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案例】浙江大学建筑学大三课设作品

建筑规划学科联盟 设计e周 2021-12-21

本文授权转自浙江大学建筑规划学科联盟


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建筑设计课程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也为推动实践性教学方法提供了独特契机。浙江大学建筑学系2017级三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延续冬学期“动物收容所”的课题脉络,将“收容”的概念延伸到人类,以"庇护所"为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审视社会现状及学科挑战,探索多样化的网络教学模式。本次课程共四周,同学们以“概念设计+策略提案”的形式递交成果,并完成网络答辩。


1

课题背景


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公共卫生有着深厚的渊源,如花园城市理论、功能理性主义、健康城市运动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重新定义了建筑与城市的空间需求。

建筑与城市空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产生于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极限隔离、封闭社区、方舱医院等均为疫情时期的特定空间表现形式。与此同时,空间并不只是社会生产的结果和媒介,它同时也是一种工具,通过空间操作影响社会关系,进而重塑社会结构。城市、区域、全球等不同空间层面对于人口、物资、信息的调配与干预,改变了疫情传播的途径、速度和范围,影响了世界格局。

2

课题介绍


本次建筑学三年级课程设计以“庇护所”为题,承接此前的“动物收容所”课题,时间跨度为四周。引导学生结合当前社会现状,深入思考建筑学在疫情时期的应对策略。如何快速有效地应对防疫隔离?如何满足平战时期的不同需求?如何提升城市韧性?如何理解空间公平?通过对健康、隔离、收容等概念的思辨,理解“庇护所”的社会意义,从建筑学的角度提出一份逻辑合理而又富于创意的示范性提案,为那些无法收治又无法回家的人提供一处身体与灵魂的栖息港湾。

本次课程设计采用在线教学模式,首先由任课教师通过“学在浙大”平台建课并上传课件、讲义等教学资料,然后通过“浙大钉”建立课程群进行在线上课,同时建立微信群或QQ群确保多渠道联络。上课直播内容实施录制备档并上传至“学在浙大”平台,以备同学们课后复习。


3

基地概况


项目基地位于老和山北侧山脚,总用地面积7000M²。其北侧依次为城市商务用地、西溪路、城市绿化带、天目山路、古荡社区。基地西侧为老和山登山入口以及拟新建居住社区。东侧为拟新建城市公园,城市公园东侧为另一登山入口:“老和云起”。基地内南北向有2m 左右高差,基地南侧临山有一较高落差。


4

设计成果


本次课题为概念性设计,注重思想维度与问题视角。要求学生以“庇护所”为载体,结合现状社会条件与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大胆而又合理的构思,设计反映社会、技术、文化、生态等不同需求的创新建筑形式。

设计成果要求为两张A0,其中一张为充分展现作品主题、浓缩设计主旨的海报,具有强烈的识别性;另一张为充分表达作品创作意图的相关设计图纸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


部分学生作业

欣赏





长按二维码关注




关注设计e周

作品|课程|经验|留学|素材

意周教育:v.ieday.cn

微博@设计e周  @PS素材哥

投稿邮箱:contact@week.design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