只有那么几人。不过,在这零星的几张照片中,有一个“唯一”,那就是开国大典上唯一的一张彩色照片。

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天安门,童小鹏摄
这张照片是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秘书的童小鹏所摄。童小鹏是一个十足的“摄影迷”,长征到达延安后他得到了一架照相机,从此便爱上了摄影。为了学好摄影技术,他还曾拜擅长摄影的李克农为师,一头钻进了光与影的世界里。


作为周恩来的秘书,又是新政协筹备会的秘书长,童小鹏自然有机会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典礼,这给了这位摄影爱好者一个绝佳的机会。虽然拍摄内容和角度与陈正青的《开国大典》类似,但作为唯一的一张彩片,童小鹏的这张《开国大典》有着它独特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亲历者的口述


孟昭瑞


《东北画报》的陈正青参加了开国大典的拍摄。他是自己来的,拿着画报社介绍信,是以《东北画报》的名义要求报道。那阵比较松,一看《东北画报》,又有介绍信,就让他参加了开国大典的报道。侯波当时还不在报社。


开国大典的报道还是以《华北画报》为主,我们报社去了四个人,有我、林扬、杨振亚、吴群,加上刚才说的陈正青和侯波,当时就由我们六个人组成了开国大典的新闻处摄影科,住在中南海。新政协会议前夕,我们就住在中南海东八所的一个小院,一直到政协会议结束至开国大典,前后待了一个月。



军乐团在天安门广场第一次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1949年10月1日,孟昭瑞 摄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英雄连队通过天安门。开国大典的庄严时刻,一支英雄部队从太原前线带着战场上的硝烟接受了领袖和人民的检阅。



杨振亚

拍摄开国大典时没有规定具体任务,反正你就自己拍,你想拍什么就拍什么。我就用两个相机,一个蔡司,拍16张的,还有一个徕卡。徕卡是当时《华北画报》给配的。


主要的活动都拍了,前面会议的各种代表席啊,有党派席、军队席,涉及重要的活动我都拍了。拍完之后就交给吴群同志。那个大会,有一个新闻处,新闻处下面有摄影科,吴群是科长,我们有事就找他。后来就去拍开国大典。我们上城楼那个位置也不能太靠前,有局限性,地方很小。我站在毛主席的右侧那个地方。基本在那个位置可以拍到毛主席、刘少奇、朱总司令那一排。


印象中就带了3个胶卷,一个135的,两个120的。毛主席上城楼以前,我就上去了,因为没看表,也不知道具体时间,我就下去方便一下。否则时间一长,就不好下去了。不久就听到乐队奏乐,毛主席来了,毛主席上来的时候就奏《东方红》,我本想赶快回来,就在上楼的时候,正好开始升旗了,全场都肃立了,我也不好来回乱跑动。等升旗完了我再上去,毛主席已经快宣布完了,因为晚了一点,我只赶上一个尾巴。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是一个不小的遗憾,但现场也拍了不少作品,最让我满意就是主席阅兵向群众招手的,还有就是向飞机招手的那几张。



朱德总司令在开国大典上,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进军命令: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1949年10月1日,杨振亚 摄 


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部队和首都30万群众游行队伍。1949年10月1日,杨振亚 摄 


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首长在天安门检阅空军。1949年10月1日,杨振亚 摄 


开国大典上,人民解放军装甲部队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1949年10月1日,杨振亚 摄 


虽然技术没有如今先进,但开国大典上的图片记忆弥足珍贵。在这些光影背后,是摄影记者的智慧与汗水,他们通过手中的相机,为我们记录,也向全世界传递了这万众瞩目的时刻。


文字来源:人民网、《透过硝烟的镜头》

2019年中国摄影家协会征稿启事汇总


全网最全!2019年10月截止的摄影征稿汇总


首届潍坊国际摄影周潍坊主题展作品赏(一)

首届潍坊国际摄影周潍坊主题展作品赏(二)


摄影师镜头下最迷人的日本街猫


锡耶纳国际摄影大赛获奖作品欣赏


年度震撼大片!2018年“摄影界奥斯卡”奖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